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佛光国师语录卷第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芝云。乃旋鄞。依物初观和尚于大慈。持净二年。暮登井楼汲水。辘轳旋转。浚发大机。初分座挽表率多士。告香云。次年(归天童之次年。即宝祐元年癸丑。师年二十八也)归大慈。第二年(归大慈之二年。即宝祐二年甲寅。师年二十九也)作净头。因看妙痴禅普说。出到井楼。打水牵动辘轳。不觉百千三昧。皆在我手头。香严击竹因缘。到这里。如入他房室。更无丝毫间隔。无准老人去世七年。一旦面目如生。当初一顿竹篦。和香严一时送出。即心即佛话。狗子无佛性话。当下绝消息。马祖赵州。皆在吾脚尖头也。佛祖之道不可以一旦便得到地头也。须宗师观机逗教。然后引学者。不知不觉。在其中。吾力劝诸人。久看公案者须是飏下。有起疑之时。有破执之时。有勇猛精进之时。有停薪止沸之时。这个公案误赚了多少人。成就了多少人。好笑。中夏普说云。老僧在大慈净头寮。看透香严击竹偈。分晓不觉。撞发此机。诸佛诸祖。潜行密用处。被山僧一时把定咽喉。本府请普说云。老僧向年在大慈。作净头。物初和尚。因看洪觉范法华合论并张无尽楞严合论。因谓老汉曰。你既参得禅。你试与我将此二经去看。与我断看。每经老汉只看得一半。过数日。物初问云。此经各有要妙。要妙处在那里。向他道。楞严易入。法华难见。又问云。为何如此向他道。法华纯圆独妙。楞严破相显理。物初拊掌云。我到判者八字。不得称。你非今世参禅。老汉应曰。我也只一时杜撰见解。他第二日。上法座赞叹。

    里人罗季勉治萍乡。辟主白云。居七年。终母丧。

    明云。既而慈溪(县名在四明)。罗知县宅有祖庵。在东潮之滨。来请主之。因母老无人奉养。遂从其命。庵居之日。尝循睦州陈尊宿编蒲供母故事。如是者有年矣。芝云。萍乡宰罗公季勉。起师主白云席七年。炼虎关。元亨释书云。在大慈作净头。时年三十六。翌年罗季勉。以白云庵延元(云大慈净头时年三十六。然与告香语大不合。炼岂不寻捡。云翌年罗公以庵延元此可或然。翌年则三十七也。住于罗庵经七年。巳年四十三时。终母丧。首座灵隐次年。年四十四。于首座寮。受真如请)物初剩语有送元首座住罗庵。偈编跋云。昔真隐越王(史越王浩。自号真隐居士)领客为湖山游。煮茶秀峰廜?。留题壁间。有异时东湖山水间人物俱尽之语。方是时。也逢掖伽梨名胜交不乏。王犹有是言。况今日耶。白云在秀峰之右。大司成故家。招吾无学元弟。居之。饯语盈编。非喜其庵居。喜其将由庵以昌其道。使吾宗免秦无人之叹。诚有望乎尔。织蒲踵芳。又第二义。举直翁寄子元住白云庵侍母颂云。梁国踟蹰。望白云(狄梁公白云思亲)何如共处寂寥滨。巡檐指点。间华草说老婆禅。向老亲。师有庵中与老母守岁颂云。灯前残腊苦无多。相对无言意如何。一错路头巫峡远。三生烟冷旧盘陀。风搅长林雪满床。寒藤无叶倚空桑。谁知户破家残处。添得黄梁客梦长。东山消息久茫茫。累汝怀耽又一场。树树老松寒照雪。钁头无口孰添钢。

    再还灵隐。

    明云。闻退耕宁和尚。自苏州万寿。迁住杭之灵隐(景定四年癸亥。师年三十八。是年冬退耕住灵隐。咸淳五年己巳八月入寂。首尾七年)。道声借甚龙象所归。于是卸庵往从之。再分第二座。说法。芝云。辞退(辞退白云)赴灵隐。退耕和尚。首众佳招。

    贾太傅。悦其道。请主台之真如。又居七年。归之如水赴壑。

    明云。会台州真如禅寺虚席。庙堂下直指公举中选。即以瑞世。一香为无准范和尚拈。不忘所自也。四五年间。开化四众。芝云。太傅平章秋壑贾公(似道为太元所擒。以头触船而死)。采舆论札请。补席台郡真如。唱导七年。道誉藉藉。真如语录云。师于咸淳五年十月初二日。临安府灵隐首座寮。被尚书省札差请。住持真如禅寺。受众劝请。对众拈札。呈起札云。在朝廷。为之宣布号令。在山僧。为之提持鈯斧。印文已在声前。诸人自分缁素。此月二十日入院(度宗咸淳五年己巳。师年四十四)玙东陵塔铭序云。贾太傅。秋壑札请主台之真如。道经石桥。有偈云。眼中历历旧青毡。落涧飞泉自宛然。冷坐石桥。闲濯足。重来又是一千年。

