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玄奘之家世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法显、惠生,均可称为吾国之探险家。但法显所历,仅西中东三印度,惠生仅至北印度,踪迹更隘,皆不能与玄奘同日而语也。玄奘,本名祎,后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法师。俗名陈氏,世居陈留,汉太丘长仲弓之后也。因祖康仕齐,食邑周南,遂家焉,故又为洛川缑氏人(陈留,今河南县,缑氏在今偃师县东)。父慧,早通经术,长八尺,明眉目,拜江陵令。隋大业(隋炀帝年号)中,解组而退,生四男,奘其第四子也。年八岁时,父坐于几侧,口授《孝经》。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问其故,对曰:“曾子闻师命避席,儿今奉慈训,岂宜安坐?”父甚悦之。

    仲兄长捷(初名素),于东都净土寺出家。携玄奘至寺中,俄而有敕于洛阳寺度僧(按:明以前僧人皆经官司给以度牒,不得擅自为僧)。玄奘以经少不预所限,立于公门之侧,徘徊不去。时主其事者,为大理卿郑善果,有知人鉴。见而奇之,问曰:“子为谁家?”答以氏族。又问:“出家意何所为?”答曰:“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善果深嘉其志,又贤其器貌,故特取之。因谓官僚曰:“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其后果如所言。

    玄奘出家后,与兄同止,见儿戏者意辄鄙之。时年止十三,而芳声从兹发矣。其后隋氏失御,天下沸腾。乃启兄曰:“此虽父母之邑,而丧乱若兹,岂可死守?今闻唐主驱晋阳之众,已据有长安。天下依归,如适父母(隋炀帝大业十三年,李渊起兵太原。十一月入长安,立恭帝。明年宇文化及弑炀帝于江都,恭帝亦为王世充所弑,隋亡),愿与见投也。”兄从之,即至长安,时武德(唐高祖年号)元年也。

    是时国基草创,兵甲尚兴,孙吴之术斯为急务,孔释之道有所未遑,以故京城未有讲席。初,炀帝于东都建四道场,召天下名僧居焉。其征来之僧,皆是高行。末年国乱,供料停绝,多游巴蜀(四川古为巴蜀地)。玄奘又启兄曰:“此无法事,不可虚度。愿游蜀受业焉。”兄韪其计,乃经子午谷(在西安西南,为入蜀径道),共入成都。

    诸僧既集于成都,乃大建法筵。玄奘精勤不怠,二三年间,究通诸部。时天下饥乱,惟蜀中安静。故四方僧侣,投之者众。讲座之下,常数百人,然无出玄奘右者。其兄亦丰神朗俊,学识宏通。至于匡振颓纲、包挫殊俗,则不逮玄奘也。然昆季二人懿业清规、芳声雅质,均足多焉。

    【批评】

    出家人与在家人,形迹虽殊,事理则一。观玄奘少时,受《孝经》而避席,可知其孝;奉兄命为行止,可知其悌;见同辈作儿戏者,辄鄙其人,不与为伍,勤习经典,寸阴是宝。虽在少年,已有成人之度。吾道中之圣贤亦莫不如是,岂得以彼教而外之耶?

    唐僧慧立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玄奘之事,得传于后世者,幸赖此书。慧立言玄奘至长安,以丧乱饥馑,复避地成都。《续高僧传》言以沙门道基,开化益州,玄奘闻而慕之,故与兄偕往。此可补慧立之遗。

    俗有《西游记》一书,托玄奘取经事,敷衍而成,大约成于明世。考宋人先有《三藏法师取经诗话》二卷,名曰诗话,实章回体也。《西游记》盖以此为蓝本,玄奘之事正史不详,幸有小说,至今流俗皆知耳。

    法显和惠生,都可以称得上是我国的探险家。但是法显仅仅到过西、中、东三印度,惠生只到了北印度,行程更少,都不能跟玄奘相提并论。玄奘,本名是祎,因为后来住在大慈恩寺,所以又被称为慈恩法师。他俗家姓陈,世世代代住在陈留,是汉代太丘长陈仲弓的后代。因为祖父陈康在齐地做官,食邑在周南,就迁居了,所以又是洛川缑氏人(陈留是现在河南的一个县。缑氏在现在偃师县东面)。父亲名陈慧,擅长经学,身高八尺,眉目清明,任江陵令。隋朝大业(隋炀帝年号)年间,辞官退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