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注仁王护国般若经卷第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大宋国传贤首祖教沙门 (净源) 撰集

    △二十圣法师。准大经疏。三贤十圣。皆以菩提心。而为其体。故清凉引起信云。菩提心有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救护一切苦众生故。所念真如。亦即本智。本觉智故。后二显是恒沙性德。然此三心有一。必兼余二。而三贤互有增微。十住直心增故。故名为解。解为行愿本故。首而明之。十行深心增故。名为行依。于前解以起行故。十向大悲增故。名为愿回。前解行愿。诸众生离苦得乐故。十地三心等证故。名善决定。然则清凉既依起信三心之文。科判华严四会之经。故推马鸣大士。为吾宗初祖。深为通才之所取证矣。而习大疏者。不晓清凉之言。辄负马鸣之德。何愚蔽之甚耶。既知地前三心增微。次释地上三心等证。又此经十地地地。皆列地名。证如断障观智成行五义耳。然其地名成行。此二与前匿王偈中文势大同。故于偈中。已依天亲论文。释十地之名。依清凉疏义。释十位之行。今但引诸论。解证如断障。亦引大经。解于观智。其结位成行。厥或文略。则直示节段。其文繁者。则随难别解。今初欢喜地法师。文四。初创入圣位。

    复次欢喜地菩萨摩诃萨。超愚夫地。

    大经即云。超凡夫地。疏释云。以得出世间圣道故。超即过义。

    生如来家。

    疏云。如世王子。生王家故。菩萨亦尔。若在外道法中出家。不足为胜。今得佛所证法。方为尊胜。

    住平等忍。

    谓初入信忍。住平等理。故下偈云。欢喜菩萨转轮王。初照二谛平等理。

    △二证如断障。

    初无相智。照胜义谛。一相平等。非相无相。

    此地菩萨证遍行真如。以无相智。照二空理。非有相非无相。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梁摄论中。名为遍满。遍满一切有为行故。

    断诸无明。灭三界贪。

    断二障分别起者。即根本无明。初地施度遍增故。灭三界贪。唯识名异生性障。梁摄论名凡夫性障。十地论名凡夫我相障。然经论所出。名异义同。备如大疏。

    未来无量生死。永不生故。

    上明断障即因亡。此无生死即果丧。

    △三观智利物二。初约法明权实。

    大悲为首。起诸大愿。

    大经云。菩萨起如是心。以大悲为首。智慧增上。而言起诸大愿者。此地菩萨有十大愿。初发供养愿。乃至第十成正觉愿。愿者是希求义故。十地论云。发诸大愿。随心求义故。

    于方便智。念念修习。无量胜行。

    大经次前文云。善巧方便所摄。最上深心所持。如来力无量。以此三句。如次对今经。皆学权智也。

    非证非不证。一切遍学故。

    权智涉有非证也。实智观空非不证也。故大经云。此菩萨。转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敬顺尊重诸佛教法。故云一切遍学。

    非住非不住。向一切智故。

    有悲故非住涅槃。有智故不住生死。大经亦云。此菩萨不求一切资生之物。求一切智地故。

    行于生死。魔不动故。

    谓四魔中。而生死魔。不能动故。即上文有智故不住生死。大经又云。菩萨住如是法。名住菩萨欢喜地。以不动相应故。

    离我我所。无怖畏故。

    我与我所。该五怖畏。如大经云。此菩萨离我想故。尚不爱自身。何况资财。是故无有不活畏。不于他所希求供养。唯专给施一切众生。是故无有恶名畏。远离我见。无有我想。是故无有死畏。自知死已。决定不离诸佛菩萨。是故无有恶道畏。我所志乐。一切世间。无与等者。何况有胜。是故无有大众威德畏。

