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第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京都西湖沙门 交光真鉴述

    △二证释别有结元疑。证释者。照现诸佛同证以释也。旧注谓。此牒前不见所结云何知解而重问。若是则无味之甚。良以。上文明说。六为贼媒自劫家宝。具详示根结之由解根之法。又击钟验过。何阿难忽又不知六根是结。而又劳佛重答。甚无谓也。当知。阿难已领六根是结。而今更请之。结元即下诸佛所说俱生无明生死结根也。不知六根当体即是离此别无。故佛下答。汝欲识知俱生无明生死结根。惟汝六根。更无他物。是也。分二。一阿难别求结元。又三。一就喻索元。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

    所结之元。意谓。离此六根。向上别有深根。以为结之本元也。此特阿难妄生拟意。必有此元。而谓不知者。必不能解耳。

    △二引人合喻。又为二。一先与合定。

    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

    △二详开合文。又三。一远叙妄缠。

    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

    此叙皆为不知结元。终不能解也。诸无明。即五住地也。俱灭生者。常沦生死也。阿难正以此俱生无明。方为生死结根。所谓结元也。岂知六根即是哉。得善根名出家者。谓所得有学小果也。隔日疟者。谓得果时。暂似解脱。而入生死时。依旧被缚也。理实不止有学。虽彼无学罗汉。不涉生死则已。涉则成缚。正由不达结处。不关识心。虽伏断之。终不得脱。

    △二愿佛愍示。

    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

    云何是结者。云何是结之本元也。从何名解者。言作何法以解之也。经文语略故。人多未明耳。

    △三兼被未来。

    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

    △三哀求指示。

    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翘者如鸟张翼而望哺也。阿难别求结元已竟。

    △二如来证无他物。大约明六根外更无物为结元也。分三。一诸佛同证。盖不离六根。即是妙性。此为难信难解之法。阿难自经初至此。重重蒙示。犹不委信深解。而舍易求难。故佛恐自言。不能令其确信。而照现诸佛。同以证信也。分四。一愍众摩顶。又为三。一愍念现在。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

    此或上示无学已解。斯但有学所疑。故偏怜之。

    △二愍念未来。

    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

    未来。去圣愈远。信解愈难。故普愍念之。为出世因者。修证有赖也。作将来眼者。信解不迷也。

    △三摩当机顶。

    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

    摩顶惟作哀悯摄受之意。愍众摩顶已竟。

    △二动十方界。

    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表六根将必解除也。

    △三感诸佛瑞。分二。一各放顶光。

    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

    表此根中妙性。乃尊而无上。密而无见之法也。

    △二来灌佛顶。

    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

    示同证此性无别性也。

    △三大众喜庆。

    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固是见瑞希有。然亦表众生同具致感同喜也。

    △四闻诸佛言。分二。一标普闻同音。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

    异口同音者。示诸佛同宣斯教。非一佛独说之言。足可深信。弥陀经云。汝等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即此意也。亦即莲经法说诸佛道同。此经光中亲令见闻。尤当信受。

    △二述诸佛教言。又二。一告结无他物。

    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惟汝六根。更无他物。

    俱生无明。即同体别惑。最为生死深源。而称其为结根者。结表固而不开。根表续而不断。更无他物。言此根性。即是俱生无明之元首。固结生死之深根。离此六根。更无结元也。

    △二告解无他物。

    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此复言其不但只是妄元。仍是真元。盖罪之魁而功之首也。无上菩提。属智果。即能证如如智也。安乐等。属四德断果。即所证如如理也。安乐即乐德。解脱即我德。我以自在为义故也。寂静即净德。妙常即常德。更非他物者。言离此根性。无别真元矣。良以。根性本即菩提涅槃元清净体。经初佛早判为真本。彼处人多不识。我曾引此释之。诸佛同证已竟。

    △二如来解释。分为二。一阿难未悟而述问。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意疑。如来常说法相。最要略者。亦有十八界等。今何惟是六根。而六尘六识皆不与耶。

    △二如来详释以除疑。分为二。一长行。分三。一直以标检。又分为二。一标处一体。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

    科言处者。谓经之根尘。摄十二处也。阿难意中疑云。若惟六根。岂不遗乎六尘。故此首句。标告之云。根之与尘。执相而观。则根为内身。而属有情。尘为外器。而属无情。似永异也。而不知本惟一心。妄分情器。溯流穷源。仍惟一体。岂真有十二处之各体耶。斯即唯识宗。相见皆依自证起矣。次承上言。由此根尘同源之故。举根而即以摄尘。是以缚为凡流而受沦。固此六根。以为结缚之本。脱为圣侣而自在。亦此六根。以为解脱之源。岂有二物哉。

    △二检识虚妄。

    识性虚妄。犹如空华。

    阿难意中。当复疑云。根尘同源。故举根即以摄尘。而六识何以不言。故此复检云。识乃前尘虚妄相想。犹若空华。了无实体。既非缚结之本。又非解脱之要。故结解惟根。而并不系于识也。此处仍总结云。六尘既无别体。六识又极虚无。故诸佛同言。结解惟是六根也。理实只此标检之科。所以释诸佛之言者。义尽无余。下文重释重颂。令其增明而已。

    △二重以释成。理本玄微。而标文隐略。恐未彻了。故重以释明。然此中但释所标。而不释所检者。以既检去不用故也。分二。一重释根尘同源。

    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由尘发知者。即由六尘而后发六根之知也。此句见六根要须托六尘而后立。因根有相者。即因六根而后有六尘之相也。此句见六尘要须托六根而后有。相见无性者。言尘离根而固无独立之自性。根离尘而亦无独立之自性也。交芦。别是一种。粗大过于常芦。生必二茎。交抱而立。二根盘结而连。单则扑地。不能自立。又其体外实内空。今言犹如交芦者。据长行。似惟取于交倚。不能自立。亦如根尘。各无自性。同源一体。所以引下文缚脱惟根而已。据偈颂。则仍取外实内空。以喻根尘空有俱非也。故今长行虽未显章空有之义。亦应暗含双非之旨。庶见下文立知无见。甚有来历矣。

