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卷第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隆兴府百福院 宗镜禅师  述

    曹洞正宗嗣祖沙门 觉连 重集

    离相寂灭。谁为分别。有口也难说。五百世中。割截支节。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名离相寂灭分第十四。以佛说离一切相。发菩提心。即是闻此经典。离我人等四相。即名诸佛。证寂灭理。因此立名。为离相寂灭也。谁为分别者。既是离相寂灭。即是离人法二执之相。是名寂灭实相。既无人执之见。又有甚么分别之情。所以??囵无内外。和融上下平也。有口也难说者既说寂灭之理。心空四相。必离人执。即无分别心。离法相。离法执。有何所说。故云。有口也难说。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五百世中者。此文伸出上义。离相寂灭所以也。谁为分别者。无人执也。有口也难说者。无法执也。因无二执。故菩萨能行忍。如佛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非此一世无有二执。于五百世中。为忍辱仙人。皆无二执。故能行忍。所以割截支节也。

    而无一念。妄生虚说。成道证果。云散家家月。

    而无一念妄生虚说者。此明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意云。如来非但五百世中。行此难行难忍苦行之事。又于无量劫来。而无一念诳妄言说。此显佛语皆是真实。而无虚妄。又言。佛说众生有乐。决定受乐。佛说众生有苦。决定受苦。如云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真说。善维经云。诸婆罗门。因共立制。不与佛食。若与佛食者。罚金钱五百文。时佛入城乞食。人皆闭门。空钵而出。有一女人。以破器盛臭??淀。出门弃之。见佛空钵。此女即生信心。欲兴供养。思此臭食。恐未肯取。佛知彼意。即受其施。而授记言。十五劫中。天上人间。受福快乐。不堕恶道。后得男身。出家学道。成辟支佛。诸婆罗门云。佛为食故。妄语如此。佛即出舌覆面。上至发际。语婆罗门言。汝见诸经书中。颇有此舌作妄语不。婆罗门。礼佛悔过。以此较之。佛无妄语。故有长舌之相也。成道证果者。谓佛从五百世中。已离人法二执。及一切相。如此修进。今得成道证果。现十法界身。随类说法。如云散长空。家家有月。此显。处一座而十方俱现。演一音而沙界齐闻。故云。云散家家月。广智大师曰。云散家家月。情蠲处处彰。无依无用处。便是法中王。

    离相即非说  古今常寂灭  而无一念心

    任汝分支节

    离相者。离我人众生寿者之四相也。即非说者。既离四相。更有何法可说。故云。即非说也。古今常寂灭者。既无四相。于法无说。亘古亘今。不迁不变。唯一实相之理。故云。常寂灭也。而无一念心者。言如来。既无人法二执。虽被他人。节节支解。而不起一念之心。我被汝割截我之身分。了无一念分别计执。若有一念分别彼我之心。则有嗔恨生焉。既无嗔恨。人法皆空。即证无生法忍。故云。任汝分支节。永嘉曰。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经】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至)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注曰。此节经文。名为离相寂灭分也。以须菩提。闻说此经。深解义趣者。深解前来施舍身命所成之福。不如受持演说四句之胜。今闻此经。感伤深恩。遂悲泣流涕。赞言希有。自谓从昔以来。虽得慧眼。理证人空。未闻此经甚深之义。又云。若人得闻此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者。意谓。得闻是经。即信般若。不信诸法。是谓信心清净。心既清净。实相生焉。故云。则生实相。或者问永明曰。何等名为诸法实相。答曰。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是无有者。名为诸法实相也。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意云。此人得闻是经。证实相理。成就法身功德。故谓第一希有也。须菩提。又称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者。所谓实相无相。即是非相。如太虚空。无一形相。正如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实相亦尔。故云。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也。须菩提又云。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乃至若当来世者。意云。我今值佛得闻是经。不以为难。而未来众生。得闻是法。信解受持。是为希有。信解受持者。心无狐疑。曰信晓了义理。曰解。钦承不慢。曰受。佩服不厌。曰持。未来众生。如斯信解受持。实为希有也。又云。何以故。此人无我相等者。此言须菩提。徴问前义。以何意故。得闻是经。实为希有者。斯人依此经修。不起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也。所以者何。以无我相。即是非相。非相者。即实相也。离一切相。即成正觉。故云。即名诸佛也。无著云。此人无我相等。显示无人取之执也。我相即是非相者。显示无法取之执也。离一切相者。显示无空空相之执也。当知是人。离相清净。解悟三空。不着二边。不处中道。一切无住。契合实相。究竟涅槃。即名诸佛也。傅大士曰。空生闻妙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莲华。恐人生断见。大圣预开遮。如能离诸相。定入法王家。

