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众山之王弥卢金山,有银子、琉璃、玻璃、金子和摩尼珠的山峰。其中,南方的天空染有琉璃的光芒,深蓝似蓝莲花,东方的天空白色,西方的天空清澈明亮,北方的天空黄色。

    在南方,有瞻部树,故而这里称为瞻部洲。白天和夜晚仿佛紧紧跟随太阳运转。它的北面有三座山,山峰呈现蓝色和白色,宽两千由旬注249。在它们中间有三个地区,每个九千由旬,称为罗摩那迦、希伦摩耶和北俱卢。它的南面有三座山:尼奢陀、金顶山和雪峰山,宽两千由旬。在它们中间,有三个地区,每个九千由旬。它们是诃利婆尔舍、紧补卢沙和婆罗多。西面围绕有跋陀罗希婆山和摩利耶凡山。东面围绕有盖多摩罗山和香醉山,中间有伊罗婆利多地区。

    这个瞻部洲宽十万由旬,在弥卢山的每边延伸五万由旬。瞻部洲确实宽十万由旬,咸海以两倍的宽度如同项链围绕它。

    然后是沙迦洲、拘舍洲、麻鹬洲、木棉洲、牛祭洲和莲花洲,依次为前者两倍的宽度。这样,共有七大洲和七大洋。它们装饰有各种山,看似一堆芥末。它们分别围绕有七大洋,海水分别为甘蔗汁味、酒味、酥油味、乳酪味、奶油味和牛奶味注250,如同装饰有项链。它们还围绕有洛迦阿洛迦山。它们总计宽五亿由旬。

    这一切安排在宇宙卵的中央。这个卵是原初物质的微粒,如同空中的萤火虫。

    在这里的地下世界、海中和山上,住着各类天神以及阿修罗、健达缚、紧那罗、紧补卢娑、药叉、罗刹、鬼怪、饿鬼、毕舍遮、阿跋斯摩罗、天女、梵罗刹、古希曼陀和维那耶迦。

    在所有七大洲中,住着心灵纯洁的天神和凡人。弥卢山是众天神的花园地区。那里有杂林园、欢喜园、奇车园和妙意园。有众天神集会的妙法堂,有妙见城,有殊胜殿。

    行星、星宿和星星与北极星相连。可以看到它们的活动由风力控制。它们依次在弥卢山上空运转。

    大因陀罗的世界住着六类天神:三十三天、火祭天、夜摩天、兜率天、非化自在天和化自在天。他们全都实现愿望,具有变小等自在力。他们的寿命长达一劫注251,形貌美观,享受爱欲,身体来自化生,接受无比柔顺的天女陪伴侍奉。

    生主的大世界中,住着五类天神:古摩陀、利普、钵罗多尔陀那、安遮那跋和钵罗吉多跋。他们控制五大元素。他们以禅定为食,寿命长达一千劫。

    梵天的第一重出生世界中,住着四类天神:梵祭司、梵众天、梵大众天和阿摩罗。它们控制元素和感官,寿命依次两倍于前者。

    梵天的第二重苦行世界中,住着三类天神:光音天、大光音天和真谛大光音天。他们控制元素、感官和原初物质,寿命依次两倍于前者,全都以禅定为食,坚持禁欲。他们不受阻碍地获知上方世界,也不受遮蔽地获知下方世界。

    梵天的第三重真谛世界中,住着四类天神:不落天、净居天、真谛光天和想非想天。他们不生活在造作的存在中,而自我确立。每一类依次位于上方。他们控制原初物质,寿命长达一个创造期。其中,不落天乐在有思考禅定,净居天乐有观察禅定,真谛光天乐在唯欢喜禅定,想非想天乐在唯自我意识禅定。他们也住在三界中。

    这些是包括梵天世界在内的七重世界。而无身和化入原初物质处于解脱境界注252,故而不归入这些世界中。

    瑜伽行者应该亲证这些。通过总御太阳,继而总御其他。就这样实践,直至看见所有这些。

    通过总御月亮,获知星星的排列。(26)

    通过总御月亮,获知星星的排列。总御月亮,会知道星星的排列。

    通过总御北极星,获知它们的行程。(27)

    通过总御北极星,获知它们的行程。总御北极星,会知道星星的行程。总御天国花车,会知道它们注253。

    通过总御脐轮,获知身体的结构。(28)

