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科疏卷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二别明无间供养。

    若欲行时。常导其前。所在住处。作七宝帐。众宝为座。置经于上。种种供养。

    般若空相。虽绝有无。然空不异色。亦不离有无。故诫欲三业罔贰。四仪必俱。覆以宝帐。安以宝座。如斯供养。举目则慧性照彰。触途则智明不昧。集此神功妙利。非惟潜消国衅。亦植实相福田于人寰。广树生灵大本于旷世矣。语云。言忠信。行笃敬。蛮貊可行。岂拘州里。况般若为本来面目乎。宜其佛之谆谆教诫。而供养念念不替者也。

    △三喻明供养极功。

    如事父母。亦如诸天。奉事帝释。

    般若出生诸佛。实相如父。观照如母。故供养者。犹孝子之敬父母。般若万法宗主。实相证真。观照涉俗。故供奉者。如诸天之事帝释。盖父母于孝子为亲。孝子当无不尽其诚。帝释于诸天为大。诸天当无不谨其敬。敬般若如此。孝般若如此。则百福可立至矣。故喻明如此云云。

    △三释劝持所因。三。初因过去福力故。

    大王。我见诸国。一切人王。皆由过去侍五百佛。恭敬供养。得为帝主。一切圣人。得道果者。来生其国。作大利益。

    佛眼彻视。故圆见诸王夙因。繇于供佛所感胜报也。言供五百佛者。明福慧二因绵远也。故金刚明一念净信者。已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如来知见如是无量功德者。此也。一切下。四句明影响现化也。至人乘时应世。或示臣辅兴王导迷。或现应化开盲发聩。总之住世出世。不离般若为慈航矣。例周姬运昌。孔老迭出。吾佛先祥光而西现。孟庄继起。吾佛后金像以东流。直若真儒代代出兴。高僧时时阐化。非夫应现。难见超尘。必是示迹。方能大利叔世也。

    △二恐现生福衰故。

    若王福尽。无道之时。圣人舍去。灾难竞起。

    侍佛未达心空。故福德有时而尽。福竭能来否运故圣哲见机而行。是以灾火蔓延。即业难竞起时也。知此则般若真修。依行不贰。将福如沧海而不竭。祸同虚空以无形矣。信哉。

    △三作未来利益故。三。初明人王护法为因。

    大王。若未来世。有诸国王。建立正法。护三宝者。

    此言般若法为未来作津梁也。建立正法。则行愿非邪。护持三宝。则佛光住世。如是则见闻生福。礼敬增信。护国之端倪在于是。故下文感其护国。

    △二明佛圣遣护为缘。三。初标指其数。

    我令五方菩萨摩诃萨众。往护其国。

    繇前建立护持为因。故令随方圆应为果。否则狐貉不能暖无气之人矣。况感至人来护国乎。

    △二别列光印。五。初东金刚手。

    东方金刚手菩萨摩诃萨。手持金刚杵。放青色光与四俱胝菩萨。往护其国。

    东方。则出震利物。仁慈应世者也。名称金刚手又执金刚杵者。皆显极坚极利。降伏魔怨。物无能坏也。青色光。即随方应现也。故真谛记云。青色金刚。能消灾厄。喻般若能降业障。又言四俱胝者。即主伴同护也。下仿此知。然据密教解云。金刚手者。内表具大菩提。外表摧伏烦恼。故又云不被三魔。破坏觉心。自体坚固。成金刚智。诸佛建立。破邪见山。故证此定者。常持于掌。故名金刚手(后真谛记并密教不全书但云记云密也)。

    △二南金刚宝。

    南方金刚宝菩萨摩诃萨。手执金刚摩尼。放日色光。与四俱胝菩萨。往护其国。

    南方。则乘虚接物。秉礼安世者也。以金刚宝为名。手执金刚摩尼者。二名华梵殊称。同一体也。亦总明以虚明贵重。出生如意功德不穷尽也。离为火为日。今放日色者。即随方现色耳。记云。赤色金刚。对日出火。慧对本觉。出无生智火故。密云。宝有六义。一难得故。二净无垢故。三有大威德故。四庄严世间故。五殊胜无比故。六不变易故。广释如彼。此即虚空藏菩萨。

    △三西金刚利。

    西方金刚利菩萨摩诃萨。手执金刚剑。放金色光。与四俱胝菩萨。往护其国。

    西方。因兑兆圣。握义成。物者也。以金刚利为名。手执金刚釰者。总显权制合宜。同心断金锋利神速也。兑为泽。属金。今放金色光。即随方表彰耳。记云。白色金刚。能清浊水。般若能清疑浊。密云。金刚利者。即般若波罗蜜利剑。能断烦恼种故。此即文殊菩萨。

    △四北金刚药叉。

    北方金刚药叉菩萨摩诃萨。手执金刚铃。放琉璃色光。与四俱胝药叉。往护其国。

    北方。则凭实涉俗。权智方便者也。金刚以药叉为名。即捷疾救世义。手执金刚铃者。即开召惊俗义。放琉璃光。以琉璃清水。人天差别见故。亦随方现光义也。记云。碧色金刚。令人消除诸毒。以表慧破三毒是也。密云。药叉者。勇猛义。亦尽义。即十六金刚智。普贤行中。第十五智之名也。此智食烦恼。尽尽无余故。金刚铃者。表般若警悟愚昧。异生一闻铃音。觉悟般若智也。此即摧一切魔怨菩萨。

