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1 撇开特别是在农民经济中所保留的以前自给经济的残余不论,自给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也起某种作用。在这里,企业产品本身又成为再生产的一个要素,例如,作为种子的谷物,煤矿所使用的煤等等。这种自给生产的范围随着企业联合的发展而增大。它之所以是自给生产,因为商品不是为了市场,而是作为本企业的不变资本要素来使用的。但是,它同以前社会形态的旨在满足需要的自给生产根本不同,因为它不是为消费服务的,而是为商品生产服务的。

    2 “认为危机是由于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或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引起的,这纯粹是同义反复。除了需要救济的贫民的消费或‘盗贼’的消费以外,资本主义制度只知道进行支付的消费。商品卖不出去,无非是找不到有支付能力的买者,也就是找不到消费者(因为购买商品归根结底是为了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但是,如果有人想使这个同义反复具有更深刻论据的假象,说什么工人阶级从他们自己的产品中得到的那一部分太小了,只要他们从中得到较大的部分,即提高他们的工资,弊端就可以消除,那么,我们只须指出,危机每一次都恰好有这样一个时期作准备,在这个时期,工资会普遍提高,工人阶级实际上也会从供消费用的那部分年产品中得到较大的一份。按照这些具有健全而‘简单’(!)的人类常识的骑士们的观点,这个时期反而把危机消除了。因此,看起来,资本主义生产包含着各种与善意或恶意无关的条件,这些条件只不过让工人阶级暂时享受一下相对的繁荣,而这种繁荣往往只是危机风暴的预兆。”恩格斯对此加了一个注:”供可能出现的洛贝尔图斯危机学说的信徒们参考。”(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456——457页。)

    3 《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72——273页。

    4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要彻底考察潜在的危机的进一步发展(现实危机只能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运动、竞争和信用中引出),要就危机来自作为资本的资本所特有的,而不是仅仅在资本作为商品和货币的存在中包含的资本的各种形式规定,来彻底考察潜在的危机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第585页。)

    5 杜冈-巴拉诺夫斯基的贡献是:他在他著名的《关于英国商业危机的理论和历史研究》中,指出对危机问题的这种研究的意义。值得注意的仅仅是需要有这样一个提示。

    6 《资本论》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526——527页。

    7 进一步的例子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576页以下。

    8 《资本论》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556——557页。

    9 同上书,第557——558页。

    10 同上书,第561页。

    11 同上书,第561——562页。

    12 同上书,第562页。

    13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206——207页。

    14 乍一看来,繁荣时期的特征似乎是价格的普遍和一致的上涨,而萧条时期的特征是价格的普遍和一致的下降。这就是人们如此长期不懈地在货币价值的变动中寻找危机根源的原因。对货币数量论的迷信也在这里找到自己最坚强的支柱。

    15 “毫无疑问,正是在洛林-卢森堡地区,采矿业和冶铁业的经济发展极其迅速,其影响十分显著,一些新工厂后来开始营建,因此在高涨时期长时间地促进了需求的增长。但是,在1899年底和1900年春,当这些新工厂开始投产时,发展的高峰已经过去,以致它们现在只是促进供给的增加……由于它们退出消费者的行列和带着自己的产品出现在市场上,生产能力日益提高,生产过剩也就不可避免了。”(《1900年以后德国经济生活的纷扰》第2卷,见《矿业和制铁业》第48页。)

    16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34——136页。另参见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Ⅱ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Ⅱ册第588页以下。

    17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38页。

    18 当然,我们这里只考察交易所危机,这种危机作为一般商业危机的一个因素而出现。交易所危机和投机危机,也可以孤立地发生。例如,交易所危机常常出现在产业繁荣的最初阶段,当投机在高涨开始出现之前实现的时候。1895年维也纳的情况就是如此。

    19 例如,在最近的美国货币危机时期,向欧洲的棉花和谷物出口便全力加速进行,以期能够从欧洲赚得黄金。

    20 当然,这是陈旧的经验。一位匿名的大陆商人对著名的金条委员会(1810年)成员说了这样的话:“事实上,我只知道清偿贸易收支逆差的两种方法,即或者付黄金或者破产。”

    21 这是在皮尔时期;当今无准备的银行券数额约为1 850万英镑。

    22 “当货币外流时,法兰西银行经常加算一份贴水;在国外需求增强时,贴水提高到千分之八,甚至到千分之十。因为外国只能使用黄金,所以贴现者必须把这一数额加算于国内贴现率。一般说来,可以肯定,在外国贴现率高而巴黎的贴现率很低时,就会使用黄金贴水。它使一张千分之五利息的为期三个月的票据,提高到年息为2%。”(萨尔托里乌斯:《国外投资的国民经济制度》第263页。)

    23 不仅杜冈-巴拉诺夫斯基,而且奥托·鲍威尔也在他的对马克思危机理论作了如此敏锐和令人兴奋的论述中(《新时代》第23卷第1期第133页以下),被这个由经济现象本身所产生的诱惑所蒙骗。

    24 例如,1890年以后的萧条时期,情况就是这样。整个1893年是一个具有异常充裕的货币供给和利息低微的年头。1894年2月底,伦敦银行的贴现率为2%;而3月中旬,私人贴现率为1%。1895年1月中旬,伦敦的私人贴现率在0.5%至0.875%之间。尽管在长时间内存有异常大的闲散货币,但高涨期只是从1895年下半年才开始。

    25 近来,一般地说,由于忽视理论考察方法,一种恶习大大流行起来:根据短短几年间的一些观察中便推导出一般结论,把一个产业周期某部分阶段的现象,充其量是一定特殊周期的现象,提高为普遍“规律”。由于这种原因,其他人便拒绝任何一般的认识,并以等着瞧(qui vivra verra)的处世之道来宽慰自己。他们故意把政治经济学的认识贬低到低级趣味的笑话的水平。

    26 杜冈-巴拉诺夫斯基的危机理论中的这种混淆达到了极点。这种理论只看到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经济的形式规定性,而忽略了一切生产(不管它们的历史形式如何)共有的自然条件;因此,便得出仅仅为生产而存在生产的奇怪概念,消费则仅仅成为一种累赘的附属物。如果说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