    通过总御脐轮,获知身体的结构。总御脐轮,会知道身体的结构。风、胆汁和黏液是三病注254。七界注255是皮肤、血、肉、筋、骨、骨髓和精子。它们这样依次由外向内排列。

    通过总御喉咙穴,抑止饥渴。(29)

    通过总御喉咙穴,抑止饥渴。舌头下面是结,结下面是喉咙,喉咙下面是穴。总御这些,不会受饥渴折磨。

    通过总御龟脉,获得稳定。(30)

    通过总御龟脉,获得稳定。在穴的下面,胸腔中,有一条龟状脉管。总御这条脉管,获得稳定,如同蛇和大蜥蜴。

    通过总御头中的光,获得悉陀的眼力。(31)

    通过总御头中的光,获得悉陀的眼力。头颅里面的空隙有闪耀的光。总御这种光,获得在天地之间漫游的悉陀们的眼力。

    或者,通过想象力,获知一切。(32)

    或者,通过想象力注256,获知一切。这是名为想象力的救主。它是分辨智的前驱状态。犹如太阳升起前的曙光。瑜伽行者在这种想象智力出现时,通过它,获知一切。

    通过总御心脏,获知心的意识。(33)

    通过总御心脏,获知心的意识。心的意识生活在梵城注257的小莲花状居处中。通过总御它,获知心的意识。

    本性和原人永不混合,由于为他者性,产生对这两者不加区分的感受,通过总御为自己存在者,获知原人。(34)

    本性注258和原人永不混合,由于为他者性,产生对这两者不加区分的感受,通过总御为自己存在者,获知原人。知觉本性具有光明性注259。它依靠这同一种善性,控制动性和惰性,通过认知本性和原人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原人与这种变化的本性不同,永远无性质,只是呈现为智能。这两者永不混合,只是由于对象的展现,原人的感受对这两者不加区分。这种对感受的认知由于本性的为他者性而展现。

    而与本性不同,原人的认知只是呈现为智能。通过总御这种认知,以原人为对象的智慧产生。

    以知觉本性为本质的对原人的认知并不看见原人。而原人始终看见依附自己的认知。确实,有这样的说法:“啊,依靠什么知道这位知道者?”注260

    由此,产生想象力、听觉、触觉、视觉、味觉和嗅觉。(35)

    由此,产生想象力、听觉、触觉、视觉、味觉和嗅觉。通过想象力,获知微妙的、受阻碍的、过去的、遥远的和未来的事物。通过听觉,听到天神的声音。通过触觉,感知天神的接触。通过视觉,感知天神的形态。通过味觉,感知天神的口味。通过嗅觉,感知天神的香气。所有这些始终会产生。

    这些对于入定是障碍,而对于活动的心是成就。(36)

    这些对于入定是障碍,而对于活动的心是成就。出现想象力等,对于入定的心是障碍,因为它们妨碍入定的观察,而对于活动的心是成就。注261

    通过削弱束缚的原因,通过心的感知活动,进入他人身体。(37)

    通过削弱束缚的原因,通过心的感知活动,进入他人身体。心游荡不定,受身体中业的积聚控制,而构成束缚。通过入定的力量,削弱这种构成束缚的原因的业。而且,心的感知活动也产生于入定。通过消除业的束缚,瑜伽行者感知自己的心的活动,从自己的身体中取出心,置入他人的身体,那些感官也跟随其后。正如蜜蜂随同蜂王飞动而飞动,随同蜂王停留而停留,同样,那些感官跟随心,进入他人身体。

    通过控制上气,不接触水、泥土和荆棘等,获得上升。(38)

    通过控制上气,不接触水、泥土和荆棘等,获得上升。整个感官活动构成生命,以元气等为标志。它们分成五种:元气的活动以口和鼻为通道,直至心脏。中气的活动均匀平正,直至肚脐。下气的活动向下,直至脚底。上气的活动向上,直至头顶。行气遍布各处。其中,元气为主。通过控制上气,不接触水、泥土和荆棘等,在死亡时,获得上升注262。它依靠这种控制而获得。

    通过控制中气,获得光辉。(39)

    通过控制中气,获得光辉。通过控制中气,激发光辉,闪耀光芒。

    通过总御耳和空的联系,获得天耳通。(40)

    通过总御耳和空的联系,获得天耳通。所有的听觉和所有的声音以空为基础。正如这种说法:“所有的人,在相同的地点,有同一种听力。”这正是空的特征,因此说它无障碍。同样,它无形,在别处也能看到它无阻碍,这说明空遍布一切。听觉是接受声音的原因。聋子听不到声音,非聋子听到声音。因此,听觉的领域是声音。瑜伽行者总御耳和空的联系,产生天耳通。

