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争建储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公营葬二亲毕,赴京师补官,时以新进,浮沉于人海之中,名未甚辉赫。独庞丞相(名籍,字醇之,冀州武城人,封颍国公,谥庄敏)奇之,方镇郓州(今山东东平县西北十五里),辟公为幕僚,典州学。吕正献公(字晦叔,寿州人,夷简子封申国公,谥正献)亦曰:“若君实者可谓实过其名也。”后公隆名盖代而知于众人,未知之前者,庞丞相与正献公二人而已。莫为之前,虽美勿彰,士之所以贵有知己而求知之前,又必如公之先求自知。

    仁宗之世,内政外交,皆若无足忧者。然而,公忠之臣深谋远虑,当朝野无事之时辄作痛哭流涕之谈,患至而张皇补苴,亦已晚矣。

    嘉祐元年(仁宗在位之三十四年)仁宗违豫,累月不能临朝。太子未立,天下寒心,中外之臣,莫不引以为忧。而皆不敢言,虽勇悍不屈,以忠直自负如唐介(字子方,江陵人,谥曰质肃)等亦然,惟范镇时为谏官,首建立储之议。公此时在并州庞籍幕一判官耳,官卑地远,亦何必冒不测之威而与此等大计耶?然君子之对于国家也,知有公而不知有私,知有义而不知有利,祸福岂所计哉?乃上《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一状》略谓:

    “陛下未有皇嗣,人心忧危。伏望陛下深念祖宗之艰难,基业之闳美,神器之大宝,苍生之重望,勿听苟且之言,勿从因循之计,断自圣志,昭然勿疑。谨择宗室之中,聪明刚正,孝友仁慈者,使摄居储贰之位,以俟皇嗣之生,退居藩服。倘圣意未欲然者,或且使之辅政,或典宿卫,或尹京邑,亦足以镇安天下之心。如此则天神地祇,宗庙神稷,实共赖陛下圣明之德,况群臣兆民,其谁不欢呼鼓舞乎?昔鲁漆室之女,忧鲁君老,太子幼,彼匹妇也,犹知忧国家之难,盖以鲁国有难则身必与焉故也。况臣食陛下之禄,立陛下之朝,又得承乏典册之府,比于漆室之女,斯亦重矣。诚不忍坐视国家至大至急之忧而隐默不言,臣诚知言责不在,臣言之适足自祸。然而必言者,万一冀陛下采而听之,则臣于国家譬如蝼蚁,而为陛下建万世无穷之基,救四海生民之命,臣荣多矣。愿陛下勿以臣人微位贱谓之狂狷而忽之。”

    此状报进,未获效果。复上第二、第三状,始降付中书。公贻书劝范镇,当以死争。后入京面对仁宗曰:“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之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

    公退,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促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

    仁宗得之,乃大感动。又见宰相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封魏国公,谥忠献)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

    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太子,又称疾不入,公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礼记文),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而国基定矣。

    【批评】

    今民主之国,总统外,更选副总统,为猝有非常,副座就位,匕鬯不惊,朝野安然也。至君主之国,或防权臣窃命,或恐宗支争位,故君主国之宜早定继位之人,更视民主国为切要。

    皇嗣未定,臣下以此进告,忠诚之言,人主当欢迎不暇,何致逢彼之怒?盖人情莫不畏死,况人主之尊荣富贵,尤可恋爱,贪生恶死之念,自更甚矣。臣下请立皇嗣,措辞无论若何巧妙,终是催逼皇帝赶办后事耳。触其所甚忌之心,安得不郁然震怒哉?

    仁宗,贤主也。臣下以此进言,未必遽遭不测之祸,观于范景仁、司马公之事而可知。然事前皆不敢言者,狃于积习耳。故见义勇为、一往不顾者,未必得祸,而畏首畏尾、工于趋避者,未必得福也。

    范景仁官居谏议,朝政得失,犯颜极谏,宜也。温公官仅通判,身在边疆,可以不言而言者也,较之景仁,尤为难得。

    司马光办完父母的丧事之后,便赶往京城去补授官职,当时他是新考中的进士,在那么多人员中等待着补授官职,名气还不是很大。只有庞丞相(庞丞相名叫庞籍,字醇之,是冀州武城人,被封为颍国公,谥号庄敏)认为他比较奇特,当时庞丞相镇守郓州(今天的山东省东平县西北十五里),征召他作为自己的参谋,负责主管郓州的学校事务。吕正献公(字晦叔,寿州人,他的父亲夷简子封申国公,谥号正献)也说:“像司马光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他的真才实学要超过他的名声。”后来司马光的才能和功勋超过了当时所有的人,人们都知司马光这个人,却不知道推荐他的人就是庞丞相和吕晦叔他们二人。如果没有前辈的推荐,就算是才华横溢也很难被发现,这就是读书人看重知己而希望有人推荐的原因,这也一定像司马光那样,先让别人了解自己。

    仁宗在位的时候,国内的政事和外交好像不需要忧虑。然而,司马光作为一个忠臣,计划周密,考虑深远,如果在朝廷无事的时候便表现出痛哭的样子,等到忧患来了再去挽救,那就晚了。

    嘉祐元年(仁宗在位的第三十四年)仁宗生病了,几个月都不能够上朝。这时太子还没有确立,天下百姓都十分担心,朝廷内外的大臣,没有人不为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