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并注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纪国寺释 慧净 注

    如是。

    信辞也。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辞无繁约。非信不传。故建言如是。

    我闻。

    证闻也。亲承曰我闻。传受曰所闻。此曰我闻。则亲承音旨也。

    一时。

    化辰也。即法王启运之日。大众嘉会之时。

    佛。

    化主也。大师之名。以觉为义。一自觉。二觉他。三觉满。异凡夫故自觉。异二乘故觉他。异菩萨故觉满。三者备矣。受佛名焉。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化处也。国是游历之境。园是依止之所。住国为化在俗之徒。住园为统出家之众。舍卫此云闻物国。胜物多出此土。嘉名远振诸国。故曰闻物国也。祇陀是太子之名。此云战胜。太子载诞之时。王破敌军之贼。官人闻奏。遂以名。给孤独是国臣之号。本名须达。须达内慈而外富。赈贫恤寡。乡人美之。因以号焉。园是须达所买。树是祇陀之施。树为别物。园即总名。君上而臣下。不可直称独园。园总而树别。不可但言祇树。故兼之也。买园施树。事在别也。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同闻也。比丘有三义。一曰怖魔。二曰乞士。三曰破恶。怖魔在初。乞士居次。破恶最后。夫创轨玄门。即达降魔之志。故剃发染衣。天宫动而魔怖也。身为道器。身安即道隆。故已沾法服。须乞食以资身也。圣人道长。凡夫道消。故所修已满。即破恶以证果也。

    尔时。世尊。

    上明通序以证。信下明别序以发。起世尊化主。也成实论。云具上九。号故曰世尊。

    食时。

    化辰也。旭旦即始营未毕。晚日则饭食复终。莫若辰午之间。正是初成之际。此辰行乞。故曰食时也。

    着衣持钵。

    化仪也。外道或不着衣。或以手捧食。为破裸形外道故。所以着衣。为破手捧外道故。所以持钵。被僧伽梨衣。故曰着衣。执四天王所奉之钵。故云持钵。

    入舍卫大城。

    化处也。此城家九亿。纵横十二由旬。故言大也。园南而城北。自外以适内。故言入。

    乞食。

    化事也。由从之而乞食。则成彼之福田故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化等也。夫舍富从贫。即益贫不益富。舍贫从富。即益富不益贫。舍富从贫。故大迦叶所以被呵。舍贫从富。故须菩提所以置钵。今佛不尔。故云次第乞也。

    还至本处。

    知足也。由知足故乞不过量。由乐静故还归本所也。

    饭食讫。

    化终也。金刚之体。岂资于食。为益物故。现同饭也。

    收衣钵。

    上叙行涂乞食。下明敷坐入静。欲令众生生福故。所以行涂而前乞。欲令众生生智故。所以入静而后说。收衣钵者。屏外缘也。制僧伽梨衣。为入聚落。受四天王钵。为贮资粮。还至本处。故衣须收。饭食事讫。故钵须置也。

    洗足已。

    行涂所以秽足。敬定所以清身。

    敷坐而坐。

    正入静也。将欲说法。故敷师子之坐。即事入定。宜结跏趺之坐也。

    时。长老须菩提。

    上明序分。言兴致之由。下明经体。彰即坐之益。长老。尊称也。须菩提。此云善吉。亦曰空生。生时其室尽空。故曰空生。父母问师。师云唯善唯吉。故言善吉。

    在大众中。即从坐起。

    但尊人重法。理自不可端拱。况即事请道。所以侧身避席。

    偏袒右肩。

    既表师资之仪。示有驱策之相。亦是随从国法。即以右袒为恭。

    右膝着地。

    屈曲伏从。示无违拒之貌。

    合掌恭敬。

    敛容祗肃。显有专一之心。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既欲请道。宜先叹德。叹德之意。即为请益之基。希有世尊之言。命章总叹之谓也。

    如来。

    如目真如。来目无分别智。如以不异为义。来以至处为功。三世诸佛皆以无分别智。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也。

