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采微卷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癸未坐制于白云庵再考详定见有此注方可传焉)。

    钱唐释 昙应 述

    决群疑而起行。益品汇以无私。陶育圣凡。范围空有。宁越金刚般若哉。无著因定得偈。天亲受颂成文。非兜率慈尊。孰开荒至教。但斯经也。词源渺浩。义海冲深。僧佉(阿僧佉。此云无著)重著论以抗行。吴兴复撰疏而赞述。对经考论。已尽幽玄。寻疏证经。未为全当。科判虽准绳有在。解释则义理乖违。于是。不得已。管窥天台义意。摸论大涂。校彼伸明。是非别矣。仍取天亲补助。及今古优长。故曰采微。盖采摘(他历切)众妙。直注于经。庶阅者易解耳。

    旹绍兴壬子仲春二十有三日寓思溪兰若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释经为二。初释题。二释文。释题者。悬览一经大义。以释首题。大义者。五重玄义。所谓名体宗用教相也。初释名则喻法为名。金刚是喻。般若等是法。金刚者。无著论释有二意。一约金刚宝。二约画金刚形。且约金刚宝者。此宝出天竺国。梵语?折罗。亦名斫迦罗。此云金刚。谓金中精坚者也。刚生金中。百炼不销。可以切玉。取以坚利能断坏万物。如般若能断万惑。故以为喻。吾祖云。般若如金刚。随所拟皆碎。无著云。能断者。般若波罗蜜中。闻思修所断。如金刚断处而断。若尔。如大品等诸般若。莫不皆有能断之力。何独此经以金刚为喻。答。良以此会之前。大品等席。佛悉令众生。住是般若。故使佛种性不断。而护念付嘱。且闻者必疑。般若乃果。佛所住之法。众生垢重。当云何住。是折伏散乱。众虽伏疑。未由开决。空生至此。为众断疑故。述昔兴叹问降住事。佛为释疑故答。则令住是般若者。如金刚能断烦恼。故论云。(下去论云。无著论也)此小金刚波罗蜜。以如是名显势力。以如是金刚之名。显般若势力。故知。絓是般若。皆有是力。此既诸般若之释疑经。是故金刚二字。文虽出此。义实通为诸般若之作譬。由是持说者。福重功深。二约画形者。如论云又如画金刚形。初后阔。中则狭。如是般若波罗蜜。中狭者。谓净心地。初后阔者。谓信行地如来地。此显示不共义也。释曰。则力士金刚之杵。有摧物之功。可譬此经地位。是以一十六住。总名信行地。第十八上求佛地。名如来地。上求佛地中。复有六种具足。于第六心具足中。又有六义。如是则初后阔。中间唯第十七入证道一住处。名净心地。所谓狭也。故如金刚形。而特言画者。以此间无此宝。但传画像故云耳。此意既拟地位。则别在兹经论。所谓显示不共义者。则显初意。与诸般若共也。般若者。或有翻。名智慧。或无翻。以生善故。孤山谓。不云智慧者。良以般若天言。智慧人语。天言尊重。人语轻薄。意存生善。由来不翻。今言般若。必具三种。谓方便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则总题以冠别文。故文文之下。皆具三种。可以意知。疏云。准大论有二种般若。谓世间般若。出世间般若。世间者。但于俗谛而求满智。出世间者。即于布施持戒等。心无染着。乃至摄心散心。不可得故。当知三藏多修世间般若。如劬嫔大臣分地息诤。即其事也。摩诃衍门。正修出世间般若。以观布施等因缘即空。性相叵得故。又衍门中。有共不共般若。复通部教。约部则方等般若名共。由共二乘故。华严名不共。此经不入二乘人手故。若约教则别在第四时。由般若部通三教。通教则三乘同学。名共教。别圆则二乘不闻。名不共教。荆溪云。故此二共俱共二乘。即部教二共也。此经正当约教。非约部义。问。约教则方等。具有四教。亦应受共不共名。何故别在第四时耶。答。荆溪云。以方等经。多顺弹诃。共义稍疏。问。共不共二种般若。为一座同闻。为异席说。若一座。别圆亦共二乘。若异席。般若通被三教。答。诸部般若。通被三教。则二乘同座。虽闻别圆。闻而不解。无受润因。状当聋哑。故释签云。诸部般若。以但不但二种中道不共之法。共二乘说。若尔。但是共说。不与共证。波罗蜜。此翻到彼岸。又云度无极。或云事究竟。经者通名也。梵语修多罗。义翻为经。盖经由圣人心口故称经。无翻亦名经。盖此方圣人所说。六籍称经。以此代彼。法王所说。亦称经也。天台解经。凡约三种。谓教行理。经云。书写读诵者。即教经也。信解受持者。即行经也。诸佛菩萨从此经出者。即理经也。虽约三种。首题称经。唯能诠教经。行理即教下所诠也。天台云。外国种修多罗。圣教之都名。荆溪云。一代教法。皆名为经。此释名竟。若余四章。则实相为体。一经所诠故。檀波罗蜜为宗。檀义摄六。一经所修之要故。破人法二执为用。文文荡相故。摩诃衍为教相。熟酥味故。若就首题。则总三般若为名。观照乃当其宗。实相方便。体用可知。所谓释名。总此三法体宗用。分对三法。三一总别。斯之谓欤。

