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章 唐宋以来设馆修史之始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隋唐以后,私家修史之风日杀,而设馆官修之史,代之而兴,其因有二,已具述于上章。然尚有未及尽详者,一为远因,如后魏崔浩之以修史受祸;一为近因,如隋文帝之诏禁私家修史是也。后魏于道武时,始令邓渊著国记而条例未成。太武时,诏崔浩等重撰国书,又命浩总监史任,务从实录,叙述国事,无隐所恶。及修史成,浩遂刊石以示行路,后为人所讦,坐夷三族,同坐死者,百五十有八人,是时并为之废史官 。后人鉴于崔浩受祸之惨,遂相戒不轻作史,如韩愈即其一例,一也。自汉献帝建安中曹操执政,始禁士大夫刊石树碑,以戒矜榜,晋宋皆因之(《宋书 礼志》)。迨隋文帝开皇十三年,遂下诏曰,民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 。又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时有文表华艳者,至付有司治罪,沿至唐代,寝以成俗。南宋高宗时,秦桧主和,有私史之禁,李焘尝以作史得罪,桧死,禁始弛。宁宗嘉泰二年,韩侂胄执政,复有私史之禁,凡事干国体,悉令毁弃(《建炎朝野杂记》甲六)。明季私史颇盛,而清初文士,每因修史受祸,私家作史之风,为之益替,二也。然唐宋以来,私家修史之难,虽有多因,不尽由于畏祸,自斯以后,遂分两途:一则纪传体之正史,多由官修;一则编年体以下之别史、杂史,多出私撰。盖有志修史之士,于纪传体之正史,既由形格势禁,艰于执笔,不得不转出他途,以展其伟抱宏才,故近世私史之多,亦无惭于古人,第多非纪传体之正史耳。兹于本章综述官修诸史,以明本末,而私修诸史,则于下章述之。

    吾国官修之史,应始班固等之撰《世祖本纪》、《功臣列传载记》,次则刘珍等本之,以撰《东观汉记》,皆奉时君之命,鸠集多人,共修一书。三国、晋、南北朝之世,尤不乏斯例,然其中如《东观记》,随修随续,本非一时可成,自难出于一手,可以勿论。其他诸史,可分为二:一则肇自多人,成于一手,如王沈之《魏书》、韦曜之《吴书》是也;一则众手分纂,一人裁定,如魏收之于《魏书》是也,是则名为官修,实同私史。迨唐修《晋书》、《五代史》,始开设史馆,以宰相大臣监修,别调他官兼任纂修,又置修撰司直,号曰史官,如唐令狐德棻、吴兢、刘知幾、徐坚、韩愈之伦皆是。此时所修诸史,皆派定一人为主修,如姚思廉之主修《梁》、《陈》二书,李百药之主修《北齐书》,魏徵之主修《隋书》是;亦有派二人同主修一书,如令狐德棻、岑文本之同修《周书》是。所谓主修,略如后世之总纂,吾意是时必有同修之史官,而史未著其名,所谓同修史官,略如后世之纂修官,宋代重修《唐书》,以欧阳修、宋祁二氏为刊修官,刊修犹主修也。是时史馆之制,有所谓修国史,同修国史,更于其上置监修国史,以宰相领之,即袭唐制。然是时之监修官,多徒拥虚号,无所裁定,刘知幾所谓监之者既不指授,修之者又无遵奉,是其弊也。欧、宋同修《唐书》,一则任本纪、志、表,一则专任列传,故以分任而无所抵牾,其后修史,于纂修官外,更立总纂,任其事者,又不限于一二人,于是设馆修史之制,历代相沿无改。然溯其始,实由唐代开其先声,盖与后汉、三国、晋、南北朝官修诸史,有不能相提并论者。

    本期设馆官修之史,可分四类:一曰编年体之实录,皆近于记注者也;二曰纪传体之正史,皆属于撰述者也;三曰典礼,四曰方志,皆撰述记注兼而有之者也。官修之史,以此四类为多,其他属于乙部之籍,亦有出于官修者,以其可以随事附见,故不烦专述焉。

    (一)编年体之实录

    古者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自汉以来,更修起居注,以举记言记事之职。《隋志》著录周兴嗣《梁皇帝实录》三卷,记武帝事,谢吴(《唐志》作昊)《梁皇帝实录》五卷,记元帝事,皆为官撰之书,原出于记注,而所取材则不以记注为限。迨唐以后,则每帝崩殂后,必由继嗣之君,敕修实录,沿为定例,兹就可考者,表之于左:

    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实录表

    各代  各帝卷  数撰者附考

    高祖二○敬播

    太宗四○敬播、许敬宗等《太宗实录》凡修数次,初修本仅二○卷。

    高宗三○韦述又武后重修本一○○卷。

    唐

    则天后二○魏九忠等刘知幾、徐坚、吴兢重修本三○卷。

    中宗二○吴兢

    睿宗五吴兢又刘知幾撰本一○卷。

    玄宗一○○令狐峘凡撰数次,初有二○卷、四七卷两种。

    肃宗三○元载

    代宗四○令狐峘

    德宗五○裴洎等

    顺宗五韩愈今存在《昌黎集》中。

    宪宗四○路隋等

    穆宗二○同上

    敬宗一○李让夷等

    文宗四○魏暮等

    武宗三○韦保衡等以上据两《唐志》,又宋人宋敏求补撰《武宗实录》二○卷。

    五代附十国后蜀高祖三○李昊

    后蜀主四○同上

    宋

    太祖五○李沆等

    太宗八○钱若水、杨亿等今存二种:一为八卷,刊入《古学汇刊》;一为二○卷本,刊入《四部丛刊》。

    真宗一五○晏殊等

    仁宗二○○韩琦等

    英宗三○曾公亮等

    神宗三○○蔡风翔《王荆公年谱》二十四,有《神宗实录考》。

    哲宗一五○汤思退

    徽宗二○○同上又李焘重修本。

    钦宗四○洪迈等

    高宗五○○傅百寿

    孝宗五○○傅百寿、陆游等

    光宗一○同上

    各代各帝卷数撰者附考

    宋宁宗四九九册刘光庄等有传钞本二卷。

    理宗一九○册

    度宗缺  有《时政记》七八册。

    恭帝缺有《事迹日记》四五册。

    元

    太祖翰林国史院

    太宗同上

    定宗同上

    睿宗同上睿宗不为帝,出于追谥。

    宪宗同上

    世祖二一○董文用等

    顺宗一程钜夫等世祖太子真金追谥为顺宗。

    成宗五六同上

    武宗五○同上

    仁宗六○元明善等

    英宗四○吴澂等

    泰宗王结等

    明宗欧阳玄等

    文宗同上

    宁宗同上右据钱大昕《元史 艺文志》。

    顺帝缺

    明

    太祖二五七董伦等初修,解缙、胡广等重修。万历中附建文事。

    成祖一三○杨士奇等

    仁宗一○蹇义等

    宣宗一一五杨士奇等

    英宗二六一陈文等附《景帝景泰事迹》八七卷。

    宪宗二九三刘吉等

    孝宗二二刘健、谢迁等

    武宗一九七曹宏等

    各代各帝卷数撰者附考

    明

    世宗五六六徐阶、张居正等又有世宗父《睿宗实录》五○卷。

    穆宗七○张居正等

    神宗五九四温体仁等

    光宗八叶向高等

    熹宗八四温体仁等以上据《明史 艺文志》,今俱有传钞本,惟《熹宗实录》缺天启四年十二卷,六年六月一卷。

    思宗原缺清初万言纂《崇桢长编》若干卷,可代实录,今尚存。又南京国学图书馆书目有《崇祯实录》十七卷,据嘉业堂刘氏藏书钞本传钞,当为后人补辑。

    清

    太祖一○崇德元年初修,康熙二十一年重修,雍正二年校订。《太祖实录》经数次修改,今所见者,有《太祖武皇帝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皆北京故宫本,又有内阁大库钞本《太祖实录》,皆已印行,俱与实录正本有异同,又有《太祖实录战迹图》八卷,今称《满洲实录》。

    太宗六五顺治九年初修,康熙十二年重修,雍正十二年校订。正本与钞本不同。

    世祖一四六康熙六年修,雍正十二年校订。一作一四四卷,正本与传钞本不同,又日本有《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实录纂要》本。

