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讲本)八宗纲要钞(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四章 法相宗

    第一节 宗名所依经论

    问。何故名法相宗。

    答。决判诸法性相故名法相宗也。泛言此宗总有四名。一名唯识宗、此宗大意明唯识故。二名应理圆实宗、一切法门皆应理故。三名普为乘教、摄五乘故。四名法相宗、其义如前。今擧其一也。

    问。此宗依凭何等经论。

    答。唯识论中引六经十一部论。其六经者、华严.深密.如来出现功德庄严.阿毘达磨.楞伽.厚严是也。十一部论者、瑜伽.显扬.庄严.集量.摄论.十地.分别瑜伽.辨中边.二十唯识.观所缘.杂集论是也。若总言之五部大论.十支论等皆彼所依。然解深密经.瑜伽论.唯识论等特为所学指南。

    第二节 三国相承

    问。此教以谁为祖师乎。

    答。此教三国次第相承分明。如来灭後九百年时弥勒菩萨从都率天降中天竺阿瑜遮国於瑜遮那讲堂说五部大论。补处萨埵位居十地。是则如来在世亲闻所传非空非有中道妙理於诸教中寔为明镜。如瑜伽论者卷轴百卷诸教悉判故名广释诸经论。次有无着菩萨。位居初地继于慈尊广传此宗。慈氏教文咸加委解释尊所说广造论释。 次九百年时有世亲菩萨(无着弟也。)四善根中明得萨埵。承于无着菩萨广传此宗。依慈氏论盛施论释。初学小乘造五百部论後弘大乘亦造五百部论。一代教文皆悉通达。 次有护法菩萨。深解世亲论远弘慈氏教。贤劫一佛明告空中。外道邪执闭口而如瘂异部小乘卷舌而同讷。故西天外道小乘竝称云大乘唯有此人(云云。)次有戒贤论师。传法大将当时绝伦法相法门咸传一代教义皆解。 此五大论师俱是天竺传法匠矣。

    次大唐初运有玄奘三藏。远涉流沙賖往天竺遂谒戒贤论师广传此宗。戒贤论师待三藏良久。即五部大论.十支论等凡法相法门无遗皆传遂还震旦盛弘此宗。三千门徒七十达者四人上足一朝归仰四海朝宗。自余诸经律论翻传极多。是大唐法相始祖天竺相承第六也。

    次有窥基法师。是三藏上足智解绝伦继于三藏广传此宗。斯乃百本疏主十地应迹盛德出萃擧世归仰号慈恩大师。 次有淄州惠沼大师。继于慈恩大师盛敷此宗。 次有扑扬智周大师。禀于淄洲大师广传此宗。此竝大唐国相承次第也。

    至于流传日本者总有三传。一日本智通.智达二人禀玄奘三藏。二新罗智凤禅师承玄奘三藏始传日本义渊僧正弘相宗於维摩堂。三日本玄昉僧正入唐受学扑扬大师还授善珠僧正。自尔已来次第相承满寺修学于今不绝。竝是龙象之众徒智辩之锋寔利。咸是师子之盛德决择之音极猛。和国一宇盛敷法相。何宗及之乎。 三国相承一无坠矣。

    第三节 教判

    问。此宗立几时教摄一代教。

    答。立三时教摄一代教。是则解深密经诚说分明故也。 一者有教佛初时中为发趣彼声闻乘者破外道实我之执明我空法有之旨。诸部小乘皆此教摄。且此约有义。余皆可摄故。 二者空教於第二时为发趣大乘者、明诸法皆空之旨、以破前实法之执。 三者中道教、第三时中说非空非有之旨、以破前偏有偏空之执。 然则初时唯约依他说有、第二时唯约我执说空。未是三性三无性显了之说。故前二时名为未了诤论安足处所。第三时中具说三性三无性。遍计所执故非有、依他起性故非无。是则非空非有中道妙理、元离二边直入正路。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一代之中尤甚深八万之间特微妙。华严.深密.金光明.法华.涅盘等诸深大乘皆此中摄。诸部般若皆第二时摄。诸部小乘竝初时摄。

    问。此三时者、为年月次第、为义类次第。

    答。学者异议不同。或云年月三时(云云)、或云义类三时(云云)、或义类年月兼带三时(云云。)

