关灯
护眼
字体:

劉知幾史通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

    今天我要講到劉知幾的史通,那已在唐代。史通這部書,在中國學術著作中,有一個很特殊的地位。中國人做學問,似乎很少寫像通論、槪論一類性質的書,如文學通論、史學通論等。中國人做學問,只重實際工作。史通則可說是中國唯一的一部史學通論,成為一部特出的書。

    我講過,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有兩種新的學問,一是史學,一是文學;於是乃有經、史、子、集之四部分類。在文學方面,最著名的有一部梁昭明太子的文選,薈萃了這時代新興的各家的文章。另外有一書,文心雕龍,是梁代劉勰所著,這書可以說也是一部極特殊極有價値的文學通論。宋人黃山谷曾說:文心雕龍和史通,二書不可不觀。他就把文心雕龍和史通兩書相提並論。但中國在文學上自唐代韓柳古文運動起,經宋以下,有了韓柳古文,對文選體的文章就比較看輕了。而劉勰的文心雕龍,不僅是他批評的重要在駢文方面,而他書的本身也是駢文,所以比較不受後人重視。而中國的史學則不像文學,並無一個新的轉變,因此一般人一路下來仍多讀史通。文心雕龍到了唐、宋以後,慢慢注意的人少。直要到近代,不再看重唐、宋古文,以至桐城派,而再回上去研究魏晉南北朝的駢文,這部文心雕龍遂又被看重了。

    二

    今天我們平心來看這兩部書。由我的看法,文心雕龍之價値,實還遠在史通之上。我曾講過,史學當有三種工作,即考史、論史、著史。史通向來列為一部評史的書。但評史更重要是在評論這一時代的歷史,而史通只是評論史書,不是評論歷史。史書記載「史情」,應具「史意」。什麼叫「史情」呢?這是當時一件事的實際情況。如漢武帝表彰六經、罷黜百家,這是一件事;這件事的實際情況,我說它是「史情」。今天我們說這是漢武帝要便利專制,其實並不合於當時歷史實情。每一件史事背後,我們要懂探求其實情。這實情背後就有一個「史意」。這是在當時歷史實際具有的一種意向。當時歷史究在那裏要往那一條路跑,跑得到跑不到是另外一件事,但它有一個意向,想要往那條路跑。我們學歷史的人,就應該認識這一番「史意」。史意得了,史情自然也得了。如我們研究春秋,就該認識春秋時代這段歷史背後的一番意向,才能眞明白到那時歷史事件之眞實情況。這才是我們的史學。我們具備了這一種的史學,才能來寫歷史,而後才始有史書。史書的最大作用,要能發掘出他所寫這一時代的「史情」與「史意」。史學家寫史的作用在這裏,我們要來批評歷史,考史、論史,也該從這個地方去注意。而史通則儘在那裏論史書、史法,史記怎麼寫的,漢書怎樣寫的,寫得好和壞;儘在寫史的方法上著眼。倘使照我剛才的理論講,史書最重要的要能看出當時這許多史事背後的實情和意向;而劉知幾史通在這方面是缺乏的。他只注意在幾部史書的文字上,沒有注意到歷史的內容上。他只論的「史法」,沒有眞接觸到「史學」。苟無史學,他所論的史法,都是膚淺的、皮毛的。史法之眞實根源,並未涉及。孔子春秋是有史法的,但春秋史法之來源,則在孔子對春秋時代之史情與史意,有他一番極深的看法。

    有人問過劉知幾,說:從古以來,為什麼文人多,史才少?劉知幾回答說:

    史有三長,才、學、識。世罕兼之,故史才少。

    他講一個史學家應有三種長處,即史才、史學、史識。此後中國人講史學,都喜歡講這三長。今講到史才,如舉近代梁任公為例,他寫的中國六大政治家,特別寫到其中的王荆公。他又寫歐洲戰役史論、淸代學術槪論等。我覺得梁任公該可說有史才,他實能寫歷史。但所不足的是在史學。他究嫌書讀得少,並也不能精讀,因此他對這一時代的事情眞知道的不多。他論王荆公變法,論淸代學術,均無眞知灼見。他並沒有在這些上詳細地學。他可能是有才而無學。至於說到「識」字,那就更高一層。梁任公講中國六大政治家、講淸代學術槪論,均嫌見識不够。

    今天來講劉知幾。劉知幾一輩子在史館供職,然而沒有機會來寫一部歷史,因此就不易見他的史才與史學。從某一個角度看,我們上面講過隋書經籍志中許多歷史書,劉知幾幾乎都看到,也都批評到,似乎不能說他無史學。然而他所重只在文字方法上,說不到有史識。則其所學也就另外是一件事,不能說他眞學著歷史。因為他只是在那裏講幾部歷史書,並不是在講那幾部書中之歷史內容。諸位讀了劉知幾的史通,最多僅知道些我們該怎麼來寫歷史。他只在史法、史筆上注意。倘使對這一段歷史,自己並沒有一番很深切的見識的話,那這些史筆、史法,也就根本談不上。這是我講劉知幾史通的大缺點。他這書並沒有講到史書背後的史情和史意,他僅是讀了那時許多的歷史書,而並沒有進一步通到史學的內容。