    无自他相。常化众生故。

    谓菩萨以观智利物。不见自相为能化。他相为所化。终日化生。而忘能所。故大经云。菩萨住此欢喜地。念清净波罗蜜。念如来教化众生。故生欢喜。

    自在愿力。生诸净土故。

    即前十大愿中。第七净土愿。故大经云。又发大愿。愿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一国土入一切国土。无量佛土。普皆清净。无量智慧众生。充满其中。随众生心。而为示现。皆令欢喜。

    △二兼喻示权实。

    善男子。此初觉智。非如非智。非有非无。无有二相。

    谓始觉实智。一念现前。非所证如。非能证智。唯一妙心。无能所二相。故唯识论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方便妙用。非倒非住。非动非静。

    谓方便权智。妙用应物。无爱见故。非倒非住。实智证理。不趣寂故。非动非静。以无爱见。异凡夫。而不趣寂。异二乘。

    二利自在。如水与波。非一非异。

    实智自利。澄湛如水。权智利他。汪洋如波。挹之遍乎四海。非一也。摄之归于一源。非异也。

    智起诸波罗蜜多。亦非一异。

    般若二利既尔。余之五度。二利亦然。

    △四结位成行。

    于四阿僧祇劫。满足修习百万行愿。

    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行愿相扶。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故能翱翔致远也。

    此地菩萨。无三界业习。更不造新。

    前十回向菩萨。虽常修胜义。而受生三界。以其业习果报未坏尽故。今此菩萨修出离行。灭三界贪。故无业习。准华严疏。谓此地非但断能起烦恼障。亦断恶趣诸业果等。故云不造新业也。

    由随智力。以愿生故。

    此则智增菩萨。以其愿心。生于净土。若是悲增。即住三界。利乐有情。

    念念常行檀波罗蜜多。

    大经云。是菩萨十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经又云。常行大施。无有穷尽。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

    广大清净。善能安住。饶益众生。

    经云。能以大施。摄取众生。善除众生悭贪之垢。

    △二离垢地法师三。初证如断障。

    复次离垢地菩萨摩诃萨。四无量心。最胜寂灭。

    此地证最。胜真如。谓此真如具无边德。于一切法。最为胜故。

    断瞋等习。

    等取邪行习气。以此地断邪行障故。谓修四无量心。断瞋习气。持性戒成就。断邪行习气。言邪行者。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误犯三业。能障二地故。

    △二观智利物。

    修一切行。所谓远离杀害。

    大经云。性自远离一切杀生。疏谓性自远离。文属杀生。义该下九。

    不与不取。

    经又云。性不偷盗。疏释云。非理损财。不与而取。故名为盗。

    心无染欲。

    经云。性不邪淫。疏谓乖礼曰邪。染爱曰淫。上皆护持身之三非。

    得真实语。

    经云。性不妄语。疏谓违想背心。名之为妄。无相大师云。如实语者。能除妄语。

    得和合语。

    经云。性不两舌。疏谓言不乖离。名离两舌。两舌成事。能令离间。无相曰。和合语者。能除两舌。

    得柔软语。

    经云。性不恶口。疏谓言不粗鄙。名离恶口。无相曰。柔软语者。能除恶口。

    得调伏语。

    经云。性不绮语。疏谓言辞不正。故云绮语。其犹绮文。无相曰。正直语者。能除绮语。此即护持口之四过。

    常行舍心。

    经云。性不贪欲。于他财物。不愿不求。疏谓他所摄故。此拣于己。

    常起慈心。

    经云。性离瞋恚。于诸众生。恒起慈心。疏谓心不瞋毒。故名离瞋。

    住正直心。

    经云。又离邪见。住于正道。心见正直。疏谓治异乘见。小乘对大。非正道故。此明护持意之三愆。

    寂静纯善。离破戒垢。

    大经有寂静纯善十种深心。唯识亦云。具净尸罗。远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故。

    行大慈观。念念现前。

    大经云。一切众生。互相破坏。我当令彼住于无上大慈之中。

    △三结位成行。

    于五阿僧祇劫。具足清净戒波罗蜜多。

    经云。此菩萨十波罗蜜中。持戒偏多。

    志意勇猛。永离诸染。

    重颂偈云。勇猛精勤一念中。我当离彼住实法。上皆义引。

    △三发光地法师三。初证如断障。

    复次发光地菩萨摩诃萨。住无分别。

    以无分别智。证胜流真如。唯识云。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余教法。极为胜故。梁摄云。从真如流出正体智。正体智流出后得智。后得智流出大悲。大悲流出十二部经。名为胜流法界故。