    △二重释缚脱无二。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

    是故二字。虽显承上言根尘既无两体是以缚脱但惟在根。然亦暗承空有俱非而来。更有意味。知见即该六根之性。立知者。立空有二知也。凡夫迷六根之性为有。二乘晦六根之性为空。俱不达空有俱非之旨也。即无明本者。凡夫。即具足五住。而长沦分段。皆迷有以为之本也。二乘。即尚余第五。而未出变易。皆晦空以为之本也。无见者。无空有二见也。凡夫于根性除执有之见。二乘于根性除偏空之见也。涅槃即番上二种生死。无漏真净。即离上五住无明。斯即云者。盖凡夫除前四住。先得有余涅槃。无漏真净。所谓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二乘除第五住。究竟无余涅槃无漏真净也。因此经凡小当机。故作是说。若本来大根。不必分约二人矣(旧注二解俱非。前解拨有取空。不顾偈中空有俱非之语。后解立真排妄。不顾偈中妄真同妄之言。夫重颂不远。居然抗违。犹云并符佛旨。注疏岂易能哉。学者宜慎重之。问此之知见。与法华知见及此经圆彰三藏之后所说知见。同耶异耶。答更无别法。但说示泛切不同耳。法华标名未及释义。解家随情。于经无证泛之甚也。斯经金口自释。圆彰三藏。即佛知见。亦取众生藏心本具。非取修证所成。然于众生现前未曾指其具于何处。是犹未的切也。今此处于众生现具六根中性。指出如来知见。方甚为的切。而非泛也。盖以知即内之意根。见即外之五根。而此根性既周遍常住。为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而三藏圆具。非如来知见。而何单传。直指。亦密指于此而已。而顾谓之教外者。欲其离文字回光亲见耳。若即随言。作教外想。是痴人前不得说梦也。珍重之)重以释成已竟。

    △三总以结归。

    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此即结归诸佛本语也。是中即结中与解中也。意言。结中惟是根结。而更无他物能为结元。解中惟是根解。而亦无他物能为解元。此诸佛所以同言更无他物也。长行竟。

    △二偈颂。分二。一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意。而说偈言。

    △二偈文。分二科。一祇夜颂前二。一颂直以标检二。一超颂检识虚妄。法相宗。五位唯识。前四有为。第五无为。今偈文显然双破。故知乃是超颂识性虚妄犹如空华。盖佛颂长行。多变文颠倒。不次颂之。天台解法华。以超颂追颂科之。是也。前人不达超颂识性。强作根尘同源等释之。文甚不类。义岂得通。不能阙疑故也。今请别释。智者辩之。又复分二。一拣有为。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

    掌珍论偈。义意全同(全破唯识。故与经同)文辞小异。上二句云。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第一句与经全同。清凉谓。其语倒。应云有为真性空。盖言有为之识(有为无为经意别指前六有漏无漏)无真自性。故云空也。此说极是。至于次句。若按比量。则论偈仍倒(谓因喻颠倒也)经偈乃正。盖上句是所立决定之宗。下句缘生故三字。推上立宗之因也。盖言因其皆托缘生所以决定空无性也。如幻二字是同喻(彼钞立量云。有为是有法。定空无性是宗法。因云从缘生故。同喻云如幻。良以。幻法从缘生。幻法空无性。有为从缘生。有为空无性)。

    △二拣无为。

    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论偈云。无为无有实。不起如空华。此则经偈不顺比量(谓宗因颠倒也)论偈乃顺。盖经之上句无为。合下句不实。即论之无为无有实也。是所立决定之宗。经之无起灭。即论之不起。是推上立宗之因也。盖言因其对起灭而立无起灭。所以决定不实也(当知。即起灭而本无起灭。则二义齐销。圆实义也。对起灭而立无起灭。则二皆非实。权小义也。以小则相外取空。权则真须离妄故耳。故彼钞立量云。无为是有法。不实是宗法。因云不起故。同喻如空华。良以。空华无有起。空华无有实无为无有起。无为亦无实。论又云。若有有为法。则有无为法。既无有有为。何得有无为耶)末当结云。识之有为。与识之无为。二皆非实。我故曰识性虚妄犹如空华也(问。佛破识心。何以知其并无为而亦破耶答经初佛破识心。破至深处。一则曰纵灭见闻觉知。犹为分别影事。二则曰。非色非空。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三则曰。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皆由执此妄想。误为真实谁谓但破有为而不破无为乎)。

    △二追颂标处一体。又二。一颂根尘同源。又曲分二。一先以况显。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此以真妄尚无二体。况显根尘岂有异源。言妄显诸真者。泛言凡对妄所显诸真也。妄真同二妄者。言二俱成妄。毕竟非真也。以妄居真外。则妄实有体。反乃不成妄义。如影有实体影义不成也。真居妄外。则理不摄事。反乃不成真义。如镜不现影镜义不成也。二义不成故。二俱同妄矣。犹非真非真者。以犹非二字。双贯下真与非真。即双非真与妄也。盖非真非妄。正明真妄尚无二体矣。云何见所见者。见即根也(举眼根。以摄余五也)所见即尘也(举色尘。以摄余五也)正以况能见之根与所见之尘岂有异源乎。决定非二体矣。由是下科遂结定之。

    △二后以结定。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是故二字。意当在中间上。承前况显意。云所以根尘相倚而立。中间无有各自实性。但如交芦有二相而无二体矣。

    △二颂缚脱无二。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结解约法。圣凡约人。结解即缚脱也。同所因者。同因六根也。无二路者。离根性。更别无路也。此亦承上而言。根尘既无二体。所以缚脱惟是六根。离六根。岂复别有结元哉。颂直以标检已竟。