    △五中般若金刚。

    五中方。金刚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手执金刚轮。放五色光。与四俱胝菩萨。往护其国。

    四方随应。故各局一种。中央则集差别。而大成平持者也。故菩萨以般若妙慧到彼岸为名。手执持坚利轮相为用。此皆表般若。为万行弥纶。万德辐辏之本也。放五色光者。亦表智光。圆应圆照耳。然此中方。摄真谛记中金刚二种金刚。彼文云。黄色金刚。随人所须。喻无漏功德。空色金刚。令人空中行坐。喻慧破法执。住真谛理。是也。密云。此菩萨繇持此轮。毗卢成佛时。请转法轮。乘此法轮。得到彼岸。此即才发心转法轮菩萨也(此上言即某菩萨者。依显教释)凡此五方金刚。名目不同。总依金刚称者。以坚中最刚。故名金刚。帝释方有。薄福难见。今佛因王德。凭法召来。护国妙利。断可忖矣。岂小补哉。

    △三结显其益。

    是五菩萨摩诃萨。各与如是无量大众。于汝国中。作大利益。当立形像。而供养之。

    主伴同来。全显法力神速。故功德具足。不啻小善因缘。既福国佑民如此。安像供养宜矣。故佛嘱劝勖勉。

    △三明菩萨说咒护国。二。初菩萨兴慈二初本愿须护。二。初在处护经。

    尔时金刚手菩萨摩诃萨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却住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本愿。承佛神力。十方世界。一切国土。若有此经。受持读诵。解说之处。我当各与如是眷属。于一念顷。即至其所。守护正法。建立正法。

    文有二。一尔时下。进说威仪。不出三业。二我等下。即陈愿护法也。十方广漠。护法不易。故仗佛神力。兼以愿力。方能成就。十方下。泛指此经。所在之处。我等下。正陈主伴同护之力。良以般若在处。即为佛在。此中应起宝塔。诸天供养。故一念顷至神力护持也。守护。即爱护佛法。如护眼目之谓。

    △二法在国安。

    令其国界。无诸灾难。刀兵疾疫。一切皆除。

    法在则龙天瞻敬。鬼神钦崇。故于国界。则三灾不入其境。万祸潜消于外矣。蜀新繁县有苟生者。望空书写金刚经。至今天雨不湿。以有神覆宝盖。敬之如此。信知般若法门。在处邪祟。无自而入矣。故云一切皆除。

    △二咒力能护。二。初咒力神速。

    世尊。我有陀罗尼。能加持拥护。是一切佛。本所修行速疾之门。若人得闻一经于耳。所有罪障悉皆消灭况复诵习。而令通利。以法威力。当令国界。永无众难。

    陀罗尼。云总持。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然有无字一字之别。即以护善遮恶为义。此即能护之法也。能加护下。明其利益。以此法能加被冥佑。故下明秘密般若。以般若隐奥。非器不传。佛佛因之。疾成佛道。佛既如此。况因位乎。又况凡夫乎。故下复明其胜益。如蜾??之咒螟蛉易也经耳消罪。所谓见闻为种。八难超十地之阶。读诵通利。所谓解行在躬。一生圆旷劫之果。仗此法力。直下转凡成圣。况凭法力。岂国界而不永无众难哉。故今谨陈妙利如此。

    △二正说神咒。

    即于佛前异口同音。说陀罗尼曰。

    那谟啰怛娜(二合)怛啰(二合)夜野(一)娜谟(引)阿哩夜(二合)吠(无盖反)??者娜(引)野(二)怛他(引)萨(藏本作孽)多(引)夜阿罗诃(二合)谛(三)三藐三没?(引)野(四)娜莫阿(引)哩野(五)(二合)三满多?捺啰(二合)(引)野(六)冒地萨怛嚩(二合)(引)野(七)摩诃萨怛嚩(二合)(引)野(八)摩贺迦(引)噜抳迦(引)野(九)怛你野他(引)(十)枳穰(二合)娜钵啰(二合)你(引)闭(十一)恶乞叉(二合)野句势(十二)钵啰(二合)底婆(引)娜嚩底(十三)萨嚩没?(引)嚩噜枳谛(十四)喻誐跛哩你湿婆(二合)宁(十五)俨避(引)啰努啰嚩誐(引)系(十六)底哩野(二合)特嚩(二合)(十七)跛哩你湿跛(二合)宁(十八)冒地质多散惹娜你(十九)萨嚩(引)毗晒迦(引)毗瑟讫谛(二合)(二十)达磨娑(引)誐啰三步谛(二十一)阿暮伽室啰(二合)嚩儜(二十二)摩贺三满多?捺啰步弥(二十三)涅(奴逸反)哩野(二合)谛(二十四)尾野(二合)羯啰拏(二十五)跛哩钵啰(二合)跛你(二十六)萨嚩悉?(二十七)娜么塞讫哩(二合)谛(二十八)萨嚩冒地萨怛嚩(二合)(二十九)散惹娜你(三十)婆誐嚩底(丁以反)(上同)(三十一)没?(引)么底(三十二)阿啰奶迦啰奶(三十三)阿啰拏迦啰奶(三十四)摩贺钵啰(二合)枳穰(二合)(三十五)播啰弥谛娑嚩(二合)贺(三十六)