    通过总御身体和空的联系,变得轻如棉絮,能行走空中。(41)

    通过总御身体和空的联系,变得轻如棉絮,能行走空中。凡有身体,便有空。由于空向身体提供空间,由此产生联系。通过总御,控制这种联系,变得轻如棉絮等,直至极微。通过控制这种联系,变得轻,而通过轻,双脚行走水中,行走蜘蛛网上,行走光线上,以及随意行走空中。

    在身外的非人为活动是大无身,由此消除对光明的阻碍。(42)

    在身外的非人为注263活动是大无身,由此消除对光明的阻碍。思想在身外活动,这种专注称为“无身”。如果思想停留身内,只是活动在外,称为“人为”。而思想在身外活动,这种活动不依靠身体,则是“非人为”。

    这里,依靠“人为”,达到“非人为”的大无身。由此,瑜伽行者进入他人身体。

    进而,通过专注,消除对以光明为本质的知觉本性的障碍。这种障碍以动性和惰性为根基,表现为由烦恼和业产生的三种果报注264。

    通过总御粗大、形态、精微、关联和目的,控制元素。(43)

    通过总御粗大、形态、精微、关联和目的,控制元素。其中,地等以声等为特征,具有互助等性质,称为粗大。这是元素的第一种形式。

    普遍性是元素的第二种形式。地有形体,水有湿润,火有热性,风有变化,空遍及一切。这称为形态。声等是这种普遍性的特殊性注265。同样有这种说法:“同为一类者,仅仅以形态区别。”

    这里,普遍和特殊的结合被视为物质。这种结合有两类:一类是其中不同的组成部分已经消失,如身体、树、牧群和森林。另一类是其中保持不同的组成部分,如神和人两者。在这种结合中,一部分是神,另一部分是人。这种结合指称这两者。

    结合中的区分和不区分可以得到表达。可以说芒果树的树林,婆罗门的团体,也可以说芒果林和婆罗门团体。还有,在这两类结合中,其中的组成部分或分离,或不分离。组成部分分离的结合如树林和团体;组成部分不分离的结合如身体、树和极微(“原子”)。波颠阇利将组成部分不分离的结合称为物质。这是元素的形态。

    什么是精微的形式?那是唯注266,元素的原因。它的单一的组成部分是极微,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属于组成部分不分离的结合。这样,所有的“唯”是元素的第三种形式。

    元素的第四种形式称为关联。那是三性,依据效果的性质具有光明性、活动性和停滞性。这些称为关联注267。

    元素的第五种形式是目的性。这与三性有关,具有感受和解脱注268的目的。三性保持在唯、元素和元素造物中。这一切具有目的。

    现在,总御五大元素中的五种形式,看到每种形式的形态,对它们的控制就会出现。控制了这五大元素的形式,也就控制元素。通过这种控制,元素的性能就会依随他的意愿,犹如母牛依随自己的牛犊。

    由此,出现变小等,身体完美,不受它们的性质阻碍。(44)

    由此,出现变小等,身体完美,不受它们的性质阻碍。其中,变小是变成极微。变轻是变得轻飘。变大是变得广大。接近是能用指尖接触月亮。如愿是意愿不受阻碍,进入地下如同进入水中。控制是控制元素和元素造物,而不受他者控制。自在是统辖它们的产生、消失和聚合。如意是愿望成为现实,元素的性能符合他的愿望。而即使他有能力,他也不颠覆事物注269。为什么?以前的其他悉陀同样具有这种如意能力注270。

    这些是八种自在力。身体完美将在下面讲述。

    不受它们的阻碍是地注271不能依靠它的形体阻碍瑜伽行者的身体等的行动,他甚至能进入石头。湿润的水不能浸湿他。灼热的火不能烧灼他。变化的风不能移动他。甚至在无所覆盖的空中,他的身体也能被覆盖,连悉陀们也不能看见他。

    身体完美是有美貌,有魅力,有力量,坚如金刚。(45)

    身体完美是有美貌,有魅力,有力量,坚如金刚。美观,可爱,充满力量,坚如金刚。

    通过总御执取、形态、自我性、关联和目的,控制感官。(46)