    △二颂重以释成。又分二。一颂重释根尘同源。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此须法喻双释。喻中交芦。适言其有。其中元空。适言其空。则其外元实。法中根尘。适言其有。则其体空廓。自在无系。适言其空。则其用圆融。周遍法界。故曰空有二俱非也。此长行缺略。而偈颂详具者耳。

    △二颂重释缚脱无二。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首句。颂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也。言凡夫迷六根为有。则失其自在无系之体。二乘晦六根为空。则失其遍现互融之用。故俱堕无明生死。即五住二死解现长行。次句颂知见无见等三句也。发谓番迷发悟。不复著有也。明谓转晦成明。不复沉空也。解脱谓远离五住二死。合前长行观之义无不尽矣。祇夜颂前已竟。

    △二伽陀开后。分二。一正以开后。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首二句。开后绾巾示伦科也。解结因次第者。如后文云。此根初解乃至俱空不生。是也(此因解字在上。故作是说。据后文。理实结之与解俱有次第。依彼即应结字在上矣。详之)六解一亦亡者。如后文云。若总解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是也。末二句。开后冥授选根科也。根选择圆通者。即后文遍选诸圣偏择耳根。是也。入流成正觉者。即入流亡所。乃至寂灭现前等文。是也。

    △二别彰五胜。此备五种殊胜。即是五章。皆依根性发挥。意显此经正因其为根性法门以致五章俱胜。岂可不委信之而别求结元乎。此以体宗名用教相为序。就分为五。一体性精密。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首句。明其即妄而真。陀那此云执持。第八识受转之别名。佛前判二种根本时。即呼根性。为识精明元。今复呼为陀那。则根性为八识无疑。然此经以如来藏性为体。而八识即是藏性。所以举此以彰体胜也。又权小钦仰陀那。而忽慢六根。不知根性即陀那体。故示之令信重根性也。深隐而非浅显曰微。精妙而非粗浮曰细。当知。经初十番所示。即曲尽其微细矣。次句。明其即真而妄。习气即陀那所持种子也。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成暴流。以此习种。能引生诸趣根身器界。流转无停。故如瀑流。当知。经初所说二种颠倒见妄为轮回本者。即此习气矣。末二句。双承上二句而言。由其即是陀那细识故真。由其带持瀑流习气故非真。恐迷者言。我若说其为真。其奈带持种子。妄习不除。众生将迷妄为真。未免瀑流漂转也。我若说其为非真。其奈体即细识。离此无真。众生将弃真为妄。未免向外驰求也。我常不开演者。言由此真与非真二俱难言。是故非时非机。宁常密之而不言。不令众生堕彼二种之迷也。经又云。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谓恐其执为真我也。此但偏恐迷真。而遗非真之迷。不如本经义全矣。问时机若对。何以不迷。答自然知其即真。而不外觅。又知其带妄。而不废修。何迷之有。是知此法秘密。时乃说之。非轻易常说之法。珍重珍重。

    △二宗趣简要。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承上科真与非真二俱易迷如此故。此科悯其迷而示以出迷之要也。即是宗趣。首二句。言起妄本无多法也。意言。迷虽易迷。悟亦甚要。原其最初。但因不悟见相二分惟一自心。而乃误以能见之心。妄取所见之境。由是从无人无法非幻境中(即无明业识中)揽尘结根(即见精映色结色成根等)幻生法相人相。所谓从非幻而成幻法也。末三句。言苟能了此。则破妄亦其简要也。不取二字。便是最简最要处。言前既妄见揽尘。横生幻法。今乃旋根脱尘。不复取着而已。当知。即是后圆通中。入流亡所等功夫也。无非幻者。言此不取工夫极。则必至人法俱空。非幻之境。亦迥然脱矣。末二句。以深况浅之词。言人法俱空之境(理实即是无明业识中也)尚亦不生。而法相人相。岂能存立乎。若图明白。当云。不取无俱空。俱空尚不生。人法云何立。妙不可言。是则以不取为宗。以了幻为趣。而简要无以加矣。此皆具取佛意。非胸臆别说也。

    △三名称尊胜。

    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

    妙莲华者。即妙法莲华。法喻双举也。然妙法即指根中藏性。众生现具。如莲之方华即果也。又根性即佛知见。即实相体。故知此经为法华堂奥也。金刚王宝觉。亦喻法双举也。金刚王即最坚最利之至宝。宝觉双含实相观照二种般若。所谓如如智如如理也。喻以金刚王。显其照法无有不空也。故知此经为甚深般若也。然前名诠显一真本有。后名诠显万妄本空。而此根性法门。亦即法华金刚二经之体。是故名称兼备二经之尊胜。为诸经王。

    △四力用超越。

    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

    三摩提。此云等持。谓定慧平等任持。默指圆通中入流即照理之慧忘所即息妄之定等也。而言如幻者。圆人知真本有。达妄本空。无修而修。无断而断。故云如幻。非如权小染实之修也。又已悟本惟一心。远离能所。而方便建立能闻所闻。直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方将三重能所如幻之修。次第脱尽。所谓诸幻既消。非幻不灭也。弹指明最速也。超无学者。由其如幻故。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而此根初解。先得人空。已与无学齐力。空性圆明成法解脱。即超无学远矣。何况俱空不生。乃至于无上知觉乎。

    △五教相究竟。

    此阿毗达摩。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阿毗达摩。此云无比法。即称此根性教法。非他教法可比。虽云十方。亦该三世。薄伽梵。于十号中。与世尊互换出没。具足六义。谓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多义故不番也。一路者。三世十方诸佛共由之达道也。涅槃独取万德周圆五住永寂为义。所谓无余大涅槃究竟极乐之果地也。然须以根中圆湛不生灭性为因地门户故。即以为入涅槃之门也。夫既为无比教法。而又与涅槃为门户。足显斯经以无上醍醐为教相。非酥酪之可及矣。如来解释已竟。