    △二释文。今依无著一十八住科判经文。其余细目。尽从论解。此外或补以疏家。亦随宜裁酌。有理存焉。问无著菩萨。入日光三昧。上升兜率。亲于慈氏尊处。受八十颂。何意复造论。作一十八住释经。答。八十颂。但直颂经文。未有科判。则行位次第。其旨未明。由是别造论伸通。问。八十颂。分二十七断疑生起。血脉宛顺。何无阶次。答。分文科判意出天亲。无著但得其颂。问。二论可会同不。答。不须。以经意多含。各取义释。此经三分分文。从如是至敷座而坐。是序分。从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去。是正宗分。若如疏家。以此文分属别序者。别序乃表发正宗。若非所表。序义不成。今以此文属正宗者。从座而起。虽未彰言。事必属正。离座由请法故。三从须菩提若有人去。是流通分。论谓不染行住。即弘通无染也。且序有通别之异。通序则三世道同。以今佛一期大小众经。悉安如是等语故。别序则教门机别。而经经由藉悉异故。且通序者。佛临涅槃。阿难以四事请问。佛令一切经初。悉安如是我闻等。睹此等语。信是佛说。故曰证信序。或云经前序。如来付嘱一切经前。令安是语故。或云经后序。结集时方安故。或云破邪序。对破外道阿欧故。此经前具有六事。则离佛及处也。就此分六。

    △初所传之理。

    如是。

    肇师谓。如是者。信顺之辞。信则所闻之理会。顺则师资之道成。大论云。如是义者。即是信。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无信者。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有信者。譬如牛皮已柔。随用可作。复次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取宝。有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中。自在所取。无信如无手人。入宝山中。非但不能取宝。以无手故。动转反为宝之所伤。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非但无所得。以无信故。谤法堕苦。是则以有如是信故。乃有所闻。吾祖谓。如是者。乃一部所闻法体也。

    △二能传之人。

    我闻。

    肇师云。明出经者亲承圣旨。无传闻之谬。然阿难。当结集时。见爱已除。二我都尽。今称我者。以传法故。随顺世间。假名称我也。闻者。大论谓。耳根不坏。声在可闻处。作意欲闻。则根尘意和合。故有闻也。大论云。随俗说我。和合称闻。然阿难结集时。登高座已。大迦叶。执尼师坛。礼敬殷勤。如佛无异。大众睹此。各怀疑情。且迦叶既为四众而作依止。非佛不尔。今礼敬如此。莫释尊重出耶。或疑。莫他方佛来耶。或疑。高座阿难。莫阿难成佛耶。故知三疑竞起。由迦叶礼敬而生。一称我闻。知是结集敬法故礼。则三疑顿息。自旧或云权疑。为启当来诚信故。若尔。只应疑阿难作佛。何须此二疑耶。或谓实疑。以阿难登座。形容似佛。众不识故疑。若尔。只应疑释尊重出。与他方佛来。何须疑阿难成佛耶。然则今说权实如何。须知。既由迦叶礼敬。事反常情。众遂生疑。乃实疑也。

