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通议卷第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清河房融笔受

    明南岳沙门憨山释德清述

    [△@○]二色界四禅天分二。

    [?╳]初列示当界因果之相分四。

    [?(●/(○*○))]初禅三天分二。

    [??卍]初列示其相分三。

    ○初梵众天。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议曰。此下色界四禅十八梵天也。梵者净也。以此诸天不知真修无漏。但修欣厌禅。谓厌下苦粗障。欣上净妙离。名欣厌定。以为正因。此经专依断淫而为次第。未得真修故云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而已。若淫心不动于一切时想念俱无。爱染不生谓不起爱心。已伏欲界惑故无留欲界。身为梵侣名梵众天。此梵民也。

    ○二梵辅天。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议曰。此初禅第二天也。爱染已断故云欲习既除。初禅定心显现故云离欲心现。此结上行也。于定共戒爱乐随顺防护不失净戒成就。能辅梵主名梵辅天。此梵臣也。此上二天修禅尚有寻伺。

    ○三大梵天。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议曰。此初禅第三天也禅观转胜受生微妙故云妙圆。戒德已成故云威仪不缺。结上行也。定能发慧故云加以明悟。此则慧解超胜。故能统众而为梵王。俱舍云。威德光明独一而住。无寻无伺。定力所感。劫成先来。外道不知遂执为常。谓能生人为世间主。

    [??卍]三结示当天得名。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议曰。此结德立初禅名也。已离欲界八苦故云苦不能逼。以欣厌伏惑故云非真三昧。已离欲染故心清净。已离欲散粗动故云诸漏不动。初禅论名离生喜乐地。初禅有五支谓觉观喜乐一心。以初心入禅名觉。细心分别禅味名观。忻庆心生名喜。忻悦心生名乐。心与定一名一心。已离欲界杂恶心得轻安。此初禅行相也。

    [?(●/(○*○))]二二禅三天分二。

    [??卍]初列示其相分三。

    ○初少光天。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议曰。此二禅初天也。此天主梵故云统摄。具戒定慧故云圆满梵行。结上行也。此天定心增明故云澄心不动。定光发越故云寂湛生光。此天已离觉观无有语言。但以定心发光以光胜劣分位次。喜相初生慧光初发故名少光。

    ○二无量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议曰。此二禅第二天也。从前少光心光渐胜故云光光相然。以境随光净遍成琉璃。光随定遍名无量光。

    ○三光音天。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议曰。此二禅第三天也。此天已离语言光能说法故云吸持圆光以为教体。但见光明心即了悟宣流净行故云发化清净。随机开演故云应用无尽。以二禅无前五识。但用光明而为表诠。以光为音名光音天。

    [??卍]二结示当天得名。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议曰。此结德二禅天名也。已超欲界故云胜流。极喜调适名定生喜乐地。故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真修离欲心中欲染粗漏至此已伏名为二禅。此天有四支。谓内净喜乐一心。以心无觉观之浑浊故云内净。忻心自庆名喜。恬然静虑名乐。澄心不动名一心。

    [?(●/(○*○))]三三禅三天分二。

    [??卍]初列示其相分三。

    ○初少净天。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议曰。此三禅初天也。圆光成音乃前天行相也。以光为教体表诠妙理。今披光音显发微妙故云露妙。以所显理发为妙行故云发成精行。灭前喜相而生妙乐故云通寂灭乐。初入此定故名为通。始得此乐故名少净。

    ○二无量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议曰。此三禅第二天也。离诸喜动不着乐相故云净空现前。乐随定遍故云引发无际。彻意地乐故云成寂灭乐。名无量净天。

    ○三遍净天。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议曰。此三禅第三天也。前虽彻意地乐止在身心未名为遍。今则遍于依正世界身心无处不遍故云一切圆净。殊胜妙乐以成净德故云净德成就。即此妙乐是所托处已证此乐故云归寂灭乐。名遍净天。

    [??卍]二结示当天得名。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议曰。此结德三禅名也。已离忧喜随顺胜定故云具大随顺。得无量乐随顺自在。乐极于此纯一无杂故名毕具。故此三禅名离喜妙乐地。此有五支。谓舍念慧乐一心。舍二禅之喜名舍。爱念三禅名念。善巧解慧名慧。爱乐安快名乐。爱乐心息名一心。

