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楞伽阿?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刘宋天竺沙门求那?陀罗 译

    皇明吴兴后学沙门广莫 参订

    夏官大夫携李袁黄 阅正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二

    复次大慧。非幻无有相似。见一切法如幻。

    (唐译云。复次大慧。见诸法非幻。无有相似。故说一切法如幻。○此承前惑乱如幻意。以明非幻。不可以喻其妄也。古注云。言诸妄法离幻。更无相似。故说一切法如幻)。

    大慧白佛言。世尊。为种种幻相计着。言一切法如幻。为异相计着。

    (魏译云。大慧言。世尊。为执着诸法如幻相故。言诸法如幻。为执着诸法颠倒相故。言诸法如幻也。○按魏译可解。大意为以种种惑乱。作幻相计着。言一切法如幻耶。为以种种差别异相计着。言一切法如幻耶。此蹑上意为问。盖以幻相观察诸法。则不见种种异相。若以惑乱诸异观察。则不离颠倒见矣。然以幻相观者。亦未离过故。下文独难幻相见者)。

    若种种幻相计着。言一切性如幻者。世尊。有性不如幻者。所以者何。谓色种种相非因。世尊。无有因色。种种相现如幻。世尊。是故无种种幻相计著相似性如幻。

    (魏译云。若执着诸法如幻相者。世尊不得言一切法。皆如幻相。若执着诸法颠倒相故。言如幻者。不得言一切法如幻。何以故。世尊。色有种种因相见故。世尊。无有异因色。有诸相可见如幻。是故世尊。不得说言执着诸法一切如幻。○若种下。牒前幻意。世尊下。辨色非幻。谓本质色。实有其体。不如幻者。所以下。徴明非幻之意。谓色有种种相。实在不灭。非幻因故。若无因之色。可说如幻。本质色性。岂说如幻。是故计着种种幻相。言一切法如幻者过矣。今文太简。取魏译参看详审。会意可解)。

    佛告大慧。非种种幻相计著相似。一切法如幻。大慧。然不实一切法。速灭如电。是则如幻。

    (佛告下。牒非所难。然不下。佛出正意。佛意谓如幻者非例幻相。但因诸法。速灭不实。故言如幻也)。

    大慧。譬如电光。刹那顷现。现已即灭。非愚夫现。

    (非愚夫现。魏译作凡夫不见。○非愚夫现者。按魏译意。谓诸法刹那起灭。如电之速。智者能了。凡夫不见。言其不悟也。今文盖谓如电不实。非如愚夫妄计现体实故)。

    如是一切性。自妄想自共相。观察无性。非现色相计着。

    (唐译云。一切诸法。依自分别。自共相现。亦复如是。以不能观察无所有故。而妄计着种种色相。○此合电光之喻也。如是二字。是法合语。与唐译亦复如是句同。谓一切性。虽刹那现。现即非现。由自心妄想分别自共相故。而有现也。若观察性即无性。则非现矣。故云非现色相计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非幻无有譬。说法性如幻。不实速如电。是故说如幻。

    (重颂可解)。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一切性无生。及如幻。将无世尊前后所说自相违耶。说无生性如幻。

    (如世下。唐译云。如佛先说一切诸法。皆悉无生。又言如幻。将非所说前后相违。○集注云。大慧以如来前后说法性。说无生。说如幻。意谓幻与无生是无。诸法之性是有。故曰自相违耶)。

    佛告大慧。非我说无生性如幻。前后相违过。所以者何。谓生无生。觉自心现量有非有。外性非性无生现。

    (唐译云。佛言大慧。无有相违。何以故。我了于生即是无生。唯是自心之所见故。若有若无一切外法。见其无性。本不生故)。

    大慧。非我前后相违过。然坏外道因生。故我说一切性无生。大慧。外道痴聚。欲令有无有生。非自妄想种种计着缘。大慧。我非有无有生。是故我以无生说而说。

    (外道痴聚。欲令诸法之有。从无而生。非如世尊说一切法。从自妄想种种计着因缘生。故破彼邪计生因。故说无生。若执无生。犹未离妄)。

    大慧。说性者。为摄受生死故。坏无见断见故。为我弟子摄受种种业受生处故。以声性说。摄受生死。

    (集注云。声者。法也。前说一切诸法之性者。为摄受生死。破外道空见断见故。又欲令诸弟子离此二见。以法性之说。摄受生死)。

    大慧。说幻性自性相。为离性自性相故。堕愚夫恶见相希望。不知自心现量。坏因所作生缘自性相计着。说幻梦自性相一切法。不令愚夫恶见希望。计着自及他一切法。如实处作不正论。