    △三大众开悟。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吴兴曰。祇夜此云应颂。又云重颂。即颂上长行也。伽陀。此云讽颂。亦略曰偈。不因长行。但讽美而颂之。二颂合明。故云杂糅精莹。此指能诠也。妙理清彻。此谓所诠也。

    ○精者。其词微妙。莹者其语明透。妙理。如说根性即是藏性。乃至菩提涅槃。喻以莲华金刚。可谓理窍妙极矣。绝无纤尘曰清。尽其底源曰彻。心目开明者。谓心眼洞开。彻见根性。即如来藏。顿息驰求。无复狐疑矣。阿难自此方以委信根性为修证之门。不复致疑。向下但论伦次及择一门而已。非是更疑也。验证以释二疑已竟。

    △三绾巾以示伦次。前偈云。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正开此科。故此承彼而来。然佛以六结而喻六根。前人见其结数偶同于根数。遂谓六结即喻眼耳等六。以致喻中六结实有次第。法中六根本无次第。宛有法喻不齐之过。却又不敢以过归佛。而强教后人。不可以喻难法。是何言欤。佛号一切智人。而说法先以带过。其何以折伏魔外。而垂范人天哉。决不然也。盖佛说六结。本非即喻眼等横列之六。元是竖推。其由真起妄。从细向粗。展转六层。而后根相备着。及其反妄归真。从粗向细。亦展转六层。而后根相解除。且经文中。结之次第与解之次第。皆叮咛具载。俱不拘六层。而文辞含摄。不甚开显。至后观音圆通。逆次解之。六结宛然。取彼释此。何有法喻不齐之过。智者详之。分三。一阿难叙请。又分三。一叙已领。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

    无遮有二。一人无遮。不择下劣。同施上法。二法无遮。不悭秘密。阐露无余。皆以大悲愍念为本。故能如此也。性即根性。此一字属体。下三字皆体中所具义相。在染无染曰净。居缚不缚曰妙。随流不变曰常。此句属所诠。了义曰真。无虚曰实。法句即前偈颂。此句属能诠。已皆领悟。故叙谢之。

    △二叙未明。

    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

    此作两节而问。故佛下亦作两节答之。六解一亡者。六结既解。一亦不存也。舒结伦次者。谓舒之与结。皆有伦次也。

    △三请垂示。

    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

    沉垢者。即二执与俱空诸细惑也。

    △二如来巧示。此中取喻。非是但凭言说而。绾巾示结。言相并彰。令人易省。诚至巧也。分二。一巧立喻本又二。一元依一巾。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

    温陵曰。涅槃僧里衣也。僧伽梨大衣也。劫波罗。此云时分。即夜摩天。

    △二绾成六结。又二。一历问以显次第。

    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此名为结。

    叠华。西天之帛。价直无量。今天献尤为贵重。可知。一一问答而结。即示结时。元有伦次。显然不是横喻眼耳等六。以彼根结元非先眼后耳等也。

    △二故问以示结同。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首五句。经文稍以倒乱。此叠华巾。先实一条。当为首二句。下接我初绾巾等。则文理不倒。而意不隔矣。此译写之误也。此科辩定文长。似乎淡无情谓。细详实有关要。按后圆通所解六重结相。一动二静三闻四觉五空六灭。由前而后。则疏亲有异。由后而前。则细粗不同。若不与之显示结同。则初心者。或忽于疏。而始无入门。中途者。或住于细。而终无究竟。故示一六结同。正欲始终解尽矣。诚哉须信佛语深也。然不直说。而乃故意反问。以激阿难自说者。将使因喻以详法矣。巧立喻本已竟。

    △二分答二问。就分二。一答六解一亡。又二。一示从至同而遂成至异。此即先示从一成六也。盖言未结之先。一相不立。六相何有。所谓至同也。既结之后六相定别。一相奚存。所谓至异也。又二。一就喻辩定。又四。一按定同异。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

    △二强异为同。

    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

    此亦故问反激。令其自辩可否也。前五句。犹是牒成一定次第。吾今下。方是故问可否也。

    △三阿难不计。

    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四如来印定。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

    意言。六虽本于一。成六在而序。尚不可少乱。一相岂能复见哉。一相尚不可见。岂复望其忘一哉。就喻辩定已竟。

    △二以法合喻。

    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盖言真心本体。一相尚不可得。六结岂可得哉。所谓毕竟同也。及其从真起妄。而六结已成。则其序尚不可乱。而其六岂能暂忘哉。所谓成毕竟异也。示从至同而遂成至异一科已竟。

    △二示除至异而仍成至同。此即正示六解一亡也。番转上科其意可省。分二。一就喻辩定。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嫌六不成者。嫌之而不欲其成六结也。愿乐一成者。惟愿其还成一巾也。锋起者。诤论纷然。如兵戈竞斗也。尚不名一者。盖言既不对于六结。亦不起乎一想也。六云何成者。言一想尚无。六相安在哉。

    △二以法合喻。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

    法中六固同名六结一。乃转名一真。然一亡亦非。并其真体俱失。但是既不对乎六结自不立乎一真而已。答六解一亡竟。

    △二答舒结伦次。分二。一结之伦次。又三。一顺次成结。

    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

    心性。即所依妙明本觉。依此横起无明为狂本。经以演若狂性。喻于无明故也。无明所生三细为乱本。经以如是扰乱指于三细故也。此即第一结成。圆通中当于灭结。知见妄发。即见法实有。乃法执位。即二三结成。圆通中。当于空觉二结。二乘涅槃。仿佛在兹。劳见发尘。即见我及我所。乃人执位。余三结成。圆通中。劳见即当根结。发尘即当静动二结。三界生死宁能外此。此固从真起妄。自细向粗。结之伦次。历然可见矣。