    然此咒力。与前显说。力用无殊。但被机之异耳。然生善灭恶。革凡成圣。无以加此。故诵此咒处。天龙欢喜。风雨顺时。五谷丰登。兆庶乐业。亦复能镇一切恶星。随方变怪。灾障不起。人无横夭。杻械枷锁。不着其身。昼夜安眠。常无恶梦是娑婆世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二十八大恶宿。而为上首。复有八大恶星。而为其主作种种形出现世时。能生种种灾异。有此咒地悉皆消灭。十二繇旬。成结界地诸恶灾祥永不能入。全同楞严神咒利益神速也。然五不翻中。即秘密不翻。四例之中。即翻字不翻音。古德遇咒。皆未有释。以是诸佛秘密语故。非因位所解。但应诵持。消除罪障增益福智。不必强解。唯贤首大师。释心经咒。通乎二义。一不可解即如上说。二强为解释。今从后义。依瑜伽教家释之况是不空三藏所释如水投水少无异也彼文释云。那谟啰怛那怛啰夜耶(此是归依三宝义。若持此经人归命佛宝即得五族金刚手菩萨以无量眷属侍卫加持其人。此菩萨尊贵菩提心。佛从菩提心生故。若归依法宝。则得帝释并眷属四天王加护。何以故。帝释在厄难中。般若加持。现获利益。岂不尊重法宝。而来拥护。归命僧宝。则得阿迦尼吒天。并净五天眷属。同来加护。以三乘僧众。常居净天受乐。安得梵天不来尊重乎)娜谟阿哩耶。吠路者娜野。怛他誐多夜阿啰诃谛。三藐三没?野(娜谟者。归命义。亦稽首顶礼义。阿哩夜。远恶义。此方会释。云圣者。吠路者那遍照义。亦云大日义。如世间之日。照此而不照彼。照书不照夜。照此世界。不照彼世界。但得名日。不名为大。毗卢大日。色法二身。普遍法界。十方三世。总皆照彻若知佛德如此。归命顶礼即得如许诸佛护持也。怛他誐多夜阿罗诃帝三藐三没驮野三句。如次即如来。应供。正遍知。即十号三号也)曩莫阿利夜(即归命远恶义。如上已解释也)三满多?捺啰夜(三满多者。是普义。跋捺啰者。是贤义。夜字者。即声明八转声中为声。以为彼作礼。故名为也。下诸夜字。皆仿此知。谓菩萨说三密门。普贤行愿。一切诸佛。若不修此不行此。得成佛者。无有是处。既成佛已。于三密门。并普。贤行。而休息者。亦无有是处也)冒地萨怛嚩夜(菩萨义)摩诃萨怛嚩夜(大菩萨义)摩诃迦噜抳迦夜(大悲者。若归命圣普贤菩萨。则十方诸佛。悉来加护。以一切诸佛菩萨。皆因修三密门行。普贤行故。是故当尊重也)怛你也他(古云即说。所谓以上文归命三宝。毗卢普贤也)枳穰娜钵啰你闭(此云灯。繇此智灯。破诸暗故。即瑜伽以智无所得。为方便。无智无得。即成般若波罗蜜多。此即显教智灯义。能照一切佛法无碍也)恶乞叉也句势(恶字。是婀字。为随文句。便作恶呼。此须云阿字上声短呼。乞义也。此云尽。句势。此云藏。即显教无尽藏义。密教释婀字一字。为种子。婀字者。诠一切法。本不生故。即是一切字之母。能生一切字。若晓婀字。瑜伽相应。则得诸佛无尽藏。则悟一切法不生。犹如虚空。一切清净平等。即成无分别智也)钵啰底婆娜嚩底(显教即具辨才义。密教即于此句中。取钵啰一字为种子。钵啰字者。诠般若波罗蜜多。无所得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后得智中。悟一切法不生故。获得诸佛无尽佛法藏。于后得智中。得四无碍解辨。说法自在故)萨嚩没?嚩噜枳谛(显教即一切佛所观察义。密教即取萨之一字为种子。萨字者。即诠一切法平等义。能缘所缘平等平等。能取所取。无所得故。则证真如。当于法流无边诸佛。观察护念)喻誐跛哩你湿跛宁(显教即瑜伽圆成义。密教即取喻之一字为种子。喻字者。诠一切乘无所得。若瑜伽观智相应。证得圆成。于诸乘中。教理行果。悉皆证得一真如法性也)俨避啰努啰嚩誐系(显教即甚深难测义。密教即取俨之一字为种子。俨字者。诠一切真如法。无去无来。繇证真如海。实相般若。不可以言诠。唯佛境界。自觉圣智证也)底哩野特嚩跛哩你湿跛宁(显教即三世圆满成就义。密教即取底哩野(三合)一字为种子。底哩野者。诠一切法真如平等自性。成就越恒河沙数功德。真如中无三世妄分别。不相应行蕴。坚执惑乱。有为诸法也)冒地质多散惹娜你(显教即能生菩提心义。密教即以冒字为种子。