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专注是心固定一处。(1)

    以上讲述了入定方法的五种外支。现在讲述专注注200。专注是心固定一处。专注是心唯独固定在诸如脐轮、心莲花、头顶光、鼻尖和舌尖等处或其他外界对象。

    沉思是专心认知。(2)

    沉思注201是专心认知。沉思是固定一处,专心认知所沉思的对象,如同水流持续不断,不受其他认知干扰。

    入定是沉思唯独闪耀对象的光芒,仿佛失去自己的形态。(3)

    入定是沉思唯独闪耀对象的光芒,仿佛失去自己的形态。一旦进入沉思对象的本质,沉思闪耀沉思对象形态的光芒,仿佛失去自己的认知形态,这称为入定。

    这三支合为总御。(4)

    这三支合为总御注202。专注、沉思和入定,这三者合为总御。这三种方法用于同一领域,称为总御。总御是指称这三支的术语。

    掌握了总御,智慧的光芒闪现。(5)

    掌握了总御,智慧的光芒闪现。掌握了总御,入定智慧的光芒闪现。总御越稳固,入定智慧越清晰。

    按照阶段实行总御。(6)

    按照阶段实行总御。实行总御是掌握前一阶段后,接着掌握下一阶段。如果不掌握低级阶段,跳过中间阶段,不可能达到最高的总御。这样,缺少了总御,智慧的光芒怎么会闪现?

    有人通过敬仰自在天,掌握总御的更高阶段,而不实行诸如他心通等低级阶段。为什么?因为他运用其他手段达到这个目的。

    正是瑜伽这位老师注203指出从这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为什么?因为有这样的说法:

    依靠瑜伽理解瑜伽,

    依靠瑜伽展现瑜伽,

    依靠瑜伽而不放逸,

    他会持久热爱瑜伽。

    这三支是内支,不同于前五支。(7)

    这三支是内支,不同于前五支。专注、沉思和入定,这三支是有智入定的内支,不同于自制等前五支,即前五种方法。

    而这三支也是无种子的外支。(8)

    而这三支也是无种子的外支。这三种内支也是无种子瑜伽注204的外支。为什么?因为它的存在注205依据这三者不存在。

    随同心的抑止的刹那,活跃的潜印象和抑止的潜印象分别抑止和显现,这是抑止的变化。(9)

    在心的抑止的刹那中,三性变化不定,这时心的变化如何?随同心的抑止的刹那,活跃的潜印象和抑止的潜印象分别抑止和显现,这是抑止的变化。

    活跃的潜印象是心的性质。它们不具有认知性,不能依靠抑止认知而抑止。抑止的潜印象也是心的性质。这两者的抑止和显现是活跃的潜印象这种心的性质减少,而抑止的潜印象显现。

    “随同心的抑止的刹那”意谓同一种心在每一刹那都在改变潜印象,这是抑止的变化。那时,心只剩下潜印象。这已在抑止的入定中说明注206。

    它的寂静之流源自潜印象。(10)

    它的寂静之流源自潜印象。心的寂静之流源自潜印象,依靠不断修习而熟练把握抑止的潜印象。如果这种潜印象迟钝乏力,活跃性质的潜印象就会压倒抑止性质的潜印象。

    心入定的变化是分散和专一分别衰落和兴起。(11)

    心入定的变化是分散和专一分别衰落和兴起。分散是心的性质。专一也是心的性质。分散的衰落意谓分散的消失。专一的兴起意谓专一的显现。心伴随这两种性质。同一种心伴随这两种成为自己性质的消失和显现而入定。这是心入定的变化。

    进而,心的专一的变化是止息的和出现的认知相似。(12)

    进而,心的专一的变化是止息的和出现的认知相似。心入定后,前者的认知止息,与它相似的后者出现注207。心入定后,伴随这两者,始终这样,直到入定结束。这是有性质的心的专一的变化。

    由此,在元素和感官中的性质、特征和状况的变化已经得到说明。(13)

    由此,在元素和感官中的性质、特征和状况的变化已经得到说明。前面已讲述呈现为元素和感官注208中性质、特征和状况的心的变化注209。因此,可以说已讲述性质的变化、特征的变化和状况的变化。