    △二更以喻明。

    如劳目精。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

    湛精明即净眼界也。目睛与湛精明。皆喻上之心性。劳喻无明业识。狂华喻法我二执境界。即涅槃与生死也。于湛精明无因乱起者。喻于无法无人净心中横生诸结也。三逆次合喻。

    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上之法喻。当从细渐粗。以成诸结。故名顺次。今此合文。从粗向细。故为逆次。首二句。即六尘境界。正当动静二结。生死须依根身。正当根之一结。以上摄于人执。涅槃全是法执。正当觉空二结。末二句。摄归无明业识。而指同前喻也。狂劳颠倒。即无明业识。正当灭结也。华相虽合前喻。然亦非说眼中空华。乃言无明业识。所发华相。即指生死涅槃之妄境耳。同前所谓菩提瞪发劳相。但前显依真。此显依妄。张拙谓涅槃生死等空华者此也。此虽逆于生起伦次。而实顺于。解结伦次。到下舒之伦次。其义自明。

    △二舒之伦次。分二。一阿难求解伦次。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

    夫劳兼山河大地生死涅槃。阿难乃谓此劳同结。足知六结不即指于眼耳等六。明矣。此则不惟显旧注分明错误。亦可验我所分析之六结非凿也。

    △二如来因问发明。分二。一先授舒之方法。又分四。一就喻巧示。又三。一引悟二边不解。

    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不也世尊。

    左掣。譬观六根为有。则同凡夫之滞有而长沦生死。岂能解根乎。右牵。譬观六根为空。则同二乘之断空而永晦涅槃。安得圆通乎。所谓空有二俱非也。当知。上科生死涅槃。正为此空有二非张本矣。

    △二引悟中道方解。

    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

    △三印定必用中道。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结心虽譬中道。然非兼彼空有合成中道。亦非离彼空有别立中道。乃是悟此根性体自在而无系。本不属有。不迷为有而已。更不劳于观空破有也。达此根性用遍现而互融。本不属空。不晦为空而已。更不劳于观有破空也。如后耳根圆通。既不执有。亦不观空。惟一反闻。忘尘顿入。由是而二空渐证。妙体现而有自破也。俱空不生。大用起而空自离也。是则反闻自性。即是结心。双超空有之中道也。前人不达。强以别安三观。其说支离。真为蛇添足也。又二边不解。合前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中道方解。合前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以此双非空有之中道故。即无见之谓也。问双非而不双即恐非极中。答佛既但言空有俱非。固当惟奉佛语。且体既非有。何尝不即空。用既非空。何尝不即有乎。就喻巧示已竟。

    △二明法精微。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

    佛说入道因缘。随机浅深粗细。不出二种。一者顿见本心。但离妄缘。回光性地。不假识心缘虑。诸境自然双融。体用迥超有空。由此而登妙觉。所谓微细因缘也。二者未获本心。依托意识。生心立境。互破有空。假三昧力。取证非真。终无实果。皆所谓世间心境和合粗因缘也。以权小权许出世。而圆乘律之。仍属世间故也。今此解根法门正教。不托识心。而旋根即是回光忘尘。即是离缘。由是乃至寂灭现前。浚发大用。真微细因缘也。

    △三示说不谬。此科所以劝莫疑也。分为二。一统知染净因缘。

    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

    孤山曰。世谓六凡。出世谓四圣。

    ○六凡为染。四圣番染俱净。然六凡以善恶不动业为因。以趣生时各所见憎爱境界为缘。四圣以多生积薰诸乘教理为因。以新遇善知识闻法触境为缘。但权小比现二量多惟得其总相知之。未尽如来现量一一别知其详也。

    △二悬知极远极细。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悬知有二。一地远悬知。如界外雨滴。二时远悬知。如松等元由。元由指多劫远由。问无情何有多劫感招。答无情胜劣。皆有情共业罪福所感。如佛对松棘。必知此方众生从无始来为有何等业感生此直松曲棘也。余可类知。

    △四劝修必证。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是故。承上言。佛智如此。则所说解法。决无差谬。所许证取。决不赚误。是故。汝当确信选根也。诸妄销亡者。即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也。先授舒结方法已竟。

    △二后示舒之伦次。舒法既得。则结必将舒。不明示以舒之伦次。则何以验其浅深。而抵于成功耶。故此方示以伦次矣。分三。一如来反问引悟。

    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

    此以无次第故。问令自辩也。

    △二阿难悟喻次第。

    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

    六结同体者。如云虽同一巾所造也。观此问答。则似如来惟恐众生迷误成无次第。故激其朗然陈说。令知决有次第。后人何得仍以一根返源六根解脱之证而抗其决无次第耶。大抵秪因错谓六结横喻六根。而不达竖推之义。故差谬亦至于此耳。

    △三如来乘悟合明。分三。一总与合定。

    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

    △二别开合文。又三。一先除我执。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

    按后圆通逆断之次。则此层中含摄三结。谓一动二静三闻也。入流忘所。是初忘动尘。为除第一结。动静不生。是次忘静尘。除第二结。此当须陀还果。断于我执分别。即见惑也。次尽闻根。除第三结。此当后三果。断于我执俱生。即思惑也。所谓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以圆教菩萨常途。则当七信。此即解前劳见发尘。尽世间山河生死也。

    △二次除法执。

    空性圆明。成法解脱。

    按后圆通。则此层中。含摄二结。觉所觉空。先舍智爱。即断法执分别。为除第四结。空所空灭。次舍理爱。即断法执俱生。为除第五结。所谓空性圆明成法解脱位也。盖空人而不空法。但得空性之少分。而非圆明。故法解脱位。方得圆明。且法执粗细有异。执诸法心外实有。粗法执也。爱所修证胜法。不能舍离。细法执也。今菩萨任运双断。于忘所时。粗执已尽。而此二位。尽其细执而已。以圆教菩萨常途。则当八九信。此即解前知见妄发。尽出世间涅槃也。