    德祐初(度宗子幼主立改德祐)辟地雁峰。天兵忽临。白刃交师颈。师坚坐说法不顾。众敛兵。作礼而去。

    明云。当元朝兵马入台温时。已退藏于雁山能仁(时琪横川入寺之四年也。横川自灵岩迁能仁)师有送横川主雁山灵岩颂云。百战金吾出凤城。不论减灶与添兵。天高荡月凉如水。谁听虚弓落雁声。芝云。乙亥(咸淳十一年乙亥。幼主改德祐师年五十)拂袖归雁山能仁。次年(丙子)元兵压境。寺众窜匿。师一榻兀坐。军士以刃加颈。神色不少变。为说偈曰。乾坤无地卓孤筇喜得人空法亦空。珍重大元三尺剑。电光影里斩春风。士悔谢而却。

    明年还天童。依一公。而宋亡。

    明云。后归天童。是时柄佛事者。乃西蜀环溪一和尚。亦无准范和尚高弟。与无学法门伯仲也。未几请为第一座。举众悦服。芝云。明年复鄞中。访天童环溪一和尚。留居第一座。挂牌演法(咸淳十年甲戌三月度宗崩。太子立四岁。即大元至元十一年也。十一年乙亥。幼主改德祐。即至元十二年也。二年丙子宋亡。即至元十三年也。今言至元十三年丙子宋亡。明年十四年丁丑。依一公耳)。

    明年夏五月。日本有贤大夫曰平将军(时宗)者。遣使来迓。慨然赴之。六月(当云八月)至日本。平将军而下。倾国郊迎。入主建长寺。平将军躬执弟子礼。

    明云。至元己卯(依一公之三年。至元十六年己卯。即弘安二年。师年五十四也)之夏。日东船至。专使奉命。来请有道行尊宿。主建长法席。无学声名四扬。难以自掩。为其坚请。勉副其诚。辞众之偈末句云。今朝宿鹭亭前客。明日扶桑国里云。凡僧行士俗。莫不垂泪而别。爰自庵居之时。夜曾有梦得句云。火星迸出新罗外。不在东风着意吹。亦预谶耳(拾遗)。芝云。越岁五月。日本国将军平公。虚建长席。贻书远邀。师曰。鼻祖逾海越漠。戾止中华。流通大法。吾忝末叶。敢不蹑武继响者乎。溪(环溪)转付以无准表信法衣。师受披升座。辞众瓣香。为无准供。六月二十日登舟。八月二十日达岸。群僚毕集。迎请至建长。开堂演法。万众云臻。欢声雷动。前相州平公钦承法诲。执弟子礼。玙云。日本国平将军。远闻师道德。遣二使德诠藏主。宗英典座迎师。炼云。五月离太白。六月着太宰府。八月到相州。建长语录云。师在天童山景德禅寺。受请辞众上堂。天童环溪和尚。付衣罢。师拈起衣云。世尊传金襕外。别传个甚么。以手指云。师兄过在你。殃及我。遂就座问答提纲。结座云。世路艰危别故人。相看握手不知频。今朝宿鹭亭前客。明日扶桑国里云。弘安二年八月二十一日。入院。

