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无量义经注释卷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注无量义经说法品第二

    言说法者。说者释迦牟尼金口之所吐。法者无量义经一相之法也。

    尔时大庄严菩萨摩诃萨与八万菩萨摩诃萨说是偈赞佛已俱白佛言。世尊。我等八万菩萨之众今者欲于如来法中有所咨问。不审。世尊垂愍听不。

    自下正说分也。凡有一十一分也。是即第一大众正问分。言今者欲于如来法中者释迦如来成道已后四十年间所说法中。言咨问者问道训也。言不审者不审谛义也。

    佛告大庄严菩萨及八万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知是时。恣汝所问。如来不久当般涅槃。涅槃之后普令一切无复余疑。欲何所问。便可说之。

    第二如来垂许分也。自佛告大庄严至菩萨言者是即经家辞。自善哉善哉至便可说之者正如来语也。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者赞悟权实德。言善知是时者赞知时德。言恣汝所问者正许所问。言如来不久当般涅槃者明正许所由。言涅槃之后普令一切无复余疑者明问功能。言欲何所问者是佛还问所问之旨。言便可说之者佛劝所问。

    于是大庄严菩萨与八万菩萨即共同声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欲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当修行何等法门。何等法门能令菩萨摩诃萨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三正发问分也。自于是大庄严至白佛言者经家辞也。自世尊菩萨至后三菩提者是即正发问。世尊者举能说名。言菩萨摩诃萨者举能行众。言欲得疾成者明求疾成。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明所成果。言应当修行何等法门者问所行法门。自何等法门下问疾成法门也。

    佛告大庄严菩萨及八万菩萨言。善男子。有一法门能令菩萨疾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萨学是法门者则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四如来略答分也。自佛告大庄严至菩萨言者经家之辞也。自善男子至得三菩提者如来所说。此有二说。自有一法门下略答问所行也。言一法门者谓无量义。即如来欲说法时至成就先为菩萨说大直道。藏教六度菩萨等闻佛所说三僧祇百劫相好修成佛发菩提心。其所说门能化行所化菩萨无历劫行不是疾成大直道。通教无生菩萨等干慧等十地行位不是疾成大直道。别教万行菩萨等三贤十地历劫行不是疾成大直道。圆教即是菩萨等虽是直道不大直道。今是一法门既异先说。故下经文云。四十余年未显真实。言则能疾得者。二答问疾成法。疾得者明法功能。

    世尊是法门者号字何等。其义云何。菩萨云何修行。

    第五重问三疑分也。一者问一法门名。二者问一法门义。三者问一法门行。

    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门名为无量义。

    第六如来广说分也。是即三问中先答初名问。言无量义者。成就字义故。以此法门说彼甚深法妙境界故。彼甚深法妙境界者诸佛如来最胜境界故。

    菩萨欲得修学无量义者应当观察。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无大无小无生无灭非住非动不进不退犹如虚空无有一法。

    自下越答第三行问。言应当观察者劝观照辞也。言一切诸法者举所观诸法也。是即四种十二因缘境界内界外因法果法。其事其理机见非一。是故名为一切诸法。言自本来今者总举十世。言自者诠九世之自性世。言本者三世之过去。言来者三世之未来。言今者三世之现在。言性相者指十如是。今但举二。性者如是性。相者如是相。今约法性之缘起建立法性之三世今立法性十二缘起不生不灭不思议故。十二缘起即是三道。是三道者即三佛性。是三佛性即空·假·中。是空·假·中恒是一心。今此经性者即中义。相者即假义。空者即空义。寂者寂次第之空·假·中故。言无大者谓无历劫菩萨大。言无小者谓无折体二乘小。言无生者谓无王宫出胎生。言无灭者谓无双林灰身灭也。言非住者生相已无故名非住。住相已无故名非动。七日翅足垂迹示权。故名不进。诤谛堕狱从他化现故名不退。常寂光土者无有余乘。是故名为犹如虚空。唯一佛乘者无有余乘。是故名为无有二法。是以言依报则遍一切处常寂光土。言正报则唯佛一人居净土也。言其法则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是三法者一心具足不一不异。一切众生平等共有。已显为佛未显众生。今为权大诸菩萨等开演所观最胜境界。上根大士闻开悟合故经云教菩萨法也。

    而诸众生虚妄横计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众恶业。轮回六趣受诸苦毒。无量亿劫不能自出。

