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章 五柳自况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陶潜,字渊明(唐人避高祖讳,改称泉明),或云字元亮,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也(在今江西九江县西南)。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乙丑,民国前一千五百四十七年也。考公故居凡三处,一在今新昌县东二十五里。《图经》云:陶公始家宜丰,后徙柴桑。宜丰,今新昌也。一在南康府城西七里之玉京山,一名上京,公诗所云“畴昔家上京”是也。又称南村。其地当大湖之滨,一峰苍秀,彭蠡(今鄱阳湖是也)东西数百里,云山烟水,浩淼萦带,皆列几席间,奇绝不可名状。安帝戊申(义熙四年)六月中遇火,越后年,遂徙住焉。一在今九江西南九十里柴桑山,村名栗里(今属星子县虎爪厓下)。试游浔阳,有平石如砥者,陶公当日醉卧处也。有栖隐寺者,五柳先生之故宅也。

    大司马侃(字士行),为晋名臣,封长沙郡,公谥曰桓,陶公之祖也。平居无事时,辄运白甓于斋外,暮运入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史赞其励事勤力,皆此类也。

    侃薨,世子夏袭爵,杀其弟斌。庾亮奏加放黜,表未至而夏卒,诏以夏之侄名宏者,袭侃爵。宏卒,子绰之嗣;绰之卒,子延寿嗣。陶公于延寿,为诸父行。其时晋室衰微,世家自亦不竞。惟清门旧德、故家乔木之风,依然存在耳。

    陶公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颍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里所知名。宅边有五柳树,因号“五柳先生”,作传以自况,其文曰: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

    黔娄(鲁之高士,其妻亦贤,见《列女传》)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一本作味其言,一本作极其言)。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无怀氏、葛天氏皆古帝皇名)?

    此文既出,人多传诵,皆谓其文可作陶公实录也。

    陶公高尚之趣,出于天性,夫岂有厌贫贱而乐富贵之心哉?只以家世清贫,菽水之欢,竟不克承。古人原有亲老家贫,而为禄仕者,乃求为州祭酒。夫以素怀高洁,夙未与世缘接触者,一出即理钱谷刑名之琐事,而日与胥吏为缘,其抑郁不得志而难与久居也明矣,未几即弃职归。

    当道又欲征为主簿,陶公惩于前事,辞不往也。躬耕自给,思亲友则赋《停云》之章,感时序则咏《荣木》之诗(皆四言诗见集中),盖极闲适之趣云。

    【批评】

    《困学纪闻》:陶公栗里,前贤题咏,独唐颜鲁公一篇,令人感慨,今考鲁公诗云:“张良思报韩,龚胜耻事新。狙击苦不就,舍生悲拖绅。呜呼陶渊明,奕叶为晋臣。自以公相后,每怀宗国屯。题诗庚子岁,自谓羲皇人。手持《山海经》,头戴漉酒巾。兴与孤云远,辨随还鸟泯。”(见《庐山记》,《鲁公集》不载)。

    朱子跋鲁公诗后云:颜文忠公栗里诗,见陈令举《庐山记》,而不得其全篇。虽然,读之者亦足以识二公之心,而着于君臣之义矣。栗里,在今南康军西北五十里,谷中有巨石,相传是陶公醉眠处。予尝往游而悲之,为作归去来馆于其侧,岁时劝相,间一至焉,俯仰林泉,举酒属客,盖未尝不赋是诗也。

    《靖节集》中,有赠长沙公诗四首。序云长沙公于余为族,祖同出大司马(一本无祖字)。而《宋书》及《昭明传》,并以侃为曾祖,《南史》且明云晋大司马侃之曾孙。《晋书·陶侃传》称:媵妾数十,家僮千余,珍奇宝货富于天府。及其薨也,诸子不协,自相鱼肉,再传之后,家遂中落。《赠长沙公》诗云:“昭穆即远,视同路人。”盖隐痛家难,不忍斥言之也。可知同室操戈,则虽极盛之家亦极易衰落。

    渊明之父,史无明文。李公焕《命子诗注》引宋陶茂麟《家谱》云:父名逸,为姿城太守,生五子,母孟氏,孟嘉女也。

    今人言县令事,多用陶公五柳事,实误。公为彭泽令,去家百里,则彭泽未尝有五柳矣。

    陶潜,字渊明(唐代人为了避讳唐高祖名字中的“渊”字,把“渊明”改称为“泉明”),也有人说他字元亮,死后门人给他一个谥号,叫靖节先生,他是浔阳柴桑人(在今江西九江县西南)。陶渊明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乙丑年。经考证,他的故居一共有三处,一处在今天的新昌县向东二十五里的地方。《图经》上说:陶渊明的家开始在宜丰,后来才迁到柴桑的。宜丰,也就是今天的新昌。一处在南康府城向西七里的玉京山,又叫上京,陶渊明曾在诗中写道“我的家原来在上京。”这个地方又称为南村,正好在一大湖的水边,山峰苍翠秀美,从彭蠡(今鄱阳湖)向东西绵延几百里,都是高耸入云的山峰和雾霭迷蒙的水面,广阔的水面环绕着群山,就像分布在几案和席子之间一样,非常奇妙,不可用言语来形容。东晋安帝戊申年(义熙四年)六月中旬,这里出现了火灾,两年之后,陶渊明搬到这里住了下来。还有一处在今天九江向西南九十里的柴桑山,村子叫栗里(今属星子县虎爪崖下)。如果去浔阳游玩就会看到有一块像磨刀石一样的平坦石头,那就是陶渊明当年喝醉酒睡觉的地方。那里还有一座栖隐寺,就是陶渊明的旧宅。

    大司马陶侃(字士行),是晋朝的名臣,封在长沙郡做官,他的谥号为桓,是陶渊明的曾祖父。他平时没事的时候,总是把一百块砖运到书房的外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