冒字者。诠一切无缚义。若知自身中菩提心自性。成就三世平等。犹如虚空离诸万像。则知生佛之心。如自心清净。则生大悲深生怜愍。以种种方便。令一切有情。至于究竟。离苦解脱。无缚无解。是为广大菩提心者。所修为也)萨嚩毗晒迦毗色讫谛(显教即一切灌洒得顶义。密教即取萨字为种子。萨字者。诠一切法无染着义。繇观察自他。及诸佛心。同一真如。同体大悲者故不染着。于虚空中。诸佛法水灌顶。乃获三业加持。于无量法。演说自在)达摩婆誐啰三步谛(显教即法海出生义。密教即取达字为种子。达字者。诠一切法界无所得义。繇住无所得心。第八识中。二执俱生种子。以大智文殊金刚利剑。亦断无余。从此始觉大悲。流出等流教法。利众生故。达字。即文殊菩萨。是种子者也)阿暮伽室啰嚩儜(显教。释上句为不空义。依声明。即无间义。密教即取阿字为种子。阿字者。诠一切法本来涅槃寂静。繇证此法。遍周法界。诸佛刹会。一闻教法。永无忘失故也)摩贺三满多?捺啰步弥涅哩野谛(显教。即出生大普贤地义。密教即取摩字为种子。摩字者。诠一切法无我义。即人法二无也。若证此者。则出生大普贤地。即证毗卢遮那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尾野羯啰拏跛哩钵啰钵你(显教。即获得记莂义。密教以尾野(二合)一字为种子。尾野者。诠一切法遍满不可得义。即知一切法自性清净。自性涅槃。能证所证皆同一性。不增不减。圆证法界也)萨嚩悉?娜谟塞讫哩谛(显教。即一切成就者礼敬义。成就者。即菩萨之异名。密教。以萨字为种子。萨字者。诠一切法无坚固义。念念四相迁流灭坏。萨字中有婀字义。若证婀字门。本来不生不灭。亦常恒坚固。喻若金刚。心得自在。能现无量无边种种身故)萨嚩冒地萨怛嚩散惹娜你(显教。即出生一切菩萨义。密教。以萨字为种子。萨字者。诠一切法无等义。繇观此字。心与般若。平等平等。前后刹那。一相清净。能生一切波罗蜜多。一切地。即名般若佛母也)婆誐嚩底没?么谛(显教即世尊佛母。婆伽梵。男声。婆誐嚩底。女声。二俱会意。释名世尊义。依声明对敌。释不如是。婆伽者。破义。梵是能义。以能破四魔故。又具福慧资粮故。密教。即以婆字为种子。婆字者。诠一切法有不可得。有者。三有义。是故三界唯心。繇心有染净。有情故亦有染净耳。若依显教。观行般若。作为生因。显因能生一切佛菩萨。是故名佛母。从前即说以下。至佛母句。于瑜伽教中。成普贤行。十六行中。如声闻见道位中。十六行是也)阿啰奶迦啰奶。阿啰拏迦啰奶(谓阿字门。一切本不生。即入一切法离尘。是故啰字门。一切离尘义。繇知一切离尘故。即入一切法无诤。是故奶字门明此。繇知一切法无诤。即入一切法无造作。是故迦字门明此。繇知一切法无造作。即入一切法清净是故啰字门明此繇知一切法清净故即入一切法无诤。是故奶字门明此。繇知一切法无诤故。即入一切法本来寂静。是故阿字门明此。繇知一切法本来寂静故。即入一切法无垢。是故啰字门明此。繇知一切法无垢故。即入一切法无诤。是故拏字门明此。繇知一切法无诤故。即入一切法无造作。是故迦字门明此。繇知一切法无造作故。即入无分别智。是故啰字门明一切法无分别。繇知一切法无分别故即入一切法无动。是奶字门明此。繇知一切法无动。即证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摩诃钵啰枳穰。播啰弭谛(显教。即摩诃大慧到彼岸证得大般若波罗蜜。即依无住涅槃)裟嚩诃(显教。即无住涅槃。依此涅槃。乃至尽未来际。广利乐无边有情。然此陀罗尼释文。即北藏杜字函第十卷。并钟字函第八卷。以皆是不空三藏所释义。故备引于此。用广见闻。庶几于瑜伽观门相应也)然孤山释楞严咒。引天台会义。不出四悉。一世界悉檀。随方异说。令生欢喜益。二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如次得生善破恶入理三益。余义如彼疏云然咒力难思。人情易忽。见闻信敬。免难消灾。循常不持。遇难不灭。如漏卮盛水。噬脐何及。无以王膳。弃如秽食。莫恃凡见。妄斥圣心。吾曹最宜勉旃。勿负菩萨说咒流通护国般若也。