    [?(●/(○*○))]四四禅九天分二。

    [??卍]初列示当界因果之相分二。

    ○初当界凡夫四天分二。

    [?(○/(○*○))]初列相分二。

    卐初凡夫天分三。

    [?(◇*◇)]初福生天。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议曰。此四禅共有九天今初天也。然此地本唯三天。于广果中别开无想名外道天。其五不还天乃三果圣流所居又是一类。故有九天而分三种。其福生等三乃凡夫所感实报天也。复次下五句别前生后也。俱舍论说第四禅离八灾患者谓寻伺苦乐忧喜及出入息为八患也。又不为三灾所动故云不动地。今云不逼即离前位苦也。苦因下释不逼之所以。谓寻伺忧喜等是苦之因。今既离之故无逼迫。乐非常住者别明乐支。前第三禅虽得彻意地乐。乐必有坏故非常住。坏即成苦故云苦生。苦乐下正明此天苦乐俱舍。以一一地皆云厌下苦粗障。欣上妙净离。厌下苦乐故云粗重相灭。欣上妙定故云净福性生。以离下染故云净福。

    [?(◇*◇)]二福爱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议曰。此四禅第二天也。以舍诸苦乐等法唯一舍心与定心圆融。于舍心中决定忍可。不为异缘引转。故云胜解清净。由胜解力于圆融定中爱乐随顺得无留碍受用无穷。故云得妙随顺穷未来际。问此有漏禅寿命有限何得穷未来际耶。答此约得定寿报长远动经劫数言穷未来。非真无尽未来也。

    [?(◇*◇)]三广果天。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岐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议曰。此四禅第三天也。于福爱天中分二岐路。一直往道即至广果。二迂曲道即至无想。此标也。若于下释相。若从发心以来不带异计。直修根本四禅。离前地染。故云无量净光。备历四位。至此福爱更增胜定。故云福德圆明。广德所感名广果天。

    卐次无想外道一天。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议曰。此四禅第四无想天也。从福爱分出乃外道天。以修四禅带有异计故感报此天。由前欣厌不已故云精研舍心相续不断。至福爱天遍穷舍道故云圆穷。舍心既亡身心亦泯故云俱灭。计此无想为涅槃也。心虑下无想报也。无想天寿五百大劫。想心不行故云灰凝。是人下判成虚妄也。谓此天人初由不了不生灭心。唯以欣厌劳累。是以生灭为因也。但见六识暂尔不行如冰夹鱼。不知微细生灭妄谓涅槃。故云不能发明无生灭性。初半劫下释彼报行相。准俱舍引婆沙论释彼生死位中多劫有想。初生此天经于半劫始入无想异熟名初半劫灭。至无常时从异熟出最后半劫复有心生后始方死名后半劫生。中间一向无想名无想天。

    [?(○/(○*○))]次结名。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议曰。此结德四禅四天名也。此天离八灾患胜前地故名不动地。以有劫数寿尽还舍故云非真不动。俱舍云。然彼器非常。情俱生灭。凡夫修定味着受生名有所得。以定慧均等能舍苦乐名功用纯熟。前三乃实报凡夫。此名外道天。

    ○次凡圣同居五天分三。

    [?(○/(○*○))]初总标因果总相。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议曰。此标五不还天也。此五天乃三果圣人所居。不同凡外。故别列之。亦名五净居。亦名五不还天。言下界等者二乘断三界九地思惑九九八十一品成阿罗汉。今那含乃三果人已断三禅已下四地各九品惑。种现俱无名为灭尽。离欲界系故亡苦。离下三禅故亡乐。已不续生故下无卜居。此地名舍念清净。故舍心同分中安立居处。

    [?(○/(○*○))]二列示因果别相分五。

    卐初无烦天。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卐二无热天。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议曰。此不还五天中初二名也。前虽苦乐两亡而欣厌尚存待心未泯。今已灭对待故云斗心不交。以有对待觉识烦动。无对待则无烦矣。微烦曰热。唯一舍心故云独行。对境亦泯故云研交无地。定障既寂心得清凉故云无热。

    卐三善见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沈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卐四善现天。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议曰。此五不还天中三四天也。定慧圆明故云妙见圆澄。定慧障亡更无尘象沈垢。舍心圆明。故名善见。定慧功成故云精见现前。陶镕习气不为留碍故云陶铸无碍。名善现天。

    卐五色究竟天。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议曰。此五不还天中第五天也。穷究至极故云究竟。众色极微故云群几。色性性色之体也。色以空为体。穷至色边际即入虚空故云入无边际。以究尽色际名色究竟天。