    其中,活跃的性质和抑止的性质分别抑止和显现,是有性质者的性质的变化和特征的变化。

    抑止具有三种特征,与三种时态注210相关。它舍弃未显现特征的第一种时态,不超越性质,获得现在的特征。在这里,显现自己的性质,是它的第二种时态。它并不摆脱过去的和未显现的特征。

    同样,活跃具有三种特征,与三种时态相关。它舍弃现在的特征,不超越性质,获得过去的特征。这是它的第三种时态。它并不摆脱未显现的和现在的特征。

    同样,活跃又舍弃未显现的特征,不超越性质,获得现在的特征。在这里,它发挥作用,显现自己的性质,是它的第二种时态。它并不摆脱过去的和未显现的特征。

    依照这种情形,抑止又这样,活跃又这样。注211

    同样是状况注212的变化。在抑止的刹那中,抑止的潜印象变得有力,活跃的潜印象变得乏力。这是性质的状况变化。

    其中,有性质者依据性质变化,依据性质的三种时态的特征变化,也依据特征的状况变化。这样,缺了性质、特征和状况的变化,三性活动一刹那也不能持久。三性的活动变化不定。因为三性是活动的原因,这被说成是三性的本性。

    由此,应该知道依照性质和有性质者的区别,在元素和感官中的这三种变化。而说到底,只有一种变化。因为性质仅仅是有性质者的自身形态,是有性质者的变化。而仅仅是这种变化通过性质得到说明。在这里,只是有性质者的性质的状态在过去、未显现和现在这三种时态中的变异,而不是物质的变异。如同粉碎金盆,制成别的金器,这只是状态的变异,而不是金子的变异。

    另有人说:“有性质者并不比性质多出什么,因为它不超越性质的真实。如果它是有依随者注213,那么,应该依据独立不变性,随着前后状况的不同而变化。”注214

    这并非缺陷。为什么?因为不变性不存在。三界显现又消失,永恒性受到否定。而即使消失,仍然存在,断灭性受到否定。它的微妙性来自结合性,由于这种微妙性而不可感知。注215

    特征的变化是存在于三种时态中的性质。过去的性质与过去的特征相联系,而并不摆脱未显现的和现在的特征。同样,现在的性质与现在的特征相联系,而并不摆脱过去的和未显现的特征。同样,未显现的性质与未显现的特征相联系,而并不摆脱现在的和过去的特征。如同一个人喜爱一个女人,并不由此不喜爱其他女人。

    其他人提出责难:“在特征的变化中,由于所有的性质与所有的特征相联系,它们的时态便会混乱。”

    对此的回答是:性质的性质性不能得到证实。如果存在性质性,特征的区别也应该涉及。它的性质性并不仅仅出现在现在注216。如果这样,由于在愤怒时,贪爱不出现,那么,心就没有贪爱的性质注217。还有,三种特征不会在同时在一处出现。能显示者的显示只能依次出现。对此也这样说:“形态和活动强烈者互相对立冲突。而普通者和强烈者共同相处。因此,不会混乱。”如同贪爱出现在某处,并非这时在别处不存在,而只是在别处的状态变得普通。注218

    特征也是同样。有性质者没有三种时态。而性质有三种时态,或显现,或不显现。其中,显现的具有种种状况。它们由不同的状况,而不是由不同的物质展现变异。正如数字一在一百处成为一百,在十处成为十,在一处成为一。又如即使是同一个女子,可以称为母亲、女儿和姐妹。

    有些人说:“依据状况的变化,会导致存在永恒性的缺陷。”怎么样?因为受到时态作用的阻隔。性质不发挥作用时,它成为未显现的;发挥作用时,成为现在的;停止时,成为过去的。这样,出现性质和有性质者以及特征和状况的永恒性注219。这是其他一些人所说的缺陷。

    这不是缺陷。为什么?因为即使在有三性者注220的永恒性中,也有三性活动作用的多样性。如同聚合物仅仅是不毁灭者注221的声等性质有开始和有毁灭。同样,状况仅仅是不毁灭者的善性等性质有开始和有毁灭。由此,称为变化。这是这方面的例举:泥土作为有性质者,它依据泥团形状的性质而获得不同的性质,依据性质变成罐的形状。罐的形状舍弃未显现的特征,获得现在的特征。这样,依据特征变化。罐每一刹那感受到新和旧,获得状况的变化。有性质者的另一种性质也是状况的变化,性质的另一种特征也是状况的变化。因此,同一个物质的变化仅仅由这些类别展现。

