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章 危机性质的变化。卡特尔和危机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也带来危机表现形式的某些变化,现在我们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这方面的研究。而这里所能做的,仅仅是揭示发展的一般线索的尝试;至于对每个个别国家危机变化的比较论证,则是历史研究的任务。

    这里只是试图从特殊中抽出一般。这一点现在更加困难了,因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过程在国际间的纵横交织越来越紧密;因此,当危机爆发时,一国的现象连同它的一切时间的、技术的与组织的发展阶段的特殊性,都会反作用于他国的危机。

    例如,最近欧洲1907年的危机现象,就只能从美国危机的反作用来理解。在欧洲早已不再能够达到的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现象所表明的美国危机的特殊性质,导致欧洲货币市场上的一些特殊现象。如果没有这种反作用,这些现象的一些细节和尖锐程度也许可以避免。

    另一方面,从一个国家(例如英国)的危机史中推论出危机变化的一般规律,同样是不可能的。因为资本主义危机恰恰是一种世界市场的现象(危机时间越长,就越是如此);一国的危机由于该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性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形,把这些变形一般化必然误入歧途。

    因此,如果想确定危机现象的变化,就必须能够同时从理论上推导出这些变化,以便我们能够确信,我们面对的不是与资本主义的一个阶段相适应的因而整个说来也许是偶然的特殊现象,而是由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中产生的趋势。

    资本主义是从商品生产还比较小的社会里发展起来的。只有资本主义的扩大,才使商品生产普遍化,才形成民族市场和不断扩大的世界市场。随着市场的扩大,危机得以爆发的条件也发展起来了。只要资本主义生产在自给自足的生产和拘束于手工业式的、为地区市场而进行的非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广阔基础上成长起来,危机便以自己的全部力量集中打击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危机也触及那些销路差不多完全停滞的生产部门,因为必要的流通,即为进行社会物质变换所绝对必要的流通,是通过手工业生产满足的,其他的需要是通过自给自足的生产满足的。这里,在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生产范围内,危机可以带来极大的破坏;如果造成危机的原因很强,足以使生产陷于瘫痪,那它就使一个时期的销路完全中断。正如我们还要看到的,在这一时期内,情况也确是如此。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生产和自给自足的生产被大量消灭。现在,危机触及了这样的生产,对它的节制受到满足相对和绝对地增大的社会需要的必然性的制约。随着生产的发展,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继续进行的而其继续进行便会阻止生产和流通过程完全中断的那一部分也增长了。这表现在服务于消费的产业部门受危机影响较弱;生活资料越是必需的,对其消费的波动越小,受危机影响也就越弱。

    危机现象也必然由于资本主义积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单个企业的抵抗能力随其自身规模的增长而增长。企业越小,就越可能随价格暴跌而完全破产。小企业家也许会丧失自己的全部销路,价格暴跌和歇业使他的商品资本不能向货币资本转化。因为他不掌握准备资本,尤其在危机期间得不到信用,所以不能履行自己的支付义务。因此,危机造成小的资本主义企业的大量崩溃,信用失灵,大批破产,支付停止,银行倒闭,从而导致一片混乱。此外,技术的差别也很大。现代企业与古老的、部分地还是手工业的或属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企业并存,后者在价格暴跌时完全无法生存。但是,它们的大量崩溃也把那些技术上有生命力的企业界一同拖进毁灭的深渊。

    现代大企业与危机的关系就不同了。它的生产如此之大,即使在危机期间,一部分也能继续进行。美国钢铁托拉斯在危机期间被迫将它的生产压缩一半,但它无需把自己的生产限制在最低限额以下。因此,随企业积聚的发展,它们能维持自己生产的规模也扩大了。

    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进行的那部分生产的规模,也绝对地和相对地增长了。与之相随,在危机期间仍然不受影响的商品流通范围也扩大了,以此为基础的流通信用也增加了。因此,对信用的破坏,不一定像资本主义初期的危机中那样彻底。但是,信用危机向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发展,也由于下述情况而变得困难起来:一方面,信用组织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商业和产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异。