    △二佛圣赞善。二。初诸佛共护。

    尔时世尊。闻是说已。赞金刚手等诸菩萨言。善哉善哉。若有诵持此陀罗尼者。我及十方诸佛。悉常加护。诸恶鬼神。敬之如佛。

    行愿玄同。故深喜赞善。总持广大。故诸佛冥扶。佛尚加护。鬼神岂不敬之如佛哉。

    △二不久得果。

    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囚既常护般若。果决速证菩提。形端表正。理势然也。

    △四称名付嘱。

    大王。吾以此经付嘱汝等。毗舍离国。憍萨罗国。室罗筏国。摩伽佗国。波罗痆斯国。迦毗罗国。拘尸罗国。憍睒弥国。般遮罗国。波吒罗国。末吐罗国。乌尸尼国。奔吒跛多国。提婆?多国。迦尸国瞻波国。如是一切诸国王等。皆应受持般若波罗蜜多。

    封疆虽别。有国是同。故诸王等。俱应受持。以护法护国也。吾以下。总明付嘱。毗舍离下。称名召告。一切下。结劝广持。如文可解。问。佛世国王。敬佛如此。得不胜乎。答。帝释尚轻身闻法。重道尊崇。况诸国乎。故宜如此。

    △三时众获益。四。一众愿不生难国。

    时诸大众。阿修罗等。闻佛所说。诸灾难事。身毛皆竖高声唱言。愿我未来。不生彼国。

    大众总摄。修罗别举。俱前序分云来众也。闻佛下。谓七难则天变人事。总括无遗。故闻者心警身慑。彼国则千灾万祸。总收殆尽。故唱云未来不生。所谓未语恍惚成梦境。分明不觉转身难。其大众闻而惊疑。不愿求生之意乎。

    △二诸王出家得忍。

    时十六王。即舍王位。修出家道。具八胜处。十一切处得伏忍信忍。无生法忍。

    处俗反为得意。闻法知为业缘。故舍世即求出世也。胜处者。能造四大。所造四色。出离贪欲。故名胜处。十一切处。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等也。释如序分。伏忍。即三贤忍。信忍。即初三地忍。无生忍。即七八九三地忍。诸王得此。则三贤十圣之俦也。详释如前。

    △三人天散华得法。

    尔时一切人天众阿修罗等。散曼陀罗华。曼殊沙华。婆师迦华。苏曼罗华。以供养佛。随其种性。得三脱门。生空法空。菩提分法。

    曼陀罗。云适意。曼殊沙。云柔软。婆师迦。云夏生华。苏曼那。云善称意。散华供佛。表回因趣果。故得三脱门。了生空理。即声闻种性。二空俱得。助道等法。即菩萨种性。此乘戒俱急之人天。故一蒙法雨。随分受润。均沾无际。

    △四菩萨散华得忍。二。初得定住忍。

    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散拘勿头华。波头摩华。而供养佛无量三昧。悉皆现前。得住顺忍。无生法忍。

    三昧言无量现前者。即依妙慧称性而显发也。顺忍。即四五六三地之忍。无生法忍。即七八九三地之忍。云住者。以正入此地。内证观断故。

    △二利生成道。

    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得恒河沙诸三昧门。真俗平等。具无碍解。常起大悲。于百万亿阿僧祇佛刹微尘数世界。广利众生。现身成佛。

    此即第十地之行益也。正定称性。故数等恒沙。言门者。即或入或出。逆顺自在也。真俗平等。即中道二边不住也。具解行悲。即开法利他不断也。神力慈力。与佛为邻。故尘界成道。尘界度生也。非第十一地。何能臻此。

    △第三流通分。二。初当品名题。

    嘱累品第八

    古德云。以言托之曰嘱。以法系之曰累。即付嘱大法。凭托担荷。传绪无穷者也。下文付托国王有三意。一凭王威力宣演故。二国难仗此。解释故。三令奕世流通正法故。问。前列三乘大众八部神祇多矣。何不付嘱于此。而偏付于王耶。答。此经原为护国而谈。故今唯托国王。应病与药。不其然乎。