    这也适用于其他对象。这些性质、特征和状况的变化不超越有性质者的自身形态。这是涵盖所有这些特殊注222的唯一变化。

    这种变化是什么?那是稳定的物质的前一种性质停止和另一种性质产生的变化。

    有性质者跟随平息的、出现的和不可名状的性质。(14)

    其中,有性质者跟随平息的、出现的和不可名状的性质。性质是有性质者的各种适应能力。它的存在可以凭借产生的结果推断,看到这种属于这种,另一种属于另一种。其中,现在的性质感受到自己的作用,不同于其他的性质,即平息的和不可名状的性质。而一旦具有共同性,仅仅成为有性质者的自身形态,那么,它是什么?依靠什么区别?确实,有性质者的性质有平息的、出现的和不可名状的。

    其中,平息的是那些完成作用后平息者。出现的是那些正在发挥作用者,它们紧接未显现的特征。而那些紧接现在的是过去的。为什么现在的不紧接过去的?因为缺少前后性注223。过去的和现在的之间不像未显现的和现在的之间那样有先后性。因此,过去的没有紧接者。因此,唯有未显现的和现在的紧接。

    什么是不可名状者?一切具有一切性质。对此,有这样的说法:“液汁等的各种形态是水和地变化的产物,见于植物中。同样,植物的情形也见于动物中,动物的情形也见于植物中。这样,不分类别,一切具有一切性质。由于地点、时间、形态和原因的结合方式,确实,它们并不同时显现自己。”

    有性质者作为有依随者,具有共同性和特殊性,跟随那些显现的和未显现的性质。

    然而,有人认为这只是性质,而没有依随者。这样的人缺乏感受。为什么?一种认知怎么能成为另一种认知造成的行动的感受者?这种记忆也不存在,因为不会产生他人所见事物产生的记忆。有性质者注224始终作为有依随者存在,在认知事物时,被认为跟随性质的变异性。因此,这并非只是性质,而没有依随者。

    次序的差异是变化的差异的原因。(15)

    次序的差异是变化的差异的原因。依据一种有性质者有一种变化,次序的差异成为变化的差异的原因。例如这种次序:泥土颗粒、泥团、陶罐和陶罐碎片。

    一种性质紧接一种性质,这是性质的次序。泥团消失,陶罐产生,这是性质变化的次序。

    特征变化的次序是陶罐现在的形态出自未显现的形态注225。这是次序。同样,泥团过去的形态出自现在的形态注226。这是次序。而没有过去的次序。为什么?有先后性,才有紧接性。而过去的没有这种先后性。因此,只有这两种次序注227。

    同样,也有状况的次序,可以看到一个新罐紧接着新变旧。这种变旧随着连续不断的刹那,按照次序显现,直至达到最高显现。这是有别于性质和特征的第三种变化。

    这些次序依据性质和有性质者的区分获得自身形态。一种性质如果与另一种性质有关系,也成为有性质者。而实际上,这种有性质者的作用与性质没有区别,由此它依然被称为性质,那么,这种次序依然这样显现。

    心有两类性质: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其中,可见的是那些可认知的注228。不可见的是那些唯独属于事物的,共有七种,通过推理证明它们仅仅存在于事物中。抑止、性质、潜印象、变化、生命、活动和能力注229,这些是心的不可见的性质。

    为了实现已经具备一切方法的瑜伽行者愿望的目的,下面讲述总御。

    通过总御这三种变化,获知过去和未来。(16)

    通过总御这三种变化注230,获知过去和未来。通过总御这三种变化,瑜伽行者获知过去和未来。已经说过,专注、沉思和入定三者合为总御。因此,亲证这三种变化,从中获知过去和未来。

    词音、词义和认知互相关联而混合,通过总御它们的区别,获知一切众生的声音。(17)

    词音、词义和认知互相关联注231而混合,通过总御它们的区别,获知一切众生的声音。这里,言说依据音素注232起作用,闻听完全属于发音变化的领域。而词是发音结束时,由知觉把握。音素并不同时出现,没有主动互相支持的性质。它们自身并不触及词,也不确立词,只是出现和消失。因此,单个的音素并非词本身。