    各代各帝卷数撰者附考

    清圣祖三○○康熙六十一年修此为始修之年,至其成书则在四五年后,下同。

    世宗一五九雍正十三年修

    高宗一五○○嘉庆四年修

    仁宗三四七道光四年修

    宣宗四七六咸丰五年修

    文宗三五六同治元年修

    穆宗三七四光绪五年修

    德宗五九七宣统间实录馆修,清亡后成书。清亡后,实录馆尚在,隶于清室,纂成此书,北京、沈阳皆有钞本。

    宣统政纪四三清亡后清室自修同上,有排印本,右据清代正、续《文献通考》、《清史稿 艺文志》、《四库简明目录》及钞藏各本,汇而记之。

    唐、五代、宋、辽、金、元之实录皆佚,唐、宋实录存者,仅韩愈所撰之《顺宗实录》五卷,钱若水所撰之《宋太宗实录》二十卷,韩录尚为完作,钱录则残帙而已。实录之体,略如苟悦《汉纪》,为编年史之一种,即于一帝崩殂后,取其起居注、日录、时政记等记注之作,年经月纬,汇而成编,故自成书之时言之,本为撰述之一种。然编纂实录,取材至繁,诏令章奏,悉得入录,并于大臣名人书卒之下,具其事迹,略如列传,其体实为长编,以备史官之采,故自易代后汇修正史之曰言之,则亦与起居注、日录、时政记等书,一例视为记注。是则实录之书,介乎记注、撰述之间,两《唐志》皆以之入记注,《宋志》以下则以之入编年,前后异趣,盖以此也。唐及五代之实录,今虽不可尽见。而《通鉴考异》,称引最多,唐代诸帝之外,如梁太祖、后唐庄宗、明宗、愍帝、废帝、晋高祖、少帝、后汉高祖、隐帝、周太祖、世宗、南唐烈祖皆是。盖司马光撰《通鉴》时,其书具在,故得恣取而博辨之,而《宋志》具载其目,亦可证也。后人病《旧唐书》之烦,而仍不能屏废者,以本纪采取实录最多,为可贵也。《册府元龟》所录唐代史料,凡为《唐书》及《会要》所不载者,多出于实录,知《旧书》本纪之可贵,即知实录之可贵矣。宋时有实录,有会要,皆为国史之长编,元人灭宋,董文炳入临安,独取其国史,辇致北方,其后得据以修纂《宋史》,然《理宗实录》为未成之作,度宗、恭帝以下更无实录,故《宋史》于理、度时,不具首尾,草草成编,实录之系于修史,岂不大哉。《辽史》之成,由于耶律俨、陈大任二家之书,而俨即为手撰《辽实录》之人,今考宋、辽二史,所记两国间之大事,往往互异,则由史家各据其实录而直书之,不暇核其异同也。金亡后,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张万户名柔,《元史》有传,说详后),元好问欲资张书以修《金史》,后因有阻而止,乃构野史亭著述其上,凡金源君臣言行,采摭所闻,记录至百余万言,元人修纂《金史》,多本其所著,元初王鹗倡修《金史》,亦由得见实录 ,是辽、金二史皆资实录以成者也。元之诸帝,皆有实录,宪宗以上,世祖时诏翰林国史院追撰成书,其后每帝崩殂,必命史臣撰录,如前代制,惟顺帝以国亡无书,明初修《元史》,即据元累朝实录,及后妃功臣列传而成者。明太祖迄熹宗之实录,今尚具在 ,惟阙思宗一朝,可取谈迁《国榷》补之。清人修《明史》,凡涉清初祖事皆讳而不言,故近贤考明事者,多舍《明史》而取实录,《明史》所不详者,实录皆能详之,此其所以可贵也。清太祖迄穆宗十朝实录,早已成书 ,蒋良骥、王先谦先后辑《东华录》,皆资于实录,而所采事有未尽,蒋录起太祖天命迄世宗雍正凡三十二卷;王先谦重为排纂,而自乾隆以下迄同治五朝称为续录;潘颐福别撰《咸丰东华录》六十九卷,又在王录之前而不如其详。清初三朝实录屡经改修,渐失本真,人皆弃重修本,而珍视初修本,论者谓王录详于蒋录,而蒋录又胜于王录,亦蒋录多取材于初修本,而王录则以涉忌讳而删去之也。《德宗实录》,晚成未出,朱寿朋撰《光绪东华录》,无实录可据,而其详赡过于实录。宣统朝无实录,而有政纪,是则《清实录》之完备,尤过于明代,近年清十一朝实录附以《宣统政纪》、《太祖实录战迹图》合为千余册,已景印行世。盖实录之可贵,殊过于正史,试举一例明之。大凡乙国人叙甲国事,往往据事直书,无所隐饰,此其所长也;然异国传闻,往往失实,不可尽据,此又其所短也。史家考唐代事,或资日本人之纪载,考宋、辽、金、元事,必资于高丽史,以其时日本、高丽与吾国往还之频繁也。李氏朝鲜,受明册封,始终无间,故其实录中纪载明事最多,而于清代初祖之事,为《明实录》所不及载,清人所讳而不言者,朝鲜实录往往载之,且极翔实,故近人治清初史者,必取资于是书,而甚宝重之。总之,前代实录为长编之体,略如史料汇编,修通史专史者,有事于此,可以取用不竭,是盖可与正史并存不废,与其谓之撰述,无宁属之记注,。凡撰述之为长编体者,皆入古记注之林而远于撰述者也。