    问。第三时中中道者、但约三性而立欤。颇有一法中而明中道乎。

    答。此有二义。一云三性对望中道(云云)、二云一法中道(云云。)然多是三性对望中道而已。亦可一法中道(云云。)

    问。第二时中、云何说空。

    答。此有二义。一云约遍计所执、密意而说皆空(云云。)一云约三无性而说空(云云。)

    第四节 三乘五性

    问。此宗立几许乘。

    答。此宗教中立三乘五性。其五性者、一定性声闻.二定性缘觉.三定性菩萨.四不定种性.五无性有情。定性二乘随自乘果竝无余入寂。菩萨种性二利行满证大菩提。无性有情法尔无有无漏种子、唯有有漏种子。若昇进生人天之中、以之为上。

    问。入寂二乘有还生乎。

    答。无此。入无余者、灰身灭智诸识皆灭。何有还生。不定性人必廻心向大都无入寂。廻心之时入十信初心、初住入僧只位、乃至成佛。 众生之机、法尔有此五性差别。故佛随此一一机根、授彼相应之法故必成五乘。谓无性有情是人天乘、三乘定性以为三乘、不定种性随应通三故有五乘。若唯就出世即立三乘矣。普为乘名寔由兹焉。

    问。彼法华等既说一乘。故定性二乘皆可成佛。何强立五性乎。

    答。彼法华等是密意说。且约不定性而说一乘。非谓五性俱成佛也。纵言一切是小分一切。无始法尔五性差别不可改故。

    问。三乘修行得果之相如何。

    答。声闻三生六十劫而证应果、缘觉四生百劫而证其果、菩萨经三僧只得大觉果。

    问。就菩萨位总立几种。

    答。因果合论总立四十一位。谓十住.十行.十廻向.十地.佛果也。若开等觉四十二位。然法云地摄。又开十信者五十一位。然以十信摄于初住。故慈恩大师唯立四十一位也。若西明法师具立五十二位(云云。)此四十一位束为五位。一资粮位、是地前三十心。二加行位、第十廻向之後开四善根以为见道加行方便。三通达位、是初地入心见道位也。四修习位、从初地住心乃至十地是也。五究竟位、谓佛果是。此名五位修行也。

    问。三乘之人断何等障。

    答。二乘之人唯断烦恼障、菩萨大乘具断二障。二障者、一烦恼障.二所知障。二障各有二。谓分别.俱生。菩萨地前伏分别二障现行、初地断彼二障种子、二地已上乃至十地、地地渐断俱生所知障、至第十地断俱生烦恼障种子。二障习气二地已上如应渐断、登佛果时一时断尽。

    问。三只之间各经何位。

    答。三贤四善根竝初僧只、初地至七地是第二僧只、八.九.十地是第三僧只。过三只已即证佛果。菩萨四十一位束为四依。地前是初依、供养五恒沙佛。初地至六地是第二依、供养六恒沙佛。七.八.九地为第三依、供养七恒沙佛。第十地是第四依、供养八恒沙佛。三只之间、合供养二十六恒沙佛。此三只间万行竝修、六度圆足。地前修相唯识、地上显性唯识。

    第五节 五位百法

    问。此宗立几法数摄於诸法。

    答。立於百法摄诸法尽。

    问。其百法者何。

    答。束为五位。一心王有八种。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是为八识。二心所有法有五十一。合为六位。一遍行五、作意.触.受.想.思。二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三善十一者、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四烦恼有六。贪.瞋.痴.慢.疑.恶见。恶见开五。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随烦恼二十、忿.恨.覆.恼.悭.嫉.诳.谄.害.憍.无惭.无愧.掉擧.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六不定有四。悔.睡眠.寻.伺。六位合有五十一也。三色法有十一。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及法处所摄色。此有五种。极略.极迥.受所引.定所生.遍计所起色。此竝法处所摄色也。四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事.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也。五无为法有六。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想受灭.真如也。是百法。一切诸法略不过之。