    此明无明缘起也。言而者然而也。言诸众生者谓能迷众生。言虚妄者不即依他。言横计者巾上之?。言是此者生死此岸。言是彼者涅槃彼岸。言是得者阿耨菩提。言是失者住地烦恼。言起不善念者谓分别念即习因也。言造众恶业者谓十恶业报因也。是二句即明三界因。言轮回六趣者谓轮转六道即是报果。言六趣者。一者地狱趣。二者畜生趣。三者饿鬼趣。四者阿修罗趣。五者人趣。六者天趣。言受诸苦毒者谓受八苦即是习果。言无量亿劫者谓受苦时节。言劫者印度语略。具存本音应言劫跛。有二义。一者妄执义。二者时节义。时节义有小中大时。芥城·排石·人日·天珠。妄执义有粗细极执。三瑜祇行一生得超。今约受苦取时节义。芥城难尽是故名为无量亿也。言不能自出者。不遇善友不具三慧牢狱免出难得。是故名为不能自出。

    菩萨摩诃萨如是谛观生怜愍心发大慈悲将欲救拔。

    此明成行菩萨发心也。言如是谛观者。上则谛观三谛之境下则谛观六趣之境。言生怜愍心者。怜愍不了三谛之境。言发大慈悲者。慈悲与拔六趣之境。大者无缘义。言将欲救拔者。大悲为根拔二死苦发心为因救五住烦恼也。

    又复深入一切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异如是法。法相如是灭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恶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异·灭者亦复如是。

    此举遍知境也。言深入者。入法性底。言一切诸法者。谓千如因果。言法相如是者。不变真如。言生如是法者。随缘真如。是即第一举大相生。次言法相如是者。亦举不变。次住如是法者。亦举随缘。是即第二举大相住。次言法相如是者。亦举不变。次言异如是法者。亦举随缘。是即第三举大相异。次言法相如是者。亦举不变。次言灭如是法者。亦举随缘。是即第四举大相灭。又言法相如是者。亦举不变。言能生恶法者。亦举随缘。无明缘起是名恶法。次言法相如是者。亦举不变。言能生善法者。亦举随缘。法性缘起是名善法。善生恶生俱是生相也。住·异·灭者亦复如是者恶住善住恶异善异恶灭善灭其义如是也。

    菩萨如是观察四相始末悉遍知已。

    此结大四相。母胎出生名生相。五蕴相续名住相。五蕴衰变名异相。一期命终名灭相。无明四相始。老死四相末。无明即是法性体。老死即是法性体。三道即是三佛性。三种佛性为三德。善法能了知三道。即是三身三德。是故名为悉遍知已也。

    次复谛观一切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灭。

    此明似生似灭。言一切诸法者。谓世出世因果之法。不求随缘故。是故名为念念不住。暂随缘故。是名为新新生灭。

    复观即时生·住·异·灭。

    此明小四相也。言即时者刹那时。一刹那中亦生亦住亦异亦灭。小相有四。大相有四。都合有八相。八相迁物前后难测。唯如来知见能知能见。是故菩萨以一一法门无量义智观大四相。观小四相。

    如是观已。

    此一句结上事也。

    而入众生诸根性欲。性欲无量故说法无量。说法无量故义亦无量。

    此明起教也。言而者然而也。言入众生诸根性欲者。入者悟入也。言众生者界内界外十界众生。言诸根者界内理事根·界外理事根。言性欲者过去所习名性现在欣乐名欲。习欲成性成性生习欲。又过去名根现在名欲未来名性。言性欲无量故说法无量者。前四味所说八教等。言说法无量故义亦无量者。华严所说别圆两教能诠所诠体用因果权实众义。四阿含等所说众义。方等部等所说众义。般若部等所说众义。前四味中所说众义。所谓四种十二因缘义。四种四谛义。七种二谛义。五种三谛义等。如是义随性无量。

    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如是无相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

    自下三问之中答第二问问无量义。言无量义者从一法生者举所生之无量义示能生之一无相也。言其一法者者此举中道无二边相也。言即无相也者谓无有为染净相。言如是无相无相不相者此明无相则无相不相者谓随缘真如。其随缘真如犹如圆镜面一切形色随来能影。真如随缘亦复如是。一切染净相随来亦能相。是故名为无相不相。言不相无相名为实相者此明实相。不相不涅槃故名为不相。无生死故名为无相。无相即是中名为实相也。

    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真实相已。所发慈悲明谛不虚。于众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复为说法令诸众生受于快乐。

    此明实相之功能也。言菩萨摩诃萨者举能安住也。安住者心无作意常游实相。言如是真实相已者举所住实相。即十如境。言所发慈悲者。与四德乐名为慈。拔五住苦名为悲。言明谛不虚者。明谛者审谛义。不虚者真实义。言于众生所者举所拔之众生。言真能拔苦者是举能拔之悲效。言苦既拔已复为说法者举了因种。言令诸众生者举能受之众生。言受于快乐者是举所受之慈力。

    善男子。菩萨若能如是修一切法门无量义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举所诠而结叹也。言善男子者是称对扬大庄严也。言菩萨者是举能行者也。言若能如是修一切法门无量者举上所说所行之道。言一切法门者是能观智。言无量义者是所观境。境虽无量然随智一境。智虽唯一而随境多名。言必得疾成者。必得者遮不定辞。疾成者破历劫义。言阿耨菩提者举所得果。