    如果信用崩溃引起支付手段的突然短缺,那么,信用危机便发展为货币危机。 但是,第一,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继续进行的那种生产的规模越大,这种短缺也就越难发生,因为信用货币能够继续以同样的规模执行自己的职能;第二,通过信用解决的交易额越大,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越多,这种短缺也就越难发生,因为动摇银行信用比动摇个别产业资本家的信用更困难。但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支付手段短缺的情况一般并不出现,原因是:首先,信用的发展即使在危机时期也压低对支付手段的需要,因为支票和票据交换还继续进行;其次,这种支付手段可以由发行银行提供,而发行银行的信用即使在危机期间也仍然不受动摇。我们已经看到,银行券流通是建立在票据流通基础上的。票据流通之所以缩减,是因为作为它的基础的商品流通缩减了。但是,票据流通缩减的程度比商品流通更强,因为商业信用发生了动摇。现在,银行在实际商品流通许可的范围内用自己的信用取代商业信用。银行之所以能在这一范围内这样做,是因为继续进行的商品流通使银行确信,它的相应债权是有保证的。因此,它可以按照流通的实际需要提供自己的信用货币,满足对支付手段的需求。因此,银行便把支付手段的需求限制在它的实际的流通所必要的需要范围内,预防由于人们担心即使以最佳抵押也得不到支付手段而产生的几乎是无限制的需求。这种需求超出实际的需要,导致大量货币贮藏,从而又造成支付手段的减少。为使发行银行能够采取这种步骤,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它的信用是不可动摇的。这对经营得好的发行银行来说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条件。第二,银行券发行的增加不得危害可兑性。这个条件是由银行自我维持的利益迫使银行采取的措施实现的。这个措施是:在危机时期,银行券只有在绝对抵押条件下才予提供。因此,银行得到真正的仅在危机时期所造成的界限内满足流通需要的保证。再者,充足的现金储备,特别是黄金,保护可兑性不受无法预料的偶然事件的干扰。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个条件通过黄金生产的扩大、银行中黄金的积累以及把黄金的职能限于充当准备金来实现。由于信用的发展,黄金的职能日益被限制在清算国际收支差额方面。如果说国际支付量也绝对地大大增加了,那么,由于在国际间执行职能的信用货币的发展,用现金结算的差额却没有按照与老的资本主义发展国家积累的黄金储备相同的量和相同的比例增加。这就使发行银行能够满足危机期间增长的需求。当然,前提条件是,银行的经济职能没有受到法律的强制的阻挠。例如,在英国,它们受到皮尔条例的阻挠。在美国,它们受到荒谬的准备金规定的阻挠,同时也在那里造成具有典型意义的货币危机。

    货币危机若不发生,便保护了信用免遭全面崩溃,因而也同时预防了银行危机的爆发。这样,向银行的挤兑便不会发生,抽取存款也不是急切的和全部的,银行只要具有一般的支付能力就能偿付自己的债务。就银行危机不是作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的结果产生的,而首先是由银行资金的固定和信用提供的损失产生的意义上来说,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这里也具有为资本缓和危机的趋势。

    银行的积聚在这里也发挥着重大作用。银行通过大大扩大业务范围,通过延伸到具有不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各个国家的经济区,使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化。此外,这种日益增强的银行积聚,也同时带来银行对投机、商业和工业的地位的变化。首先,由于自己的巨大资本力量,银行积聚意味着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有利于银行。这种力量不仅在量上比银行债务人的力量更庞大,而且银行的优势也是一种质的优势,因为银行拥有随时可以发挥作用的形式即货币形式的资本。这种优势能够防止经营有方的大银行把自己的资金固定于其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并形成对它们命运的依赖,从而不可挽救地卷进这些企业在危机时发生的崩溃之中。

    如果仔细研究一下使银行危机的产生变得困难的原因,那么,首先应该指出,投机的范围和意义大大丧失了,而且既包括商品投机也包括证券投机。我们这里所说的商品投机不仅指交易所中的投机,而且尤其是指商品贸易中的投机,即指期待价格进一步提高的商人对商品的需求以及为通过抑制供给进一步提高价格而大量囤积商品。首先,随着一般商业的取消,随着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直接交易的增加以及商人转化为拿固定佣金的辛迪加和托拉斯的代理人,这种投机也走向衰落。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商业在高涨时期投机地把物价抬高到生产者确定的价格之上,避免了有效需求实际已经开始停滞时还制造销路畅通的假象。

    但是,批发贸易(在这方面仅涉及批发贸易)并没有因产业和大银行的商品部而丧失自己的原有地位。它自身显示出强大的积聚并大大限制了资本力量弱小者和完全局外人的参与。但是,在交易所的商品贸易由于特殊条件还在起特殊作用的场合,投机运动越来越受银行支配。银行由于信用组织的发展而日益掌握全部货币资本的支配权,使之能够限制投机运动不致超过一定的界限。

    最后,能够大大缩短特别易于投机的商品同市场距离的运输工具的发展,随时通报市场状况的通讯事务的发展,也促成对商品投机的限制。一方面在遥远的市场上卖不掉的商品堆集起来和另一方面在生产场所生产按原有的或提高的规模继续进行的情况,现在是更难发生了。但是,由于消费资料相对份额的减少,殖民地产品投机(这在英国早期危机中常常是致命的)只起十分微小的作用。供给的可靠性和规则性,市场状况信息的准确性和迅速性,也促进了这一点。此外,随着生产资料工业占有越来越大的规模,商品投机也失去意义。生产资料工业的产品不宜于投机,因为这种生产越来越成为根据订货来进行的生产。

    产业危机现象的变化和银行对产业统治的发展,也沿着阻滞银行危机发生的方向发挥作用。我们看到,日益增长的集中使产业企业具有更大的抵制危机的极严重的影响即全面破产的能力。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提高了这种抵抗能力,同时也像我们所看到的,它极大地加强了银行对产业的影响。其原因是:首先,股份公司提高了企业的抵抗能力。它即使在没有收益甚至亏损的情况下也能继续经营,因为资本供给在这里比单个企业更为容易。其次,在股份公司中可以很容易积蓄储备金,在好年景时为坏年景采取防备措施。再次,股份公司可以更容易从而更严格地控制资金的使用,尤其是对借入资本的使用。银行直接监督由它们以信用支持的公司的资本使用情况。导致产业对银行依赖的趋势越发展,这种监督的实施也就越系统化。出于企业本身之外的其他目的利用信用,则受到制止。在早期的危机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