    (二)纪传体之正史

    设馆修史,始于唐贞观三年之诏修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史,十八年,又重修《晋书》,后则相沿为例,兹取自唐以来官修诸正史,列表明之:

    史  名卷  数撰者附考

    晋书一三○唐房玄龄等

    梁书五六唐姚思廉

    陈书三六同上

    北齐书五○唐李百药

    周书五○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八五唐魏徵等

    旧唐书二○○晋赵莹、刘昫等

    新唐书二二五宋欧阳修、宋祁宰相曾公亮监修。

    旧五代史一五○宋薛居正等

    史  名卷  数撰者附考

    宋史四九六元脱脱等

    辽史一一六同上

    金史一三五同上

    元史二一○明宋濂等

    明史三三六清张廷玉等内有目录四卷

    清史稿五三六赵尔巽等

    “正史”之名,始见《隋志》,至宋而定著十有七,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南齐》、《梁》、《陈》、《魏》、《北齐》、《周》、《隋》八书,以及《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是也。明刊监版,合宋、辽、金、元四史,为二十有一。清乾隆中,诏增《旧唐书》、《旧五代史》及《明史》,为二十有四,凡未奉有明诏及颁诸学官者,不得滥登,盖久已悬诸令典矣 。往者北京政府曾颁令以柯劭态所撰之《新元史》,列入正史,于是有二十五史,其后修清史成,草草付印,谓之《清史稿》,又以禁不得行,不然,则正史之数有二十六矣。兹以晋、梁、陈、北齐、周、隋六史,已述其概于前章,《新五代史》为私家之作,别述于后,仅取《旧唐书》以下,迄于《明史》,具而论之,而《清史稿》亦以附焉。