    △三会理之时。

    一时。

    合云某年月日。由彼土三际。此方四时。岁令不同。不可翻译。但以说经始末。总云一时。则四众感教得益之时也。

    △四禀承之主。

    佛。

    大论云。佛陀。此云知者。知何等法。谓三世众生数。非众生数。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佛也。然只树下一佛。随四教之机所见。则四佛。色相不同。今是衍经。且论三佛。

    △五所闻之地。

    在舍卫国。

    在者。住也。舍卫。正云室利罗筏悉底。讹言舍卫。亦舍婆提。新翻丰德。谓国丰四事。一财物。二欲尘。三多闻。四解脱。旧翻闻物。十二游行经云。无物不有。天下闻之。故曰闻物。大论云。佛知恩故。多住王舍城及舍婆提。以报生身地恩。故住舍婆提。以报法身地恩。故住王舍城。法身于生身胜故。二城中。多住王舍城。问。经说生迦毗罗国。何故论云。生舍婆提耶。答。西域记云。迦毗与舍卫相邻。同是中印土境。故此言之。问。迦毗罗国。是佛生处。何故不多住耶。答。大论云。佛初还国。迦叶兄弟千比丘。本修婆罗门法。苦行山间。形容憔悴。父王见之。以此诸比丘。不足光饰世尊。即选诸释贵人子弟。兼又壮户。遣一人强令出家。有善心乐道。有不乐者。此诸释比丘。不应在本生处。何以故。既未离欲。若近亲属。必染着心生。为护此辈故。不多住迦毗罗国。

    祇树给孤独园。

    祇树者。梵语祇桓。亦名祇陀。正言逝多。此翻战胜。波斯匿王太子也。法镜经。目为胜氏树焉。给孤独。梵语须达多。此云给孤独。亦名善施。以此长者仁慈。常给济孤独。善能行施故。国人以此称之。南山灵感传云。祇桓寺基址。东西仅十里。南北七里余七十步。初须达诣太子买园。太子言。能以金布地。令间无空。便当相与。须达曰诺。随其价。太子言。戏语耳。须达言。不应妄语。即共与讼。时首陀会天。化作人与评言。太子法。不应妄语。价既已决。不宜中悔。太子遂与之。便使人象负金出园。须臾欲满。余残少地。须达思惟。何藏金不多不少。当补满足。祇桓问言。嫌贵买之。答。不也。自思何藏者可足。当补满之。祇桓念言。佛必大德。能使斯人轻宝乃尔。齐此且止。勿更出金。园地属卿。树木属我。我自上佛。乃至起立精舍。为佛作屋。以妙栴檀。用为香泥。别房住止。千二百处。凡百二十处别犍(巨寒切)稚。(音地此方击钟板也)施设已竟。请佛而住。佛告阿难。今此园地。须达所置。林树花果。祇桓所有。二人同心。共立精舍。应当号祇树给孤独园。先君后臣。礼也。

    △六闻持之伴。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与者。共也。大者。叹德也。大论谓。摩诃衍。翻大多胜。大者。天王大人所敬故。多者。通四韦陀及三藏典故。胜者。胜九十五种外道故。译者从一。且云大耳。比丘者。或有翻言除馑。众生在因。无法自资。得报多馑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或无翻名。今三义。谓乞士破恶怖魔。不仰不下不方不维。离此四食。次第行乞。清净活命。故名乞士。戒禁七支。禅锁心猿。怖无常狼。除烦恼脂。是名破恶。修此法故。天魔恼毒。虑其出境。复恐度人。是故愁怖。虽有三义。破恶为本。众者。准诸经。皆有众字。四人已上和合为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者。三迦叶兄弟。共一千人。舍利弗目犍连。共二百五十人。师徒归佛。俱为弟子。大论问。此诸比丘。何故常随世尊。答。如病者得差。常随大医。如众星拱月。显佛德尊。诸经同闻。故此偏举。