    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属诸菩萨。

    菩萨者。此云道心众生。护念约转法轮时。化深行菩萨。付属约般涅槃时。化浅行菩萨。护念者。护是防其自身与智慧力。令成就佛法。念即缘其所化弟子与教化力。令成就众生。化力有三。一神通轮。二记心轮。三正教轮。神通转变。故能使背邪以归正。记心言实。故能使除疑以生信。正教示理。故能使舍恶以修善。付属者。付是将浅以授深。属即教深以化浅。浅行菩萨于功德有二种。一已得。二未得。已得者欲令不舍。未得者欲使增修。故将浅以付深。属深化令不退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言善者。为异阐提外道之流。男女者。即简二根阍阉之类。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名无。耨多罗名上。三名正。藐名遍。后三名知。菩提名觉。总曰无上正遍知觉。正是如理智。遍是如量智。知是无分别智。觉是无分别后智。如理智缘真。故言正。如量智缘俗。故言遍。无分别智断二种无知。故言知。无分别后智出眠梦之表。故言觉。此四智即佛果之正体。人若发心远求此体。名曰发菩提心。此立为问之本。

    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夫法门虽旷。不出大乘之与小乘。因德之与果德。此经显大乘法门。明菩萨正行。所以请因而不请果。由因成必得果故。亦举果以明因耳。大乘明因有三。一应得因。二加行因。三圆满因。所应得者谓菩提心。所可行者谓十度行。所须满者谓三德果。发心因乎佛性。起行因乎发心。圆果因乎加行。故以佛性为应得之因。发心为加行之因。加行为圆满之因。此文应具三问。初问云云何住。此请加行因。言欲发菩提心。住何心而成发。次问云何修行。此请圆满因。言欲修菩萨行。起何行而成修。后问云何降伏其心。此重请圆满因。言欲灭正行障。降何心而成灭。然因既有三。但请后二。何也。夫初因本有。本有者非佛事。后二新生。新生者是佛事。非佛事者。有说亦有。无说亦有。由此义故。不待问而自成。是佛事者。有说则有。无说则无。由此义故。必因请而方立也。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属诸菩萨。

    赞而后述。重其言也。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诫而后许。专其意也。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长老蒙许。言志愍也。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摩诃言大。大菩萨也。先答第一问而言降伏者。只令住四恩德而发心。即降伏凡夫二乘心也。四恩者。一广心。二第一心。三常心。四无倒心。前二明度而能周。即以广降狭。后二明度无所度。即以无降有。以广降狭是伏二乘心。以无降有是伏凡夫心。伏凡夫心显有智慧也。伏二乘心明有慈悲也。此先总教。下即别叙。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此明广恩也。众生之类今略举三。将列别类先总别叙发之也。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此列生类。生者新诸根起也。依?而生曰卵。含藏而出曰胎。假润而兴曰湿。欻然而现曰化也。

    若有色.若无色。

    此列界类。界者差别义也。一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欲界必兼有色。色界其必无欲。无色一界无色无欲。言若有色。即摄下二界众生也。言若无色。即摄上一界众生也。

    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此列性类。性者体义也。一切众生以想为性。一.有想。谓有心而粗。二.无想。谓无心而寂。三.非有想非无想。谓虽有心非粗非寂。非粗故异乎有想。非寂故异乎无想。故曰非有想等。言若有想。即摄七有想定及欲界众生也。言若无想。即摄二无想定及无想天众生也。言若非有想非无想。即摄非想非非想天众生也。此并是广心之境。欲求无上道。应先住之而发心也。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此明第一恩也。前虽广度。若与人天之乐。名曰下恩。若与二乘之乐。名曰中恩。若与大涅槃乐。名曰上恩。涅槃以真如为其体。以静息为之义。静即静三惑因。息即息三苦报。静惑因故建有余之名。息苦报故立无余之目。我皆令入。能施恩心也。无余涅槃。所施恩体也。而灭度之。施恩正事也。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此明常恩也。菩萨所以能常化者。由悲智兼修也。若有悲而无智。即滞有以生疲。若有智而无悲。即着空以取证。若带悲而行智。即缘空而不取。若带智而行悲。即化恒而不息。如是灭度无量众生。此明化俗有悲。实无众生得灭度。此显缘真有智。缘真有智故物我一体。化俗有悲故恒行不息。