    越五年(当云四年)平将军。建寺曰圆觉。复延师主之。一据讲席。群鹿咸集。因号其山。曰瑞鹿之山。

    芝云。鼎创圆觉精蓝。请师开山。至日群鹿临筵。师以瑞鹿名其山(弘安五年壬午十二月八日开堂。师年五十七)。玙云。请师开山。开堂日。白鹿群临。随众听法。入方丈。普说云。宿生何幸与檀那。千佛会中夙是般若眷属。今日有此缘会。扫洒建长。已自过分。况令开山圆觉。自揆何者。接庄田文字谢檀那。并示众普说。其略曰。老僧大唐来此。仰蒙大檀那眷爱。深知老僧是佛法本色人。特为建立此大伽蓝。亦欲佛法流行本国。大宋二十年间。前辈去后。老僧颇为衲子所归。教人做工夫。不将别公案。只将即心即佛四字。布施学者。中间下语。多有不甚契吾意者。我者里如红炉相似。鼓起红焰。不容你蚊蚋揍泊。岂容着一毫情识于其间。若是独脱底人。或有言语。或无言语。或带道理。或不带道理。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透得此公案。一大藏教百千法门。那里有不透底。我在大唐时。院虽不大。位虽不高。取信于人。却不在大方之下。老僧临赴日本之招。多有衲子牵衣垂泣。我向诸人道。我三两年便回。不用烦恼。吾今与诸兄说。诸人见老僧。却作等闲。悠悠度了岁月。不知老僧撇掉了大唐多少好兄弟。要来开诸兄眼目。中间或有一个半个。直下如生师子儿哮吼。壁立万刃。方可与佛祖雪屈。方称我数万里远来之意。檀那建此道场。堂宇高广。四事供养。种种妙好。今日将庄田文字。布施老僧。千年万古。供养衲子。且道。檀那意在于何。诸兄三条椽下。七尺单前。内不放出。外不放入。做教透去。若一向如前。不肯坐禅。不肯讽经。不肯赴堂。吃粥饭。寮舍横眠倒卧。赤身露体。不搭袈裟。不展钵盂。懒堕狼藉。年头直到年尾。有何补报檀施。诸兄不可不回头。若有几人参请。眼目开契得老僧意者。亦可以销我思乡之念。慰我为法求人之心。千万勉力。芝云。弘安甲申(七年)夏公薨。师叹曰。哲人云。亡金汤吾法道者谁欤。辞归建长。缁素遮道。固留不可(时有悼法光寺殿颂并自悼颂)。玙云。弘安八年(乙酉)夏旱。六月二十四日。嗣将军(新相州太守平公贞时)请师祈雨。师预备雨具入府。将军出画龙一轴请赞。师迅笔云。伟哉戴角擎头。触处崩崖裂石。苍生久矣焦枯。助汝一声霹雳。写讫以笔管扣龙角三下。应时雷声大震。甘雨?霔三日。岁大稔。

    至元二十三年(丙戌弘安九年)庭前桂橘忽夏枯。师曰。吾将逝矣。九月三日。手书别诸方。至夕举偈竟。端坐而逝。后三日葬其骨(阇维无骨。玙塔铭序中可见)建长之后山。寿六十一。僧腊四十九。

    明云。闻在日东开大法门。广诱来学。正当盛时。奄然迁化。所有机缘法要。远隔鲸波。惜乎不及见之。玆因其徒弥陀长老。慧通来访。语次欲闻大略。故述而归之。如日本有大手笔之士。能发潜德之幽光亦美事也。大德戊戌(大元成宗大德二年去师之化。一十三年)仲冬下浣。一日庆元路昌国州龙峰普慈禅寺住持。用潜觉明(嗣物初观)状。芝云。夏休庭桂与橘。俄尔萎枯。众意疑愕。九月旦茗会两序。备示出世始末。及手书诀别檀越邻封道旧。即集众。谆复训厉。以法道为己任。至三日晚需汤。沐浴更衣端坐。索笔书偈云。来亦不前。去亦不后。百亿毛头师子现。百亿毛头师子吼。置笔而逝。龛留三日。容貌如生。越七日阇维。遵治命也。函遗殖塔于寺山之麓。世寿六十一。僧腊四十八。度弟子以心印心。以器传器。三百余人。拔其尤者。建长高峰日(师云。今将无准先师法衣一顶授迈常显日长老。流通法道。接续正宗。弘安四年九月三日。福山老僧。又云。老僧欲见汝一面面别。山川阻隔不日如愿。吾先师法眼。法衣已分付汝。汝广求本色。为吾流通。报佛祖恩。是吾末后之嘱。珍重)。长乐一翁豪(师证据长乐一翁。上堂云。如来正法眼。非今亦非古。父子亲不传千载。密相付香严击竹偈。几人错指注。昨朝问长乐。直答无剩语。如人白昼行。不用将火炬。又如香象王摆坏铁锁去。摩醯正眼。开大挝涂毒鼓。普告大众知。说偈作证据。公验甚分明。鹅王自择乳)。平生提唱语录。刊行于世。户晓家知久矣(茂古林题师语录云。四明无学元禅师。得法于径山无准和尚。至元更化。初分座太白。时平将军。远慕其风。航海礼请。以建长大伽蓝居之。暨到其境。阖国欢迎。如优昙钵华现瑞于世。八九年间。有志衲子。承钳锤之妙者。如云兴川委。临终日晏然。说伽陀曰。来亦不前。去亦不后。百亿毛头师子现。百亿毛头师子吼。此岂事空言。而能显发光明。如是之盛大者欤。三会语录门人镂板印行。携至中国。学者争相传诵。此又非强而致也)。师姿禀英伟。度量宽弘。以造道自专。以任法自力。周旋诸大老门庭。罔不针投芥辊心契理融。固其造诣之优。发而为用者大。机锋峭拔。旨意渊微。以自然智。笼罩古今。以文武火。煆炼学者。希迹鼻祖载道东趋。道化风行。无远不被。缙绅泰仰。禅衲景从。致若绚缘戢化(致若已下脱误)洞彻去来。了无滞凝。所谓观人之操履。必于死生之际观之。师得之矣。古杭南山净慈禅寺住持。赐佛鉴禅师法侄比丘如芝(嗣虚堂愚)谨状。玙云。一日定中见东山下瓜瓞联绵而盛。其时高峰在东山。师贻书与之曰。吾法道自足下盛大矣。后果然。次年(丙戌)夏。庭前桂橘树枯。师曰。吾将逝矣。八月二十八日。特为入室。劝勉诸人。又云。并属景爱寺尼如大。竭力分化。今开山真如。正脉塔院是也。初三日(九月)斋前。书偈。先示辞别之意云。一切行无常。生者皆有苦。五阴空无相。无有我我所。又云。其徒有问。师灭后。有舍利否。偈云。诸佛凡夫同是幻。若求实相眼中埃。老僧舍利包天地。莫向空山拨冷灰。沐浴更衣。言笑自若。至人定。索笔书偈。烬余惟灰而已。众函灰瘗于建长寺山之麓。建塔院。曰正续。敕谥佛光。塔曰常照。后经四十九年。建武二年(乙亥)迁至本山(圆觉寺舍利殿)炼云。九年(弘安)八月。元语首座照无象曰。吾有一事。辨在季秋。照曰。何事。元笑而不答。月末示疾。又云。平居不卸衣。而又一被上缀伽梨。供夜间。其精进类此。师在大宋日。于禅定中。神人告言。降临我邦。金龙入袖。鸽子上膝。初入此国时。白气贯天地。黑气横亘之(拾遗)。昔在雁山时。观音现形。及作锁口诀等(释书)。