    △二别序。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此序。发起一经也。世尊者。十号具足。为世所尊。食时者。午前也。毗罗三昧经。佛为法慧菩萨。说四食时。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着衣者。着僧伽梨。持钵者。持四天王所奉钵。入城者。园在城外五六里。既欲乞食。故须入城。是则佛自行乞。有六益故。一为盲者得见故。二为女人为父母障碍者得见故。三令病者得见故。四作轨范故。五除慢。凡所见无轻慢故。六示天王钵故。宝云经谓。得食分为四分。一拟与同梵行人。二拟施贫病乞人。三施水陆众生。四自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次第乞者。善见论云。过去诸佛。皆次第乞食。无有选择。收衣钵等者。洗足理须收衣。洗足者。如云洗手曰盥。洗头曰沐。洗身曰浴。洗足曰洗。(音铣)然何故。先食后洗足。当知乞食还恐过时。所以且食。食讫方洗足。如僧祇律云。午时日影过一发一瞬即非时。敷座而坐者。论云。世尊何故。以寂静者威仪而坐。显示唯寂静者。于法能觉能说。以福智具故。能觉能说。但教不徒兴。显示趺坐。以待问者。然何故斯经以乞食为兴致。须知次第行乞。表不住相。食讫示坐。表居寂理。又乞食为斋。斋齐也。齐心物境。以表正宗。六度万行。心境均齐。有约三学表对者。何经不诠。此太通漫。

    △二正宗。依论有七义句。今准前三句。分文为三。一种性不断。二发起行相。三行所住处。初又二。初敬相。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

    长老。阿含中。佛言。诸比丘。从今称长者为大德。少者称长老。长老之称。未必年老。故大论引偈云。所谓长老相。不必以年耆。形瘦??发白。空老内无德。(斥非)能舍罪福果。精进行梵行。已离一切法。是名为长老。(显是)盖美其德业耳。纵是年耆。内若无德。亦号年少。如四分律云。阿难头白。而迦叶号为年少。今所称者。乃德长年老。二具美矣。须菩提。此翻空生。亦曰善现善吉。以生时家中仓库箧器皆空。占者谓之。所现之相。既善且吉。从此立名。然仓库一空。何名吉耶。当知生时暂空。随即如故。是则虽空。须用即足。以表后解第一义空。虽空而具足诸法。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

    袒有二。若此方有袒。盖以谢罪。如左传。楚子围郑克之。郑伯肉袒牵羊。即其事也。若彼方有袒。盖以礼仪。弟子事师。或至师所。必袒右覆左。恐师有指示。执作便易故。

    右膝着地。

    文殊问经云。右是正道。左是邪道。用正去邪。白虎通曰。天左旋。日月五星右行。故随顺世间。以右膝着地。若论所表。膝表于行。地表于理。以行契理。故膝着地。

    合掌恭敬。

    合掌如世敛手。则表敬也。肇师云。请法之相。

    △二白佛。又二。初兴叹。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应知此会之前。已闻诸般若。故伏疑在怀。未由开决。睹此示坐寂静。必知欲垂法于无穷。为显其当得此般若佛种不断义故。上座须菩提。经初兴叹希有世尊。

    △二述事。述尔前见闻事。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善护念者。若已熟菩萨。佛即护念。以善巧力。防护忆念。恐失善利。善付嘱者。若未熟菩萨。佛则付托嘱累。已熟菩萨。于未来世中。以般若而成熟之。是故如来护念付嘱。使佛种性。永永不断。菩萨者。天竺梵音。摩诃菩提质谛萨埵。今略其余。但云菩萨。此翻大道心成众生。亦云开士。亦云大勇心等。

    △二发起行相。空生从座而起。先敬赞已。后方请问。礼也。于此为三。初空生发起。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此云正等。菩提。此云觉。则无上正等觉心。发是心者。方行般若。向虽伏疑。令方启问。一经行相。由兹而生。论云。何故须菩提问也。有六因缘。一为断疑故。二为起信解故。三为入甚深义故。四为不退转故。五为生喜故。六为正法久住故。此经正为断疑。若有疑者。得断故。为未熟菩萨。闻多福德。于般若起信解故。为已熟菩萨。入甚深义故。已得不轻贱者。令精勤心。不复退转故。已得净心者。令欢喜故。能令未来世大乘教久住故。以是因缘。空生问也。云何应住者。谓欲愿故。降伏其心者。谓折伏散乱故。于中。欲者正求也。愿者。为所求故。作心思念也。折伏散乱者。若彼三摩钵帝心散。制令还住也。问。诸译于云何住后。复有云何修行一句。此译何无。答。般若深法果佛所住。菩萨欲愿住此。发起弘誓。既知发心。必须起行。住中义具。故此略之。