    (魏译云。我说一切法如幻者。为令一切愚痴凡夫毕竟能离自相同相故。以诸凡夫痴心执着。堕于邪见。以不能知但是自心虚妄见故。令离执着因缘生法。是故我说一切诸法。如幻如梦。无有实体。何以故。若不如是说者。愚痴凡夫执邪见心。欺诳自身及于他身。离如实见一切法故。○说如幻性者。为令愚夫离性相执故。愚夫堕于恶见希望。是故不知自心现量。今欲坏彼因所作生缘计着。故说一切法如幻如梦。不令愚夫堕于恶见。堕恶见故计着自他诸法。乃以如实处亦作不正之论)。

    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

    (超。魏译作入。唐译作了达。○此承明如实处义。谓如实处见一切法皆是性上无作功德。故超自心现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生作非性。有性摄生死。观察如幻等。于相不妄想。

    (观察二字。通上二句。谓能观察无生法性如幻等故。于诸性相。不生妄想)。

    复次大慧。当说名句形身相。善观名句形身菩萨摩诃萨。随入义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觉已。觉一切众生。

    (善观下。显名句形身之益也。谓诸菩萨。因名句形身。证得本觉。自觉觉他故。新说云。因上如来为众生故。慈悲方便。作种种异说。欲令众生了名句中实义。莫着言说。故说名句文身)。

    大慧。名身者。谓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

    (形。唐译作文。○句有义身者。谓句中无义。尚属于名。如云径迹。此但是名。未得为句。在迹辨义。方显其句。如云象迹马迹人迹等。象迹。非人马等迹。人马迹。非象迹。决定究竟。自性无所移易。方得为句。故云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也。故成唯识论云。名诠自性。句诠差别。义意同此。形身者。形即文也。谓显示名句曰文身。论云。文即是字。为二所依。谓非字不能显名句故。故云为二所依也。而言身者。约名句文当体得名。名句形三。各有自体性故)。

    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

    (魏译云。复次字身者。谓声长短。音韵高下。○此重显形身之相也。按魏译意。取声为实体。以名句文三。是假相故。瑜伽论云。此三离声无别体故。今云长短高下者。即声上音韵屈曲。联布合聚。为形身也)。

    又句身者。谓迳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迳迹。得句身名。

    (此引事重明句身之相也。迳迹是名。自性虽具。义意未彰。不为句身也。若云象迹马迹等。差别义显。得为句身。大论云。天竺语法。众字和合成语。众语和合成句。作例云。如菩为一字。提为一字。是二不合。则无语。若和合。名为菩提。是名句身)。

    大慧。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阴故说名。自相现故说形。

    (唐译云。名谓非色四蕴。以名说故。文谓名之自相。由文显故。○集注云。谓受想行识四阴。但有名言。相所现处。色阴乃彰)。

    是名名句形身。

    (总结可知)。

    说名句形身相分齐。应当修学。

    (以名句文身之相。勉诸当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凡夫愚计着。如象溺深泥。

    (集注云。如来假名句文身。方便说法。若凡愚犹着言说。不悟实义。如象溺深泥。何由而出离)。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通义。问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

    (谓未来世。有智者。以离一异等见。如来常所通义。问彼外道无智之人。彼以邪执覆心。不解正义。故疑非正。此世尊悬见未来。正道不行。邪法增炽之獘。故下文示以置答之教)。