    [?(○/(○*○))]三结叹胜能。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卍]次总结当界得名。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议曰。此结四禅天名也。梵语那含此云不还。以是圣人所居。无漏定力殊胜。故四禅天王有漏凡夫所不能见。此十八天超越欲染一味定心故云独行无交。尚有色碍故云未尽形累。

    [△@○]三无色界四天分二。

    [?╳]初总示当界圣凡因果之相分二。

    [?(●/(○*○))]初列示分二。

    [??卍]初寄显界外因。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岐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议曰。此标无色界从色界顶色究竟中分二岐路也。一回心罗汉即出界外。二不回心者即入空处。以四禅通修舍定。若于舍心发无漏智顿断上地三十六品俱生烦恼便证无学。仍又回心向大乘道即不入空处名大阿罗汉。盖依色顶而修此定者也。

    [??卍]二正示界内因果分四。

    ○初空处。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议曰。此标无色初天也。此四天人无业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此乃定性声闻与无想外道而来杂处。皆无色蕴故名无色界。皆依遍空修道。初厌色依空。二厌空依识。三色空识等都灭而依识性。四依识性以灭研穷而不得真灭。是皆未出轮回不成圣道者也。前依舍心舍已成就。但有色碍故消碍入空。此厌色依空故名空处。

    ○二识处。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议曰。此四空第二天乃厌空依识者也。诸碍既销蹑前空处也。无碍下名破空入识也。销碍入无则不依色。无碍之无亦灭故不依空。唯观于识故唯留赖耶。以末那为意根依内外门转缘色空识三。今六识已灭故不缘色空。内缘八识见分为我故半分微细舍空依识名为识处。

    ○三无所有处。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议曰。此四空第三天也。前天虽亡空色而存识心尚为所有。今识心亦灭但依识性故十方寂然迥无所有。名无所有处。以识性幽绵。行人至此以为极则。非真究竟。实生死本也。

    ○四非非想处。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议曰。此四空第四天也。前未见识性尚有研穷。今识性不动故灭研穷。依湛不摇处以为究竟。故云于无尽中发宣尽性。识性现前故如存。见相已泯故不存。前七已消故若尽。无明未破故非尽。以不存若尽故非想。以如存非尽故非非想也。

    [?(●/(○*○))]次结属分四。

    [??卍]初结属界外圣人。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

    [??卍]二结属界内外道。

    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议曰。此总结名四空非真修也。此等天人虽欲穷空但依欣厌未尽真空之理妄有取舍故非真修。以此四天行人皆从色界五不还天并无想天而来。若从不还不能顿断上惑未出三界。仍依无漏智断消碍入空而生此天者名不回心钝根那含。通称罗汉也。若无想外道与广果天人能穷空者则来生此天。若穷空不能销碍是迷于有漏无所见闻于彼不来便入轮转矣。不归不来也。旧引经论释无想外道业尽必堕是不来义也。

    [??卍]三结属实报凡夫。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

    [??卍]四结属寄位菩萨。

    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议曰。此结显圣凡之别也。其诸天天人皆凡夫业果酬答。报尽必坠。若诸天之王皆菩萨寄位游戏。出入诸禅三昧。增进圣位。以入菩提路也。

    [?╳]二别结当界得名。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

    议曰。此结无色界也。此四空处色蕴既消妄想已灭故云身心灭尽。有定果色名定性现前。无业果色名无色界。

    [□@(?(○/(○*○)))]次总结三界之因。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议曰。此略结三界虚妄也。谓欲界已上由昔人中修因感果。但不了妙觉明心。虽欲修因其实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之相。未得真修。报尽入轮。故妄随七趣沉溺。永在生死。故云补特伽罗各从其类。梵语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

    上明天趣竟。

    ◎七示阿修罗道因果之相分二。

    [□@(?(○/(○*○)))]初标名。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

    [□@(?(○/(○*○)))]次辩相分四。

    [△@○]初卵生鬼趣摄。

    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二胎生人趣摄。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三化生天趣摄。

    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四湿生畜趣摄。

    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议曰。此阿修罗道也。旧说非天。谓有天名而无天德。瞋习然也。判属天趣。今经属于四生非独天也。此言鬼趣所摄云从卵生未详所以。其与天争权。华严云与帝释战。今云与梵王等。且上界无瞋。梵天无欲。何争之有。此亦未详。其畜生趣摄者业报类也。