    △二如来印许。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善哉者。论云。以善问故。于上座须菩提所。应称善哉。则三乘行异。唯问菩萨。上合佛心。其问则善。大论云。须菩提。好行无诤定。常慈悲众生。虽不能广度众生。而常助菩萨。以菩萨事问。佛再言善哉者。善之至也。汝今谛听等者。欲酬所请。诚令谛听。应如是住般若。如是降伏其心。此当为汝宣说。

    △三善现愿闻。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唯然者。礼对也。谢公云。慈戒许说。敬肃倾心。

    △三行所住处。自此分文为一十八住。先且通示大纲。其次逐段帖释。初通示大纲又二。初列章。二判位。初列章者。初发心。二修行。三欲得色身住处。四欲得法身住处。五修道得胜中无慢。六为不离佛出时。七愿净佛土。八成熟众生。九远离随顺外论散乱。十观破名色。十一供养如来。十二远离懈怠。十三明忍辱。十四与法相应。十五于证道时远离喜动。十六为求教授。十七为证道。十八上求佛道。论中又一时总作八住处。故论云。略为八种。亦得满足。一摄住处。二波罗蜜净住处。三欲得住处。四离障碍住处。五净心住处。六究竟住处。七广大住处。八甚深住处。且摄住处即发心。净住处即修行。此二因也。欲得即色身法身。果也。此总示因果。若离障碍。则该十二住。别明行相。是因也。净心究竟。即证道佛道。此果也。余二则横遍一经。显般若广大甚深也。故知。以八住处。总摄十八者。欲显示总别两番因果之义耳。

    △二判位。此十八住。生起次第。随文辩示。此不预陈。避繁文故。若判地位者。然十八住。住即是地。乃所依义。何以复约地位判释。当知。十八住行位阶次。通受住名。所以别约三种地判释者。以前十六住。未破无明。总判其位。名信行地。第十七破无明入证道。名净心地。第十八上求佛地。即如来地。是则经意总略。论作三种地判。义该别圆。不必更以余途对位也。然第十五证道时远离喜动。与第十七证道住处。同异若何。答。疏谓此经兼含两教。一往观文。似唯别位。以通指地前为信行故。若作圆位。初住证道。犹名信行者。如起信。明初发心住。名信成就发心。今谓不然。与论有违。一者论自云。证道时远离喜动。所以将入证道。恐起喜动心生。自取见则障于道。故须远离。是则由离喜动。方入证道。未可便作圆证道说。二者。以八住处。从第五修道得胜中无慢。至第十六为求教授。总此十二。为八中离障碍住处摄。第十七证道。即八中净心住处。是则由离障故。心净入证道也。若未入证。犹是似道。故名信行地。以是故知。第十五。显是别圆内凡之位。与第十七证道。乃真似不同。行位次第。义甚明白。何固昧耶。问。般若满字。应通三教。论何判位但在别圆。答。荆溪云。故至般若唯须此二。明不共者。说部意也。意虽不共。犹有方等新受小者。至此须通。亦有衍门旁得小者。是故兼用。故知。论约部意。明位唯在别圆。若约法收机。则义通三教。以位验教。如下文四果。即其事也。

    △二释文。分为一十八段。初发心为二。初举人。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疏云。略举降伏。必兼于住。以其破□。定须观理。故下文明修行后。结云。但应如所教住。此亦举住必兼降伏。以其观理。即能破惑故。论中。住与降伏。皆同时释之。是故经文影略互举耳。

    △二示相。如偈云。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满。准此分文为四。初广大心。以心遍法界故广大也。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一切众生。总举也。胎卵湿化等。别相也。论释谓。受生依止境界所摄差别。然约三类。共摄一切众生。初受生。则随业受生。即四生也。义虽通上。一往且指四趣四洲及六欲。二依止。虽通下界。且以色无色定为依止。则四禅为有色。空处为无色。三境界者。青龙谓。举境显心。以心想难知。故举境界以显于想。瑜伽论即云。依心差别。建立有想等三种有情。谓识处为有想。无所有处为无想。有顶为?非。