    其一则为《旧唐书》。考唐贞观中,曾命姚思廉撰纪传体之国史,高宗时长孙无忌、许敬宗等续之;敬宗又撰十志,未就,武后时刘知幾、朱敬则、徐坚、吴兢奉诏同撰《唐书》八十卷,此见于《史通 正史篇》所述者也。《崇文总目》谓吴兢撰《唐史》,自创业迄开元,凡一百一十卷,韦述因其本更加笔削,兹检《新唐书 艺文志》,著录《唐书》一百卷,又一百三十卷,即吴兢、韦述、柳芳、令狐峘、于休烈等先后所撰之作也。撰之者既非一人,亦非出于一时,随撰随续,历时甚久,略如后汉之修《东观记》,兢本与知幾同撰《唐书》,兢又自行续撰,故由八十卷,增至百一十卷,其后更由于韦述等续撰,故由增至百三十卷,而著录于《唐志》也。然《旧唐书》吴兢、韦述、柳芳等传又谓兢私撰《唐书》、《唐春秋》未就,其书凡六十余篇,述续撰为一百十二卷,并史例一卷,肃宗又命述、芳缀辑吴兢所次国史,述死,芳续成之,起高祖,迄肃宗乾元,凡一百三十篇,其后于休烈、令狐垣续增,而未加卷帙,故《唐志》仍以百三十卷著录也。据赵翼所考,《旧书》前半,全用实录国史旧本,《唐绍传》称玄宗为今上,即用实录原文之证,《刘仁轨传》后引韦述论云,即用韦述所修国史原文之证,所论甚谛。然又谓宣宗以后无实录,故武<帝>[宗] 会昌以后,事多阙略,此又因《五代会要》所纪,五代修《唐书》时,屡诏购访,有纪传者,惟代宗以前,德宗只存《实录》,《武宗实录》并只存一卷,而言之也 。《四库提要》则谓,《旧书》于穆宗长庆以前,本纪惟书大事,简而有体,列传叙述详明,赡而不秽,颇能存班、范之旧法,长庆以后,本纪则诗话、书序、婚状、狱词,委悉具书,语多支蔓,列传则多叙官资,曾无事实,或但载宠遇,不具首尾,所谓繁略不均,诚如宋人所讥,是则长庆以来,国史、实录皆不之具,无可依据之故。《宋史 艺文志》著录武宗以下六帝实录一百四十三卷,皆宋敏求补撰 ,今考《通鉴考异》,屡引《唐实录》,而于武宗后称引尤多,武宗以上为唐人旧本,武宗以下则敏求补撰本也。欧、宋修《新书》时,遗文间出,又有宋录可据,故叙唐末事差为详赡,其能胜于旧书,时为之也。唐亡之后,梁及后唐皆曾命官修史,未底于成。其可考者,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六年二月,诏张昭远、贾纬、赵熙、郑受益、李为光等同修唐史,并以宰臣赵莹监修 ,其后同修唐史者,又有吕琦、尹拙,而莹为修史事,综理独周密,故《旧五代史》莹传,谓《唐书》二百卷之成,莹有力焉,吴缜《新唐书纠谬》亦盛称赵莹之徒,缀辑旧闻,次序实录,草创卷帙,粗兴规模。据此则莹之监修唐史,非虚领其名而不事事之比,而今本《旧书》署刘昫等撰,而不及莹者,晋出帝开运二年六月书成时,赵莹已外任节镇,刘昫以宰相继为监修,遂与修史官张昭远同表上之 ,此所以首昫名而不及莹也。然薛、欧二史《刘昫传》,俱不载其监修《唐书》,其于《唐书》。亦无莹综理周密之功,而独尸其名,抑何侥幸乃尔,此宜补列莹名于晌前,以示不没其劳 。此唐及五代纂修《唐书》之大略也。

    其二则为《新唐书》。《旧书》之缺略,具如上述,其宜重修或订补,自不待论,至宋仁宗之世,乃以《旧书》卑弱浅陋,命翰林学士欧阳修、端明殿学士宋祁重加刊修,至先提举其事后为监修者,则宰相曾公亮也。修撰本纪、志、表,祁撰列传,祁稿凡十七年乃成,修稿亦历六七年,其所修之时。则祁在前而修在后,故列传成于本纪、表之前 。其后书成,应由官高者一人署名,修曰,宋公于我为前辈,且于此书用力久,何可没也,祁感其退逊,故于列传题祁名,本纪、志、表题修名,然此实用《隋志》分题长孙无忌之例,非创之于欧、宋也(据《书录解题》及《四库提要》)。据曾公亮《进书表》,与欧、宋同修书者,有范镇、王畴、宋敏求、吕夏卿、刘羲叟,夏卿熟于唐事,博采传记、杂说数百家,又通谱学,创为世系诸表,于《新书》最有功;敏求亦以熟于唐事,且补修晚唐六朝实录,为王尧臣所荐,又尧臣亦预修《唐书》 ,是则与修诸氏,皆为一时名选,而欧、宋二氏又为一代文宗,领袖其上,亲为笔削,且历十有七年而成,为时甚久,不同草草,宜《新书》之无可议矣。然同时有吴缜者,欲因范镇荐,列于史馆,为欧阳修所拒,心不能平,乃于《新书》成后,撰《纠谬》一书,吹毛索瘢,大肆抨击 ,所举虽不无是处,究无以服欧、宋之心也。平心论之,《旧书》之作,多本国史、实录,长庆以前之本纪列传,确较《新书》为详赡,故司马光之修《通鉴》,宁弃《新》而取《旧》 。且唐代诏令率用骈俪,《新书》本纪多从删弃,如陆贽所撰《兴元大赦诏》,骄兵悍将,读之至于感泣,诚千古之至文也,亦以用骈而不取,此欧阳氏主修之失也。唐代词章,体皆详赡,而列传中,必为减其文句,变为涩体,殊失其真,又喜载韩、柳文,韩愈《平淮西碑》,不详叙李愬入蔡之功,至于仆碑改撰,而《通鉴》亦不甚取之,《新书 吴元济传》,则全就碑文润色之,于《柳宗元传》,录其文至四首 ,而他传则无此例,此宋氏之失也。公亮《进书表》,称其事增于前,其文省于旧,而刘安世《元城语录》,则谓事增文省,正《新书》之失。吾谓事增则是,文省则非,寻其所谓事增,即指补缀唐末阙遗之事,所谓文省,即指删削国史、实录之文。夫《新书》之长,即在将长庆以后《旧书》所不能详者,悉加辑缀,大体略备,纪传固然,而志、表尤胜于《旧书》,故《新书》之可贵,不在改撰,而在补缀,向使欧、宋二氏,于旧史之佳者,多用旧文,不为删并,专就唐末史事,去其烦冗,补其阙遗,则为《新书》之佳本,而无可议矣。清人沈炳震悟得此理,遂辑《唐书合钞》二百六十卷,本纪、列传悉用《旧书》,志、表多用《新书》,而以他一书之异同,及可补阙遗者,分注于下,并为《宰相世系表》作订误数卷,此折衷于《新》、《旧》两书之间,弃其短而取其长,最为得作史之意者也。自《新书》行,而《旧书》渐微,明代南北两监本二十一史,皆不及《旧唐书》,明嘉靖十七年闻人诠重刻旧本,赖以延绵不坠,清乾隆中,诏以新、旧《唐书》并列正史,复于武英殿刊版印行,遂仍得畅行于世,而今人仍贵闻刻本,扬州岑建功为撰校勘记,并附以逸文,亦治《旧书》之最勤者矣。盖《旧唐书》若前无闻人诠为之校勘,后无清廷为之表章,必如薛氏《五代史》,重烦学人加以搜残补阙之功,可不问而知之也。

