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卷第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隆兴府百福院 宗镜禅师  述

    曹洞正宗嗣祖沙门 觉连 重集

    法会因由。

    斯谓。标举提纲科文释义之辞。乃依昭明太子所判。谓之法会因由分第一。言此说法之会。皆因佛入城。乞食之由也。

    教起根源。

    此四字。就是解释法会由因之义也。法即教法。会即人天众会。欲得教法兴起。必须会集人天。因由。即根源也。

    如是法。我佛宣。

    此科。如是我闻。今言我佛宣者。当尔之时。佛将入灭。阿难请问四事云。经首当安何名。佛言。安如是我闻。是佛亲口自宣说也。

    舍卫国中。乞食为先。

    此科。一时佛在舍卫国。与千二百五十人。入舍卫大城乞食。故云。乞食为先矣。

    次第乞已。本处安然结跏趺坐。终日默无言。

    此科。佛入城中。次第乞食。佛心平等。不拣贫富。令人均种福田也。本处安然者。此科还至本处。饭食已讫。结跏者。此科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即敷尼师坛而坐也。终日者。佛乃无言入定也。前乞食。以资色身寿命。此入定以资法身慧命。又乞食令他种福。说法令他觉悟。是利他之道。入定乃返本还源。自受法乐。是利己之道也。

    金刚般若智  个个体如然  白云消散尽

    明月一轮圆

    起句。是法喻齐彰。乃唐梵双举。呈句。明般若之智。人人本具也。白云消散者。以般若智。照破五蕴。能空四相。犹如白云消散尽。而显明月当空也。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者。即后秦姚氏也。三藏者。即经律论。三藏也。法师者。传译弘通之人也。鸠摩罗什者。略梵语。具云。鸠摩罗琰耆婆。此云童寿。谓童年。有老成之德。什者。以斯法师。深通此方文字。华梵兼举。故称罗什。译者。翻梵语。成华言也。

    ○法会因由分第一。

    【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至)洗足已敷座而坐。

    注曰。如是者。指法之辞也。如是之法。我从佛闻。一时者。说此般若之时也。舍卫者。即波斯匿王。所居之国也。祇树者。祇即匿王之太子。祇陀。名也。树是祇陀所施。故云祇树也。给孤者。有一长者。名须达拿。常施孤独贫穷。故云给孤独也。园者。惟祇陀太子有园。长者欲买建寺。太子戏曰。若布金满园。我当卖之。须达运金。布八十顷园而满。是太子不受其金。同建精舍。请佛说法。故曰。祇树给孤独园也。大比丘者。言得道之深。乃菩萨阿罗汉之类也。千二百五十人者。优楼频螺等五百人。那提三百人。伽耶二百人。舍利弗一百人。目犍连一百人。耶舍长者五十人。故云。千二百五十人俱也。尔时者。彼时也。佛为三界之尊。故为世尊。食时者。正当午前。将行乞食之时也。着衣持钵者。着僧伽之衣。即二十五条大衣也。持钵。而持四天王。所献之钵也。入城者。寺在城外。故云入也。乞食者。佛是金轮王子。尚自乞食。为欲教化众生。舍离憍慢也。又为后世比丘。不积聚财宝也。于其城中次第乞者。如来慈悲。不择贫富。平等普化也。还至本处者。乞食而归也。饭食已毕收衣钵洗足者。谓收起袈裟。于钵盂。然后洗足。以佛行则跣足。住则必洗也。敷座者。乃敷设高座而坐入定也。天台智者颂曰。法身本非食。应化亦如然。为长人天福。慈悲作福田。收衣息劳虑。洗足离尘缘。欲证三空理。加趺示入禅。

    调御师。亲临舍卫。威动乾坤。阿罗汉。云集祇园。辉腾日月。

    调御者。十号之一也。亲临者。降临赴感。有威可畏。有仪可则。即正容悟物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杀贼。谓杀烦恼贼。即千二百五十之众。如云而来集于祗园。各各神通变化。光明洞达。故云辉腾日月也。