    灭无明闇。

    此地断闇钝障。唯识云。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闻思修法忘失。障彼三地胜定总持。及彼所发殊胜三慧。入三地时。便能永断。

    △二观智利物。

    于无相忍。而得三明。

    谓于无相信忍上品。而发三明观。过去宿命明。未来天眼明。现在漏尽明。

    悉知三世。无来无去。

    大经云。非从前际生。无过去也。非向后际去。无未来也。非于现在住。求其住相。不可得故。

    依四静虑四无色定。

    大经明。此地菩萨。修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而清凉疏义。皆依天亲论文科释。论疏浩博。避繁不引。

    无分别智。次第随顺。

    大经云。但随顺法故。而无所染着。疏云。示入禅定超欲等过。令物效故。尚不同于二乘自为。岂与凡外而同年哉。

    具足胜定。得五神通。

    蹑前起后也。妙用难测曰神。自在无拥曰通。大疏云。寄同世间。故但得五。

    现身大小。隐显自在。

    大经云。此菩萨得无量神通力。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或隐或显。石壁山障。所往无碍。犹如虚空。释曰。即神境通也。谓外色内身。皆神之境。转变多种故。偏受神名。亦名神足。依欲勤观之所成故。亦名如意。随意成故。下之四名易了。

    天眼清净。悉见诸趣。

    经云。此菩萨天眼清净。过于人眼。见诸众生生时死时。好色恶色。善趣恶趣。随业而去。

    天耳清净。悉闻众声。

    经云。天耳清净。过于人耳。悉闻人天若近若远所有音声。乃至蚊蚋?蝇等声亦悉能闻。

    以他心智。知众生心。

    经云。以他心智。如实而知。有烦恼心。无烦恼心。散心非散心。解脱心非解脱心。有上心无上心。皆如实知。上皆义引。

    宿住能知无量差别。

    经云。念知无量宿命差别。念知一生二生。乃至无量百千生。我曾在某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相貌。如是言音。无量差别。皆能忆念。然大经云念知无量。今经云宿住能知者。大疏云。能念即宿住之知。

    △三结位成行。

    于六阿僧祇劫。行一切忍波罗蜜多。

    大经亦云。十波罗蜜中。忍辱偏多。

    得大总持。利益安乐。

    此地菩萨。能圆满闻法总持。故唯识论云。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

    △四??慧地法师三。初证如断障。

    复次??慧地菩萨摩诃萨。修行顺忍。无所摄受。

    此地初入顺忍。证得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

    永断微细身边见故。

    此地断微细烦恼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与意识中。任运而生身边二见。今入此地。永断微细烦恼。即二见随断矣。

    △二观智利物。

    修习无边菩提分法。

    菩提是觉。分是因义。为诸乘觉因故。亦云道品。品即是类。因为果类故。言修习无边者。若准智论。但三十七无所不摄。则无边道品。亦在其中。

    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具足。

    三十七品。总有七类。一对治颠倒道。即四念处。二断诸懈怠道。谓四正勤。三引发神通道。谓四神足。四现观方便道。所谓五根。五亲近现观道。即是五力。六观自体道。谓七觉分。七现观后起道。谓八正道。具足二字。蒙上七类。