    谓色等常无常。为异不异。如是涅槃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

    (求那句。唐译作依所依。译语见前注)。

    造所造。见所见。尘及微尘。

    (尘句。唐译作地及微尘)。

    修与修者。如是比展转相。如是等问。而言佛说无记止论。

    (无记止论者。谓彼如上所问诸法相义。应以无记。止其论也。无记。犹言忘之也)。

    非彼痴人之所能知。谓闻慧不具故。

    (此出无记所以。谓无记岂实然耶。盖为外道痴人。闻慧不具。不能知佛正义。若以正义答之。彼必以邪执相訾。令堕恶道。佛慈怜之。故作无记方便。止其非也)。

    如来应供等正觉。令彼离恐怖句故。说言无记。不为记说。

    (彼计诸相为实。若以非相遣之。彼则惊怖其言。故说无记。令彼离此怖也)。

    又止外道见论故。而不为说。

    (设此无记。非唯遮其诽谤。抑亦止其见论)。

    大慧。外道作如是说。谓命即是身。如是等无记论。

    (魏唐二译。命即是身下。加身异命异一句。○命即是身者。涅槃三十九。迦叶梵志问佛云。身即是命。身异命异。谓人死时。此身既舍。后身未生。于其中间。岂可不名身异命异。佛答曰。有因缘故。身即是命。命即是身。有因缘故。身异命异。智者不应一向而说身异命异。盖佛正意。谓以因缘合故。身即是命。因缘离故。身异命异。外道则别计生因。不藉缘起。世尊破意在此。然今此问。亦作无记止之)。

    大慧。彼诸外道愚痴。于因。作无记论。非我所说。

    (魏译云。外道迷于因果义故。是故无记。非我法中。名无记也。○谓外道愚痴。别计生因。故作无记。非如来法中。有此无记)。

    大慧。我所说者离摄所摄。妄想不生。云何止彼。

    (谓佛法中人。离于根尘能所一切异见。则妄想不生。然有正问。随义即答。云何止彼之问)。

    大慧。若摄所摄计著者。不知自心现量。故止彼。

    (凡夫外道。若于根尘。摄受而不忘者。则不知自心现量。故应止彼)。

    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大慧。止记论者。我时时说。为根未熟。不为熟者。

    (为根未熟众生。于深法中。且止勿说。已熟者。云何止彼。四种论。引见后偈)。

    复次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

    (魏译云。一切法。离作者及因。是故不生。以无作者故。是故我说一切法不生)。

    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性。以自觉观时。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不生。

    (此徴释不生所以。何故下。徴意。以自下。释成。说一下结。谓以自觉圣智。观察一切自共性相。不可得故。故说一切法不生也)。

    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来。无所来。欲持去。无所去。是故说一切法离持来去。

    (谓一切法。本性空寂。何有来去。徴意释结同前。下皆仿此)。

    大慧。何故一切诸法不灭。谓性自性相无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灭。

    (谓一切法。性相本无。云何有生。亦何有灭)。

    大慧。何故一切法无常。谓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无常。

    (谓一切相。从缘所起。倏灭如电。故无常也)。

    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谓相起无生。性无常常。故说一切法常。

    (唐译云。何故一切法常。谓诸相起。即是不起。无所有故。无常性常。是故我说一切法常。○谓起即不起。生即无生。不坏本质。全体是常。故云一切法常。又性无常常者。谓无常性常。故云无常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记论有四种。一向反诘问。分别及止论。以制诸外道。

    (四种论者。大论三十五云。一必定论。二分别论。三反问论。四置论。一必定论者。如众生中。世尊为第一一切法中。无我为第一。世间不可乐。涅槃安隐等。名为必定论。二分别论者。如无畏太子问佛。佛能说是语。令他人瞋否。佛言。是事当分别。答太子言。佛或时怜悯心故。出众生于罪中。而众生瞋。然众生后当得利。尔时无畏之子。坐其膝上。佛问无畏。汝子或时吞诸瓦石草木。汝听咽否。答言不听。先教令吐。若不肯吐。左手捉耳。右手擿口。纵令血出。亦不置之。佛言。汝不愍之耶。答曰。愍之深故。为出瓦石。虽当时痛。后得安隐。佛言。我亦如是。若众生欲作重罪。善教不从。以苦言谏之。虽起瞋恚。后得安隐。是等名为分别论。三反问论者。还以所问答之。如佛告比丘。于意云何。是色常耶。无常耶。比丘言无常。若无常。是苦否。答言苦。若法是无常苦。闻法圣弟子。着是法言。是法是我。是我所否。答曰不也。世尊。佛告比丘。从今已后。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好若丑。是色非我所。我非色所。如是应以正实智慧知。受想行识。亦如是。是等名为反问论。四置论者。如十四难。世间有常。世间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是等默而置之。是为置论。已上并是论文。彼文犹广。今略取其要也。论言十四难为置论者。如今经前云。色等常无常等。佛作无记止论意同。其云必定。即今一向义。置即止义)。