    入城持钵。良由悲愍贫穷。洗足收衣。正是宴安时节。

    入城次第行乞。是佛悲愍之心。令其种福。洗足者。前入城行乞。是利他之意也。此收衣宴坐。是利己之意也。故云。宴安时节也。

    若向世尊。未举已前荐得。犹且不堪。开口已后承当。自救不了。

    此是科家。以祖师门下之机。单明向上一路。若向世尊未举已前会得。可谓。释迦不出世。四十九年说。达磨不西来。少林有妙诀。于斯荐得。犹且不堪。若向世尊开口已后承当。依文解义。纸上钻研。思虑而知。意解而会。故云。自救不了也。

    宗镜急为提撕。早迟八刻。何故。

    科家意云。我前来与诸人。提持此事。还是迟了一时也。一时者。八刻为一时。又云。昼夜十二时。总一百刻。每时八刻。还有四刻。在子午卯酉时中也。何故者。重审之辞也。重审上义。何故不堪。何故不了。又迟八刻者也。

    良马已随鞭影去  阿难依旧世尊前

    良马者。昔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赞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乃作礼领会而去。阿难白佛言。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佛言。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科家引此之义答之。若向世尊未举已前。会得此理。如外道向默领悟。似良马已随鞭影去也。若向世尊开口处。承当此理。如阿难依旧向世尊。言上寻讨也。

    乞食归来会给孤  收衣敷座正安居

    真慈洪范超三界  调御人天得自如

    前二句。颂佛仪范。后二句。令人仿效。悉获利益。真慈者。赞佛也。佛真三界之师。四生之父。若人仿效承袭乞食。说法利生。即得超出三界。调伏御化一切人天。一切有情皆成佛道。得自如也。

    西方宝号能宣演  九品莲台必往生

    直下相逢休外觅  何劳十万八千程

    前二句。依教而修。若能专心。持念弥陀圣号。必得往生九品莲台也。后二句。消归自己。莫向外求。直下相逢。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优昙云。自性弥陀无别念。佛行佛坐佛同眠。自从这里相逢后。弹指高超八万千。

    百岁光阴瞬息回  其身毕竟化为灰

    谁人肯向生前悟  悟取无生归去来

    前二句。叹无常迅速。身不久留。如目睛一瞬。气息一出。言百岁光阴。刹那便过也。其身毕竟者。此身毕竟化为灰尘。识心随业牵去也。后二句。既是此身不久。终归变灭。好向生前悟取此心。不生不灭。真常真乐。故云。悟取无生归去来也。

    善现启请。顿起疑心。合掌问世尊。云何应住。降伏其心。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善现启请分第二。盖善现请佛说法。为众决疑。故立此名也。顿起者。言善现这一启请。即为当来有情众生。所以顿然而起疑心。请问世尊。而为决通也。合掌者。此科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也。云何应住者。此科世尊云。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

    佛教如是。仔细分明。冰消北岸。无花休怨春。

    此科佛言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答。如是安住理中。如是降伏烦恼。说得仔细明白。无有藏隐。须菩提于此。领解佛意。故应云。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也。冰消北岸者。此总科须菩提。问安住降伏。佛答如是住。如是降伏。如阳春一布。万物生辉。冰消北岸。花发南枝也。无花休怨春者。科家意云。佛如此酬答。太煞分明。汝等后人。不悟如来所说之旨。似枯木无花。蕉芽败种。莫怨春光。不曾与你。自恨无枝叶。莫怨太阳偏也。