    问。蕴处界三科摄色心等法。与今百法其义如何。

    答。百法之中、心王心所及以色等束为五蕴。色蕴是色法、受想二蕴即是心所、识蕴是八识心王。自余心所等竝行蕴摄也。蕴不摄无为矣。 其十二处、色广心略。准蕴可知。 其十八界、色心广说、亦摄无为。

    此宗本意只明唯识。一切诸法皆是唯识、都无一法而在心外。故慈恩大师云、有心外法转廻生死。觉知一心生死永弃(已上。)然诸法差别皆唯识所变。离识无别法、一切境界皆归心识。

    第六节 五重唯识

    总明此义有五重唯识。一遣虚存实识、遣遍计所执是虚、存依他.圆成是实故。二舍滥留纯识、依他内境滥外故、舍此唯名识。三摄末归本识、摄见相二分末归自体分本故。四隐劣显胜识、隐劣心所显胜心王故。五遣相证性识、遣依他事相证唯识理性故。前四相唯识第五为性唯识。

    第七节 四分

    此心之用总有四分。一相分.二见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也。分量决云心用分限四种差别故名四分(已上)。然四师异说。一安慧菩萨唯立於一分。是自证分也。二难陀菩萨立於二分。是相.见分也。三陈那菩萨立於三分。相分.见分及自证分也。四护法菩萨立於四分。即前列。今则护法尽理之说。故立四分。相貌差别为心所缘故云相分。能缘前境故云见分。能缘见分故名自证分。能缘自体分故名证自证分也。此四之中、相分唯是所缘无缘虑义。其後三分通能所缘。是则八识心王心所各有四分。八识虽体各一论用即有四分。是故八识各有四分也。

    第八节 三性三无性

    此宗明真妄义总立三性。一遍计所执性、是当情现相。此亦分三。能遍计.所遍计.遍计所执。前二依他摄。遍计所执是当情现相。於无谓有。虚妄执着。 二依他起性、四缘所生诸法因缘和合有故。 三圆成实性、诸法理性具於圆满.成就.真实三义故也。 此三性中、所执是妄有、依他即假有、圆成是真有。遍计所执既是妄执、依他、圆成即妙真。三性互别不相乱通。然依他事法与圆成理性非一非异。相不离体、体不离相。三十颂说三性偈云。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於彼常远离前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已上。)

    对此三性明三无性。即翻遍计.依他.圆成、如次显相.生.胜义三无性矣。故三十颂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後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已上。) 如上三性亦不离识。彼三无性依三性立故、唯识论云应知三性亦不离识(已上)。又云、即依此前所说三性、立彼後说三种无性(已上。) 诸位修行皆观唯识、佛果所证但证唯识。故万行自唯识而起、万德依唯识而感。

    第九节 菩提涅盘

    此宗转於八识而成四智。其四智者、一者大圆镜智.二者平等性智.三者妙观察智.四者成所作智也。入初地时转六.七二识而得妙观.平等二智。至佛果时转五.八识而得圆镜.成事二智。此时四智圆满、二转妙果朗然。

    其所证理有四涅盘。一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二有余涅盘.三无余涅盘.四无住处涅盘也。初一凡夫亦具。中二声闻.缘觉竝得。唯佛果如来具此四种。 此四总束名清净法界。加前四智以为五法。五法三身相摄唯识论有二师解。其初师意、清净法界大圆镜智以为法身、平等.妙观以为报身、成所作智以为化身。第二师意、清净法界是自性身、四智上相是自受用。平等性智所现之身他受用。成所作智所现之身是变化身。妙观察智是说法断疑智也。此宗正义是第二师指南。

    当知。五位修行运运穷尽二障使习荡荡断灭。三只广劫万善成满、摄在一念佛果速疾。有漏八识转得四智、二转妙果三身圆满、寂寂而澄、照照而朗。加之五乘普摄化、三乘各至极。一乘方便三乘真实。正体智前真理寂然、後得智中众生普化。依诠谈旨三性.三无悬镜矣、废诠谈旨四句百非息虑矣。性相决判无如此宗。义理极成何教及此自证三身月圆、化他五乘光朗。自证化他甚深广大。上乘所旨义理圆足。法相宗大概如此。