    为欲成就力无所畏不共佛法。

    前修因行。希求果德。故云为欲成就。

    △三结位成行。

    于七阿僧祇劫。修习无量精进波罗蜜多。

    十波罗蜜中。精进偏多。

    远离懈怠。普利众生。

    上句自利。下句利他。

    △五难胜地法师三。初证如断障。

    复次难胜地菩萨摩诃萨。以四无畏。

    一总持无畏。二知根无畏。三决疑无畏。四答难无畏。

    随顺真如清净平等无差别相。

    此地证得类无差别真如。谓此真如。亦约生死涅槃。皆平等故。

    断随小乘。乐求涅槃。

    此地断于下乘般涅槃障。今入真俗。无差别道。便能断之。

    △二观智利物。

    集诸功德。具观诸谛。

    上句蹑前道品。下句起后观谛。

    此苦圣谛。集灭道谛。

    苦圣二字。贯于三谛。故大经云。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苦灭道圣谛。圣者正也。谓以无漏正法。得在心故。

    世俗胜义。观无量谛。

    谓于四谛二谛。以智观彼有无量相。审不虚故。故经云。苦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为利众生。习诸技艺。

    大般若云。五地菩萨学五明故。下文具列四明。多依清凉释之。但略无内明。

    文字。

    即声明。谓名句文身。同声论中法施设建立故。

    医方。

    即医方明。谓善方药疗治诸病。

    赞咏。戏笑。工巧。咒术。

    即工巧明。显德曰赞。寄情曰咏诵。持密言曰咒。浮水入火曰术。

    外道异论。

    即因明。谓言论尚论诤论毁论。

    吉凶占相。

    亦是工巧明。谓占相工业。由前世善恶因。感此吉凶等故。

    一无错谬。

    大经云。咸善观察。一无错谬。彼经有持戒入禅等文。即内明也。

    但于众生。不为损恼。

    谓无捕猎损恼生事。

    为利益故。咸悉开示。

    谓能起助道之事。

    渐令安住无上菩提。

    此文从但于众生下三句。全同大经。唯后句云无上菩提。大经即云无上佛法。为异耳。

    知诸地中出道障道。

    如经云。前得出世。未能顺世。即是障道也。今此能以五明摄化。即出道也。

    △三结位成行。

    于八阿僧祇劫。常修三昧。开发诸行。

    十波罗蜜中。禅度偏多。故云常修三昧。余非不修。但随力分。故云开发诸行。

    △六现前地法师三。初证如断障。

    复次现前地菩萨摩诃萨。得上顺忍。住三脱门。

    谓此地中上品顺忍。修三解脱门。证得无染净真如。故大经云。于空无相无愿法中。皆善修习。言无染者。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

    能尽三界集因集业。粗现行相。

    集缘也。业果也。即缘因缘果。谓能尽十二因缘三世因果。言粗现行相者。此地断粗相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染净粗相现行。彼障六地无染净道。入六地时。便能永断。