    金刚般若智  莫向外边求  空生来请问

    教起有因由

    前二句。叮咛切嘱。此般若智。当人本具。莫向外求。后二句。明须菩提。这一问佛。是为当来众生。起教之因由也。

    ○善现启请分第二。

    【经】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至)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注曰。长老者。以德长年老也。须菩提解空第一。于此般若。是当机人。欲发起此经。为众请也。从座起者。请佛说法。恭敬之仪也。右膝着地者。文殊问般若经云。右是正道。左是邪道。今欲说般若正道。用正去邪也。诸佛希有者。如优昙华三万年开金华一次。乃得一现耳。善护念者。为护念根熟菩萨。记云。根熟者。三贤已上菩萨。信根成熟。永无退转。佛即护念也。善付嘱者。为付嘱根未熟菩萨。记云。十信菩萨。信根未成熟故。付者。将小付大。嘱者。嘱大化小。如此护念付嘱。即希有事也。善男女者。即未发大乘心之凡夫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也。云何应住降伏者。须菩提意云。虽发此心。未知修何等观。降伏烦恼。故发此二问。一问众生发无上心欲求般若。云何可以安住谛理。二问降伏惑心。云何可以折摄散乱。见思尘沙烦恼也。善哉者。佛深许。须菩提所问奇妙。故云善哉。是佛赞叹。须菩提能知我意。善教诸人。不起妄念也。汝今谛听者。谛则谛审明白。汝当了达声尘本来不生。勿逐语言。详审而听。应如是住者。佛答须菩提。既发菩提心。应当安住谛理。降伏惑心也。唯然者。乃须菩提领诺之辞也。闻佛所答。如是发心。如是应住。如是降伏。即便领解。故应之唯然也。如夫子云。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闻之曰。唯。即应之速而无疑也。愿乐欲闻者。盖为众生请问。而发起此教也。

    昔奇哉之善现。赞希有之慈尊。悲怜浊世众生。咨决菩提心要。

    此是科家。赞美须菩提奇哉。昔日请佛说法。赞叹希有。如优昙华三万年方始一现。故云希有也。悲怜众生者。是他善现慈愍之心。为五浊恶世有情众生。咨请佛决通。菩提心之总要。故云奇哉也。

    可谓。一经正眼。三藏绝诠。千圣不传。诸祖不说。

    一经正眼者。即烁迦罗金刚坚固眼也。明经中须菩提。问发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佛答。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单显菩提心。为金刚经正眼也。三藏绝诠者。似此菩提心。三藏之文。诠注不及。故云绝诠也。千圣不传者。呈上正眼绝诠之道。可谓。向上一路。千圣不游。如云。父母未生前。凝然一相圆。释迦犹不会。迦叶岂能传。

    如是降伏。扁舟已过洞庭湖。护念叮咛。何啻白云千万里。

    科家意云。此理。既是三藏绝诠之道。诸祖不传之旨。今日世尊说个如是降伏。早是扁舟已过洞庭湖。于理中去之远矣。护念叮咛者。科家云。如来说个护念。说个付嘱。不止白云万里而矣。如云。声前一句口如眉。佛祖从来总不知。

    为甚么如此。

    此是科家。重审上义。因其扁舟已过。白云万里。下文伸答。

    毗婆尸佛早留心  直至而今不得妙

    言此菩提心。自过去毗婆尸佛。至释迦牟尼佛。以心传心。佛佛授受。西天四七。东土二三。至今不断。谓之传心。端的此心。有何传受。可谓。少林九年。垂一则语。直至而今。诸方赚举。故云。不得妙也。

    问处孤高答处深  妙圆真净不须寻

    瞥然如是知端的  默契菩提大道心

    此四句。颂经文之义也。问处孤高者。即须菩提所问。云何应住。今既发菩提心。便要修菩提行。然后成菩提道。欲修此行。未知以何谛。安住即是。又问欲修菩提行。十使烦恼妄念之心。于一刹那顷。有九百生住异灭。相续不断。以何等法降伏妄心。如此二问。其实孤高也。答处深者。佛答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乃全体显露。如即真如之理。是即允许之辞。三谛真如之理。三谛融通。应当称理而修。方才许是。世尊答此。两个如是。其实深也。妙圆真净者。明问处甚深。答处微妙。显密圆融。真实清净之道。故云。妙圆真净也。不须寻者。指示行人。向佛答处会取。再不须别处寻求也。瞥然如是者。明须菩提。向佛两翻答处。就知端的。默识心通。领其旨趣。即得契合菩提大道也。