    有及非有生。僧佉毗舍师。一切悉无记。彼如是显示。

    (僧佉句。唐译作数论与胜论。○辅行第十云。迦毗罗经十万偈。名僧佉论。梵语僧佉。译云数论。用二十五谛。明因中有果。计一为宗。毗舍。亦云毗世。译云胜异论。立六句义。以计极微。常住不灭。今偈第四句。应作第三。谓彼如是显示。一切悉无记。义始顺)。

    正觉所分别。自性不可得。以离于言说。故说离自性。

    (此颂佛正义)。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诸须陀洹。须陀洹趣。差别通相。

    (趣。犹向也。差别通相者。下文有三种三结之别。名差别相。同证涅槃。名通相也。须陀洹者。涅槃三十六云。须。名无漏。陀洹。名修习。修习无漏。故名须陀洹。又须者。名流。流有二种。一顺流。二逆流。以逆流故。名须陀洹。古注云。大慧因上愚夫观惑乱法。起声闻乘种性。然声闻法中。有四果差别。故举四果差别为问)。

    若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方便相。分别知已。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度诸地相。究竟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如众色摩尼。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以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摄养一切。

    (此叙所问之益也。谓若闻四果之相。乃能为诸众生。差别说法。令其随闻获证。得至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也。如众色摩尼者。喻能说之人。谓能随机演说。如摩尼珠。随色变现故。无尽身财等者。谓以功德法财。无尽之藏。摄养一切众生之慧命也。今文但叙利他。不言自利者。由前重重勉离二乘行相。大慧岂不闻命而知其非。故此但备随宜乐说。以被三根之化。是以所叙。独利他也。斯陀含。译云一往来。阿那含。译云不来。阿罗汉。译语见前)。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听受。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为三。谓下中上。

    (集注云。上问诸须陀洹须陀洹趣。今答云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言互显故。利钝不同故有三耳)。

    下者极七有生。

    (极七有生。瑜伽论云。极七返。谓或于天上。或于人间。或于天上人间。受七有生已。得尽苦际。盖下下机。极于七生也)。

    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

    (须陀洹中者。或三五生。而得涅槃)。

    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

    (其上机者。即此一生而得涅槃。名现灭须陀洹)。

    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

    (断结广狭利钝。详如瑜珈论说。古注云。三种皆有下中上。谓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故诸结。通有九品)。

    云何三结。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上上升进。得阿罗汉。

    (是三下。明其结惑广狭差别。上上。即九品中上上。以上上升进。得第四果也)。

    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

    (谓俱下。先标二种身见。如缘下。次引例明。俱生者。谓无始种习。俱灭俱生故。妄想者。现行分别故)。

    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计着生。

    (上文直引二性以例。今譬如下。重以所例。明其依生之相。例妄想身见。依俱生身见而生也)。

    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着。

    (唐译云。彼法但是妄分别相。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凡夫愚痴。而横计着。○谓彼二种身见。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非有无句中。阙一非字。唐译兼显亦有亦无。合今义。明非四句耳。然此身见。是无实妄想相。凡夫痴故。以妄想心。计着种种妄想身见相也)。