    善男子。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文理真正尊无过上。三世诸佛所共守护。无有众魔群道得入。不为一切邪见生死之所坏败。

    是举能诠而结叹也。言善男子者称对扬辞。言如是者举此经体。言甚深者谓实相甚深。言无上者实相无上。言大乘者实相大乘。言无量义者实相无量义。言经者说实相义能诠教名。言文者说实相之名句文。言理者文所诠之实相理。说实相文故名为真。内证妙理故名为正。此文此理独超三乘。是故称尊。既无等伦。何况有胜。是故名为无过上也。言三世诸佛所共守护者是明大圣守护此经·三世诸佛者过去世中已成佛·未来世中当成佛·现在中现成佛。不但一人名为共。不失能诠名为守。不失所诠名为护。言无有者都无义也。言众魔者谓四魔·八魔·十魔等。言群道者三师外道·六师外道·言得入者谓乳中加水等。加文为得混理为入。今此经文理已用实相既如来印定。故魔道不得入。言不为者不被义。言一切邪见生死者。一切者举总数也。邪见者内邪见也。两教二乘四教菩萨各执自教随情诤门皆名邪见。是举因败。言生死者七种生死。是举果败。文是实相故不为邪见败。理是实相故不为生死败。

    是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欲疾成无上菩提应当修学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

    是即举能说结叹劝学也。

    尔时大庄严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说法不可思议。众生根性亦不可思议。法门解脱亦不可思议。

    自下第七大众重征分也。言尔时大庄严菩萨复白佛言者经家序。言世尊者举能说之号。言世尊说法不可思议者叹法身不可思议。言众生根性亦不可思议者叹般若不可思议。言法门解脱亦不可思议者叹解脱不可思议。

    我等于佛所说诸法无复疑难。而诸众生生迷惑心。故重咨世尊。

    是明发问之所由也。言我等者庄严等八万众。言于佛所说诸法无复疑难者明自从敬。言而诸众生生迷惑心故重咨世尊者明为他咨决。

    自从如来得道已来四十余年常为众生演说诸法四相之义·苦义·空义·无常·无我·无大·无小·无生·无灭·一相·无相·法性·法相·本来空寂·不来·不去·不出·不没。若有闻者或得暖法·顶法·世第一法·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发菩提心登第一地·第二地·第三地至第十地。往日所说诸法之义与今所说有何等异而言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菩萨修行必得疾成无上菩提。是事云何。唯愿世尊。慈哀一切广为众生而分别之普令现在及未来世有闻法者无余疑网。

    是举正问也。言自从如来得道已来四十余年者是明说法之年代也。自从者从来义。如来者是举贤劫第九释迦。得道者谓释尊生年至三十年摩竭提国菩提场中菩提树下坐金刚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云得道。四十余年者三十成道后生年七十一说无量义经故名四十余年。言常为众生演说诸法者总举不断三乘法施。言四相之义下别举所施法。四相者。一者生相。二者住相。三者异相。四者灭相。破乐倒故说苦义。破净倒故说空义。破常倒故说无常义。破我倒故说无我义。无大者遮大四相。无小者遮小四相无生者遮缘生。无灭者遮缘灭。一相者谓一真如相。无相者遮有为相。法性者谓诸法性。法相者谓诸法相。本来空寂者谓不可得。不生故不来。不灭故不去。不净故不出。不染故不没。言若有闻者。下明法胜利。言或得暖法下明声闻胜利。言辟支佛道者明缘觉胜利。言发菩提心下明菩萨胜利。言往日所说诸法之义者举四十余年所说三乘教。言与今所说有何等异者举今日所说分一乘教。而言甚深无上大乘不举今日经疑疾成异。言唯愿世尊下为利他故请佛分别。言普令现在下明分别功能也。

    于是佛告大庄严菩萨。善哉善哉。大善男子。能问如来如是甚深无上大乘微妙之义。

    自下如来广说也。言善哉善哉者。初叹举往后叹举今。言大善男子者。问大直道是故称叹大善男子。言能问如来下赞能问妙义。

    当知。汝能多所利益。安乐人天拔苦众生。真大慈悲信实不虚。

    所问今经内证甚深·内证无上·内证大乘·内证微妙·三乘·五乘·七乘·九乘及无量乘皆出此经。故问其义多所利益。七方便人第一义天俱与安乐。况乎世间一切人天。分段粗苦·变易细苦俱拔众生。拔无作苦名真大悲。与无为乐名真大慈。圆信具足名为信实。性功德故名为不虚也。