    △二第一心。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我指发心之者。上胎卵等一切众生。并入弘誓愿数。皆以无余涅槃第一胜法。而灭度之。此盖菩萨之本任。此中对治不发心不度众生。是邪行者也。

    △三常心。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如是灭度。牒前第一心。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牒前广大心。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明菩萨一体大悲。观取众生。犹如己身。众生得度。如自身得度。岂见有可度者。故云实无。

    △四不颠倒心。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若菩萨。于一切众生所起他想。转非自体。谓有可度者。则存能所之共。有我人分别之见。即非菩萨。为欲审是。所以斥非我人等相者。论云。于中。取自体相续为我相。展转取余趣非为人相。我所取为众生相。我乃至寿住。取为命相。释曰。取自体内识阴为我相。取余趣非人为人相。计我所四阴。续前识阴。五阴和合。为众生相。计后寿命为寿者相。

    △二修行。且前发心。自可以酬其问。既知发心。必须行行。以行填愿。所以更示行相。经云复次也。问。此下十七住。望初发心。悉属行相。何独科此谓修行耶。答。一经所修六度之行。此中明布施。则具摄六度。通示一经行相。故云修行。疏谓。檀义为宗。雅合论意。今从之矣。分文为三。初明布施。二显福德。三劝依教。初又二。初明行相。二示离过。初又二。初不住未来果。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菩萨住是相应三昧。及摄散心时。于波罗蜜法行布施。则了三事体空。(一物二施者三受者)无非般若圆常之性。何所住着。故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则三论皆约三种施释。且偈云。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是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此是摄法。偈所谓一。以资生摄布施一故。二。以无畏摄持戒忍辱二故。三。以法施摄精进禅定智慧三故。故云一二三也。一资生施者。以等心而施。不有爱憎。如是则能资长大福报。故云资生施。二无畏施者。以持戒故。除悭惜心。随其所乞。悉能施与。利益众生。无所怯畏。以忍辱故。自除瞋恚。行于慈愍。心无秽浊。一切能舍。如下仙人。即其事也。三法施者。若无精进。于受法人所。为说法时。疲倦故。不能说法。若无禅定。则贪于信敬供养。及不能忍寒热逼恼故。染心说法。若无智慧。便颠倒说法。多有过故。不离此三得成法施。问。圆论六度互收。则度度六度。此何唯布施摄六。答。六度互收。盖就理论。布施摄六。此从事说。是则就事明施。显示所修。不住于相故。如论云。彼诸波罗蜜。有二种果。谓未来现在。未来果者。檀那得大福报。尸罗得自身具足。谓释梵等。羼提得大伴助大眷属。毗离耶得果报等不断绝。禅那得生身不可损坏。般若得诸根猛利。及诸悦乐。于大人众中。得自在等。若诸菩萨。求未来果故。行施为住。事行施。如花酬果。则局心住相。是故经言。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二不住现在果。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论云。若求现在果。信敬供养故行施。为住色声香味触行施。若求现法涅槃故行施。为住法行施。故经云。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论云不住行施者。即此不住。为安立第一义故。

    △二示离过。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论云。此为显示。谓相应三昧。及摄散心。于此现未二时。不住相想。则不住有相。亦不住无相。以安住第一义故。不堕有无中。

    △二显示福德。又二。初福不可量。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论云。如是建立不住已。或有菩萨。贪福德故。于此不堪。为令堪故。世尊显示不住行施。福德甚多。不可思量。

    △二比齐太虚。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论云。犹如虚空。有三因缘。一遍一切处。谓于住不住相中福生故。二宽广。高大殊胜故。三无尽。究竟不穷故。以此比齐般若福。性遍法界故。如太虚空遍一切也。高胜三乘偏狭者故。如虚空高大殊胜也。能趣佛果菩提故。如虚空无尽究竟也。

    △三劝依教。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三欲得色身住处为三。初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此以世谛为问。由上二章。是佛自说。以发心修行。是因。因必克果。将谓如来由修。是因。至果得此身相。为防彼谓成就此色身相见故。所以试问。