    其三则为《旧五代史》。宋太祖开宝六年四月,诏修梁、后唐、晋、汉、周五代史,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同修,宰相薛居正等监修 ,七年闰十月书成,凡一百五十卷,目录二卷,为纪六十一、志十二、传七十七,多据累朝实录及范质《五代通录》 。薛史之体,略仿《三国志》,以梁、唐、晋、汉、周各为一书,称曰《梁书》、《唐书》、《晋书》、《汉书》、《周书》,而各有纪传若干卷,合之虽为一书,分之可为五史。晁公武《读书志》称开宝中诏修梁、唐、晋、汉、周书,赵翼据之,遂谓五代史,乃后人总括之名,此殊失考。薛史有从《世袭》、《僭伪》、《外国》诸传及十志,皆不能分系于某一书,且以十志之迹求之,略如唐修《五代史志》之附于《隋书》,是则五书实有合而难分之势,亦犹《三国志》之魏、蜀、吴,本可各为一史,然《魏书》书末附有《外夷传》,而他书无之,正为合而难分之证。薛史之体,盖仿《三国志》、《南史》、《北史》之例,合而一之,以五代相承,顺序递述,尤近于《南》、《北史》,具有通史之一体者也。其后欧阳修私撰《五代史记》,藏于家,修没后,神宗诏求其书,为之刊行,于是薛、欧二史,并行于世。至金章宗泰和七年(宋宁宗开禧三年,公元一二○七年),诏止用欧史(《金史 章宗纪》,泰和七年十一月诏新定学令内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修所撰),宋金亡后,南北统一于元,元承金制,薛史日湮。明成祖时,辑《永乐大典》,悉采薛史入录,惟已割裂淆乱,非其篇第之旧。清乾隆中,开四库馆,求薛史原本,已不可得,馆臣邵晋涵就《大典》中甄录排纂,其阙逸者,则采《册府元龟》等书之征引薛史者补之,仍厘为一百五十卷,其原书篇目,亦略可寻绎得之,设无《大典》,则薛史亡矣。薛史多据实录,故详赡过于欧史,而欧史后出,亦有可补薛史之阙遗者,故清代以二史不可偏废,遂并列于正史。或谓薛史原本尚未亡,初在皖人汪允中家,继归丁乃扬,乃扬珍惜孤本,不肯示人,世遂无有见之者 。允中、乃扬,独不能效闻人诠覆刊行世,一旦付之劫灰,将奈之何,收藏孤本,秘不示人,等于窖金埋宝,有书亦等于无书矣。