    然而,这些单个的音素又构成词,具有命名一切的充足能力。通过这个音素与另一个能协作的音素联系,仿佛获得遍及一切注233的性质。按照特殊的安排,前面的和后面的,后面的和前面的,这样,许多音素由次序限定,依据习惯形成的意义而有区别。

    这些音素具有命名一切的能力,如g、au和?展现具有垂肉等的对象(“牛”)注234。这些音素按照次序连续发音,依据习惯形成的意义而有区别。这样的词唯独是知觉的展现,按照习惯成为所表示者(“所指”)的能表示者(“能指”)。一个词是一种知觉领域,作出一次努力。它不是部分,不是次序,不是音素,而只是知觉,由认知最后一个音素的作用而确立。为了向别人表达,只有通过音素,词得以命名、说出和听取。听者依靠充满无始以来语言习惯熏染的世俗知觉认知,如同已经获得证明,达成共识。依靠知觉得知词有习惯形成的区别。这样多的音素,这样的次序,这样的发音结束,表示这样的意义。

    而习惯呈现为词音和词义两者的关联,具有记忆性质。“这个词音是这个词义,这个词义是这个词音,”习惯这样呈现词音和词义的关联。这样,词音、词义和认知互相关联而混合。例如,作为词音的gau?(“牛”),作为认知的gau?(“牛”),作为词义的gau?(“牛”)。知道它们的区别,这样的人知道一切。

    句子的功能也依据一切词。一说出“树”,便会理解它“存在”,因为词表达的对象不会脱离“存在”。同样,行动不可能没有手段。这样,一说出“煮”,就会期待然后提到的确定一切关系(“格”)的必要对象:作业者(“体格”)、手段(“具格”)和对象(“业格”):吉多罗、火和稻米注235。

    在句义中也看到词的安排。“吠陀学生诵习颂诗,生活,维持生命。”在这个句子中,词音和词义得到展现。因此,应该对词作出区别,加以分析,或表示行动,或表示关系(“格”)。否则,诸如bhavati、a?va?和ajāpaya?等这样一些词注236,由于动词和名词形态相似,而不能识别,怎么可能作出动词和关系(“格”)的分析?

    这是词音、词义和认知的区分。例如,?vetate prāsāda?(“宫殿发白”),意味行动。?veta? prāsāda?(“白色的宫殿”)意味关系(“格”)。

    词音的本质是行动和关系(“格”),词尾注237传达词的意义。为什么?“这是他”,由于这种关系,习惯形成同一形态的关系(“格”)注238。而白色的词义成为词音和认知的依随者。它凭借自己的状况变化,而不依随词音,也不依随知觉。

    这样的词音,这样的认知,互不依随。不同的词义,不同的词音,不同的认知,这是它们的区别注239。这样,瑜伽行者总御它们的区别,获知一切众生的声音。

    通过亲证潜印象获知前生。(18)

    通过亲证潜印象获知前生。有两类潜印象。一类表现为熏习,成为记忆和烦恼的原因;另一类表现为善业和恶业,成为果报的原因。这些是前生形成的潜印象。它们是不可见的心的性质,如变化、活动、抑止、能力、生命和性质。注240总御它们,能亲证潜印象。而缺乏地点、时间和原因的体验注241,便不能亲证它们。

    正是这样,瑜伽行者通过亲证潜印象,获知前生。即使对于他人,也是同样,通过亲证潜印象,而获知他人前生。这里,听说有这个故事:尊者遮吉舍毗耶通过亲证潜印象,见到十大创造期注242中前生的变化次序,显现分辨智。

    尊者阿伐提耶具有完美的身体,对他说:“你已经经历十大创造期,而知觉本性没有被压倒,目睹地狱和畜生道中的痛苦,又一再出生在天神和人中,你获得多少快乐和痛苦?”

    遮吉舍毗耶对阿伐提耶说:“我已经经历十大创造期,而知觉本性没有被压倒,目睹地狱和畜生道中的痛苦,又一再出生在天神和人中,我认为我所遭受的一切全然是痛苦。”

    尊者阿伐提耶说:“尊者你控制原初物质注243,获得至高的满意快乐,你也将这归入痛苦中?”