    如热时??。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

    (此举喻显身见虚妄。是须下。结妄想身见)。

    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着。

    (摄受无性者。谓摄受空寂之性也。此明须陀洹人。修得人无我故。摄受空性。乃断无始一切见惑。无知谓见惑。即知解故。上释妄想身见竟。下释俱生身见)。

    大慧。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想故。大种及色不集故。

    (唐译云。俱生身见。以普观察自他之身。受等四蕴。无色相故。色由大种而得生故。是诸大种。互相因故。色不集故。○今文见自他身下。应加一受字。谓观察自他身。受等四阴也。色生下。谓色阴依于造所造而得生故。造所造者。谓四大能造所造。能造。即色香味触。名四微。所造。即地水火风。名四大。凡一切色质。由能所八法所成故。展转相因相者。上相字。以平声呼之。言自他之身。由能造所造。展转相因成故。色不集者。谓能所造色。刹那不住。以不住故。不集也。新说云。言能普观自身与他身齐等。受想行识诸阴。与色阴俱。有名无体。无自性相。观色阴。从四大种所造。展转相因而生。四大中。既无主宰。谁能合集以成色乎。色阴有质尚空。况受等四阴。无色相故。岂非空耶)。

    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

    (集注云。有者。色阴也。无者。四阴也。言观此五阴无体。身见则断。凡贪爱者。为有身见。舍身见故。贪从何生。故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贪不生故。是名身见断相)。

    大慧。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

    (此约能断边。显疑相也。然疑自性。曾未之显。故今略引释之。百法论注云。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障善品者。以犹豫故。善不生也。是为疑之自性。今文于须陀洹所见所断处。显疑不生耳)。

    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

    (余处者。谓诸天魔梵婆罗门等是也。彼等自谓得道。各有所授。行者或于彼处。起大师想。亦复不知何者为净为不净。是名疑相。今须陀洹。善见正法。于彼等处。不起师想。能知净不净故。疑结则断)。

    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

    (集注云。言须陀洹。不取未来受生戒。观有生处即有诸苦。不求受生处乐故)。

    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众具乐。故求受生。

    (谓诸凡夫。欲取未来受生乐处。故习戒善。是名戒取结惑之相)。

    彼则不取。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

    (谓声闻人。虽不取有漏戒善。而其无漏戒支。善自受持。除无漏戒外。皆不取也)。

    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

    (贪痴。魏唐二译作贪瞋痴。○因断三结。故三毒不生)。

    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

    (集注云。谓存能断之心。则堕身见。反不能断诸结。故魏译云。彼若如是。不离三结)。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

    (问贪相众多。须陀洹断者。为是何等)。

    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着。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彼则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槃贪断。

    (种种方便。谓造身口恶业之方便也。如梵网经说。淫杀盗等。各有因。缘。法。业。前方便。后方便等。如云杀因。杀缘。杀法。杀业等是也。今谓须陀洹得三昧乐。故世间爱欲之贪。不复生矣。然其趋寂之贪。诚未之断也)。

    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谓顿照色相妄想生相。见相不生。善见禅趣相故。顿来此世。尽苦际。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

    (顿照者。谓二果之利智也。能断下地思惑。秪一往来。得涅槃乐。故云顿照也。色相妄想生相者。色相。是自共相。妄想。是思惑。以智照明自共生相不实故。见相不生也。善见禅趣相者。谓其善解四禅离生喜乐等次第行相故。顿来下。谓其秪此往来。断下界思。尽苦边际。得涅槃故)。

    大慧。云何阿那含。谓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结断故。名阿那含。

    (集注云。阿那含者。已出欲界。皆生色界。观三世色性无实。见凡有生处。即有诸苦过患。起空无漏智。断诸结使。未来妄想生相不生。名阿那含)。

    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烦恼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罗汉。

    (新说云。言阿罗汉。修行四禅及三三昧。了八解脱。分证十力。三明六通。皆已成就。烦恼发业所招诸苦。妄想永灭。是故名阿罗汉)。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三种阿罗汉。此说何等阿罗汉。为得寂静一乘道。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为佛化化。

    (佛化化。唐译作佛变化)。

    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余。余者行菩萨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中。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

    (大慧以三种阿罗汉问佛。佛答是得寂实行罗汉。非余二种权示现者。余者下。谓彼二种。乘本愿力。内秘大行。外现小乘。于声闻众中。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此是实行。彼是权施。故非余也)。

    大慧。于妄想处。种种说法。谓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远离故。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说名得果。