    △二观智利物。

    大悲增上。观诸生死。

    生死即生灭也。故大经云。大悲增上。观世间生灭。疏释云。前灭后生。染生净灭故。

    无明闇覆。

    无明。发业迷闇为性。隐覆真理。

    业集。

    行支。业即罪行福行不动行。是彼无明所起之果故。

    识种。

    识支。若无行熏。终不成种。

    名色。

    若约生位。四蕴曰名。羯逻蓝等为色。

    六处。

    谓四七日后。诸根满位。名增则成第六意处。色增则成余之五处。

    触。

    根境识三。和合生触。

    受。

    分别三受。领纳于触。

    爱。

    受无厌足。名爱。

    取。

    爱欲不舍。曰取。

    有。

    爱取润前六支。为有。

    生。

    始从中有。未衰变来。皆名为生。

    老死。

    生熟为老。老坏为死。

    等皆由着我。

    等取忧悲苦恼。上明流转门。下示还灭观。

    无明业果。非有非无。一相无相。而不二故。

    无明既灭。业果亦灭。所以会归中道。双非有无。故云一相无相。而无二也。

    △三结位成行。

    于九阿僧祇劫。行百万空无相无愿三昧。

    大经又云。百千空。百千无相。百千无愿三昧。皆悉现前。

    得一切般若波罗蜜多。无边光照。

    经云。即得般若波罗蜜现前。名无障碍智光明。即般若度偏修也。

    △七远行地法师三。初证如断障。

    复次远行地菩萨摩诃萨。修无生忍。证法无别。

    谓此地中。修无生智。证得法无差别真如。以了种种教法。同真无相故。

    断诸业果细现行相。

    以六地菩萨。虽修缘起观。了无明业果。而执先生后灭。细相现行。故此地中。以纯作意。断细相现行障。

    △二观智利物。

    住于灭定。起殊胜行。

    经云。虽常寂灭。以方便力。而还炽然。虽然不烧。疏释云。唯此一句。具空中方便慧。有中殊胜行。

    虽常寂灭。广化众生。

    即此地悲智双行行。上句智。下句悲。

    示入声闻。常随佛智。

    经云。虽常随顺佛智。而示入声闻辟支佛地。疏释云。非独化凡。亦转二乘入佛慧故。

    示同外道。示作魔王。随顺世间。而常出世。

    略引华严经疏。例释外道诸魔。如经云。虽示同外道行。而不舍佛法。虽超魔道。而现行魔法。疏释云。亦转外道着诸见故。如佛示学二仙。令彼转舍诸见着故。虽示老病死衰退。即四魔等法。不行其因。名超魔地。

    △三结位成行。

    于十阿僧祇劫。行百万三昧。善巧方便。

    十波罗蜜中。方便偏多。

    广宣法藏。一切庄严。皆得圆满。

    经云。二乘所有问难。无能退屈。所有一切庄严之事。出过一切等。

    △八不动地法师三。初证如断障。

    复次不动地菩萨摩诃萨。住无生忍。体无增减。

    以中品无生智。证不增减真如。谓此真如以住无相。不随染净。有增减故。

    断诸功用。

    功用即加行义。谓此地断无相中加行障。由有加行。未能任运现相及土。此地能断。

    △二观智利物。

    心心寂灭。无身心相。犹如虚空。

    大经云。远离一切身想分别。无所取着。犹如虚空。

    此菩萨。佛心。菩提心。涅槃心。悉皆不起。

    即经云。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起。何况起于世间之心。

    由本愿故。诸佛加持。

    上句明其劝因。下句总显劝相。故经云。此地菩萨本愿力故。诸佛世尊。亲现其前。与如来智。令其得入法流门中。疏释云。法流者。决彼无生止水。令起无功用行河。任运趣佛智海。经有七劝。一劝修如来善调御智。二劝悲愍众生。三劝成其本愿。四劝求无碍智。五劝成佛外报。六劝证佛内明无量胜行。七劝总修无遗成遍知道。上明能劝。下显劝所为。令起智业。

    能一念顷。而起智业。双照平等。

    经云。以诸佛与如是等无量无边起智门故。于一念顷。所生智业。乃至所起无功用觉慧。观一切智智所行境。即能照所照平等耳。

    以十方智。遍不可说大千世界。随诸众生。普皆利乐。

    十力智即智地。故大经云。此菩萨智地。名为不动地。无能沮坏故。乃至第十名为无功用地。先已成就故。能放光明。照百万佛刹微尘数世界。令诸众生。灭烦恼火。而得清凉。

    △三结位成行。

    于十阿僧祇劫。满足百万大愿。

    愿度偏增。

    心心趣入一切种。一切智智。

    即八地摄报果。心心即念念。故经云。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一切种一切智智。

    △九善慧地法师三。初证如断障。

    复次善慧地菩萨摩诃萨。住上无生忍。灭心心相。证智自在。

    明上品忍。念念寂灭。无相为相。证智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故。

    断无碍障。

    此地菩萨。断利他中不欲行障。故得四辨。无障碍故。

    △二观智利物。

    具大神通。修力无畏。善能守护诸佛法藏。

    此明正修方便。及说法之德。与大经广略小异。故彼经云。具广大神通。修力无畏不共。乃至作大法师。具法师行。善能守护如来法藏。

    得无碍解。法义辞辨。演说正法。无断无尽。

    大经明四无碍智。一法。二义。三辞。四乐说。今经辨之一字。即乐说智。故彼经云。此菩萨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相。义无碍智知诸法别相。辞无碍智无错谬说。乐说无碍智无断尽说。