    尊者遮吉舍毗耶说:“只是与追求感官对象相比,这是至高的满意快乐。而与独存相比,这全然是痛苦。知觉本性的性质具有三性。凡具有三性的观念都归入应该避免的痛苦中。有这样的说法:‘贪欲的锁链呈现痛苦,唯有排除贪欲引起的痛苦折磨,才会有平静而无碍的顺应一切的快乐。’”

    通过亲证观念,获知他心。(19)

    通过亲证观念 ,获知他心。通过总御观念,亲证观念,获得他心。但不是观念依附的对象,因为这不是他的领域。他知道贪欲的观念,而不知道贪欲依附的那个对象。他人心中的观念依附的对象,不成为瑜伽行者心中的对象;只有他人的观念成为瑜伽行者心中的对象。

    通过总御身体形态,抑止它的接受能力,不接触眼光,也就隐而不见。(20)

    通过总御身体形态,抑止它的接受能力,不接触眼光,也就隐而不见。通过总御身体形态,抑止身体形态的接受能力。一旦抑止接受能力,不接触眼光,瑜伽行者也就隐而不见。应该理解这里是说声等隐而不见注244。

    业果或迅速,或缓慢,通过总御它们,获知死亡,或通过征兆。(21)

    业果或迅速,或缓慢,通过总御它们,获知死亡,或通过征兆。业的寿命果报有两类:迅速的和缓慢的。其中,犹如将湿布展开,便会在较短时间中变干,这是迅速的。而将湿布拧成一团,变干要用很长时间,这是缓慢的。又如在干柴中点燃火焰,受到四面八方风吹,便会在较短时间中焚烧完毕,这是迅速的。而火燃烧依次投放部分的草堆,便要用很长时间焚烧完毕,这是缓慢的。

    因此,一生中形成寿命的业果有两类:迅速的和缓慢的。通过总御它们,获知死亡,即命终。

    或者通过征兆。征兆有三类:自身的、其他生物的和天神的。其中,自身的,如堵住耳朵,听不到自己身体中的声音,或闭住眼睛,看不见眼睛中的光。同样,其他生物的,如看见阎摩的差役,或看见故世的祖宗们突然来到。同样,天神的,如突然看到天国或悉陀们,或看到一切颠倒错乱,由此知道死亡临近。

    通过总御友爱等,获得力量。(22)

    通过总御友爱等,获得力量。友爱、悲悯和喜悦是三种情感。其中,对快乐的生物充满友爱,便获得友爱的力量。对痛苦者充满悲悯,便获得悲悯的力量。对品行纯洁者充满喜悦,便获得喜悦的力量。依据这些情感入定,即总御。由此,产生不可抵御的威力。而漠视品行邪恶者,则没有情感。由此,不能依据它入定。这样,缺乏总御,也就没有依据漠视产生的力量。

    通过总御力量,获得大象等的力量。(23)

    通过总御力量,获得大象等的力量。通过总御大象的力量,获得大象的力量。通过总御金翅鸟的力量,获得金翅鸟的力量。通过总御风的力量,获得风的力量。如此等等。

    运用感觉活动的光亮,获知微妙的、受阻碍的和远处的对象。(24)

    运用感觉活动的光亮,获知微妙的、受阻碍的和远处的对象。已经说过充满光亮的感觉活动注245。瑜伽行者将由此产生的光亮,投射到微妙的、受阻碍的和远处的对象上,获知这个对象。

    通过总御太阳,获知宇宙。(25)

    通过总御太阳,获知宇宙。宇宙包含七重世界。其中,从阿鼻地狱至弥卢山顶,是大地世界(“地界”)。从弥卢山顶至北极星以及各种行星、星宿和星星,是空中世界(“空界”)。接着说天国世界(“天界”),分为五重。第三重注246是大因陀罗的世界。第四重是生主的光世界。梵天的世界分为三重,即出生世界、苦行世界和真谛世界。

    在梵天的三重世界下面,

    生主大世界,大因陀罗的

    世界,这些合称为天国,

    星星在空中,众生在地上。

    这是一首总结的偈颂。

    其中,在阿鼻地狱上面,依次有六重大地狱,分别以地、水、火、风、空和黑暗为基础。它们是大时、煎锅、吼叫、大吼叫、时绳和漆黑。众生在那里按照自己的业果遭受痛苦,度过长时间的悲惨寿命后出生。

    接着是七重地下世界注247:摩诃多罗、罗沙多罗、阿多罗、苏多罗、维多罗、多罗多罗和波多罗。

    第八是大地注248,称为婆薮摩提,有七大洲。它的中央是众山之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