    △二正演玄文。二。初付嘱诫来。三。初正明付嘱。二。初付嘱其时。

    佛告波斯匿王。今诫汝等。吾灭度后。正法欲灭。后五十年。后五百年。后五千年。无佛法僧。

    佛意欲以般若妙门。付嘱有在。故再三诫劝。然此中依秦译。则与此译不同。故古疏释秦文云。八十年者。佛去百年后。五人住持。一迦叶。二阿难。三末田地。三人见佛。相继住持。经六十年。法行不灭。次商那和修。优婆鞠多。此二人不见佛。相继住持。经四十年。威仪法灭故。于此时。言无佛法僧也。言八百年者。正法年内。二十师住持。并是圣人。正法不灭。第六百年。马鸣菩萨。第七百年龙树。皆是菩萨。法亦不灭。八百年中。邪宗炽盛。故此时付嘱国王。提婆菩萨。声王鼓申法是也。八千年者。像法。尽末法时。众生邪见故法灭。古释虽有凭据。奈与此经五十等。年目不对。愚今虽未多讨经论。亦窃论之。此三俱言后者。以佛在世。悬说未来事为后也。后五十年者。即疑悬指二祖阿难时为后也。盖二祖自承嗣迦叶之后。正法住持。诸国隆兴。延及末龄。邪法炽盛。故有水潦鹤之属。群聚西天。部党唱和。扇邪言曰。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鹤。不如生一日。而得能见之。二祖闻云。悲邪见入人至深故。改其偈曰。若人生百岁。不闻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解了之。然邪见易染。正法难登。故水潦以二祖垂老讥之。竟不依其法偈二祖闻此。遂而四派示灭当斯时也。佛法亦暂灭也。后五百年者。疑即悬指大集经中。第五五百岁为后也。彼经云。初五百岁解脱坚固。二五百岁。禅定坚固。三五百岁。多闻坚固。四五百岁。塔寺坚固。五五百岁。斗诤坚固。既五浊斗诤。则法不兴行。虽有如无也。然金刚亦有况明之义。故彼文云。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乃至云以此为实。据彼疏意。空生本疑恶世无信。故举恶世以断疑耳。后五千年者。即悬指正像已尽。末法现前时为后也。当是时也。则众生邪见。一切颠倒。不遵遗训。违越戒律。淳源不追。浇风永扇。祗园丘墟。鹿苑荒秽。九十六种。以趋下为升高。三界群生。以火宅为净土。岂知上圣流涕。法灭天人忧哉。故总结三时。无佛法僧也。然此三意。臆创如此。姑存似考。

    △二付嘱人法。

    此经三宝。付诸国王。建立守护。令我四部。诸弟子等。受持读诵。解其义理。广为众生。宣说法要。令其修习。出离生死。

    此经指三种般若。二护法门也。能说是佛。所说是法。听受是僧。故云三宝。然此三宝阐扬流通者。托之国王洪护。坚守者。亦托之国王。以前托四众。无王威力。不能守护建立故也。令我四部下。谓诸国王。光阐流通。则四部大众。修心乐道。故能受持不失。读诵终身。解说两通。自他兼利。非但三宝住持佛日恒辉。抑且八苦皆空。欲海到岸。故云令其出离等。凡此皆托国王洪护之力也。

    △二别明诫来。七。初诫灭法过。四。初举灭法时。

    大王。后五浊世。

    正法欲灭。必五浊交会。人无正见之时也。言五浊者。一命浊。识托四大。随业延促。生死不得自繇。二烦恼浊。扰乱自心。浑浊障理。即以五钝使为体。三见浊。贪爱妄染。浑浊障事。即以五利使为体四众生浊。妄执颠倒。迷己逐物。受胎微形。自取流转。五劫浊。三灾增剧。众难交会世道交丧。气运晦暝之时也。然劫浊无别体。即揽前四浊炽然立名。故法华云。劫浊乱时。众生垢重等。问。浊取何义以立名耶。答。妙净明心。清净澄凝。加以惑业四大。则匪清斯浊。如楞严说。譬彼清水与彼灰沙二体法尔。性不相循。假如有人。取彼灰沙投入净水。土失留碍。水忘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然彼五浊义相。与今经大异。唯浊义相同。故引之为证。

    △三明灭法人。

    一切国王。王子。大臣。自恃高贵。破灭吾教。明作制法。

    佛智明彻。三千年前。预识末法。时势如此。故向下七诫。毫无错谬。明若指掌。情境真实也。盖欲佛法不可灭也。如两仪三光。终古。运行。如菽粟水火。日用难缺耳。而惑者迷于先见。长其染心。必举一世之清侣。欲投三毒之深坑。抑独何欤。然佛法深渊之理。非识情可测而知。如欲必恃其贵高而灭之。请先观其佛教宗本何如耳。因笺释及此。冀存其教者。当恤其人。罪其慝者。宜怜其淑。是以圣哲仁善用心至厚也。制者禁止之谓。

    △三辨灭法过。二。初制止四正。

    制我弟子。比丘比丘尼。不听出家修行正道。亦复不听造佛塔像。

    出家之道。远离尘劳。熏修净业。豁然心开为益不浅。而制止不须出离者何哉。修行之事。淘洗识情。启牖觉性。寂尔光生。证入甚深。而制止不复修行者。又何哉。至于造塔。则藏佛舍利。近礼远瞻。功德难量。造像则尊佛形貌。举手低头。利益宏广。而又制止不欲造者何也。凡此盖亦净习未深。灵种弗培。故以正为倒。以好为恶也。又岂知出家断染。修行离苦者哉。

    △二建立三邪。

    白衣高座。比丘地立。与兵奴法。等无有异。

    白衣对染衣而言。以白衣即俗。染衣即僧故。高座传心禅道。超悟者能之。白衣处此。非其宜矣。地立勤侍。分居臧获者可尔。比丘翘伫。失其理矣。甚而削弱如奴。捍御如兵。此又是委靡法门衰替佛道之极也。存仁心者。处以理焉斯善矣哉。不然则恐出尔反尔。行将自及。可不畏耶。

    △四结灭法过。

    当知尔时。法灭不久。

    法门前相如此。未有不溃蔽于后者也。故结此云。

    △二诫坏四众行。

    大王。破国因缘。皆汝自作。恃己威力。制四部众。不听修福。诸恶比丘。受别请法。知识比丘。共为一心。互相亲善。斋会求福。是外道法。都非我教。百姓疾疫。无量苦难。当知尔时。国土破灭。