    何以故。

    下明无倒恩也。疑曰。前言灭度众生。后言无生得灭度。何谓也。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我等四执是分别之心。分别之心是菩萨正障。有我等相。自惑未亡也。即非菩萨。有倒何能化物。翻此义者。无我等相。即自惑已尽。乃名菩萨。无倒故能常化也。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自下次答修行问。行即布施。今教布施。令离三障。一不行障。二僻行障。三倒行障。不着自身。离不行障。不着报恩。离僻行障。不着果报。离倒行障。夫着自身者。爱己而恶人。有吝而无施。无施即不行。不行障行也。今本阙此。别本曰。不住于事而行布施。事即自身也。于法应无所住者。此离僻行障。法者。恩境也。谓供养恭敬之流。称名扬德之类。事绪繁旷。故以法语总之也。若施求此报。名曰僻行。僻者。一僻因。不以悲智为方便。二僻果。不以大觉为所求也。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此离倒行障。正报是受体在法尘。依报是受资即五尘。生死之受。无乐而计乐。是名倒为。生乐受求乐受资。名倒行。不令住五尘。即舍依报。不令住法尘。即舍正报。但令为无上菩提而行布施。即菩萨正行也。但言布施。亦具三檀摄六度。三檀者。一.资生檀。摄布施一度。即体名也。二.无畏檀。摄戒.忍两度。众生于我。或已作恶。或未作恶。未作者而不犯戒。施无畏也。已作者而不报忍。施无畏也。三.法檀。摄精进.禅定.智慧三度。精进故诲而不倦。禅定故言必逗机。智慧故所说无倒。若能如是布施。即离三障.行三檀.摄六度。具菩萨三行。一离障行。二正行。三圆满行。菩萨住大乘中。应如是修行也。

    须菩提。菩萨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自下次答降伏问。相为所住。心为能住。相谓三轮体。一施者相。二受者相。三财物相也。心谓三轮想。即施者想。受者想。财物想。相是分别性。即相结。想是依他性。即粗重结。此二是菩萨正障。若菩萨作无性观。分别本来无相。故相结灭。依他本来无生。故粗重灭。若能于六度之中。行一一度。并离三相及三想。即是降伏执相之心。成就无相之行。

    何以故。

    疑曰。住相何损。舍相何益。而令舍相。不令住邪。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答明福难量也。何者。无相是真。有相是俗。真理即通。俗事即隔。无相之心。契真理而无际。所生功德岂俗事之可量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更显难量义。空有三德。故不可量。一性常。二体一。三容受。今问东方空体。论其远近。可度量不也。

    不也。世尊。

    向东无际。不可量也。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次问九方。

    不也。世尊。

    所向无际。悉不可量。夫虚空之体是一。约色以辨十方。欲显无相之心是一。寄行以阶十位。容受东方色。即说东方空。摄受初地行。即为初地体。余方余地亦如是。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明喻既毕。此即合之。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夫著相行施。是有住之住。忘相行施。是无住之住。今劝舍有住之住。住无住之住。故云。如所教住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前来依问正答。自下因答断疑。正答即标宗略说。断疑即开宗广说。

    ○然体有三。一正教经。二正行经。三正果经。教是章句。行是六度。果是三身。今先约正行断疑。疑曰。若住相行因。可感有相之报。忘相行因。应得无相之果。云何世尊本行忘相之因。今得有相之果。果既有相。则因非无住明矣。佛欲断此疑。故为断问。身相即三十二相。可以妄中之身相。见真中之妙体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须菩提承刀奉答。身相是妄。如来是真。不可依妄以观真体也。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晓不也意。身相即非身相。略有三义。一由聚。二由相。三由性。由聚者。身相以邻虚为体。九微十微为聚。约方分以扸之。度邻虚而必尽也。由相者者。身相以有为为体。生等八法为相。约前后以推之。极刹那而自坏也。由性者。身相以境界为体。以分别性为性。约无相以观之。入唯识而成空也。由此三义。不可以相观如来也。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答称佛心。佛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