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卷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前来并约法身断疑。此问次约应身断疑。疑曰。法身是真如。真如不可取者。应身是真智。真智不可取也。如其是可取。何取有累于无相。如其不可取。何以自取为法王。佛欲断此疑。故为斯问。须弥山王。喻应身也。量高八万。可言大也。胜出诸山。可言王也。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

    答意明应身以真智为体。以自在为用。体周法界。可言大也。用超众圣。可言王也。须弥虽大。以非心故。不谓我是山王。应身虽大。以离相故。不谓我是法王也。

    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更晓身之大义。何者。身有二种。一有流身。二无流身。非身者非有流之身。大身者是无流之身。夫有流即遇物斯限。无流即触徒斯契。有限者不能周。能契者必能遍。不能周故失大身之名。必能遍故得大身之义也。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前来宗明经体。自下主明经用。用难指事故格量以喻之。初言三千。不即言恒沙者。自少之多。开化渐也。恒河者。恒是河之神名。河即因神立目。问意言。初以一恒之沙为数。次有尔许沙数恒河。后诸恒之中复各有诸沙数。是诸沙数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诸河为总。诸沙为别。河尚无数。况乃沙乎。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一恒之沙为第一多。一沙复为一恒河为第二多。诸恒之中复各有诸沙数为第三多。诸沙之中一沙复为一世界为第四多。今问若人施宝同乎此量。所生之福得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答明多也。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如此福德胜前福德。

    舍宝虽多而生福少。持经虽少而生福多者。经之胜用在乎此也。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下明此经之胜。成彼生福之多。此章明此经能令物尊。随何处说此经。即令此处可尊。随何人说此经。即令此人可贵。随何所舍此宝。不令此处可尊。随何人舍此宝。不令此人可贵。由此义故。持经虽少而福多。舍宝虽多而福少也。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何况者。一以无情况有情。谓以地况人。二以少况多。即一偈况于尽受也。地本无灵。说处尚令尊仰。人既有识。持者深须虔养也。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希有之法是菩提。成就菩提即人可贵也。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有经之处则有佛教。佛教不异经教也。可重之者是弟子。弟子即是菩萨也。有佛显有能说。有菩萨显有能受。两圣居中处可尊。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此章明此经体是真流。夫证真如者得真般若。从真般若流乎大定。从大定流乎大悲。从大悲流乎化身。从化身流乎此经。故此经真所流也。经是真流故。持虽少而福多。宝非真流故。施虽多而福少。须菩提欲显此义。故设两请。初请约文以求目。此文以何为名。后请约义以问持。此义云何修奉。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此答初问。显真流义也。夫名以宣实。实为名本。证实者能流名。寻名者能津实。欲显此经既为证真者之所流。还诠证真者之般若。故目之曰金刚般若也。金刚以不坏为义。喻智真也。般若以神照为功。即智体也。波罗蜜以到岸为趣。显智用也。

