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章 游北印度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玄奘出高昌境,则转向西北,至阿耆宜国(即汉时焉耆,今新疆阿克苏道之焉耆县)。于此度开都河,而入屈支国(今名库车),又入跋禄迦国(即汉时姑墨,今名拜城)。经凌山之险,寒风惨烈,悬釜而炊,席水而寐,七日不得出。徒侣冻馁十死三四,牛马尤甚。以地理言之,出高昌后,宜南向,今之阿克苏道,渡库木塔格沙漠与喀什噶尔道之大戈壁,由疏勒以逾葱岭,直趋印度,较为便捷。玄奘之舍近就远也,又胡为哉?

    初唐之世,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方强,西域诸小国,皆为所役属。旅行之中,非藉其保护不可,故必绕道西北至千泉(一名平城),见其可汗。千泉在素叶城之西南,对雪山,三垂平陆,泉地千所,故以名焉。突厥可汗每来避暑,风土殊胜。玄奘至后,可汗相待如何,今不可考矣。

    将至雪山,当入铁门。铁门者,左右带山,山极峭峻。中通狭径,两旁石壁其色如铁。既设门扉,加以铁固,因以为名,是在羯霜那国(今名卡什,即明史之渴石)。自是又历小国十余,至揭职国,于其东南入雪山,遂入北印度。

    玄奘在北印度,所历二十余国,中如健驮罗国(梵语Ganb hara),往古时代,雄长五印度中。有弥兰王、迦腻色迦王者,皆英略盖世,教化昌明,故于佛教史上最重要焉。

    古时印度境内,宏阐佛教诸论师,如那罗延天、无著菩萨、世亲菩萨、法救如意、胁尊者等,皆生长于健驮罗。及玄奘之世,则政教已非,邑里空荒,居人稀少,多敬异道,少信正法。迦腻色迦王时所立僧伽蓝千余所,摧残荒废,芜秽萧条,徘徊凭吊,感慨系之矣。

    独有一重阁,是迦腻色迦王为胁尊者之所建者,其旌表尚存,记尊者年垂八十,舍俗出家。城中少年,皆诮之曰:“愚夫朽老,一何浅智?夫出家者,有二业焉,一则习定,一乃诵经。而今衰耄,无所进取,滥迹清流,徒知饱食。”胁尊者闻诸讥议,因谢时人而自誓曰:“我若不通三藏理(经、律、论曰三藏),不断三界欲(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三界),终不以胁而至于席。”自尔之后,唯日不足,经行宴坐,住立思维。昼则研习理教,夜乃静虑凝神,绵历三岁,遂通佛道。时人敬仰,因号胁尊者。

    伽湿弥罗(即汉时罽宾),亦古时北印度之雄邦。国王闻玄奘至,遣使相迎。王率群臣及都内僧与玄奘相见,羽从千余人,幢盖盈涂,烟华满路,礼赞殷厚。国人相与叹曰:“此脂那僧智力宏胆,顾此众中无能出者,以其明懿,足继世亲昆季之风,所恨生乎远国,不早接圣贤遗芳耳。”

    当健驮罗国迦腻色迦王之盛也,因胁尊者请诸圣众,内穷三藏,外达五明(印度学问之区分:一声明,文字训诂之学也;二工巧明,技术工作历数之学也,与今之工学理学相当;三医方明,禁咒药石针艾之学也;四因明,论理修辞之学也;五内明,容万有之谛理,与今之哲学相当)者,得五百人,于此结集。三藏奥义重明,此之力也。玄奘于此停留二年,学诸经论。

    【批评】

    今之新疆行省,为佛教界之大旅行家大翻译家法显、玄奘备尝酸苦之地,遗迹甚多。宣统初元,英人司泰音(Stcin)穷游其地,于沙迹中发见宋以前古物甚多,悉辇归伦敦,置之博物馆。日本瑞超、野村营三郎二君,闻司泰音之风,亦欣然规往。雇用土人三十五名,令各持圆匙、十字锹等,随地发掘,得佛像、碑片、古钱、经文之断片等,可供历史之研究资料者,实需马七十头,方可载归。吾国无人及此,任令东西国人捆载而去。古德有知,将若何感叹耶?西人考欧亚交通之起源,谓始于马哥博罗。不知马基顿王亚力山大,已从印度至我东土耳其斯坦(即今之新疆喀什噶尔地方)。吾国人之西行最远者,莫如后汉时之甘英(班超部将),盖曾行抵今之波斯湾,闻距大秦(即罗马帝国)尚远,废然而返,是甘英从未至大秦。而新疆印度之间,固皆有其车辙马迹矣,尚在马哥博罗前千年也。法显、玄奘之取道,又与前人不同,良以沙迹之中,变化条忽,旧道难寻,故无轨辙可遵耳。

    玄奘出了高昌国,转向西北方向,到达阿耆宜国(就是汉代的焉耆,现在新疆阿克苏道的焉耆县)。从这里过了开都河,进入屈支国(现在的库车),又进入跋禄迦国(就是汉朝的姑墨,现在名为拜城)。经过险峻的凌山,饱受惨烈的寒风,有时候只能架着锅烧饭,泡在水里睡觉,七天七夜都没有走出来。跟玄奘一起同行的人有十之三四都冻死了,牛马也冻死了很多。从地理上来说,从高昌国出来后,应该往南走,经过现在的阿克苏道,穿过库木塔格沙漠和喀什噶尔道的大戈壁,从疏勒...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