    阿弥陀佛元无相  遍界明明不覆藏

    文潞尚然修净土  东坡犹愿往西方

    前二句。明阿弥陀佛。不住有为。不住无为。故云无相。遍界明明者。言弥陀法身。周遍法界。无有覆藏也。后二句者。引古劝今也。文潞公姓文。讳彦博。守洛阳。尝致斋。往龙华寺。瞻礼圣像。忽见像毁堕地。略不加敬。但瞻视而出。傍有僧曰。何不作礼。曰像毁矣。吾何礼乎。僧曰。先德道。譬如官路土。人取以为像。智者知是土。凡人谓像生。后乃于行时。还将像填路。像本不生灭。路亦无新故。公闻之有省。盖悟无生之生。幻相宛然。生之无生。真性湛然。无生法忍。自然契矣。由是慕道专念弥陀。期生净土。晨香夜坐。未尝少废。每发愿曰。愿我常精进。勤修一切善。愿我了心宗。广度诸含识。每见一切人。则劝念佛。誓结十万人缘。同生净土也。如如居士赞曰。知君胆气大如天。要结西方十万缘。不为一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东坡者。姓苏。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元祐初。除翰林。迁内翰。初参东林总禅师。与论无情话有省。遂献投机偈曰。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公谪黄州。又谪惠州。仍被命迁儋州。南行之日。携阿弥陀佛像一轴。人问何故事。答曰。往生西方公据也。时作者咸曰。东坡笃信无疑。实净土之果人也。母夫人程氏殁。以簪珥遗物。命工胡锡。画弥陀像。自制赞曰。佛以大圆觉。充满十方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如投水海中。如风中鼓橐。虽有大圣智。亦不能分别。愿我先父母。及一切众生。在在为西方。所遇皆极乐。人人无量寿。无去亦无来。然先生云。既以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此同金刚三昧经云。因缘所生义。是义灭非生。灭诸生灭义。是义非生灭。然东坡四句。与经符合。可谓冥契佛心者矣。

    才出胞胎又入胎  圣人观此恸悲哀

    幻身究竟无香洁  打破画瓶归去来

    才出胞胎者。五母子经云。时一沙弥。七岁出家得道。自识宿命。而笑曰。故我一身。令五母悲恼。为第一母子时。邻家亦生小儿。与我同年。然我命短。母见邻子即悲恼。为第二母子时。天命早亡。母若见人乳儿。即为悲恼。为第三母子时。十岁而亡。母见人儿类我食时。即为悲恼。为第四母子时。少年先死。母见同辈娶妻。即为悲恼。为第五母子时。七岁出家。我母忆念。即为悲恼。故云。才出胞胎又入胎也。圣人悲哀者。见六道众生。妄念不止。轮回不息。故恸悲哀也。幻身究竟者。因幻化而成。有七种不净。一种子不净。此淫欲身。从无明贪爱。烦恼为种子。二爱生不净。此身从父母。赤白滴和合。托识其中。三住处不净。此身处母胎。生脏之下。熟脏之上。四食啖不净。在母胎中。唯食母血。五初生不净。此身产时。与血俱出。臭秽狼籍。六举体不净。此身薄皮之内。脓血遍一切处。七究竟不净。此身死后。胖胀烂坏。骨肉纵横。狐狼食啖也。今言此身。从生至究竟。无有香洁。所以大觉琏云。屎尿渠脓血聚。算来有甚风流处。九孔常流不净坑。六门尽是狼籍铺。打破画瓶者。昔有一初果人。托阴有昏。不知宿命。后纳一妻。房事无休。夫出远行。素供一僧。忽来。问主在否。曰。不在。僧欲回。妇留斋。向僧具诉上事。僧曰。但向他道。汝须陀洹人。太甚贪之。如此三说。夫闻之宿命即通。遂乃愧乎。从此止息。晏坐不卧。妻却怒恨曰。厌汝频繁。孰言止息。夫言汝不知道。我知道了。妻每问此。夫必此答。妻会父母共问此。夫亦如此答。夫以画瓶。令妻抱持云。汝若能知此中何物。吾便依汝。妻遂爱惜如宝。一时偶失足扑落地。浑身粪秽。妻甚嫌恶。夫曰。吾识破汝。亦如画瓶。其妻省悟。遂舍红尘。归向佛道。故云。打破画瓶归去来也。