    通过总御执取、性质、自我性、关联和目的,控制感官。声等感官对象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执取是感官在它们之中活动。执取并不仅仅局限于感官对象的普遍性,如果不考虑感官对象的特殊性,心怎么可能通过感官加以确认。

    还有,形态是以光明为本质的知觉本性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是组成部分不分离的结合。感官是这种实体。注272

    它们的第三种形式是自我性。特征是自我意识。这是这种形式的普遍性,感官是特殊性。注273

    第四种形式是起决定作用的三性具有光明性、活动性和停滞性,感官和自我意识是它们的变化。

    第五种形式是与三性相联系的原人的目的性。

    依次总御这五种感官形式,逐一控制。通过控制这五种形式,瑜伽行者也就控制感官。

    由此,快速似思想,达到无需工具的状态,控制原初物质。(47)

    由此,快速似思想,达到无需工具的状态,控制原初物质。快速似思想是身体获得最高速度。无需工具的状态是感官无需身体,就能在愿望的时间、地点和对象中活动。控制原初物质是控制原初物质的一切变化。

    这些是三种称作“蜜嘴”的成就。通过控制感官的五种形式获得这些。

    唯有明辨本性和原人的差别,才能成为统辖一切者和通晓一切者。(48)

    唯有明辨本性和原人的差别,才能成为统辖一切者和通晓一切者。知觉本性消除动性和惰性的污染,处在最高的清澈和最高的控制意识状态,处在完全明辨本性和原人的差别的状态,他成为统辖一切者。

    这是说三性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具有决定和所决定的性质,完整地呈现在知领域者注274这位主人面前。

    通晓一切者是分辨智不依随次序注275认知由平息、出现和不可名状的性质注276确定的、作为一切事物本质的三性。这种成就名为“无忧愁”注277。获得这种成就,瑜伽行者成为通晓一切者,消除烦恼的束缚,成为控制者。

    甚至对此产生离欲,由此灭除罪恶种子,达到独存。(49)

    甚至对此产生离欲,由此灭除罪恶种子,达到独存。一旦烦恼和业消除,这种本性的分辨认知的性质以及本性本身被归入应该排除的方面,并认为原人永不变化,纯洁,不同于本性。这样,他不受染著。于是,那些罪恶的种子如同烧焦的稻种,不能发芽,与心一起消亡。一旦它们消亡,原人不再感受这三种痛苦。

    三性以业、烦恼和果报的形态展现在心中。一旦它们达到目的,也就不再产生。原人永远与三性分离,这便是独存。这时,原人保持自己的原本状态,正是智能。

    受到主神们邀请时,不要接受或感到骄傲,因为会再度与罪恶发生联系。(50)

    受到主神们邀请时,不要接受或感到骄傲,因为会再度与罪恶发生联系。有这样四种瑜伽行者:初阶、蜜地、智光和超然。其中,第一种是反复修习,开始发光。第二种是智慧充满真理注278。第三种是控制元素和感官,运用方法等,保护一切已产生者和将产生者,完成应完成者。而第四种是超然,他的唯一目标是心的解体。他的最终阶段的智慧有七重注279。

    其中,有的婆罗门亲证蜜地阶段,主神们看到他本性纯洁,从各处邀请他:“嗨!坐这里享受吧!这是可爱的享受,这是迷人的少女,这是抵御老死的甘露,这是空中飞车,这是如意树,这是圣洁的曼陀吉尼河。这些是悉陀,这些是大仙,这些是百般柔顺的天女。还有,天耳通,天眼通,身体坚如金刚。尊者你依靠自己的功德获得这一切。你就接受吧!这是不老、不死和不毁灭的境界,为天神们所喜爱。”

    听到这样的邀请,他应该思考接受的弊端:“在恐怖的轮回炭火中受煎熬,流转在生死的黑暗中,我好不容易获得驱除烦恼和黑暗的瑜伽明灯,而这些源自贪欲的感官对象之风是这盏明灯的吹灭者。确实,我已获得光明,怎么还会接受感官对象阳焰注280的欺骗?怎么还会让自己成为这种燃烧的轮回之火的燃料?再见吧!你们这些如梦如幻的感官对象,只适合可怜的人们追求!”他的心中作出这样的决定后,就应该修习入定。

    在不接受之后,也不应该产生骄傲的想法:“我甚至受到天神的邀请。”如果骄傲,自以为安全,就不会觉得自己仿佛被死神揪住头发。这样,不始终注意警惕缺点,保持努力,而出现漏洞,也就会增长烦恼,再度与罪恶发生联系。然而,不接受,不骄傲,已修行的目标就会牢固,有待修行的目标也会临近。