    △三后除空执。

    解脱法已。俱空不生。

    按圆通。此惟当于一结。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即脱俱空之境。为除第六结也。盖解脱法已。即生灭既灭。俱空不生。即寂灭现前。夫寂灭不是空境。乃本有一真心体。即理法界。真如实相。所谓山河大地。应念化为无上知觉时也。此若现前。万用齐发。岂尚滞于空耶。良以。生灭既灭。虽离前空相。而灭相犹存。若真寂灭不现前时。则住俱空境。永为灭相所覆。名顶堕位。故知寂灭现前。方得俱空不生。俱空不生。方得寂灭现前。更互资发如此。此即解前心性狂乱。尽狂劳颠倒过。菩萨干慧境也(问前言空有俱非。又言当用中道。今何人法二空以破有。俱空不生以破空耶。答此药病不分。混滥之问难也。譬如有人。本因元气受伤。标现寒热二病。愚者或服热药。或服寒药。皆不能愈。智者不用热药。亦不用寒药。但用直扶元气之药。则此病初愈。先退热病。热病平复。寒病亦除。寒热除已。调理亦忘。法中根性被缚。如元气受伤也。有空二执俱结。如标现寒热二病也。凡小用空有二边皆不能解。如愚人服寒热二药皆不能愈也。今经令不着空有。如不用寒热二药也。惟令旋根。脱尘。如惟用直扶元气之药也。此根初解。先得人空。如此病初愈先除热症也。空性圆明。成法解脱。如热病平复寒病亦除也。解脱法已。俱空不生。如寒热除已调理亦忘也。是喻中虽得寒热二病俱除。而智者初未尝用寒热二药。而所用者。惟直扶元气之药也。法中虽得有空俱破。而行者初未尝用有空之观。而所用者惟旋根脱尘之法也。今乃因其所破之执。而错责所用之法。诬其著于空有。何异因其所愈之病而错怪所用之药。诬其用于寒热乎。且人法二执。圆教独不当空乎。岂可见圆人之证二空而遂责其偏空乎。此固因果未别。药病不分之滥。而旧注纷纷之辩。皆此过矣)别开合文已竟。

    △三出名显证。

    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三摩地。即如幻三摩提。此属妙因。无生忍者。华严第三忍。言菩萨住此忍中。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今经示见不分。文云。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此虽正示因地。实与无生果地。一如此属妙果。摄位虽宽。今且目于初住位中。如来巧示已竟。

    △三大众悟明。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

    慧即始觉。乃照根性了伦次之妙智。所谓道眼也。觉即本觉。乃根中圆湛之性。所谓妙明心也。圆通即六根互用。周遍圆融之果。初住向去分真之位也。今虽未依次而解。豁然而证。实亦决定分明。了无疑惑矣。绾巾以示伦次竟。

    △四冥授以选本根。前三大科。皆惟教其决定从根解结。且示以根结之由解根之法。亦言当从一门而入。但未分明指示何根可入。故阿难至此。方以求佛指明也。分三。

    △一阿难请示本根。又三。一领前拜谢。

    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

    身心皎然者。即心目开明也。快得无碍者。即畅达而无所障隔也。

    △二正请开示。分为四。一自述迷悟以请。

    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

    一六亡义。即六解一亡之义。是其所已悟也。未达者。即尚迷而未悟者也。本根。即此方对机之根也。唯此科末二句。是请中要语。以后但是哀恳之辞。

    △二庆幸遭遇如来。

    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飘零。即诸趣流转。出无圣眷之济拔曰孤。入无涅槃之退藏曰露。何心何虑。盖当孤露之时。庆其出于望外也。预在也。父子兄弟以天合者曰天伦。君臣朋友以义合者曰人伦。今为佛堂弟。故在佛天伦中也。于流转时。久无沾于法乳。故如失乳儿。蒙佛法乳无量。故如忽遇慈母也。

    △三反言不可无进。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

    际会道成。即师资道合也。所得密言。即前开示也。还同本悟者。反言惟守知解不加行证也。末二句言徒闻无益也。正表须加行证也。

    △四正求垂示秘严。

    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

    惠秘严者。求其恩施行证从入之妙门也。最后开示者。究竟全分之慈诲也。

    △三请后拜恳。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末二句。以阿难大权备晓。诸圣各具妙门。却不显然请。佛敕众各说。但求佛礼毕。即起默听。故曰退藏密机。然意中望佛。不劳自说。但敕诸圣各说。则当机自可因言默契。故曰冀佛冥授。盖上句不欲言请。而下句乃以意请。是则大权施设之宜。师资簧鼓之意。于兹备见之矣。

    △二佛敕诸圣各说。此固顺前意请。然必令各说者。一显二十五门。遍该诸法。头头可入。但取一门。当此方机非谓圣性惟通一门也。二取诸圣各皆亲修现证。非空谈无验之法也。分三科。一佛问诸圣。为二。一标所告之众。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

    惟凭后文。佛言彼等修行无优劣差别。则此诸圣名位大小法门偏圆。皆同一味圆实。更不须疑。何劳多辩。若仍有大小偏圆。则佛之后言。乃成诳妄。安有此理。当知。此经实在法华之后。故经中直许二事修于菩提。而曾无惊怪。若在法华之前。则此经已谈实相及佛知见。而听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乃至获心常住。是其二执荡然。成佛无疑。法华更何开显。纵令重说。又何惊怪之甚哉。且孤山谓教已开显。又云。既经发迹。皆指法华佛所显发。而吴兴谬辩其非。似谓孤山说诸圣各自开显冤哉斯言孤山之屈何所伸乎。且吴兴执拗。强引不了义经。横分大小。而优劣差别。宛然不混。是已公抗佛旨。末却又引佛言并偈。乃谓开权显实之正文。殊不知汝分优劣差别。若是佛言则非。佛言若是。则汝分优劣差别则非。岂得二俱成是乎。是始而横说人非。终亦自无决定。其言类多如此。智者当察。孤山之言。元顺佛旨。本无过差也。