    其四则为《宋》、《辽》、《金》三史。宋代国史,最为详备,有起居注,有时政记,有日历,有编年体之实录,有纪传体之国史,其时所设起居郎、舍人、著作郎、佐郎、国史院、实录院,分典撰史之务。《宋史 汪藻传》谓,书榻前议论之词,则有时政记;录柱下见闻之实,则有起居注;类而次之,是为日历;修而成之,谓之实录,此皆宋国史之底本也。实录之外,即为国史:宋代诸帝崩后,嗣君例诏大臣修实录,而仁宗时,则诏吕夷简、夏竦修先朝国史,神宗时,既诏修《英宗实录》,又诏修仁宗、英宗史,孝宗以后又修神、哲、徽、钦四朝国史志及列传,理宗时又修高、孝、光、宁四朝国史,所谓国史,具有纪、传  志、表诸体,一如前代之正史,而易代以后,即据此以勒定焉 。国史之作,肇于后汉之《东观汉记》,而大成于唐代吴兢等所撰之《唐书》,其性质异于记注,故亦得为撰述之一种。南宋时,王偁撰《东都事略》,备北宋九朝之事,翦裁得当,实胜于元人所修之《宋史》,亦据国史勒定者也。南宋理、度二宗,虽亦有实录、时政记可据,然至宋亡之日,已多不具,而两朝国史。更未及修,试观《宋史》诸志,于宁宗以后事,多阙而不备,而《文苑传》,南宋仅周邦彦等数人,《循吏传》,竟无南宋一人,固由修史诸人草草将事,亦以国史底本缺略不具故耳。迨元兵入临安,以董文炳主留事,文炳曰,国可灭,史不可灭,又曰,宋十六主,有天下三百余年,其太史所记,具在史馆,宜悉收以备典礼,乃得宋史及诸记注,归之元都国史院,此即宋国史旧本,元人所据以修《宋史》者也。辽制,书禁甚严,凡国人著述,惟听刊行于境内,有传于邻境者,罪至死 ,故书籍流传于后世者绝少,元好问云,今人语辽事,至不知起灭凡几主,下者不论也(《元文类 故金漆水郡侯耶律公墓志铭》)。则其时史料之缺乏,亦可于此窥见。然不可因此遂谓辽无国史。其诸帝实录,已略如上述,又有起居注及日历,《辽史 百官志》有起居舍人院,又《耶律良传》,重熙中迁修起居注。又《道宗本纪》,大康二年十一月甲戌,上欲观起居注,修注郎不攧及忽突堇等不进,各杖二百,罢之,此辽有日历之证也。《辽史 圣宗纪》,统和二十一年三月壬辰,诏修日历官,毋书细事,又二十九年五月甲戌朔,诏已奏之事送所司附日历,此辽有日历之证也。辽人于实录外,是否另修纪传体之国史,今已无考。金灭辽后,遂据辽人记注实录以修《辽史》,《金史 熙宗纪》,皇统八年四月甲寅,《辽史》成,又《萧永祺传》,广宁尹耶律固奉诏译书,辟至门下,尽传其业,固作《辽史》未成,永祺继之,作纪三十卷、志五卷、传四十卷,上之,此谓萧永祺《辽史》,即第一次修成之本也。大定二十九年,章宗即位,以萧史未善,乃命官重修,以耶律履、党怀英、郝俣等为刊修官,移刺履、赵讽等七人为编修官(见《金史》移刺履、党怀英两传,移剌即耶律二字之异书),后增编修官三人,又因党怀英致仕,诏陈大任继成其事(太和六年七月)。《章宗纪》太和七年十二月壬寅朔,《辽史》成,此谓陈大任《辽史》,即第二次修成之本也。陈史费时十有八年,应较萧史为完善,然而迟至金亡未能刊行者,盖因德运之说未定故耳。兹据《大金德运图说》及宣宗贞祐二年正月集议德运省剖所引章宗敕旨(见《金文最》五十六),金源诸臣,或主以金继唐,或主继辽,或主继宋,发言盈庭,莫衷一是。又据修端辨辽、金、宋正统所说,《金史 章宗纪》“辽史成”一语,正为罢修《辽史》,因而结束之,其未及刊行,亦以此也 。金亡以后,《辽实录》为耶律楚材所藏,故得不亡(据苏天爵《三史质疑》),后据以重修《辽史》,殆即耶律俨所修之《皇朝实录》七十卷。或谓萧永祺所修之《辽史》七十五卷,即就俨书排纂而成(近人冯家昇说)。今就《辽史》所引,俨书有纪有志有传,一知正史,殊乖实录之体,且今本《辽史》,绝不称及萧史,疑其说不为无因。