    一刹那顷。于不可说诸世界中。随诸众生所有问难。一音解释。普令欢喜。

    即问答成就也。故大经云。此菩萨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咸至其前。一一皆以无量言音。而兴问难。一一问难。各各不同。菩萨于一念顷。悉能领受。仍以一音。普为解释。令其心乐。各得欢喜。

    △三结位成行。

    于万阿僧祇劫。能现百万恒河沙等诸佛神力。

    力波罗蜜偏增。

    无尽法藏。利益圆满。

    义亦同前。

    △十法云地法师四。初地行入心。

    复次法云地菩萨摩诃萨。无量智慧。思惟观察。

    准大经有三句。初句云。以如是无量智慧。疏谓无量智者。阿含广故。次句云。观察觉了已。疏谓证智深故。后句云。善思惟修习。疏引宝性论中。谓地上菩萨起二修行。一约根本智。名如实修。即此证智。二约后得智。名遍修行。即此广智。诸地具起上二种行。令于此二。决择思惟。今经思惟居中。彼经处末。

    从发信心。

    发十信心。

    经百万阿僧祇劫。广集无量助道法。增长无边大福智。

    大经即云。集无边助道法。增长大福德智慧。疏释谓。正助不住。诸地同修。上句助道。何因成助。由下句不住道。以增福德故不住无为。增智慧故不住有为。

    △二证如断障。

    证业自在。

    此地证得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谓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

    断神道障。

    断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此障十地大法智云。及所含藏所起事业。

    △三观智利物。

    于一念顷。能遍十方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微尘数国土。悉知一切众生心行。

    大经有知一切众生心行三昧。疏释云。化生无垢故。

    上中下根。为说三乘。

    谓随他意语。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上根菩萨。六度万行。喻以牛车。中根缘觉。十二因缘。喻以鹿车。下根声闻。四谛法门。喻以羊车。

    △四引归一乘。

    普令修习波罗蜜多。

    即随自意语。会三乘之权。归一乘之实。便成受位等行。具智波罗蜜。即前谓无量智慧。

    入佛行处。力无所畏。

    若准大经。亦同地行入心。故彼经云。入如来所行处。疏谓解达真如。佛所行处故。

    随顺如来寂灭转依。

    即寂灭忍。通因果二门。谓菩萨因忍。以为能依。如来果忍。以为所依。大疏亦云。就果辨者。究竟广大转也。然转依义别。略有四种。一能转道。二所转依。三所转舍。四所转得。如诸论说。然不空三藏。翻宣此经。三贤十圣。与华严地前地上行相大同者。盖晋译微言。唐翻至教。已传中国。故贤圣名义。有所稽耳。不然则何以难胜菩萨。五明益物。三句经文。唯无上菩提。与无上佛法。但两字为异耶。若夫罗什法师翻译秦本。非独阙五方菩萨说咒。抑亦十地之名。多有不同。盖未见晋唐二经矣。

    △三始终伏断。依起信疏。将四相粗细。寄显反流四位。以明始觉分齐。然此四相。约真心随熏粗细差别。寄说为四。非约一刹那心。明四相也。今先列名示数。后约位分别。谓生相有一。住相有四。异相有二。灭相还一。生相一者。名为业相。即同下经十地菩萨无间道修。望果名伏也。住相有四。一转相。二现相。三智相。四相续相。其相续相。初地离之。即同下经见道位也。余之三相。七地八地九地。各离一相。即同下经修道位也。异相有二。灭相还一。此皆地前离之。故此不论。又见修二位。兼引唯识。略示大意。对文详之。自当显耳。

