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卷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庄严净土分第十

    清净心生是净土,庄严诸相即非庄严,故受之以庄严净土分。

    新注五断释迦然灯取说疑,此疑亦从第三疑不可取、不可说而来。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佛恐须菩提有得法之心,为遣此疑故问之。须菩提知法无所得,而白佛言:不也!然灯佛是释迦佛授记之师,故问须菩提:我于师处,有法可得不?须菩提即谓:法因师开示,而实无所得;但悟自性本来清净,本无尘劳,寂然常照,即自成佛。当知世尊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如来法者,譬如日光明照,无有边际而不可取。

    佛告(至)所得。川老曰:古之今之颂曰:

    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南北东西,秋毫不睹。

    生来心胆大如天,无限群魔倒赤幡。

    新注此段,断释迦然灯授记之疑。善现述己所证离着,固已得矣。而如来又恐善现疑佛昔受然灯之记,于法实有所得,故兴此问。善现答以实无所得,是无疑矣。然灯者,大论云:然灯生时,身光如灯,以至成佛,亦名然灯。

    新注六断严土违于不取疑,此疑亦从第三疑中不可取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清净佛土,无相无形,何物而能庄严耶?唯以定慧之宝,假名庄严。事理庄严有三:第一庄严世间佛土,造寺写经,布施供养是也;第二庄严见佛土,见一切人普行恭敬是也;第三庄严心佛土,心净即佛土净,念念常行佛心是也。

    须菩(至)庄严娘生裤子青州布衫。颂曰:

    抖擞浑身白胜霜,芦花雪月转争光。

    幸有九皋翘足势,更添朱顶又何妨。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是故(至)生心。虽然,凭么争奈目前何?颂曰:

    见色非干色,闻声不是声。

    色声不碍处,亲到法王城。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修行人不应谈佗是非,自言我能我解,心轻未学,此非清净心也。自性常生智慧,行平等慈,下心恭敬一切众生,是修行人清净心也。若不自净其心,爱着清净处,心有所住,即是着法相。见色着色,住色生心,即是迷人也。见色离色,不住色生心,即是悟人。住色生心,如云蔽天。不住色生心,如空无云,日月长照。住色生心,即是妄念。不住色生心,即是真智。妄念生则暗,真智照则明。明即烦恼不生,暗则六尘竞起。

    应无(至)其心退后。退后看看顽石动。颂曰:

    山堂静夜坐无言,寂寂寥寥本自然。

    何事西风动林野,一声寒雁唳长天。

    新注:问意,以菩萨修六度梵行,庄严净土,现身说法,是有所取,云何不取?答意,以菩萨虽修梵行庄严,是无作行,称性庄严,故曰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既而如来又嘱善现云:为菩萨者,应如是生清净心,乃非取而取。如维摩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斯之谓也。若于六尘生着,不名清净。故又告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新注七断受得报身是取疑,此疑亦从第三疑中不可取而来。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色身虽大,内心量小,不名大身;内心量大,等虚空界,方名大身。色身纵如须弥,终不为大也。

    须菩(至)大身。设有,向甚么处看?颂曰:

    拟把须弥作幻躯,饶君胆大更心鹿。

    目前指出千般有,我道其中一也无。

    便从这里入。

    新注:须弥山者,梵语须弥卢,华言妙高。此山四宝所成,高出众山之上,故称山王。佛之报身,远离诸漏,名之为非。尊重奇特,名之为大。佛之问意,以圣人之法,既无为无取,所得报身,岂非有取。恐有此疑,故设喻为问。而善现即知须弥自无分别我是山王,故得为大。报身离着,亦复如是。故曰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有为之福限量有穷,无为之福殊胜无比,故受之以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至)其沙。前三三,后三三。颂曰:

    一二三四数恒沙,沙等恒河数更多。

    算尽目前无一法,方能静处萨婆诃。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佗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布施七宝,得三界中富贵报。讲说大乘经典,令诸闻者生大智慧,成无上道,当知受持福德,胜前七宝福德。

    须菩提(至)福德真鍮不换金。颂曰:

    入海算沙从费力,区区未免走尘埃。

    争如运出家珍宝,枯木生花别是春。

    新注:恒河,天竺之河,周四十里。佛多近是说法,故取为喻。前说一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以喻持说福胜。今以无量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持说此经四句,其福转胜于彼。此则前少后多,盖渐化众生,令起信心故也。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是经所在,天龙敬事,故受之以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所在之处,如有人即说是经。若念念常行无念心、无所得心,不作能所心说。若能远离诸心,常依无所得心,即此身中有如来全身舍利,故言如佛塔庙。以无所得心说此经者,感得天龙八部悉来听受。心若不清净,但为名声利益而说是经者,死堕三涂,有何利益?心若清净,为说是经,令诸听者除迷妄心,悟得本来佛性,常行真宝,感得天、人、阿修罗等,皆来供养持经人也。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自心诵得此经,自心解得经义,自心体得无著无相之理,所在之处,常修佛行,念念心无有间歇,即自心是佛,故言所在之处,则为有佛。