然元修《辽史》,得陈大任《辽史》甚晚,恐系就萧史改作,而原本因以放散,元好问尝谓太和初诏修《辽史》,书成,寻有南迁之变,简册散失,世复不见(《漆水郡侯耶律公墓志铭》),此即指陈大任重修之《辽史》。然其后陈史复出,为脱脱等所据,以成今本,脱脱《进辽史表》云,耶律俨语多忌讳,陈大任辞乏精采,二书优劣,大概可知。所谓耶律俨《实录》,所谓陈大任《辽史》,皆元人所据以修《辽史》者也。金时亦有起居注、日历、实录,《金实录》已详于前,《金史 百官志》,有记注院修起居注,掌记言动。又秘书监所领之著作局,掌修日历,略如唐宋之制。又《世宗本纪》大定七年九月诏修起居注,《宗叙》、《守贞》两传,皆有修起居注之语。元世祖中统二年,王鹗奉诏修《金史》,采及杨云翼《日录》四十条,陈老《日录》二十条 ,日录当如唐宋宰臣之时政记,否则与日历相类,所谓起居注、日历、日录、实录,皆《金史》所资以成书者也。《金史 文艺传》谓刘祁作《归潜志》以纪金事,元好问著《中州集》及《壬辰杂编》,为修《金史》时所采用,好问既于顺天张万户家得见《金实录》,则《壬辰杂编》所纪载者,必多出于实录。《元史 张柔传》,载柔攻下金汴京,独入史馆,取《金实录》,并秘府图书,世祖中统二年,柔以《金实录》献于朝;又《王鹗传》载鹗在金官左右司郎中,蔡册陷,鹗将被杀,万户张柔闻其名,救之,辇归,馆于保州;按金有保州顺天军,元升为顺天府,即今保定,张柔以万户率兵镇此,即元好问所见之顺天张万户也。鹗既主于其家,得尽读《金实录》,迨柔献《实录》于世祖,而鹗适官翰林学士承旨,兼领国史院,遂建议修《辽》、《金》二史,鹗之言曰,自古有可亡之国,无可亡之史,盖前代史册,必代兴者与修,是非予夺,待后人而后公故也(与鹗同修《金史》者,尚有李治、徐世隆、高鸣、胡祇遹等,见《元史 商挺传》)。其后阿鲁图《进金史表》云,张柔归《金史》于其先,王鹗辑金事于其后,即指此事,而至正所修之《金史》,即据鹗稿为底本。由是言之,《金史》之修,创于王鹗,考其初稿,即据实录,谓悉采自刘、元二氏,尚非衷于情实(孙承泽《春明梦余录》有“《金史》不亡二人之力”一条,一指王鹗,一指元好问)。以上所述,皆元人未修三史以前,所考得之大略也。元人与宋合兵灭金,时在宋理宗端平元年,元太宗窝阔台六年(公元一二三四年),迟至元世祖中统二年(宋理宗景定二年、公元一二六一年),始因王鹗奏请,而修《辽》、《金》二史。及世祖至元十六年(公元一二七九年),灭宋,又命史臣通修《宋》、《辽》、《金》三史,然迟之甚久,而不能成书,与金修《辽史》同,直至顺帝至正三年(公元一三四三年)三月,右丞相脱脱奏请设局,重修三史,中隔以六十四年之岁月,因何停顿,盖亦有故。考是时元廷诸臣,意见不一,或以宋为正统当立帝纪,辽、金为窃据当入载记,是以《晋书》为例者也;或以辽自唐末保有北方,与五季、北宋相次而终,当为北史。宋受周禅,至靖康,当为宋史。金破辽克宋,据有中原,当为北史。建炎以后,中原非宋所有,当为南宋史,是以《南、北史》为例者也 。以元承宋,而摈辽、金,汉人之绩学者多主之。第元太祖成吉思汗之立国,远在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一二○五年),是时金尚未亡,元人以北方部族,入主中国,不能不袒辽、金而绌宋,因此争议不决,又复多所顾忌,致修史之议,未果进行,亦犹金人修《辽史》,以德运之议未决,而致停顿也。 迨至脱脱为相,乃断然曰,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见《权衡庚申外史》),以此为三史之义例,并为定其凡例云:一、帝纪,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