    △次释经文。于中有二。初望果名伏。

    善男子。从初习忍。

    习忍亦名住忍。即从初贤十住位也。

    至金刚定。皆名为伏一切烦恼。

    此同起信。金刚已还。约未断生相。皆名为伏。故论云。十地菩萨。皆名不觉。谓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彼疏释云。不了其源。始末同本故也。言一切烦恼者。约生相。根本无明。生一切烦恼故。论云。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此之谓也。

    △二望因名断。

    无相信忍。照胜义谛。

    信忍即初地。以中道无相智。断二障分别。证胜义遍行真如。全同起信初地断相续相耳。

    灭诸烦恼。生解脱智。渐渐伏灭。

    二地已上。能灭二障。俱生烦恼。分得解脱。而智有浅深。故渐渐伏灭。大同起信七地八地九地断智相现相转相耳。

    △四等妙修证三。初修证明等妙。

    以生灭心。得无生灭。

    同起信满足方便。故彼疏云。能破和合识内生灭之相。显不生灭之性。此在金刚因位极也。

    此心若灭。即无明灭。

    心即生相。此相若灭。永无所余。即无明灭。故起信云。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彼疏云。始觉道圆。同于本觉故也。此在佛地。

    △二知见辨等妙。

    金刚定前所有知见。皆不名见。

    即见修二位。亦同前文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

    唯佛顿解。具一切智。所有知见。而得名见。

    即无学位。亦同次文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又经云。菩萨知终不知始。唯佛如来始终俱知。始者谓生相也。终者谓余相。乃至灭相也。起信法云地。即等觉位。

    △三法喻显等妙二。初等觉。

    善男子。金刚三昧现在前时。而亦未能等无等等。

    谓未能等无等之位。互相齐等。故云无等等。重言等者。唯与佛等。欲显佛佛等正觉故。

    譬如有人。登大高台。普观一切无不斯了。

    足有所履。则登大高台。身处虚空。则普观一切。可例楞严云。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二妙觉。

    若解脱位。一相无相。无生无灭。同真际。等法性。

    前则无间道修。此乃解脱道证。一相无相。即同真际。无生无灭。即等法性。此之四句。亦大同前文。

    满功德藏。住如来位。

    起信论云。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彼疏释云。谓此法身如来藏中。含摄蕴积无边恒沙性功德故。然四法中。教浅理深。行分果圆。今取深圆。唯显理果。谓上句理法。即满功德藏。下句果法。即住如来位耳。

    △五双结劝修三。初结菩萨。

    善男子。如是诸菩萨摩诃萨。受持解说。皆往十方诸佛刹土。利安有情。通达实相。

    现身说法。利诸有情。皆令顿证实相。

    如我今日。等无有异。

    此结前十三法师。学佛行化。故无有异。

    △二结诸佛。

    善男子。十方法界一切如来。皆依此门。而得成佛。若言越此得成佛者。是魔所说。非是佛说。

    结前始终伏断等妙修证。

    △三总劝修。

    是故汝等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

    岂唯十三法师。禀行斯道。抑亦十方诸佛。遵仰此门。法利既广。故劝众修。使知见一致。信解同归耳。

    △二偈颂二。初标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重颂分三。初总颂三贤。

    彼伏忍菩萨。于佛法长养。坚固三十心。名为不退转。

    所依之忍。长养圣胎。信心及位。二俱不退。

    △二有十偈。别颂十圣。

    初证平等性。而生诸佛家。由初得觉悟。名为欢喜地。

    初地证妙平二智故。超凡夫地。生如来家。

    远离于染污。瞋等种种垢。具戒德清净。名为离垢地。

    二地心无染欲。断瞋等习。远离二字。贯于初句。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