    第五章 三论宗

    第一节 宗名所依论

    问。何故名三论宗乎。

    答。以三部论为本所凭故名三论宗。

    问。其三部者何。

    答。一中论四卷、龙树菩萨造。二百论二卷、提婆菩萨造。三十二门论一卷、龙树菩萨造。是名三论。然若加智论百卷即为四论。亦是龙树菩萨造。此四论中三论是通申论。通申大小诸教故。智论即别申论。别释大品般若故。智论若具译之可是千卷。罗什三藏减於九倍取简翻成百卷。

    就三论中中论正破小乘兼破外道等显大乘义。百论正破外道傍破自余显大乘义。十二门论竝破小乘外道正显大乘深义。三论所明不过二谛。

    第二节 破邪显正

    凡此宗大意、破邪显正二门为轨。论虽有三、义唯二辙。破邪则下救沈沦、显正则上弘大法。振领提纲唯此二辙、颇成大宗。

    问。其破邪者破何等邪。

    答。总破一切有所得见。略而明之不出四见。一破外道实我之邪见。二破毘昙实有之执见。三折成实偏空之情见。四摧有所得大乘见解。内外尽破、大小徧折。啻有所得通皆遣破。故无不被破、莫不被责。此谓是宗破邪义也。

    问。其显正者、显何等正。

    答。破邪之外无别显正。破邪已尽无有所得。所得既无、言虑无寄。然对破邪故、亦有显正。一源不穷、则戏论不灭。毫理不尽、则至道不显。无源不穷故戏论斯灭、无理不尽故玄道是通。寄言谈正、莫不显明。

    问。若尔其显正之义如何。

    答。至道是玄极言论不及。言有则返愚、语无则非智。善吉所呵、身子被责。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湛湛无寄寥寥绝据。不知何以而铭强名显正矣也。

    问。言语俱绝有无俱遣即是空义。何关显正。

    答。既遣有无何住於空。佛道大体寔无寄者乎。有无俱绝故无有所得。显正之旨穷于此矣。

    第三节 真俗二谛

    问。既遣有无。若尔缘生诸法云何得立。

    答。缘生诸法是假有。假有即无所得矣。二谛所以而立、四中依之而成。

    以俗谛故不动真际建立诸法、以真谛故不坏假名而说实相。故空宛然而有、有宛然而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旨在兹矣。

    二谛唯是教文、不关境理。以寄缘故有二谛。以理实故泯二谛。有是空之有故言有非有。空是有之空故言空非空。非有故即有谈空、非空故即空说有。诸佛说法常依二谛即其义也。

    此宗所显即此无得正观而已。故古人云、八不妙理之风拂妄想戏论之尘、无得正观之月浮一实中道之水(已上。)

    以无得故假名诸法法尔森罗。准上可知。

    第四节 佛果行位

    问。此宗云何谈成佛果。

    答。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六道众生本自寂灭。无迷亦无悟。岂论成不成乎。故此宗迷悟本无、湛然寂灭。 然假名门中论於迷悟成不成耳。由此义故成佛有迟有速。由根有利钝故也。 一念成觉是短。三只成佛即长。一念不碍三只。三只不妨一念。一念即三只三只即一念。如一夕眠梦百年事、百年之事还故一夕。经三只故万行积成、在一念故佛果速疾。

    问。三只积行者经几次位。

    答。三只菩萨经五十一位然後至佛果故。此宗立五十二位也。 故此宗意觉体本有。迷故有生死。返迷还源但拂客尘时、本有觉体宛尔而显。此名为始觉佛。当知对迷故立悟、对悟有迷。悟发则无迷。无迷故何悟。无迷无悟迷悟本无本来寂灭。迷悟染净是假名施设、无得正观即妙极至道也。

    第五节 八不解释

    问。其八不者何。

    答。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遣八迷故说此八不。此即今宗所显理也。

    此宗释一切法有四种释义。一依名释义.二因缘释义.三见道释义。四无方释义。一切法门以此可释。

    亦立四重二谛。一有为俗谛空为真谛。二有空为俗非空非有为真。三空有非空非有为俗非非有非非空为真谛。四以前为俗非非不有非非不空为真。斯乃破外道毘昙有所得大乘等故也。

    第六节 二藏三转法轮

    问。此宗立几许教摄诸教乎。

    答。立二藏三转法轮摄一代教。

    二藏者。一声闻藏是小乘教。二菩萨藏是大乘教。大小二教此中摄尽。此依智论。

    三转法轮者一根本法轮华严是也。二枝末法轮、阿含已後齐法华来竝是也。三摄末归本法轮法华经是。一代诸教一切摄尽。此出法华经矣。 大小二乘显理同一随机故教异。诸大乘经显道无二对缘故有别。然判诸大乘经各立等胜劣三判一切教敢无偏解。