    (此承权现者。以明内秘外现之义也。于妄下。明内秘义。妄想处者。谓四果诸禅三昧解脱等处也。以小乘所修所证。未离妄想故。果。涅槃也。禅。所修定境也。禅者。魏译作能思惟。入禅。作所思惟。盖谓能修之人。所修之定也。权现罗汉。以此小果小行。自悉远离。则内心不住小乘。而自秘也。复于此处。说果说禅化他。回小而向于大。是为权现者方便本愿。故云于妄想处种种说法也。示现下。明外现义。谓内怀大志。外现小乘。虽得自心现量。而未云超也。得果相者。现小乘之迹也。此说名为权现得果之义)。

    复次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

    (禅无量者。即四禅四无量心也。无色界可知。以彼四禅四无色界。未离自心现量。故勉行者。当超而离也。集注云。即遣前得自心现量果相)。

    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

    (灭受想定。是色无色诸定之顶。虽极证此定。亦未能超有顶心量。故云此定超者不然)。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禅四无量。无色三摩提。一切受想灭。心量彼无有。

    (此颂四禅四无色灭受想也。此诸心量。以实相观之。悉不可得。故无有也)。

    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及与阿罗汉。斯等心惑乱。

    (此颂四果所证。由心惑乱。妄见涅槃。真谛理中。一无所有)。

    禅者禅及缘。断知见真谛。此则妄想量。若觉得解脱。

    (及字。唐译作所。知字。作惑。○断知者。谓知苦断集也。集注云。初四句。明所修行法。次四句。明能证之人。今四句。能所合明。皆是妄想心量。若觉此妄想心量不实。即得究竟解脱)。

    复次大慧。有二种觉。谓观察觉。及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

    (此标。下释。盖观察为真。计着为妄。下先释观察)。

    大慧。观察觉者。谓若觉性自性相。选择离四句不可得。是名观察觉。

    (觉。魏唐二译作智。○集注云。若觉性自性相。本来空寂。于一切法。选而择之。未有一法为真实者。离一异等四句。则一切法了不可得)。

    大慧。彼四句者。谓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离。是名一切法。

    (此四句离下。唐译作我以诸法。离此四句。是故说言一切法离。○此四句离。是名一切法者。谓一切法。离此四句。则一切法。当体真如。所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也)。

    大慧。此四句观察一切法。应当修学。

    (此勉菩萨。观一切法。离四句过也)。

    大慧。云何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谓妄想相摄受。计着坚湿暖动不实妄想相。四大种宗因相譬喻。计着不实建立而建立。是名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

    (谓妄下。唐译云。谓于坚湿暖动诸大种性。取相执着。虚妄分别。以宗因喻而妄建立。是名取相分别执着建立智。○此释邪智妄计。以明建立之不实也。坚湿暖动。是地水火风之性也。凡计不实大种为实为常者。皆邪智耳。宗因喻者。天竺凡建立法义。悉由宗因喻。为之衡准。若于三支无过则正。有过则邪。详如因明论说)。

    是名二种觉相。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二觉相。人法无我相。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觉。观察行地。得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别三昧。见百佛。及百菩萨。知前后际各百劫事。光照百刹土。

    (是名下。总结二觉也。若菩萨下。显二觉之功也。此二觉中。真者。选而从之。妄者。抑而远之。一取一舍。通名成就。究竟下。显初地之相也。无所有觉。天台四教仪。登初地中。即名无功用位。今无所有。即无功用也。集注云。若菩萨摩诃萨。融通真妄。成就此二觉之相。了人法空。我不可得。以无所有觉。于解行地。善巧观察。即得初地。入大乘光明。照烛百佛刹土。故摄论云。菩萨入初地时。证十百明门。一于一刹那顷。证百三摩地。二以净天眼。见百佛国。三以神通力。能动百佛世界。四能往百佛世界。教化众生。五能以一身。化百类身形。令有情见。六能成就百类所化有情。七若为利益。能留身住世百劫。八能知前后际百劫事。九能以智慧。入百法明门。洞达晓了。十能以身现百类眷属。余地倍倍增胜)。

    知上上地相。大愿殊胜。神力自在。法云灌顶。当得如来自觉地。善系心十无尽句。成熟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自觉圣乐三昧正受。

    (从前初地至第十地。乃至如来自觉地。上上增胜。具足种种神通自在。三昧正受。皆由成就二觉相故。究竟显其功德若是也。十无尽句者。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