    通过总御刹那及其次序,获得分辨智。(51)

    通过总御刹那及其次序,获得分辨智。正如物质小到极限是极微,时间小到极限是刹那。刹那是极微从一处移到另一处使用的时间。而不间断的移动是次序。刹那及其次序并非是事物的聚合。一刻、一天和一夜等是知觉的聚合。确实,这种时间即使并非事物,仍然成为知觉依据语言知识的创造。对于展现知觉活动的世人,它仿佛是事物。

    而刹那成为事物,便依随次序。次序具有刹那不间断的性质。瑜伽行者通晓时间,称之为时间。

    两个刹那不会同时存在。没有两个同时共存的刹那次序,因为这不可能。后一刹那紧接前一刹那,这是次序。因此,现在的刹那只是这一刹那,前后的刹那都不存在。故而它们的聚合不存在。

    然而,应该说明已存在和将存在的这些刹那伴随变化。整个世界随着每一刹那变化。所有的性质实际上形成于刹那之中。通过总御刹那及其次序,亲证这两者,分辨智就会出现。

    两者相同,依据种类、特征和位置不能区分差别,则运用(分辨智)获知。(52)

    这里讲述它注281的特殊领域:两者相同,依据种类、特征和位置不能区分差别,则运用(分辨智)获知。在两种相似物的位置和特征的相似性中,种类的不同成为分别的原因。例如,这是母牛,这是牝马。

    在位置和种类的相似性中,特征不同成为分别的原因。例如,这是黑眼睛母牛,这是有卍字标志的母牛。

    两个蓭摩罗果种类和特征相似,位置不同成为分别的原因:这个在前,这个在后。

    然而,在知者不注意时,前面的蓭摩罗果移到后面的位置。这时,位置相似,也就不能分别这是前者,这是后者。这就应该运用不容置疑的真知。因此,有这种说法:“于是,运用分辨智获知。”怎么样?前一个蓭摩罗果相关刹那的位置不同于后一个蓭摩罗果相关刹那的位置。这些蓭摩罗果通过感知它们的各自位置的刹那予以分别。感知位置的刹那不同成为两者分别的原因。

    这个例举说明,极微存在种类、特征和位置的相似性。通过亲证前一个极微位置相关的刹那,感知它们的位置,与后一个极微作出分别。具有自在力的瑜伽行者正是依据相关的刹那的差别,认知两个极微的差别。

    而另一些人描述道:“最终的特殊造成认知的差别。”注282即使其中有位置和特征的不同,有形体、间距和种类的不同,这些是形成差别的原因,而唯有瑜伽行者的知觉把握刹那的差别。因此,伐尔舍伽尼耶说:“缺少形体、间距和种类的差别,也就没有根本的差别。”

    分辨智是救主,囊括一切领域,囊括一切状况,而没有次序。(53)

    分辨智是救主,囊括一切领域,囊括一切状况,而没有次序。救主意谓产生于自己的想象力,而非产生于教诲。囊括一切领域意谓没有什么不成为它的对象。囊括一切状况意谓知道过去、未来和现在的一切变化,一切状况。没有次序意谓在一刹那间把握一切事物,一切状况。

    这是圆满的分辨智,瑜伽明灯只是它的一部分,从蜜地阶段直至它的圆满完成。

    一旦本性和原人两者的纯洁一致,出现独存。(54)

    无论获得分辨智或没有获得分辨智,一旦本性和原人两者的纯洁一致,出现独存。一旦知觉本性消除动性和惰性的污垢,以认知自己与原人的区别为唯一职责,烦恼的种子被烧焦,也就仿佛达到与原人的纯洁相同。这时,原人不再有呈现给他的感受而纯洁。正是在这种状态,出现独存。无论瑜伽行者有自在力或没有自在力,有分辨智或没有分辨智,因为烦恼的种子已被烧焦,他再也不必依赖知识。已经提及由入定产生的自在力和知识是作为达到本性纯洁的手段。实际上,通过知识,无知消失。

    无知消失,不再有烦恼。没有烦恼,也就没有业报。在这种状态中,三性的职责完成,不再具有可见性而出现在原人前。这是原人的独存性。这时,原人唯独闪耀自己形态的光芒,纯洁无瑕,成为独存。

    以上是钵颠阇利依据数论的《瑜伽论》中名为《成就》的第三章。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