    复次(至)弟子合。如是颂曰:

    似海之深,如山之固。左旋右转,不去不住。

    出窟金毛狮子儿,全威哮吼众狐疑。

    深思不动干戈处,直摄天魔外道归。

    新注:藏佛舍利之处谓之塔,奉佛形像之处谓之庙,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成无上佛果菩提也。随说此经四句偈处,天人当敬之如佛塔庙,况能具足持诵者耶?经典所在之处,固当敬了如佛现在。若尊重弟子者,若犹及也,言说经弟子亦当重之,盖能续佛慧命故也。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至道无名,假之方便,以是名字,行者受持,故受之以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尔时(至)奉持今日小出大遇。颂曰:

    火不能烧,水不能溺,风不能飘,刀不能劈。

    软似兜罗,硬如铁璧。天上人间,古今不识。

    咦!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佛说般若波罗蜜,令诸学人用智慧除却愚心生灭,生灭除尽即到彼岸。若心有所得不到彼岸,心无一法可得即是彼岸,口说心行乃是到彼岸。

    所以(至)罗蜜犹较些子。颂曰:

    一手抬,一手搦,左边吹,右边拍。

    无弦弹出无生乐。

    不嘱宫商格调新,知音知后徒名邈。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佛问须菩提:如来说法心有所得不?须菩提知如来说法心无所得,故言无所说也。如来意者,欲令世人离有所得之心,故说般若波罗蜜法,令一切人闻之皆发菩提心,悟无生理成无上道。

    须菩(至)所说低声。低声颂曰:

    入草求人不奈何,利刀斫了手摩挲。

    虽然出入无踪迹,纹彩全彰见也么。

    新注:善现既闻是希有之法,则生忻乐,故问经名,及受持之法。佛答:此经名金刚般若者,为能断一切疑执,故当如是奉持。能断疑执,虽用般若智,然法性本空,不可取着,故云即非般若波罗蜜也。如来又虑善现未达般若性空,谓有言说,故又诘云:如来有所说不?而善现了知说即无说,乃答云:如来无所说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说众生性中妄念,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尘。一切众生,被妄念微尘,起灭不停,遮蔽佛性,不得解脱。若能念念真正,修般若波罗蜜,无著无相之行,了妄念尘劳,即清净法性。妄念既无,即非微尘,是名微尘。了真即妄,了妄即真,真妄俱泯,无别有法,故云是名微尘。性中无尘劳,即是佛世界。心中有尘劳,即是众生世界。了诸妄念空寂,故云非世界。证得如来法身,普见尘刹,应用无方,是名世界。

    须菩(至)世界。南瞻部州,北??单越。颂曰:

    头指天,脚踏地,饥则餐,困则眠。

    此土西天,西天此土。

    到处元正便是年,南北东西祗者是。

    新注:此节文意,由前施宝得福而来。盖以无量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得福虽多,然是贪等烦恼染因,流转生死,遂以世界微尘为喻。尘乃无情之物,不生贪等烦恼染因,是则有为福报,不及微尘之无情。况持说此经,是远离烦恼之因,能取菩提而不胜耶?非微尘非世界者,非烦恼染因。微尘,世界也,乃是无记。微尘世界,无记犹无情,谓不起善恶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是三十二清净行。三十二清净行者,于五根中修六波罗蜜,于意根中修无相、无为,是名三十二清净行。常修此三十二清净行,即得成佛;若不修三十二相清净行,终不成佛。但爱着如来三十二相,自不修三十二相行,终不得见如来。

    须菩(至)二相借婆衫子拜婆年。颂曰:

    你有我亦有,君无我亦无。

    有无俱不立,相对觜卢都。

    新注:三十二相者,应身相也。非相者,非法身相也。是名三十二相者,有感即应,不妨说三十二相也。施宝之福,纵能成佛身相,但是应身,不及持说功德,能成法身之体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世间重者,莫过于身命。菩萨为法,于无量劫中,舍施身命,与一切众生。其福虽多,亦不如受持此经四句之福。多劫舍身,不了空义。妄心不除,元是众生。一念持经,我人顿尽。妄想既除,言下成佛。故知多劫舍身,不如持经四句之福。

    须菩(至)甚多两彩一赛。颂曰:

    伏手滑槌不换剑,善使之人皆总便。

    不用安排本现成,个中须是英灵汉。

    啰啰哩,哩啰啰,山花笑,野鸟歌。

    此时如得意,随处萨婆诃。

    新注:七宝布施,外财也。身命布施,内财也。身施者,如尸毗王代鸽是也。命施者,如萨埵饲虎是也。以轻重较之,则外财轻而易,内财重而难。然此二施,皆有为有漏因果,总不如持说四句,能取菩提之妙果也。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闻经解义,独悟实相,故受之以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尔时(至)之经好笑。当面讳了。颂曰:

    自小来来惯远方,几回衡岳渡潇湘。

    一朝蹈着家乡路,始觉途中日月长。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自性不痴名慧眼,闻法自悟名法眼。须菩提,是阿罗汉于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已曾勤奉多佛,岂得不闻如是深法?岂于释迦牟尼佛所始言闻之?然或是须菩提于往昔所得乃声闻慧眼,至今方悟佛意,故始得闻如是深经,悲昔未悟故涕泪悲泣,闻经谛念谓之清净,从清净体中流出般若波罗蜜多深法,当知决定成就诸佛功德也。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虽行清净行,若见垢净二相,当情并是垢也,即非清净心也。但心有所得,即非实相也。

    世尊(至)实相。山河大地甚处得来。颂曰: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华犹在,人来鸟不惊。

    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

    如何言不会,祗为太分明。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世尊(至)为难。若不得后语,前语也难圆。颂曰:

    难难,难如平地上青天。

    易易,易似和衣一觉睡。

    行船尽在把梢人,谁道波涛从地起。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若当(至)希有。行住坐卧,着衣吃饭,更有甚么事?颂曰:

    冰不热,火不寒,土不湿,水不干。

    金刚脚蹈地,幡竿头指天。

    若人信得及,北斗向南看。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须菩提深悟佛意,盖自见业尽垢除,慧眼明彻,信解受持,即无难也。世尊在世诸法之时,亦有无量众生不能信解受持,何必独言后五百岁?盖佛在之日,虽有中下根不信及怀疑者,即往问佛,佛即随宜为说,无不契悟。佛灭后后五百岁,渐至末法,去圣遥远,但存言教,人若有疑,无处咨决,愚迷抱执,不悟无生,著相驰求,轮回诸有,于此时中,得闻深经,清心敬信,悟无生理者,甚为希有,故言第一希有。于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复有人能于般若波罗蜜甚深经典信解受持者,即知此人无我、人、众生、寿者之相,无此四相,是名实相,即是佛心,故曰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何以(至)诸佛心不负人无面惭色。颂曰:

    旧竹生新笋,新华长旧枝。

    雨催行客路,风送片帆皈。

    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新注:善现知舍身命之重,所感之福,不如持说之胜,得闻此法,感佛恩深,遂悲泣流涕,赞言希有。自谓从昔以来,未曾闻是经典,盖由信经清净,能生乎实相。又谓我今值佛,获闻是经,不以为难,而未来众生,得闻是经法,始为希有。所以希有者,以依此经修行,不起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我空也。言非相者,即法空也。离此诸相,即成正觉,故曰即名诸佛也。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佛印可须菩提所解,善契我心,故重言如是也。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声闻久著法相,执有为解,不了诸法本空,一切文字皆是假立,忽闻深经,诸相不生,言下即佛,所以惊怖。唯是上根菩萨得闻此理,欢喜受持,心无畏怖退转。如此之流,甚为希有。

    佛告(至)希有祗是自家底。颂曰:

    毛吞巨海水,芥子纳须弥。

    碧汉一轮满,清光六合辉。

    蹈得故关田地稳,更无南北与东西。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口说心不行即非,口说心行即是;心有能所即非,心无能所即是也。

    何以(至)罗蜜。八字打开,两手分付。颂曰:

    是名第一波罗蜜,万别千差从此出。

    鬼面神头对面来,此时莫道不相识。

    新注:如是如是者,然之辞也。大乘之法,本是难信难解,然非大乘根器,卒闻是法,未免惊愕疑怖畏惧。能闻是法而不惊畏者,实为希有。此希有法,无与等者,故名第一。然犹虑其于法取着,其法本离言说,故云非第一波罗蜜。有因缘故,亦可得说,故名第一波罗蜜。

    新注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此疑从第七疑中舍身布施而来。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见有辱境当情即非,不见辱境当情即是;见有身相当彼所害即非,不见有身相当彼所害即是。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须菩(至)者相智不责愚。颂曰:

    如刀断水,似火吹光。明来暗去,那事无妨。

    歌利王,歌利王,

    谁知远烟浪,别有好思量。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如来因中,在初地时,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无一念痛恼之心。若有痛恼之心,即生嗔恨。歌利王是梵语,此云无道极恶君也。一说如来因中,曾为国王,常行十善,利益苍生,国人歌赞此王,故云歌利王求无上菩提,修忍辱行。尔时天帝释化作旃陀罗,乞王身肉,即割施,殊无嗔恼。今存二说,于理俱通。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如来因中,于五百世修行忍辱波罗蜜,以得四相不生。如来自述性因者,欲令一切修行人成就忍辱波罗蜜。行忍辱波罗蜜行人既行忍辱行者,不见一切人过恶冤亲,平等无是无非,被他打骂残害,欢喜受之倍加恭敬。行如是行者,即能成就忍辱波罗蜜也。