    以是因缘必得疾成无上菩提亦令一切今世来世诸有众生得成无上菩提。

    言以是因缘者明疾成由也。言因者性得三因。言缘者今经一乘。今大庄严菩萨大悲为根圆觉为因疾得成佛。是即自利。言亦令一切者兼有余记。言今世者指近世。言来世者指远世。言诸有众生者兼五种姓。言得无上道者记当来果也。

    善男子。我先道场菩提树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观一切诸法。不可宣说。

    言善男子者唱大庄严菩萨。言我者指垂迹释迦。言先道场树下者。未成道时故名为先。道场者三世诸佛得道之处故名道场。言菩提树下者。观树通称随佛各别。释迦之树正得其名。言端坐六年者指圆六度。非苦行故云端坐六年。言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坐圆六度所得之果。言以佛眼观者谓如来知见眼见观知俱内证故名佛眼观。言一切诸法者谓十界·十如·百界·千如·三千世间实相之法。言不可宣说者有为之知不能所说名不可说也。

    所以者何。知诸众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种种说法。种种说法以方便力四十余年未显真实。是故众生得道差别不得疾成无上菩提。

    言所以者何者征问之辞也。言知诸众生性欲不同者谓十二种众生性欲各各不同。是举所被机也。一往昔值遇菩萨之化但修大乘得成习性今生名为定性大乘。二往昔值遇独觉之化但修独觉乘得成小习性今现生名为定性独觉乘。三往昔值遇但声闻化但修声闻乘得成小习性今现生名为定性声闻乘。四往昔值遇具三乘化具修三乘行成三乘习性今现生名为三乘不定性。五往昔值遇菩萨独觉二乘之化兼修大小二乘之行。得成大小二乘习性未遇声闻小乘之化今生名为菩萨独觉阙声闻种不定种性。六往昔值遇菩萨声闻二乘之化兼修大小二乘之行得成大小二乘习性未遇独觉二乘之化。今生名为菩萨声闻阙独觉种不定种性。七往昔值遇独觉声闻小乘之化未遇大乘菩萨之化今生名为独觉声闻阙菩萨种不定种性。八往昔虽遇三乘之化然未成三乘及不定习性。是故今生遇恶知识一向行恶。是故名为暂时无涅槃一向行恶行。九往昔虽遇三乘之化然未成三乘及不定习性。是故今生遇恶知识拨无因果普断善根。是故名为暂时无涅槃普断诸白法。十往昔虽遇三乘之化然未成三乘及不定习性。是故今生其根下劣无涅槃分。是故名为暂时无涅槃无有涅槃分。十一往昔虽遇三乘之化然未成三乘及不定习性。是故今生其根下劣乐人天善。是故名为暂时无涅槃断善少一阐提。十二往昔未遇三乘之化未修三乘及不定行。是故今生无三乘因。是名为毕竟无涅槃无因一阐提。世尊能知如是等类一切众生各各性欲。是故众生得道差别名知诸众生性欲不同也。言性欲不同种种说法者是举能被教也。释迦一代四十余年所说之教略有四教及以八教。所谓树王华严·鹿苑阿含·坊中方等·鹫峰等般若。演说一乘·大小菩萨历劫修行·小乘三藏教·大乘通教·大乘别教·大乘圆教·顿教·渐教·不定教·秘密教·如是等前四味各各不同。是故名为种种说法。言以方便力四十余年未显真实者但说随他五种性等门外方便差别权教带权一乘未显随自一佛乘等露地真实平等直道舍权一乘。是故说言以方便力四十余年未显真实。言是故众生得道差别者。未显直道真实甚深一大事因缘。是故诸乘得道差别。言不得疾成无上菩提者。未解直道一乘海路未乘纯圆六度固船未得实相方便顺风。是故横道三乘险路步行历劫多留难处勤苦妄想梦里大河。是故说言不得疾成无上菩提。

    善男子。法譬如水能洗垢秽。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诸有垢秽。其法水者亦复如是能洗众生诸烦恼垢。

    自下举喻显法胜劣。此有二段。从法譬如水至诸有垢秽者明开譬也。从其法水者至诸烦恼垢者略明合譬。是即举异显同喻也。井池江河溪渠大海者举异喻。洗垢诸水者显同喻。井池喻三藏教。江河喻通教。溪渠喻别教。大海喻圆教。井池水不流喻二乘别观折法谛缘空。江河水流动喻三乘共观体法般若空。溪渠众多流喻菩萨假法无量四谛观。大海圆满水不增亦不减喻圆机菩萨约竖实相观。言诸有者谓二十五有。言垢秽者谓烦恼障垢·所知障秽也。言诸烦恼者谓九十八使也。

    善男子。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别异。其法性者亦复如是。洗除尘劳等无差别三法·四果·二道不一。

    是即牒合文也。举同显异。言水性是一者是举同喻。言江河井池等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