    威福自在。喜怒任情。业累日增。福变潜长故始而愆非泛觞。终则满极破国。此皆自作其因。自受其果。处此时也。不自方寸惺察于修福也。而反四众遭禁。抑独何哉。故佛直明如此。诸恶下。明大林之荆棘。大田之稂?也。恶比丘。即违佛律行者。受别请。即希求供事者。知识一心。即党恶行诈者。互相亲善。即结伴媟[卄/執/衣]者。斋会下三句。即似是实非。珷玞混玉。郑声乱雅者。故佛直激云。是外道法。又云都非我教。如此。则邪正相??。真伪互群。一心过非。难尽名言。异姓灾殃。可并而至。国土之破灭也。应在无好人之时也。故结云当知等。

    △三诫禁不依法。

    大王。法末世时国王大臣。四部弟子。各作非法。横与佛教。作诸过咎。非法非律。系缚比丘。如彼狱囚。当知尔时。法灭不久。

    正法。则世道交兴。心术广大。末法。则时势俱偷。见量偏浅。故能昧己灵而作罪。孰警四知。亏自性而造业。横加三宝直欲丹朱不肖。刑及放勋管蔡无臣。罪及冢宰。苦笞弱门。罔及善类。令覆盆以何伸。俾吁冤而无地。嗟乎。为僧出家。如野鹤孤云。欲脱非笼之缚。乃被法囚执。似釜鱼抟兔竟少离尘之路。目击法化。心领佛言。再思三复。一噫两叹。知感世尊。预示于三千年之前。见比丘亲受于五浊恶之世。幸愿逆顺菩萨。各正性命。葆合太和。总不如斯可矣。

    △四诫自相破灭。三。初诫自毁。

    大王。我灭度后。四部弟子。一切国王。王子百官。乃是任持护三宝者。而自破灭。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非外道也。

    三宝有别相同体之异。别相三宝。则王臣依胜田而种福。比丘赖兰若而养道。各成其志。二互相资。无可破坏之道也。同体三宝。皆不出王臣之一心。故同体依别相而显现。别相托同体为根宗。护其三宝。即任持一心。若三宝可灭。一心亦可破乎。念果到此。即坚守灵源。城坚福地。终日拳拳。非分外事。何破灭之有乎。如师子下。喻明也。夫天地与我同根。是非原来一体。即血气之属。皆民胞物随。况同体三宝。乃真性一源也耶。故破灭三宝。即破灭自心。如喻师子等。故莲华面经云。譬如师子命终。身死。水陆空行众生。不敢食肉。唯师身生虫。还自食之。法合可知。言非外道者。以外道破灭。乃邪害。正如师子身外之虫也。故不足怪。唯王臣弘护宜矣。而反破灭如此。不亦大可异乎。故览此经者。幸于三宝。亦留意守护焉。况三宝功德。脱三途。出三道。证三身。冥三德。翊三纲。无等妙利。孰可思议也。耶。

    △二诫起恶。

    坏我法者。得大过咎。正法衰薄。民无正行。诸恶渐增。其寿日减。无复孝子。六亲不和。天龙不佑。恶鬼恶龙。日来侵害。灾害相继。为祸纵横。

    初二句总标坏法之过。永嘉云。若要不招无间狱。莫谤如来正法轮。故今坏法。业大弥纶。正法下。别明坏法之恶。纯真已破。至味丧矣。故云正法衰薄。根本已邪。功德残矣。故民无正行。诸恶增长。如春园之草。日日更新。其寿日减。如硎刃之石。时时消烁。无复孝子。则不敬佛法之报也。六亲不和。则破灭四众之报也。天龙不佑则应恶缘而招者。恶鬼侵害。则因福薄而祟者。凡此皆坏法之华报也。灾怪下。总结坏法之难。法华云病疾延长。如游园观即灾怪相继之谓。又云抄劫窃盗。横罹其殃。即为祸纵横之谓又日月盈亏。而灾缘罔断其因。出入行藏。而祸孽触途皆是。故总结如此。

    △三招殃报。

    当堕地狱。傍生饿鬼。若得为人。贫穷下贱。诸根不具如影随形。如响应声。如人夜书。火灭字存。毁法果报亦复如是。

    此后生之报也。先法。后喻。堕三途者。以因不归依三宝故。人趋贫贱者以因未纯修五戒故。上二等流果也。诸根不具。即耳不听法。目不视佛。舌不称赞。身不礼敬果报也。下约喻明。谓影不离形。响不离声。如果不离因。因不离果。必然之理也。如人下。复以喻明因果不差也。故经云。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忘。今夫隐处造业唯己独知。人不及知。如人夜书依火。亦谓己知。而人不知。及火灭而字存焉。造业者。沦浩劫而莫遗。悬疏网而不漏及时至必受报故。如火灭字存。故法合结云。毁法果报。亦复如是。