    何以(至)者相。目前无法,从教柳绿华红;耳畔无闻,一任莺吟燕语。颂曰:

    四大元无我,五蕴归皆空。

    廓落虚无理,乾坤万古同。

    妙峰巍巍常如故,谁管颠号括地风。

    新注:忍辱者,六度之一也。安受曰忍也,毁害曰辱。前云舍身命之福报,是生死苦因,不及持说福。此之行忍辱,亦舍身命,不成苦因者,何耶?盖能达法无我,到于彼岸。说非忍辱波罗蜜者,即遣着也。如是忍行,佛昔行故,引歌利王之事以证之。梵语歌利王,华言极恶。佛于宿世,曾作仙人,山中修道。王因田猎,见而不喜,遂割其耳鼻,截其手足。时仙人略无嗔恨,以慈忍力,身复如故。盖能了达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皆空,非惟无苦,亦乃有乐也。又引过去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以证之者,明行忍行,非止一世也。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故(至)提心是即此用离此用。颂曰:

    得之在心,应之于手。雪月风华,天长地久。

    朝朝鸡向五更啼,春来处处山华秀。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不应住色生心者,是都标也。声香等别,列其名也。于此六尘,起憎爱心,由此安心,积集无量业结,覆盖佛性。虽种种勤苦修行,不除心垢,无解脱之理。推其根本,都由色上住心。如能念念常行般若波罗蜜,推诸法空,不生计着,念念常自精进,一心守护,无令放逸。净名经云:上求一切智,无非时求。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昼夜精勤,常住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作意,无时暂舍。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若心住涅槃,非是菩萨住处;不住涅槃,不住诸法,一切处不住,方是菩萨住处。上文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也。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菩萨不为求望自身快乐而行布施,但为内破悭心、外利益一切众生而行布施也。

    不应(至)布施。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三十年后,莫言不道。颂曰:

    朝游南岳,暮住天台。追而不及,忽然自来。

    独行独坐无拘系,得宽怀处且宽怀。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如者不生,来者不灭。不生者,我人不生;不灭者,觉照不灭。下文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说我人等相,毕竟可破坏,非真实体也。一切众生尽是假名,若离妄心,即无众生可得,故言即非众生。

    如来(至)众生别有长处不妨拈出。颂曰:

    不是众生不是相,春暖黄莺啼柳上。

    说尽山云海月情,依前不会空惆怅。

    休惆怅,万里无云天一样。

    新注:佛累世行忍,以无我故,得成菩提。故发菩提之心,应须离一切相。离相即不住色等六尘,当生无所住心,即菩提因。若心有住,不名菩萨,故曰非住。菩萨所行六度,皆应离相。色为六尘之首,施为六度之初,故云不应住色布施。如是行施,为利群生。若存施受之心,又非妙行,故曰非众生也。

    新注九断能证无体非因疑,此疑从第八疑中利生行施而来。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真语者,说一切有情无情,皆有佛性。实语者,说众生造恶业,定受苦报。如语者,说众生修善法,定有乐报。不诳语者,说般若波罗蜜法,出生三世佛,决定不虚。不异语者,如来所说初善、中善、后善,旨意微妙,一切天魔外道,无有能超胜及破坏佛语者也。

    须菩(至)语者。知恩者少,负恩者多。颂曰:

    两个五百是一贯,阿爷元是丈夫汉。

    分明对面报渠言,争奈好心无好报。

    真语者,实语者,阿呵呵,喏喏喏。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无实者,以法体空寂,无相可得,然中有恒沙性德,用之不匮,故言无虚。欲言其实,无相可得;欲言其虚,用而无间。是故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无而不无,言譬不及者,其惟真智乎!若不离相修行,无由臻此。

    须菩(至)无虚水中咸味色里胶青。颂曰:

    硬似铁,软如酥。看时有,觅还无。

    虽然步步常相守,要且无人识得渠。

    咦!

    新注:如来所得妙果,如理而证,离于言说,何故累称持说功德,胜余布施等福耶?然佛无所证而证,无所说而说,所证所说,无不当理。恐善现未达此意,故又告云是真实等语。真语者,说佛菩提也。实语者,说小乘法也。不异语者,说授记事也。不诳语者,不诳众生也。古译无此一句。无实无虚者,如来所证之法,本离言说,故曰无实。对机有说,故曰无虚也。

    新注十断,如遍有得无得疑,此疑远从第三疑中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得名而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