    第七节 三国相承

    问。此宗以谁为祖师乎。

    答。祖师血脉三国相承师师继踵。此宗寔明。初以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为高祖次马鸣菩萨以为次祖次龙树菩萨妙弘此宗。龙树授龙智菩萨及提婆菩萨。此二大轮师竝肩施化。龙智授于清辨菩萨清辨授智光论师。智光授师子光菩萨。 彼提婆菩萨智解甚深辩才绝伦大破外道盛弘佛教。论师此宗授罗[目*候]罗菩萨罗[目*候]罗授沙车王子。王子授罗什三藏。

    罗什三藏姚秦之世来至震旦大翻经论专传此宗。四论即是什师所翻翻译之美古今流誉深智之才三国(天竺龟兹震旦)所尊门徒绕仰如众星围白月。朝代归宗似众流会大海。生.肇.融.叡竝肩相承影.观.恒.济同志美賛。昙济大师继踵弘传以授道朗大师。道朗授于僧诠大师僧诠授于法朗大师法朗授于嘉祥大师。

    嘉祥大师本胡国人也。幼随父来汉地从法朗大师受学三论。寔是法门纲领抜出古今威德巍巍现象王之威。智辩明明夺日月之照制作繁多广施部帙。三论法华竝为心府大小两乘悉穷玄底。三论甚盛专在此师。诸祖之中特定大祖。解释尽理不可加之。遂以三论授高丽慧灌僧正。

    僧正来日本广传此宗。慧灌授福亮僧正福亮授智藏僧正智藏竝授道慈律师礼光法师矣。道慈授善议大德善议授勤操僧正勤操授安澄大德。如是相承今不绝。明师挺出互弘大义。

    明哉三国传承不坠。故义净三藏云天竺有二宗瑜伽与中论(云云。)教理甚深何宗及此。布贵道诠有言。四河派流同出无热七宗分镳俱出三论。当知诸宗是三论之末三论是诸宗之本。岂有不入龙树心府之宗乎矣。诸宗悉崇为大祖者乎。

    第六章 天台宗

    第一节 宗名所依经论

    问。何故名天台宗。

    答。从山为名。此宗从彼山而起故也。

    问。此宗何教为所凭乎。

    答。以法华为所依本经以判一代诸教。然判教纲网诸义咸引。故伊人法师义例云一家教门所用义旨以法华为宗骨以智论为指南。以大经为扶疏以大品为观法。引诸经以增信引诸论以助成。观心为经诸法为纬织成部帙。不与他同(已上。)

    第二节 相承系谱

    问。此宗以谁为祖师乎。

    答。以天台智者大师为宗师矣。然慧文禅师依智论立一心三观以授南岳慧思禅师。慧思禅师灵山听法华忆在当时行法华三昧位登六根净。智论三智一心中得之文中论三谛偈妙领心府深发定慧三昧成就观解圆明。遂授法天台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亦昔於灵山同听法华。谒於南岳大师之时妙得忆识。修法华三昧位居五品。建一家大宗身具十德。慧文南岳唯提义纲至于天台大师广立教时具判一代。此宗盛兴啻在此祖。

    次有章安大师。承天台大师广传此宗。天台唯散说章安悉结集以成一宗之典籍以作一家之纲目。 次智威大师承章安大师广传此宗。智威授慧威大师慧威授玄朗大师玄朗授妙乐大师。

    妙乐大师广解祖文竝制记章。天台止观玄义文句如应作辅行释签疏记。诸家记章不及今师。自余祖文无不解判。故古今特依承诸方归为所凭。唯今记家妙得祖意颇符大宗。义通法师知礼法师净觉法师等皆承此後。妙乐大师授法道邃和尚。则法门灵府也。行满道暹及智云等皆禀妙乐竝肩行化互为龙象。