    △五诫非理苦役。

    大王。未来世中一切国王。王子大臣。与我弟子。横立记籍。设官典主。大小僧统。非理役使。当知尔时。佛法不久。

    四姓出家。俱名释子。而末法不规。无端记录籍贯。横遍。设官典主。不知何哉。或亦淑慝不分。妍??弗辨。僧伙众多。故权立此明鉴耳。若为常式。恐违佛意。僧统。即掌握法纪。钤束缁流者即大存体格。高踞法署。清范如斯。不为过也。而非理苦役。违道驱奔。又何为哉。古有鸾舆及门。称疾不起。丹诏三往。坚不出山者。今云法道愈趣愈下。岂不哀哉。

    △六诫谬信横制。四。初示修善。

    大王。未来世中。一切国王。四部弟子。当依十方一切诸佛。常所行道建立流通。

    王道坦坦。千古同轨。一乘玄门。诸佛齐证。故依之建立。则正教隆盛。风斯淳和。否则多岐忘羊。欲树法门。不亦难乎。

    △二示作恶。

    而恶比丘。为求名利。不依我法。于国王前。自说过患作破法缘。

    求名利而昧一心。不辞染污。说过患而破大法。弗避讥嫌。恶世比丘。凡以是也。佛岂妄语以矫后人哉。故莲华面经云。吾于阿僧祇所得菩提法。非外道坏。恶比丘自坏之。吾人应勉也。

    △三示谬信。

    其王不别信受此语。

    不辨诚否。剧依其言。故云谬信。

    △四示时过。

    横立制法。不依佛戒。当知尔时。法灭不久。

    未阅戒律便制其法。故曰横立。此不率繇旧章。而多愆多忘者。何法不灭乎。

    △七诫自作自咎。

    大王。未来世中。国王大臣。四部弟子。自作破法。破国因缘。身自受之。非佛法咎。天龙舍去。五浊转增。

    王臣不护法。而自作破国因缘。故躬自当之。比丘不依法。而自作破法因缘。故身亦自受之。佛法何与其问也。故云非佛法咎。法灭国乱。非丰殷之国界。故天龙舍去。魔强法弱。非圣贤之应世。故五浊转增。因缘如此。孰可逃乎。

    △三结成不尽。

    若具说者穷劫不尽。

    如上七诫。佛已悬示。意犹在人耳无己之慈。故犹结云不尽。大哉教也。镂骨铭肌。未足报恩耳。

    △二依教奉行。二。初依法奉持。四。初诸王伤感。二。初正明伤感。

    尔时十六大国王。闻说未来如是诸诫。悲啼号泣。声动三千。天地昏闇。光明不现。

    吾佛说诚实之言。诫法门之蔽。今之王臣。未尝不动心注念。而当时十六国王。独悲声远震。两仪三光昏暗若是焉。道心凛凛。照耀终古。慈风浩浩。披拂而今。真可以凉破法之炎衷。而醒求利之醉眼矣。

    △二依教护法。

    时诸王等。各各至心。受持佛语。不制四部。出家学道。当如佛教。

    忠臣誓而枯竹芽。孝子泣而坚冰解。理也。不足异也。况佛言在耳。诸王岂不钦教旨哉。故受持佛语。端在自修。不制出家。任运修道。若或放逸不规。坏教败法。抑何贵于不制哉。

    △二大众咨嗟。

    尔时恒河沙等无量大众。皆共叹言。当尔之时。世间空虚。是无佛世。

    闻佛言而慨发。是真心一动。唯恐来世法灭也。故又叹云。是无佛世。隋灵裕法师。见周氏灭教。悲哀不胜。衣以斩缞。头绖麻带。如丧考妣。引同侣夜谈正理。昼读俗书。潜形灰稿。以俟法复。今人坏法者。用法以博衣食。货名利。可乎哉。

    △三请问经目。

    尔时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从正说至此。一经之正范毕矣。故请经名目。并奉持法式也。

    △四佛为垂答。三。初正答经名。

    佛告大王。此经名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亦得名为甘露法药。若有服行。能愈诸疾。

    答中经名有二。一正目。护法保世。俱称仁王。依法熏修。咸云护国。实相观照。俱称般若。即离即到。名波罗蜜多。二兼目。护法护国。自利利他。即甘露法药。依忍教化。即服行之人。愈疾。即服行之益也。

    △二赞法广大。

    大王。般若波罗蜜多。所有功德。犹如虚空。不可测量。

    此一法门。出生妙利。注之不竭。取之无尽。以唯佛穷源。因位难彻。故赞之如此。

    △三功德护国。

    若有受持读诵之者。所获功德。能护仁王。及诸众生。犹如垣墙。亦如城壁。是故汝等。应当受持。

    于中有四。一明受持之人。二明功德护国。三喻明护意。四结劝应持。并如文知。

    △二结会喜持。

    佛说是经已。弥勒师子月等。无量菩萨摩诃萨。舍利弗。须菩提等。无量声闻。欲界色界。无量天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阿修罗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皆大欢喜者。文殊所问经云。有三种义。一说者清净。不为取着利养所染。二所说清净。以如实知。真实法体。三得果清净。以一句染神。咸资彼岸。故闻者信受奉行也。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科疏卷五(终)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