    △二答。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以第一义谛答。如来色身。应缘而有。乃非究竟。答云。不也。则不可以色身相。得见如来。而如来所说身相者。即法身非相也。此盖指应即法。吾今此身。即是法身。

    △三述成。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论云。即显安立第一义。于中相成就为虚妄。非相成就不虚妄。相成就三十二相。应相非真。皆是虚妄。非相成就。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虚妄也。疏云。染净二法。是有通别二惑。属虚妄。既云凡所有相俱是虚妄。何分异解。此明应佛相。岂用染净二惑释耶。问。色身住处。何以指应即法。相即非相。若尔。莫显法身耶。答。应身法身。一体相即。但离偏计。须知非谓即法。除去应相。单指法身。谓之非相也。

    △四欲得法身住处。为二。初言说法身。二证得法身。初又二。初问。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由发心修行。至果成就身相。亲闻于佛。信解则易。末世众生。神根浅薄。诚恐闻之信解尤难。托物致问。故云颇有众生等。闻是章句者。论云。所说七种义句。于不颠倒义想。是谓实信。应知如言执义。彼非实信。良以实信难得。所以问也。

    △二答。为五。初显示修行。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莫作是说者。遮所问也。谓如来灭后。有如是能生信者故也。后五百岁者。毗尼母论。直列五百。第一百年。解脱坚固。第二百年。禅定坚固。第三百年。持戒坚固。第四百年。多闻坚固。第五百年。布施坚固。大集有五个五百。第一至第四。事同母论。唯第五百。云斗诤坚固。故知今文以大集为正。如义净译本云。于未来世正法灭时等。正法灭时。即后五百岁时。宝积经云。若于末世后五百岁正法灭时。佛及法宝。及持法者。三不现前。持法者。即僧宝。乃三宝隐没之时。有持戒修福者。福是六度初门。戒是定慧之本。是则灭后有具持福者。可以受道能生信心耳。

    △二显示集因。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植佛既多。显善根深植。则集因胜也。大品中。须菩提问佛。是深般若。谁能信解。佛言。有菩萨。先于诸佛所。久修六度。善根成熟。供养无数百千万亿诸佛。常与善知识相随。是人能信。须菩提又问。信般若者。有何等相。何等貌。佛言。欲恚痴断离。是信相貌。且欲恚痴断者。折伏散乱也。良由住是般若相应三昧时。能折伏散乱。住般若者。名为生信。乃至一念生净信者。信果上庄严身相。皆由无所得心。而得成就。论云。此显示集因。一心净信。尚得如是福德。何况生实相也。

    △三显示善友所摄。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

    天亲云。故知如来悉知便足。何故复说悉见。若不说悉见。或谓如来以比智知。恐生是心故。若尔。但说如来悉见。何故复说悉知。若不说悉知。或谓如来以肉眼等见。为防是心。故须二语。大论云。言知言见。事得牢固。譬如绳二为一则坚牢也。且知见何等。论云。知者知名身。见者见色身。谓一切行住所作中。知其心见其依止。与般若相应。是故感此所摄。

    △四显示福德相应。

    得如是无量福德。

    随译则云。生如是无量福德。取如是无量福德。论云。生者。福正起时故。取者。即彼灭时。摄持种子故。须知生则集因。以集因灭时。摄持善体种子与缘因。福德相应也。今经但云得。不说因。以集因前已说故。

    △五显示实想。为三。初实想离妄。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论云。显示实想。对治邪取。想谓心想。若心有法非法取。则非实相想也。疏云。法与非法。解者多途。如智者释。法者。善恶假实之法也。非法者。无善恶假实之法也。故知有无之相。即真俗二谛也。今谓不然。经明无法无非法。盖是舍着。则舍有无二边之着。不应作二谛释义。况智者所释。自以有无二见。释法非法。今具叙其文。以辟其非。仍从所解。故止观云。法祇善恶两心假实之法。若见有善恶假名。及见善恶实法。盖是着我人众生寿者。所言非法相者。若善恶假名是无。及见善恶实法是无。皆是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依无起见故。(全文)故知。大师约二见。释法非法。明如于日。何云二谛。所言善恶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