    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此答后问。即令依向所立之名。以持此文之义。所以尔者。立名之意。欲令依名以取文。依文以寻义。依义以修行。依行以证真。故须依此名字而奉持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更晓前意。夫证真之曰得真般若。得真之时便舍文字。故云。佛说般若。即非般若也。若能依名作取舍两意。以持此文之。义即是如法奉持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此章明此经是诸佛同说。夫能证真者能说真。如说行者能证真。诸佛已证。为他证故同说。菩萨未证。为自证故同行。欲显同行者必同证。先明同证者必同说。故为斯问。问意言。颇有一法唯我释迦独说。非余诸佛所说耶。若唯我独说。即我名有所说。若余佛亦说。即我名无所说矣。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此说同彼佛。则说无所说也。若然者。随是一法。则一切诸佛同说。无有一实。得一切诸人共舍。法可同说。同行者必同证。所以持虽少而福多。财无共舍。别舍者不同证。所以施虽多而福少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此章明此经是灭惑之本。夫通论财施之福。内生不善之惑。外感无记之尘。弘经之善。则近灭烦恼之因。远感菩提之报。今欲明施福之所生。即经福之所灭。故为斯问。夫积微尘以成世界。则尘因而界果。碎世界以作微尘。则界因而尘果。然则世界作微尘。是微尘从世界出。此喻示何义。示烦恼从财施生。微尘众甚多。是微尘遍满虚空。此喻示何义。示烦恼弥纶法界。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尘以染坌为义。界以因性为理。地尘非染尘。是说地微尘。世界非染因。是说为世界。此喻通显两意。一取非为喻。显智慧非染尘。经福非染因。二取是为喻。显烦恼是染尘。施福是染因。然则前是破粗为细。示因少而果多。此即摧有入无。显始生而终灭。何以明之。夫地尘是相结。属分别性。烦恼尘是粗重结。属依他性。相结虽不可以无生观断。然可以无相观灭。粗重结虽不可以无相观灭。然可以无生观断。二尘虽异。俱财用之所生。两观乃殊。并经力之能致。若尔财福之所生。即经福之所灭。能灭即为胜。所灭即为劣。由此义故。施宝虽多而福少。弘经虽少而福多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此章明弘经之福是诸善中胜。夫因以感果。果以酬因。果胜即因胜。果劣即因劣。欲寄应真两果。以辨胜劣二因。故为斯问。问意云。如来以真如为体。三十二相是虚妄之法。可以此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是丈夫之相。无相是菩提之相。即是非相。非菩提之相。是名三十二相。是丈夫之相。此明两相异体。即显应真殊状。夫三十二相是世间之胜报。其因尚劣于经福。无相是出世之妙果。其业理胜于施善。由此义故。施宝虽多而福少。弘经虽少而福多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前寄舍财以明胜。此寄舍身以明胜。依报易舍。正报难捐。自易之难。亦化渐也。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

    须菩提欲叹经胜以成福。先陈己悟以兴感。然则凡夫悲感多为忧生。圣人悲感多因喜起。今者须菩提耳餐正说。慧鉴真如。一则愍彼舍身。二则欣今所说。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此叹希有。昔来之所不闻。约时以显希有也。慧眼之所不闻。约行以显希有也。经是希有。故弘虽少而福多。身非希有。故施虽多而福少也。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此叹不共。何者。斯经有实信。不与二乘共也。信心清净。信教也。则生实相。信理也。然实相可显不可生。言生实相者。但生实相信耳。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更晓前意。则是非相。则非二乘之实相。说名实相。说名大乘之实相。非二乘之实相。下人之所不成。是大乘之实相。上人之所独得。由经有不共之实相。所以弘虽少而福多。身无不共之实相。所以施虽多而福少也。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此叹生解深。夫信为人道之初宗。智为究竟之玄术。将言生智之不易。先美起信之为难。须菩提言。我今承力而得解易。故非为希有。末世自思而起信难。故方为希有。

    何以故。

    欲明希有意。故发问以徴之。

    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此明依经起信。悟人空以答之。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此明依经起信。悟法空以释之。此明法空者。何以不言法相即是非相耶。夫无我有二种。前明无人我之相。今明无法我之相。不相违也。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相若是实。则佛不能离。今离相名佛。故知相即非相。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如是如是。述其言也。得闻不怖。成其义也。一往怛愕名惊。心胆怯弱名怖。深恶前事名畏。惊是始行人。怖是二乘人。畏是外道人。初人于真空理有信而无定。乱故所以心惊。次人有定而无信。疑故所以生怖。后人无信亦无定。谤故所以生畏。异初人故。闻经不惊。异次人故。思义不怖。异后人故。修行不畏。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此叹教中胜。夫斯经以般若为主。般若则六度之中为胜。故云第一。非余人之所量。故云非第一。言非第一者显不共义。是名第一者显最胜义。般若为因。言教为果。般若胜故。言教第一。经是第一。故弘虽少而福多。身非第一。故施虽多而福少也。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