    【经】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至)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佛云。如是如是者。乃??许之辞也。长水曰。从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下至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皆是空生之言。于中大意。有其六种。一闻法悲泣。二信心生实相。三对彰难易。四明无我人。五法执兼亡。六尽成佛故。如斯皆是诚谛之言。故佛印云。如是如是也。又云。若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是人甚为希有者。以大乘之法。难信难解。此人若闻经中。无我人等四相。不惊闻诸法空不怖。闻空空不畏。当知是人。实为希有也。又云。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等者。佛自徴问。以何意故。此人闻法不生惊怖。甚为希有。故告须菩提言。如来说第一波罗蜜。以显因中最胜。前云。是人闻经。信解般若。即为第一希有。因闻般若。即生实相。希有之法。此法无与等者。故名第一。若悟非相。于法无著。即达彼岸。以俗谛中。利益众生。故说第一波罗蜜也。了悟人法俱空。即无生死可度。亦无彼岸可到。以真谛中法性本空。故又说。非第一波罗蜜也。又恐人执着二边。以第一义中。离俗离真。即事即理。故云。是名第一波罗蜜也。又云。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者。忍辱者。六度之中。第三是也。安受曰忍。毁害曰辱。故云忍辱也。前云。舍身命之福报。是生死之苦因。不及持说之福。此之忍行。舍身命不成苦因者。何耶。盖此之行忍。能达诸法无我。到于彼岸。故云。忍辱波罗蜜也。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者。即遣执着。以俗谛中。若能行忍辱之行。忍于能忍。此名执着。若以真谛之中。了能行之行。皆不可得。故云非也。是名忍辱波罗蜜者。此一句。后人妄添。姑且解之。若是行人。不住能忍之行。将不住之心。亦乃不存。方为忍辱波罗蜜也。佛又云。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者。佛自引昔。以证今也。如是忍行。我昔曾行。故引歌利之事。而证之。梵语歌利。此云极恶王。谓如来因地修行。证初地菩萨。修忍辱行。在于山中宴坐。遇歌利王。出城游猎。王乃至山。困倦憩息。睡醒不见左右彩女。遂亲入山。见彼众妃彩女。围绕礼拜仙人。王乃大怒问曰。云何恣情。观我女色。仙人曰。于诸女色。实无贪着。王曰。云何见色不贪。仙人曰。专心持戒。王曰。何名持戒。仙人曰。忍辱即是持戒。王乃将刀。割仙人耳鼻手足。问曰痛否。仙人曰。不痛。王亦节节支解。问曰。痛否。仙人曰。实不痛。其时辅相大臣。谏曰。彼之大士。逢此患苦。颜色忻然。无所摇勤。柰何大王如此加害。王遂休止。尔时王者。即憍陈如是也。仙人者。即释迦是也。以仙人行忍辱行。虽被加害。略无嗔恨。盖能了达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皆空也。又云。何以故者。此是重徴上义。佛意云。以何意故。无我人相也。佛自云。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人四相。应生嗔恨。返显前义。无有四相。则无嗔恨也。佛再告须菩提云。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等者。佛自引过去。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以证歌利王事。自明行忍。非止一世也。故举五百世中能忍之迹。以显佛无妄说。前不云乎。而无一念妄生虚说。以佛行忍行。非唯无苦。亦乃有乐。所言乐者。以心离四相。二执皆空。证无生法忍也。傅大士颂曰。暴虐唯无道。时称歌利王。逢君出游猎。仙人横被伤。频经五百世。前后极时长。承仙忍辱力。今乃证真常。