    大乘正宗。指示叮咛。空生意分明。如是应住降伏其心。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大乘正宗分第三。此经以菩提心。是大乘中之正宗。盖佛教菩萨六度。令一切众生灭度。故立此名。指示叮咛者。言佛重重切嘱之义。前分言应如是住。如是降伏。此又言应如是降伏其心。故云叮咛也。空生意分明者。言须菩提蒙佛叮咛。其意开廓分明。以大乘菩萨。六度圆修。三观一体。普令含识。皆证菩提涅槃也。如是应住者。此科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此中不言安住。单言降伏者。既是降伏妄心。必然安住大乘。即是真心者也。

    四生六道。无我无人。谁归灭度。拈来却在心。

    此科经中。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也。四生者。即胎卵湿化也。六道者。即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也。无我无人者。此科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科主意云。既四生六道。无我人等四相。即是不颠倒心。谁归灭度。了生佛一如。即是常心。故云。拈来却在心。即第一义心也。故慈氏颂云。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是也。

    独坐寂寥寥  平地起波涛  风来波浪起

    水涨见船高

    前二句。言大乘正宗。所显涅槃妙心。生佛具足。本无灭度。故世尊前来。收衣宴坐。故云独坐寂寥寥也。平地起波涛者。因善现启请。世尊应机而酬云。菩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即是平地起波涛也。风来波浪起者。科家意云。波浪因风而起。此大乘正宗涅槃妙心。因问而有说也。故云。水涨见船高也。

    ○大乘正宗分第三。

    【经】佛告须菩提诸菩萨(至)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注曰。此言大乘正宗者。以九类生。悉入涅槃。故为此经之宗也。佛于此。招告当机。菩萨如是降伏其心者。言降伏见思二惑。尘沙烦恼之妄心也。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者。一切者。是总标也。众生者。是别列九类众生也。凡有生者。皆谓之众生。上至诸天。下自蠢动。不免乎有生。故云。一切众生也。众生虽无数无边。不过九种。下文所言是也。若卵生者。如大而金翅鸟。细而虮虱是也。若胎生者。如大而狮象。中而人者。小而猫鼠是也。若湿生者。如鱼鳖鼋鼍。以至水中极细虫是也。若化生者。经云。如上而天人。下而地狱。中而人间。米麦果实等。所生之虫皆是也。上四者。谓欲界众生也。若有色者。色谓色身。谓初禅天。至四禅天。诸天人但有色身。而无男女之形。已绝情欲矣。此之谓色界也。若无色者。谓无色界诸天人也。此在四禅天之上。唯有灵识。而无色身。故名无色界也。若有想者。此谓有想天。诸天人也。以天人唯有想念。不复有色身故也。自此以上。皆谓之无色界也。若无想者。此谓无想天。诸天人也。在有想天之上。此天人。一念寂然不动。故名无想天也。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者。此谓非想非非想天诸天人也。此天。又在无想天之上。其天人。一念寂然不动。故云非有想。然不似木石。而不能有想。故云非无想。此天。于三界诸天。为极高。其寿为极长。不止八万劫而已。我皆令入涅槃者。我者佛自谓也。如来指示。三界九地众生。各有涅槃妙心。令自悟入无余涅槃。而灭度者。言灭尽习气。度生死海。同证圆满清净涅槃也。如是灭度。乃至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言九类生。虽业果不同。无非自业缘而生。故实无此众生也。此菩萨发心化之。而得涅槃。实无一众生入涅槃者。以本无众生故也。言第一义中无生可度。即真常心也。若见可度。即生灭心也。良由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何生可度。可谓。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也。何以故者。明上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所以也。若菩萨有我相等者。是佛招告当机。如菩萨。心存四相。未能直下顿空。即非菩萨。以有能所故。同于众生者哉。

    涅槃清净。尽令含识归依。四相俱忘。实无众生灭度。如斯了悟。便能脱死超生。其或未然。依旧迷封滞壳会么。

    涅槃者。即圆满清净。真常湛寂之理也。佛令菩萨。应如是降伏其心。运以慈力。令一切九类含识之众生。悉令归向涅槃。故云我皆令入涅槃也。四相者。即我人众生寿者。即四颠倒也。今以大乘。离四相四颠倒。故云。四相俱忘也。四相既无。无生可度。无佛可成。何灭度之有哉。可谓随顺众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虚花也。如斯了悟者。科家意云。行人如此了悟我人等四相。无涅槃灭度之执。豁然大悟。便能超出二种生死。证大涅槃也。其或未然者。其或于此四相。不能了达。依旧被无明之所封蔀。生死胎壳之所缠缚也。会么者。审察也。如上所言。会么不会也。