    [?︽]次总结虚妄。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议曰。此总结七趣之状以答问义也。七趣皆从无明发业所感故云昏沉诸有为相。生因业果皆由妄想。于妙明中本无所有。如空中华更无根绪。

    [○@◇]二结示迷悟因依分二。

    [△@△]初迷时妄有。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二悟后元空。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议曰。此结三界转变之相。不识本心等妄想受生也。随顺杀盗淫等妄想随业也。业因苦果有无相倾起轮回性。所谓迷时三界有也。若得妙发三摩提等返妄归真也。以不识故沉生死。若妙发三昧妙悟一心顿证三德秘藏。妙常寂顺次配般若法身解脱三德一心之圆证也。有无二无则非生死。无二亦灭则非涅槃。此则妄因亦绝妄业顿空。非此不足以绝轮回也。

    [○@◇]三结答问意。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议曰。此结答问意也。由前问云。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故此结云。以不断杀盗淫三业随人别造故云各各有私。别业同受故非无定处。妄元无因故无可寻究。

    [○@◇]四诫勖真修。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五结指正说。

    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议曰。此结劝修也。前云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故云要除三惑等。言要必断乃为真修也。由前问云。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故此结云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上精研七趣曲示迷中差别之相竟。

    △二详辩阴魔曲示悟中差别之相分。

    [○@●]初示五阴魔事分十二。

    [□@◇]初世尊无问自说。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

    议曰。此叙致下详辩阴魔以示悟中差别之相也。由初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故一往开示真修行法。即以楞严大定通为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乃显正悟。而定中邪习邪悟犹未发明。故判前七趣以明妄想是一而有七趣升沈之状者特显迷中差别之相也。今此定中而有五十重阴魔者正显悟中差别之相也。前说定用直示真修而三乘人未经邪悟故非所知。此是如来备历境界。且微细魔事非一切智不能明了。亦无能问者。故无问自说。已前开示迷悟因果已圆。故将罢法座。有此未尽之意。故再凭宝几普告大众。此最上深慈为最后教诲也。

    [□@◇]二略示魔事因缘。

    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我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着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汝应谛听。吾今为汝子细分别。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议曰。此略示魔事因缘也。诸三乘人回心趣菩提者如前已说真修行法矣。但禅定中微细魔事汝犹未识。故须详辩以防邪悟也。若不说破恐魔境现前心中不明错认为真。如无闻比丘妄证谤法自取地狱。故不得不为子细分别耳。

    [□@◇]三示迷悟之本。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议曰。将明动魔之由先示一真为迷悟之本也。一真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迷悟转变不出此心。虚空世界依之而立。心本妙明良由一念无明妄想迷真背理故痴爱发生。此言无明通为四惑之本也。生相既发则全体皆迷故云遍迷。空性依无明所变所谓迷妄有虚空也。妄迷转变而不已故云化迷不息有世界生。所谓结暗为色依空立世界。是则十方国土皆依妄想安立也。真心至大。故虚空生于妙心如片云点于太清眇乎小矣况空中之世界岂不至微哉。故今行人发真归元无明一破则虚空消殒而空中国土无不振裂。魔以暗昧为体世界为所依。今国土振裂而魔宫必隳。此实动魔之由也。

    [□@◇]四示动魔之由。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当处湛然。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慑。凡夫昏暗不觉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议曰。此言动魔致扰也。上云发真归元则虚空消殒。今修禅定乃归元之行也。菩萨罗汉与能修人心精通?。谓妄想既破心境一如。无生体露故当处湛然。虚空消殒。而魔宫自振。此实动魔之由也。魔具五通有大神力。魔以害善得名恋此欲境岂肯甘心令汝破坏其处。是故于三昧中皆来恼汝理必然也。

    [□@◇]五示悟则胜邪。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

    [□@◇]六示迷则邪胜。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祇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议曰。此言邪不胜正也。魔依幽暗。定心虚明。故如吹光割水。明暗二相了不相及故了不相触。明能破暗如汤消冰。是从外来故如客。邪不胜正故不能破坏。以汝心迷故彼得其便。但以禅那智照则魔自不容。定力愈坚则魔不能扰。以悟则胜邪。若汝阴自迷故成就魔事。以迷则邪胜。且如摩登绝为眇劣。彼假咒力犹但毁一戒。况魔有大神力断灭法身慧命破法王家。固宜深防无令得便也。

    [□@◇]七正陈魔事分五。

    [○@◇]初色阴分三。

    [△@△]初当阴未破。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