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解卷第十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戒环解

    △二色界十八天。虽离欲染。尚有色质。故名色界。通名梵世。为已离欲染也。通号四禅。为已离散动也。欲天但十善感生。此天兼禅定感生。然特有漏禅观六事行耳。六行者。厌欲界是苦是粗是障。欣色界是净是妙是离。此则凡夫伏惑。超世间道也。文二。一列明四。一初禅三天四。一梵众天。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不假禅那等者。言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无正智慧。但修六行伏欲使爱染不生。则不留欲界。粗惑不染。净报现前。故即生梵世。初名梵众。则众庶而已。次名梵辅。乃大梵宰辅。而终于大梵。其进有序。

    △二梵辅天。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初天但能执身伏欲。此天又得定共戒。以顺律仪行梵德。故超之也。戒定相应。名定共戒。

    △三大梵天。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由前净心威仪戒行。而进至于妙圆清净。又加以明悟超达。则盛德之至。故为梵王。

    △四结。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莫非流也。有无明流生死流欲流胜流四果流涅槃流。皆各随流类而趋也。欲流则趋于生死。虽至六天。未足为胜。此天已出欲流。背生死趋胜净故。四禅皆称胜流也。已离欲界八苦。故曰苦恼不逼。已离散动欲心。故曰诸漏不动。俱舍云。此名离生喜乐地。谓离欲界杂恶生得轻安乐也。

    △二二禅三天四。一少光天。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此蹑大梵之行升进具戒定慧。故曰圆满。以圆满故。能澄凝其心。不随境动。而寂湛生光。然此初能脱粘复湛。其光尚劣。故名少光。

    △二无量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定力转明。妙光送发。境随光净。遍成琉璃。

    △三光音天。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诸世界中。教体不同。故娑婆以文字。香积无文字说。但以众香。此天以圆光成音。而发宣化法。故名光音。

    △四结。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二禅离忧。得极喜乐。故云忧悬不逼。初禅方得漏心不动。而未能伏。此天已伏粗漏。则业渐劣。行渐胜也。俱舍云。此名定生喜乐地。谓有定水润业忧悬不逼也。

    △三三禅三天四。一少净天。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由上圆光教体。披露妙理。发成精行。离前喜动。而生净乐。是乐非境。乃出乎净性。恬怕寂静。名寂灭乐。而净力犹劣。则能通而已。未能成也。以犹劣故名少净。

    △二无量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净空者。离诸喜动。不缘物境之定相也。由是充扩使净相无际。协乎妙性。故身心轻安。而性乐成矣。以无际故名无量净。

    △三遍净天。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净空无际。故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则性乐归托于是矣。以一切圆净。故名遍净。

    △四结。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具精行性乐名大随顺。故安隐无量也。欢喜毕具者。此名离喜妙乐地。谓心虽离喜。而喜乐自具也。

    △四四禅九天。四禅报境但有三天。其第四无想乃第三广果。别开凡夫报境。此四之上有五不还天。乃圣贤别修静虑。资广果故业而生。与凡夫不同。故又别列。文二。一四根本天。前之禅行。但是自利。未能利他。至四禅。乃兼修慈悲喜舍利他之心名四无量善。无漏观慧诸禅三昧。悉从此出。故名根本。文五。一福生天。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前虽逼苦已尽得无量乐。然乐不终乐。坏苦必随。此天悟此。故苦乐顿舍。以舍苦乐名。粗重相灭。舍念清净。故净福性生。

    △二福爱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苦乐二忘故舍心圆融。心无所累故胜解清净。繇是福无遮碍。而得妙随顺。自有漏禅定而发无漏行。至于究竟。故曰穷未来际。定福如此。为可爱乐。故名福爱。

    △三广果天。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岐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从福爱分二岐也。一直往道趣广果。一迂避道趍无想。若于先心。不带异执。直修禅定。使自无量光天至福爱。所修福德圆明而住。此天定福弥广。故名广果。

    △四无想天。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先心虽能伏惑修禅。而涉妄带异。以有心为生灭。以无想为涅槃。于是双厌苦乐。专研舍心。以趍无想。由物洎身以至心想一切皆舍。名圆穷舍道。心虑灰凝。即无想定也。以是感报。生无想天。寿五百劫。俱舍说。初生此天。未全无想。经半劫始无。及报将尽。复经半劫有想。然后报谢。