    生死涅槃本平等  妄心尽处即菩提

    此二句。是伸答上义也。果能会得真常之道。生死涅槃。元无异体。菩提妄想。悉是假名。可谓。痴爱成解脱真源。贪嗔运菩提大用。妄想兴而涅槃现。尘劳起而佛道成也。

    顶门具眼辨来端  众类何曾入涅槃

    绝后再苏无一物  了知生死不相干

    此四句。颂经中之义也。顶门具眼者。言。佛具烁迦罗金刚正眼。能照一切诸法。皆悉空寂。以空寂故。诸法平等。能辨善现来例端由。世尊付嘱诸菩萨。护念诸菩萨。应如是住。如是降伏。此是辨来端之义也。众类何曾者。世尊又于此理上。指出一条活路云。菩萨应如是降伏。所有一切众生。令入涅槃。又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故云。众类何曾入涅槃。绝后再苏者。此明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谓之绝后再苏。无有一物。无涅槃可入。无生死可出。方是了知生死不相干之地。可谓。撒手到家人不识。更无一物献尊堂也。

    七重宝树人人有  九品莲花处处开

    不涉一程亲见佛  圆音时听悟心怀

    此四句。言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也。七重宝树。九品莲花者。即极乐世界之境也。人人有。处处开。乃直指莲邦而不远。只在当人也。不涉一程者。此明自性弥陀不离方寸。唯心净土岂向外求也。圆音时听者。不但只是见佛。又能时时听法。可谓。松风涧水琅琅语。尽是潮音与梵音。此无情说法之义也。

    掷却阎浮似草鞋  更无一物可开怀

    灵明一点辉千古  超日月光归去来

    此四句颂。叹世劝人也。阎浮草鞋者。言众生贪着五欲等种种之乐。如一只破草鞋相似。最为鄙贱。五欲之中。无有一物。可作开怀为乐之法也。灵明一点者。此这一点灵明。辉天鉴地。耀古腾今。全超威音之前。独步劫空之后。可作开怀之法。明超日月之光。故云。超日月光归去来者也。

    妙行无住。日月分明。本体离根尘。四维上下。朗耀无穷。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妙行无住分第四。言菩萨所行之行。于一切法。心无住着。故云妙行。不即不离。故曰无住也。日月分明者。呈上妙行无住。已达三轮体空。谓施者受者。及所施物。悉皆如空。如此指示。似日月光。甚是分明也。本体离根尘者。此之妙行。不住六尘。不着六根。内外根尘。皆悉空寂。故云。本体离根尘也。四维上下者。此科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所施之福。称理而周。犹如虚空。四维上下。朗然明耀。无穷无尽。不可思量者矣。

    世尊指教。一一分明。空生信受。莺来处处春。

    此科世尊指教。即指教菩萨。无住相布施。但应如所教住。当依佛教。行无所住。必得悟入。故云。一一分明也。空生信受者。即领荷之辞。菩萨既不住相布施。不着六尘。其福犹如虚空。法法皆为布施。尘尘尽是菩提。故喻如莺来处处皆春。那里不是发生之处。所以云。色自色兮声自声。新莺啼处柳烟轻。门门有路通京国。三岛横斜海月明也。

    摩诃般若宗  性相体皆同  四生并六道

    尽在默然中

    摩诃般若者。指此大般若智为宗也。性相者。即性相二宗。于此般若事理虽殊。同一法界真心。故云体皆同也。四生并六道者。明四生六道。从一法界真心变现。而有十法界之异也。故云。尽在默然。心体之内也。

    ○妙行无住分第四。

    【经】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至)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注曰。此分大意。言菩萨行施。于法不生执着。谓之妙行。于五尘等法。其心不住。谓之无住也。复次者。此乃叙经。明佛再说也。亦乃连前起后之辞耳。于法应无所住者。此明菩萨行布施之时。皆应无住。不见我为能施人。不见他为受施者。不见中间有物可施。三轮体空。谓之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