    后四十有一年(大元英宗泰定三年丙寅。即日本后醍醐嘉历元年也)。其徒慧广来游袁之仰山。道过余乞铭。余闻。西域诸国去中土至遐远。然车马可计日而至。而其人不知有孔氏者。诸佛之所兴也。东南诸国邈在海中。而皆言孔氏。盖去中土近。又居巽离文明之方。然尊信佛法。与西域同。特以海路不能限之耳。佛光禅师起会稽。其道甚尊显。平将军得以坐致之者。其地近。又适其时也。呜呼佛光亦忠孝人哉。师讳祖元。字子元。又自号无学云。铭曰。

    邈矣前圣。万化之宗。孔释虽异。

    忠孝则同。有开佛光。其德靡悔。

    火德既微。东入于海。孰知我元。

    参天配地。孔释并隆。无远弗至。

    东望大海。混混茫茫。惟师之道。

    其大莫量。载瞻扶桑。杲杲出日。

    惟师之德。照耀回溢。师既往矣。

    国人具来。惟师之化。永世弗摧。

    佛光禅师。以教外之传。东振海表。道俗归戴。若达磨氏之临诸夏。既没四十有一年。而其徒慧广来江右。始得翰林揭公。以铭其藏。然其文淳深雅健。简而不切。丽而不浮。至于潜法隐义。时得左丘明太史公遗意。真词林中千载人也。苟大书深刻垂之永古。则不惟生者得以致其严。而死者亦无憾于地下矣。广号天岸。尝首众于圆觉。通内外学。律身精严。有父祖风烈。世皆钦重云。时泰定三年岁次丙寅。季冬既望。龙兴路西山旌忠崇福禅寺前住持嗣祖沙门师正(号雅堂。嗣伏虎岩。辞径山请)拜手书。

    巨福山建长兴国禅寺前住持法孙比丘法颖集。

    揭公之文。削状而作。今并取所削及普说等语。逐次插入。低为写焉。

    敕谥佛光圆满常照国师三会语录。旧版湮蚀。无由窥觑。后昆憾之尚矣。于是乎远孙(硕隆)小子(自稳)数载起愿募缘四众。将重镂。以传不朽也。圆觉阖众舆议。凭正续塔院之藏本。而参校订正。补漏去重加点寿梓。伏冀佛光增辉。常照大千沙界。觉华现瑞。荣耀万年道场。

    享保十一年岁次丙午中夏初三日。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