    【经】是故须菩提(至)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菩提心。是故者。结前起后之辞也。结前累世行忍住忍辱仙。以无我人。得成菩提。今得成佛。故令发菩提心。菩萨应离一切相。发无上菩提大道也。不住色相生心等者。言发菩提心菩萨。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即是离一切相也。应生无所住心者。言此菩萨心无所住。即能住菩提也。若心有住者。此菩萨。若心于法有住。则非住菩提佛道矣。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是故者。结前菩萨所行六度。皆是无相布施。其福量等法界。不可穷尽。以色为六尘之首。施为六度之初。故云。不应住色布施也。佛又告须菩提言。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者。此菩萨如是行施。为利群生。悉皆行无相布施也。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等者。此言如来自说。遣执着也。六祖曰。如来说。我人等一切诸相。皆无实体。毕竟破坏。非真实有。即是非相也。一切众生尽是假名。若离妄心。即无众生可得。故云。即非众生也。集解云。一切诸相者。即是法境也。即是非相者。显法空也。一切众生者。即是人境也。即非众生者。显人空也。因此菩萨离一切相。故云。二执皆空也。佛又呼须菩提。如来是真语等者。言如来所得菩提妙果。如理而证。离于言说。何故累称持说功德。胜于布施等福耶。然。佛于无所证而证。于无可说而说。所证所说无不当理。恐善现未达此义。故仍告云。如来是真语者。真语者。即佛说菩提法也。实语者。即说小乘法也。如语者。即说大乘法也。不异语者。即说授记事也。不诳语者。即不诳众生也。如来所说五种之语。悉是真实。无有虚妄。故寿命童子经云。日月星辰可坠地。山石从地可飞空。海水渊深可令枯。佛语决定无虚妄。是也。佛又告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者。如来自证云。我所证之法。本离言说。故云无实。对机有说。故云无虚也。佛又呼须菩提云。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者。此明菩萨行施。乃教化众生也。若住于法而行布施。不达三轮体空。名为住法布施。若教众生住著于法。无由得见真性。故喻如人入暗。则无所见也。若菩萨行于布施。不著于法。若达三轮体。

    若离名。了达依正。皆不可得。全体真空实相。如斯义趣。前云。一恒河沙数身命布施功德。不及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善现既闻此义。故感悟悲流雨泪也。仙人垂慈弘忍等者。言如来。最初因他。作忍辱仙。于五百世中。行忍辱行。以了人法二空。故得无生法忍。虽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如雪刃谩斩虚空相似。谓此菩萨。了达此身如空也。如是印可其词者。言佛印证许可须菩提。前来所言。于理切当。故云。如是如是。印许能离一切诸相也。意云。此人无我人四相。是人空也。我相即是非相。是法空也。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是空空也。故云。能离一切诸相也。未审感悟处等者。此是科家徴问前义。且道须菩提感悟之理。有何奇特处。下文伸答显露也。

    豁开慧眼明如日  返照微尘世界空

    此二句。乃答上文之义也。以须菩提闻说般若。豁开慧眼。证无我人四相。空一切法。如杲日当空。

    百岁光阴石火光  回头何不早思量

    无常相请宜推托  免向阎君论短长

    前二句。叹人生百岁。光阴迅速。如石火之光。不可久留也。奉劝诸人。何不回头急早思量。此身既是不久。何不急早念佛求生净土。舍不坚身。证真常身也。后二句。诫勉行人。若依念佛法门。出离生死苦海。得生极乐世界。纵有无常相请。当可推托。不能拘唤。免入阎君之手。岂可更论短长。可谓。了鬼神觑不破之机。超生死不相干之地。

    真乐真常真净土  宝池宝树宝华开

    无寒无暑无凋变  归去来兮归去来

    此四句。明指西方境界也。以彼阿弥陀佛刹中之人。寿命皆无央数劫。一生遂补佛位。同证一常乐我净。即真净土也。不迁不变是名真常。无二死苦是名真乐。八大自在是名真我。烦恼灭尽是名真净土也。有七宝池。七重行树。四色莲华。无冬寒夏暑。春荣秋凋之变。如斯快乐之处。普劝诸人。何不早离秽土。径往莲邦。优昙颂曰。一心念佛自相安。冷眼常将世境看。会得目前真净土。此心更不涉多端。