    △五结。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想念之心。粗曰寻。细曰伺。初禅二天兼之。大梵无寻唯伺。二禅无寻伺有喜乐。三禅离喜乐。有出入息。寻伺感火。喜乐感水。出入息感风。四禅并离之。不为三灾所动。名不动地。然彼器非真常。情俱生灭。虽非无为真境。而有为功用至此已纯熟矣。

    △二五不还天三。一总叙。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第三果人。断欲界惑尽。即生此天。不复欲界受生。故名不还。亦名五净居。谓离欲净身所居也。习气种子惑也。与现行皆灭。故云俱尽。此指欲界无续生业也。苦乐双亡。兼指四禅已下无续业也。故云下无卜居。此五天自四禅别立。通名舍念清净地。故曰舍心同分。

    △二别列五。一无烦天。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前于苦乐有舍有厌。则心与境斗。不能无烦。唯心境两释。烦恼斯断。

    △二无热天。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盛热曰烦。微烦曰热。上虽斗心不交。疑若犹有交地。方灭粗相。得无烦而已。此复增胜心机无对。研交无地。能灭缘影。故得无热也。

    △三善见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像一切沉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能灭缘影。故妙见圆澄。而染心尘像累性沉垢于是皆无也。圆见十方。故名善见。

    △四善现天。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精见智照也。向滞尘垢不能发化。今既澄圆。犹如明镜随缘显现。名陶铸无碍。

    △五色究竟天。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几者色之微。性者相之本。未能究了。则局于色相。自为限碍。此能究而穷之。故出乎形碍入无边际。名色究竟。

    △三结胜。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下天修有漏凡定。此天修无漏圣业。粗细有异。故不能见。

    △二总结。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已离欲染故独行无交。尚有色质故未尽形累。

    △三无色界四天。无业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乃灭身归无。定性声闻所居。或无想外道别报。或舍厌天人杂处。其类不一。皆无色蕴。文四。一分岐超出。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岐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色究竟天。居有色顶。与无色邻。名色边际。二岐。一出三界即此科也。一入无色。即次科也。四禅皆依舍念修定。此言舍心。指有顶因心也。因心能发无漏智慧。断尽尘惑。至于圆明。即出三界。不住小果入菩萨乘。是名回心。

    △二随定趣入。此有四天。皆依偏空修进。初厌色依空。二厌空依识。三色空识等都灭而依识性。四依识性以灭穷研。而不得真灭。是皆有为增上善果。未出轮回。不成圣道。文四。一空处。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消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此专依舍。不修智慧。厌已形碍。竖修空观。灭身归无。即厌色依空者也。名空处定。故报生空处。

    △二识处。

    诸碍既消。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诸碍既消而无。则不依于色。无碍之无亦灭。则不依于空。唯留阿赖末那。即厌空依识者也。名识处定。故报生识处。赖耶第八识也。末那第七识也。身根既消无复六识。故唯二者独留。而末那所缘。色空识三。此位厌色空而依识。则色空粗缘已无。故唯全半分微细也。

    △三无所有处。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前位能亡空色。而未灭识心。此则都灭。故十方寂然迥无所往。以寂无攸往故名无所有。然此虽亡识心。未亡识性。今之行人。见性不深。多滞于此。虽能洞了色空。灰灭心虑。逮无所有。而终于识性幽幽绵绵。不能自脱生死窟穴。实存乎此。

    △四非想非非想处。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识性者。识心幽本也。不动者。寂无攸往也。既能不动复穷研使灭。然依识灭之。竟非真灭。是强于无尽中。发明尽性。所以似存不存似尽不尽。似存不存。故非想也。似尽不尽。又非非想也。此又幽幽绵绵至微之相也。以绵微不脱故。云不尽空理。而声闻依此以为究竟。终成钝果。外道依此无所归宿。终迷有漏也。修出世心。至此终极。粗业已无。唯识性为滞。若奋然脱此。斯出三界矣。诸天行位。皆是三摩渐次。不徒说示其行相。相蹑相资。同前圣位。但此示凡浅升进耳。若深智体之。亦可顿证也。

    △三通辩凡圣。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通指欲色无色天也。其众乃随业感报。未出轮回。其王乃随行权应。寄位升进。华严谓。初地菩萨多作阎浮提王。二地轮王乃至六欲。三梵天王。是也此竖论已终。故通结指。

    △四结名显妄二。一结名。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身心灭尽者无色蕴及粗识也。

    △二显妄。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三界由妄发生。七趣由妄取着。补特伽罗。即妄取之幽本也。

    △七修罗趣。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