    △二述告敕之言。又分二。一先按所成之果。

    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

    菩萨罗汉。并称无学者。正以地上既通罗汉之名。菩萨岂避无学之号。何况达真了妄。修即无修。永嘉云。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志公云。不起丝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是菩萨无学之明证也。

    △二后问入圆方便。

    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显然不问现今深果。但问最初方便。不言七大摄入十八界中。六尘摄前五大。根识摄后二大。

    △二众说本因二。一众圣略说。以其均是入圆方便。故须遍说。可以扩人圆融见解。又以其不当此方根性。故但略说。不欲行人乱修也。分四。一六尘圆通。相宗谓尘是赖耶相分。斯经谓是如来藏心。行人能于一尘发悟。则藏性现前故。即六尘圆通。问此与宗门见色闻声入道者。同耶异耶。答不尽同。而亦不尽异也。宗门人。据现生悟处。未必是彼修习法门。如灵云。岂以桃华为修门耶。但是参究疑情。逼拶功极。忽于见色处。瞥的透露而已。今四谛不净尝药观法。多是所修法门。功久证入。若此则未敢言同也。然宗门人。亦有差别因缘。具眼师家。能预知之。如缘在声处。决不于色处悟。乃至于人于经棒喝言句等。皆各一定。不得错乱。推其过去。未必不是彼熟习使然也。不然则师家何预知之。若此则与诸圣。亦未敢言异也。惟香严?陀等。闻香觉触等。似一时忽然之事。则与宗门现生之悟相似耳。智者审之。就分六。一陈那声尘。分三科。一作礼陈白。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五比丘解现初卷。

    △二陈白之言。分三。一叙悟声教。

    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

    鹿苑鸡园。皆古帝王养畜之地。五人弃佛。于此自修。佛成道日。先寻度之。故曰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也。佛为五人。三转四谛。而陈那先悟。成阿罗汉。故曰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也。

    △二蒙印命名。

    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

    初称解者。最先解悟也。阿若多。此云解。名实相孚。解悟第一者也。然最先得度。亦前因也。

    △三音圆得证。

    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

    妙音密圆者。盖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当说四谛时。实行声闻。但领生灭之旨。而妙音密圆。彻于无作四谛。达于如来藏心。陈那密发深解。证圆实理。若大齐小。借小果名。位当七信以上。盖大证相似。永不称于信名。借所齐小果为名。诸经皆然。若名实全取。则他经以十地为罗汉。而圆人住位。全与别地齐平。故圆通位。亦即是大乘罗汉。此说尤妙。后皆放此。

    △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音声为上者。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是音闻二字。皆为教体。闻根乃观音所证。今声尘是陈那所证。盖于声教。得力发悟者也。领佛四谛圆旨。寻于名句开悟藏心者也。盖法华开显之后。人天大众谁不知佛诸大弟子内秘外现皆大菩萨。且楞严会上。无数大人。论量圆通。岂有实行声闻。不自忖量。妄以偏劣浅悟。敢自滥齐于大乘圆通乎。纵彼狂妄。而如来何缘妄许其无有优劣差别乎。由是观之。并依大乘圆悟无疑。而诸不了经。皆不必泥也。陈那声尘已竟。

    △二优波色尘。分三。一作礼陈白。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二陈白之言。又分为三科。一叙悟色性。

    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

    观不净相生大厌离等者。因多贪欲。佛令作九想观。以对治之。即五停心之一也。盖佛所设观门。有共不共。此大小乘共用之法。且根之利钝。与烦恼轻重。错落四句。此属根利。而烦恼重者。由以圆根而多贪色欲。故观不净。以对治时。仍发圆悟。即长水所谓。因观色尘本如来藏也。以从下超略九想观耳。空色二无者。病愈药除。相无不尽也。无学准前。

    △二蒙印命名。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

    温陵曰。优波尼沙陀。此翻近少。亦云尘性。谓微尘是色之少分也。

    △三色圆得果。

    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

    前言空色二无。但是相尽。此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相尽性现也。然仍称妙色者。则色仍不坏。而普观诸色。皆即如来藏心。周遍法界也。罗汉准前可知。

    △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以观色为入圆之因也。优波色尘已竟。

    △三香严香尘。分三。一作礼陈白。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二陈白之言。分三。一叙悟香尘。又三。一因观有为。

    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

    谛观者。审实而观也。诸有为相。解现前偈。谓根尘识等也。

    △二静处闻香。

    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

    携李曰。晏安息也。晦冥寂也。清净之室。谓之清斋。

    ○香乃有为中一法。寂然者无相也。

    △三即香发明。

    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

    吴兴曰。凡言性空。必推四性。今当以木为自。烟火为他。和合为共。空为无因。此似衍门观幻有即空之相。

    ○此观四性。达香尘生体。了不可得。而香之相尽。其义颇通。准佛破法。如云。徒木无火不香故曰非木。香气不同空性故曰非空。烧于别物不香故曰非烟非火也。香体既不可得故。去无所著。而来无所从。由是意销者。入无分别也。发明无漏者。达炽然香体。即如来藏心也。

    △二蒙印命名。

    如来印我。得香严号。

    △三香圆得果。

    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

    香严以妙香庄严法身也。尘气二句。亦相尽性现也。罗汉准上。

    △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此与?陀。虽酷似宗门悟处。而尚多假于分别。以为入处。宗家未必若是多。惟功夫极。则触处洞然而已。然彼于悟后。见谛虽同。而证之浅深。随于宿根。实不可定。而此之诸圣。洞见藏心。亦无不同。而初心证位。定在七信以上。通于初住。是证亦同也。不然则不可同语圆通位矣。后皆放此。香严香尘已竟。