    持经功德。福多难比。三时喻不齐。住相布施。终须有退。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持经功德分第十五。以持经功德。胜过三时布施功德。故以此为名也。福多难比者。言三时舍恒河沙。身命布施功德。福报虽多。是人天福。未能见性。难比持经功德。以受持此经。为人解说。即能见性成佛也。三时喻不齐者。牒经文义。明经中初日分。即寅卯辰时也。中日分者。即巳午未时也。后日分者。即申酉戌时也。有人如是。一日三时。舍无量身。经无量劫。而行布施。不如闻经生信。福德之胜。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展转胜彼百千万亿倍。故云。三时喻不齐也。住相布施者。言三时舍身命布施。不达三轮体空。但得人天之福。终须有退。以未明真性。心生住着。故有退也。

    无漏智慧。顿证菩提。花开花?。日东月落西。

    此科须菩提。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解说。皆得成就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阿耨菩提。此言无漏智慧者。即是般若无漏智慧。不漏落二执。二障之中。故名无漏清净智慧。永明云。我法皆空。故契玄旨。以我空故。烦恼障断。以法空故。所执障消。烦恼障断。证真解脱。所执障消。获大菩提。然后。行满因门。心冥果海。故云。无漏智慧也。顿证菩提者。言能持此经。见无漏智。则为荷担阿耨菩提。故云。顿证菩提也。花开花?者。此是科家。分明梧示。既明无漏智慧。顿证菩提。以布施持经。如花开花?。日东月落西相似。其无漏智。如树常存。岂有开?。如天本净。岂有日月明暗。故云。花开花?。日东月落西也。可谓。云去云来天本净。花开花?树常存。

    此经功德胜  谁人解受持  寒山逢拾得

    拍手笑微微

    此四句。以显此经。是大乘教。须得大乘人。方可受持。经云。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三时布施之功又明此经。是何等人。能解受持。下句指出寒山即文殊。拾得即普贤。此二菩萨。方堪受持也。以此二人相逢之际。拍手而笑。方显离言之道。不落文字。真空无相之理也。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经】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为发最上乘者说。

    注曰。此分名为。持经功德也。于是。佛乃招告须菩提言。若有男子女人。一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者。只得人间。天上之福受尽此福。还复堕落也。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者。佛意云。若人暂闻此经。信心归敬。所获之福。胜前舍身命之福。以此经深明实。相。人法二空。所以胜也。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其福倍倍转胜也。傅大士颂曰。众生及寿者。蕴上假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舍身由妄质。施命。为迷情。详论福与智不及受持经。告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等功德者。佛意云。以此经捷要言之。此经显般若智体。不可以心思言议。岂可称量。则其功德广大无边。非凡情所能测也。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者。意云。此经所谈。乃真空实。相之道。非乐小法者所可得闻。故曰。为发大乘菩萨心者。乃说此经。通指行门三教。即通。别。圆。三等之人。为发最上乘者说者。单指圆教之人也。

    【经】若有人能受持读诵(至)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只得人空。未得法空。而有四相所在。故于此经。不堪听受读诵讲演。岂能担。荷无上菩提。以斯之人。爱乐小法。不信大乘最上法也。佛又呼须菩提云。在在处处若有此经等者。斯言所在之处。若有此般若经。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以般若经是如来法身。舍利。宝塔。故感天人恭敬作礼。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凡有受持此经。即如佛塔。一切天人。即以华香而散。持经之处。供养此人。可谓。一人辨心。诸天辨供。是也。傅大士颂曰。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须乘无碍慧。方便劝人持。此经所在处。宝塔未曾离。法身常在内。诸天共归依。