    爰日本传教大师渡大唐国谒道邃和尚广传此宗泻瓶无遗传写此尽。遂还日本弘之叡岳。义真和尚慈觉大师智证大师如是等祖师先德互相承流传于今不绝。日本一国无处不弘异国诸州传闻盛学。虽时末法。人之归仰无过此宗。贵哉大矣。

    第三节 教判

    问。此宗立几时教判一代教又明何法门乎。

    答。一宗大义教观二门。言教门者义解养神佛道圆开故。言观门者观行进登证觉妙发故。其教门者四教五味一乘十如是等也。其观门者十二因缘二谛四种三昧三惑义等也。

    判一代教约教有四教。约时有五时。四教之中亦有二种。一化法四教是释义之纲目也。二化仪四教即判教之大纲也。两种四教合为八教。

    问。且化法四教者何。

    答。一三藏教。一切小乘此教中摄。二通教。诸大乘中通被三乘此教分齐。三别教。诸大乘中不与小共独被菩萨即此教摄。四圆教。诸大乘中圆融相即无碍法门即此教摄。

    初三藏教者小乘教中诸部分流。然取要唯四。一有门小乘、即毘昙是。二空门小乘、是成实论。三亦有亦空门、谓昆勒论。四非有非空、是迦旃经。彼昆勒论及迦旃经、未传震旦。 且就有门毘昙所说而明之者、此教之中明三乘修行得果之相。

    先声闻乘有七贤七圣。其七贤者、一五停心.二别相念处.三总相念处。此三是外凡、顺解脱分位也。四煗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此四是内凡、顺决择分位也。 其七圣者、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得.五身证.六时解脱.七不时解脱。初二竝见道、钝根者名随信行、利根者名随法行。钝根者入修道名信解、利根者入修道名见得。此信解见得二人、得灭尽定、还名身证。钝根人得罗汉果、名时解脱、利根人得罗汉果、名不时解脱。虽有七圣、唯是四果。声闻得果极速三生、极迟六十劫即得证也。

    其缘觉乘即有二种。一部行独觉、二麟喻独觉。部行出佛世故、部类众多。麟喻唯独一故、不知佛世。极速四生、极迟百劫後得果也。

    菩萨经三僧只、亦迳百劫、然後菩提树下成佛。

    三乘俱断见思惑矣。三乘所观互各不同。声闻观四谛、缘觉观十二因缘、菩萨修六度。三乘得果竝入无余、灰身灭智。 此教明生灭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二谛等法。是界内事教也。

    二通教者、此有四门。多明空门。此教明三乘共十地。其十地者、一乾惠地、是外凡位。二性地、是内凡位。三八人地、四见地、断三界见惑。是初果也。五薄地、即一来果。六离欲地、是不还果。七已办地、是罗汉果。声闻从初至此、乃至无余灰断。八支佛地、除习气入空观。缘觉至此证果入寂。九菩萨地、是出假位。菩萨至此动逾尘劫、出假利生、道观双流。十佛地、菩萨最後身断余残习、七宝树下天衣为座成道、乃至入寂。 此教明无生四谛.十二因缘.二谛等法。此界内理教也。

    三别教者、亦有四门。多用亦有亦空门。 此教明五十二位。一十信、是外凡位、从假入空。 二十住、是习种性位、初住断三界见惑、次之六住断三界修惑、後三住除前惑习气竝尘沙惑。此位空观成就傍习假中。 三十行、性种性位、正习假观、傍习中观、破尘沙惑。 四十廻向、是道种性、修中道观、伏无明也。此住行向。是内凡位。 五十地、圣种性。 六等觉、上二竝破无明、分证中道、名分圣位。 七妙觉、是极圣位、破无明证佛果也。即七宝为座成道矣。 此教明无量四谛十二因缘等。此界外事教也。

    此宗明障总立三惑。一见思惑.二尘沙惑.三无明惑。见思是界内惑故、藏通二教三乘所断。尘沙无明是界外惑故、别圆二教而所断也。五十二位具伏断此三惑。圆教六即亦尔。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