    三

    他書分內、外兩篇。內篇中第一篇叫六家,他把中國古代史書分成尙書、春秋、左傳、國語、史記、漢書六家。這分法大體並不差。我們講了半年的史學名著,主要也只是講這幾部書。他怎麼分這六家的呢?就是照這六部書的體例來分,這個我們都已大體講過。他的第二篇稱二體,在這六種不同史書之上,特別舉出兩種的大不同。一種的代表就是左傳,這是編年體;一種的代表是史記,就是列傳體。劉知幾史通又批評到尙書,他說:

    書之所主,本於號令,所载皆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堯、舜二典直序人事,禹貢一篇僅言地理,洪範總述災祥,顧命都陳喪亂,為例不純。

    他指出尙書應是一部記言的書,而中間如他所舉諸篇為例,不純是這一講法。可見劉知幾對於史書的體例方面,實曾用心,並有一種極深刻的眼光,所以能發出這樣的極深刻的批評。照我們現在講法,堯典、舜典、禹貢、洪範這許多所謂今文尙書的,本來不是當時眞的尙書,實際上只是戰國時代人所偽造,是可以懷疑的。證據在那裏?只把劉知幾這段文章來推論,也可以做我們懷疑這幾篇書的一個很好的根據。可見劉知幾對於批評史書體裁方面,確是相當有他的見解。

    我們再照上面所講,史書中一種是編年體,如左傳。一種是列傳體,如史記。又一種應該是記言體,而又兼記事的,那就是尙書。尙書本是記言的,但記言不得不兼記到事,這些我們都講過。國語在劉知幾的六家中另立一家,那也可以。可是劉知幾在他二體篇中,又說我們後來人應該取法的,只有左傳同漢書兩家。這個講法,就可證明劉知幾實在是沒有史學,並沒有史識。若我們只以記事一個角度講,左傳是比春秋來得詳備了。可是更高一層從寫歷史的精神上來講的話,當然孔子春秋遠在左傳之上。劉知幾徒然震驚於左傳敍述之詳備,而漠視了孔子春秋之義法,那是他見識小。又如太史公寫史記,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種精神,就遠在漢書之上。但為何劉知幾卻主張我們要寫列傳體史書,只要學漢書呢?此因漢書是一部斷代為史的,以後中國人寫正史,都是一個時代一個時代分著的,所以說我們應該學漢書。但是劉知幾僅知贊成一個斷代為史的體裁,但並不能因為漢書之斷代為史而忽略了太史公創為史記的精神。

    我和諸位講史學名著,對孔子春秋和司馬遷史記之評價,遠在左傳、漢書之上。這是和劉知幾絕大不同之點,所爭則在「史識」上。漢書僅看重在歷史裏的事情和其記載事情的方法,不知歷史尙有超於事情之上的。如太史公說孔子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這些天子、諸侯、大夫種種事,你要能懂得貶他、討他,這就是另外一件事了。又如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這是在歷史事情之上,更有一套高深的意義,留待我們作史的人去探討去發掘。劉知幾的史通,就並不能瞭解到這一方面去。所以劉知幾的史通,後人說他「工於訶古」,他批評前人很苛刻。但他自己提出來的意見,我覺得有許多有問題。

    如他認為天文志不該寫入歷史。因歷史常在那裏變,而天文則是一個不變的;並且他認為天文和歷史沒有關係。我們此刻也可說天文學應該放進自然科學,不在人文科學裏,這話自是對的。但寫歷史,一代有一代的天文志,把當時人對天文的知識寫下,我們現在看著一代一代的天文志,我們才知道當時人對天文知識的不同;這也不能不算歷史。究竟天文是怎麼一回事?直到今天的天文學家還是不能完全知道。所以劉知幾這個意見,我覺得並不很正確。

    又如劉知幾認為漢書藝文志可不要。這意見就大錯了。把當時許多書籍綜合起來寫一個漢書藝文志,到了隋書經籍志,一路下來,中國好幾部歷史裏都有藝文志、經籍志。我們今天正可以根據這些篇文字來瞭解我們歷史上各時代學術的變遷,這是個非常重要的記載。而劉知幾史通認為這些就不必放在歷史裏。他又說既然有了天文志,為什麼沒有「人形志」?既然有了藝文志,為什麼沒有「方言志」?人形志研究人種,研究人的頭髮、皮膚顏色等,這都是科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