    布施千万亿劫之身。福深于海。为发最上大乘者说。担重如山。庆快撩起便行。且请依前放下。何故。

    此文。乃牒经中之义也。经云。一日三时。舍恒河沙数。身命布施。经千万亿劫。所得福德。如海之深广言所获之福甚多也。为发最上者牒经中义。经云。若复有人。闻说此经信心不逆。所得功德如山之高大。岂一人而担荷也。庆快撩起者。此亦牒经之义。庆者喜也。快者畅也。亦是拈情。科家意云。若是大乘之人。闻说此经。领荷如来最上之法。畅然喜庆直下承当。般若之智。匪从人得。云者。庆快撩起便行也。且请依前放下者。科家恐人执着。又与拈了也。上云。担。荷便行者。似有一物在。故且请放下这一物。方是脱洒也。昔有严阳尊者。问赵州。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云放下着。严阳曰。一物也无。放下甚么州云。不放下担着去。严阳。豁然大悟也。何故者乃科家审问放下之义也。

    大力量人元不动  等闲抹过上头关

    此二句。是科家答上文之义也。若是大力量人。不向佛祖语言上解义。不去担荷菩提。只于自己脚跟下承当。可谓。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头学以般若智人人本具。不从千圣借。岂向万机求。故云。等闲抹过上头关也。

    倒握吹毛扫异踪  顿令心地尽开通

    锋铓独露毗卢顶  凡圣齐教列下风

    此四句。颂上文。大力量人。不动之义也。以金刚宝剑。比喻此理。科家意谓。这个大力量人。以金刚王宝剑。扫除佛祖玄妙。剪去异见邪踪。狐疑净尽纤芥不存。顿使各人。心地开朗。法性融通。不容取舍圣凡。那许欣经厌施。总是不平之义。尽教扫除。顿令二际平等。事理一如。故云。尽开通也。下二句。伸出开通之义。梵语毗卢此云遍一切处。即是锋铓独露。以喻此理。遍在一切有情无情。色非色处之上。正恁么时。不见有四圣。六凡之别。故云。凡圣立下风也。可谓。扫除佛祖见。截断圣凡情也。

    百岁光阴烛在风  谁人心与佛心同

    修行速往西方去  足下莲华步步生

    前二句。叹此娑婆世界。众生寿命短促。喻如风中之烛。朝夕难保。比况生死无常也。谁人心与佛心同者。以此界人心。惟好造恶。不修十善。唯佛一人。慈心无量。故云。谁人心与佛心同也。后二句。言众生。但肯依佛教法。专心持念弥陀圣号。即得往生西方净土。莲华化生。面礼弥陀。亲蒙授记。行时以莲华衬足。住时于菩萨为伴。证不退位。即与佛心。同为一体。故云。足下莲华步步生也。

    十念圆成一念回  三心果满九莲开

    尘劳念佛同时去  归去来兮归去来

    十念者。即十气念佛也。一念者。即临终一念也。若有行人。尽此平生。信向西方。每日十气。称念阿弥陀佛。圆满成就。临命终时。于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云。十念圆成一念回也。三心者。谓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且此三心。当得上品上生也。莲开。即上品上生也。其余者。有七日开者。有四十九日开者。有经八万劫开者。故云。九莲开也。尘劳念佛者。即在家念佛之人。若能忙里偷闲。专心念佛。皆得同时。生西方去。故云。归去来兮归去来。古德云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但能诚一念。俱登上品中。

    能净业障。尘体双亡。五百亿难量。恒沙诸佛。承事供养。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盖谓此人。今生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今被轻贱。有犯不校。常行般若观。罪即消灭。故立此名为能净业障也。尘体双亡者此科能持此经。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菩提也。斯言尘者。即八万尘劳烦恼也。体者。以无明为体能生尘劳烦恼。今以持经般若智力。能灭罪业则得菩提。故云。尘体双亡也。八百亿难量等者。此科佛曾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也。

    而今成道。万法齐彰圆明果满。春来日渐长。

    乃是科家。言佛今成道。因供养诸佛功德。方成道果始得万法齐彰。随机应物。可谓。处一座而十方俱现。演一音而法界齐闻也。圆明果满等者。此言佛今成道。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