    △四药王味尘。分三。一作礼陈白。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五百梵天。同行眷属也。

    △二陈白之言。又分三。一叙悟味尘。分三。一宿因尝药。

    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

    △二备达药性。

    如是悉知苦酢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

    孤山曰。众味共成名和合。直尔采用名俱生。修炼炮炙名变异。

    △三即味开悟。

    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

    舌与药触。炽然味现。故非空。虽触舌现。实无形相。故非有。又味是不可见有对色。以有对故非空。以不见故非有也。身即舌也。心即舌识也。诸药不来。则舌与识不自现于苦等。故非即身心。舌识不尝诸药。岂能自现苦等。故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一一追究。味因何有。从是开悟者。忽尔悟得。炽然诸味。元不从于诸药及与身心。本如来藏真如性也。

    △二蒙印命名。

    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

    蒙佛无别号者。即指释迦尘劫为其导师也。约初发悟时所证菩萨。应亦七信以上。通于初住也。末二句。明其今虽高证深位不改初名。

    △三觉味得果。

    因味觉明。位登菩萨。

    觉明。即藏心开悟也。此仍结其最初方便因味得果而已。

    △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药王味尘已竟。

    △五?陀触尘。分三。一作礼陈白。

    ?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孤山曰。?陀婆罗。此云贤守。亦云贤护。自守护贤德。亦守护众生。

    ○开士菩萨别名。自开悟而复能开悟众生者之号也。

    △二陈白之言。又三。一叙悟触尘。又三。一宿因入室。

    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

    此即与常不轻。同时增上慢之流也。

    △二即触发悟。

    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

    水因者。即水为导悟之因也。此科当勿迷于论触。盖触之为尘。以身根而合色尘。中间炽然。觉其冷暖涩滑者。是其相也。今因沐浴时。以身触水。以水合身。中间炽然。冷暖触现。由是追究此触。因何而有。若言因洗尘垢而有耶。则尘本无情。何能现触。故经云。既不洗尘者。言既不因洗尘而现触也。若言因洗胜义根之觉体而有耶。则觉知之体。非洗可着。故经云。亦不洗体者。言亦不因洗体而现触也。中间者。推尘推体。两楹中间。安然者。即彻悟自在之相也。得无所有者。达此触尘。杳无来处。相尽性现。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也。

    △三习留今证。

    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

    威音见谛。是为初心。今从释迦。证于深位。

    △二蒙印命名。

    彼佛名我?陀婆罗。

    △三触明得果。

    妙触宣明。成佛子住。

    即触尘而悟入藏性。所谓妙触宣明也。佛子住。即是证于初住也。

    △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陀触尘已竟。

    △六迦叶法尘。又分为三。一作礼陈白。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摩诃迦叶。云大饮光。检三迦叶。尼等自明。

    △二陈白之言。分三。一叙悟法尘。又三。一宿因感报。

    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自尔以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

    以然灯涂佛二种胜因故。感历劫紫金身光。袒衣吞日。

    △二兼同眷属。

    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

    尼兼身同。余惟果同。

    △三观法得果。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惟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

    观六尘者。正观法尘为总。前五为别。盖观前五尘谢落影子兼总别而称六也。变坏者。盖法尘托意识。暂现即过。刹那刹那。念念生灭。厌此变坏。加修空观。入灭尽定。此定能灭意根。空法尘也。定深故能度劫甚久同暂。温陵谓今在鸡足山。待弥勒入此定也。我以空法者。观破法尘。相尽性现。悟入藏心矣。罗汉准前。

    △二蒙佛印可。

    世尊说我。头陀为最。

    温陵曰。头陀。新云杜多。此翻抖擞。以能抖擞法尘为号也。

    △三法明灭漏。

    妙法开明。销灭诸漏。

    法融藏心。故妙开明。藏心既入。永无漏落。故言销灭果之实也。

    △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六尘圆通已竟。

    △二五根圆通。六根缺一者。留耳根为殿后。所以当此方之机也。参详五根。四中俱有旋反字面。以根性法门均是旋根脱尘之旨。尘识不然。细玩可见。就分为五科。一那律眼根。分三。一作礼陈白。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长水曰。那律即阿?楼?。此云无贫。亦云如意。乃白饭王子也。过去世。以一食施辟支。感九十一劫受如意乐。

    △二陈白之言。分四。一因诃失目。

    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

    孤山曰。增一阿含云。佛在给孤园。为众说法。那律于中眼睡。佛说偈诃云。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那律于是达晓不眠。眼根便失。

    △二承示三昧。

    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

    乐见。即旋见忘尘。照明即发本明耀也。准耳根圆通。乃是反见见自性之功夫也。谓之金刚三昧者。表心眼现前。如金刚坚固。不可破坏。非如肉眼易破坏也。

    △三遂得心眼。

    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

    不因眼者。不因肉眼也。精真洞然者。即如来藏心。发本明耀。心眼洞开也。准耳门应云。初于见中。入流忘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则位齐初果。即应心光渐发。如是渐增。见所见尽。此则位齐七信四果。即应大发本明。彻见十方也。然既同于圆证。则尽见不住。乃至寂灭现前。亦应齐等也。旧注较量阿含。诤分大小。皆不必然。以佛既开本。均属内秘。凡所修证。何法不圆。

    △四蒙佛印证。

    如来印我。成阿罗汉。

    准前。

    △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旋见。即反见见自性。循元。即证入圆通也。那律眼根已竟。

    △二周利鼻根。分三。一作礼陈白。

    周利槃特迦。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温陵曰。槃特此云继道。长水曰。特迦亦云蛇奴。于路所生。

    △二陈白之言。分四。一因阙诵持。

    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

    长水曰。过去为大法师。秘吝佛法。不常教人。后感愚钝。以宿善故遇佛出家。五百比丘。同教一偈。经九十日不成。

    ○别经有言。教诵条帚。则得条忘帚。得帚忘条。

    △二奉教调息。

    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

    长水曰。佛令数息摄心。因而了悟。

    ○经虽云调。即兼数意调者。按天台止观。当离风气喘等。而幽绵自在也。数则从一至十。或至百而后。逆数至一。良以。暗钝远因。虽本愚痴。近缘亦由杂乱。故令数息摄住。不杂余缘。然数出不数入。双数则病。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