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光明最胜王经注释卷第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金光明最胜王经莲华喻赞品第七。

    (三门分别。初来意者。妙幢默念。世尊导师久殖胜因。寿命何短。四方四佛忽现室内陈寿无边。岂凡心测。因闻寿远。愿得菩提。说果令求。求须起行。所以夜梦金鼓示忏悔方。今即胜行感梦起。阶非无因缘。众疑未知。所以佛为说。于过去有王名金龙主。以莲华喻赞十方佛。由此胜因感斯嘉梦。欲令时会得除疑惑同殖妙因。故前品后有斯品起。释品名者。兴公疏云。梵云迦摩罗莲花。羯啰池。悉埵赞。总应云莲花池赞品。今以喻代池者。盖翻译之意乎。沼公云。莲花是喻。赞叹是法。此意花即喻因。莲即喻果。前后相望双含因果。又莲花出泥水。不为泥水所污。喻修行虽在染位。必能出离惑泥。然今意取赞佛妙德如似莲花。故此品云。常以莲花喻赞称叹十方佛。此品明彼故以为名。言解妨者。何不于前梦忏品后即说此品。今方说耶。答。时会机宜欲乐示故。又梦忏悔为灭罪之先征。悟即应求罪灭进修胜行。现因正学故即先陈。往事令证诚故在后说)

    尔时佛告菩提树神。善女天。汝今应知。妙幢夜梦见妙金鼓出大音声。赞佛功德并忏悔法。此之因缘。我为汝等。广说其事。应当谛听善思念之(品文分四。一举事欲陈诚众令听。二正为广应说令知宿缘。三妙幢汝当知下结会今古许为授记。四众闻发心愿当修学。末一颂是。此即初也。树神名坚牢。亦因地神。树名毕钵罗。佛依成道名菩提树)。

    过去有王名金龙王。常以莲华喻赞。称叹十方三世诸佛。即为大众说其赞曰(广说有二。初标后说。即为大众下是也)。

    过去未来现在佛。安住十方世界中。我今至诚稽首礼。一心赞叹诸最胜(说也。有三十五颂。大分为三。初二十颂赞叹。次一颂回向。后十四颂发愿。赞叹有二。初十五颂赞佛色身。赞色身中。初一颂虔诚标赞。次十三颂随德别赞。后有一颂结无边赞。此初也。初一句陈所应赞。一句所赞住处。一句三业申礼也)。

    无上清净牟尼尊。身光照耀如金色(下随德别赞。此初半颂赞相中十四身皮金色。大般若三百八十一云。十四世尊身皮皆真金色。光洁晃曜如金台。或是赞身之常光)。

    一切声中最为上。如大梵响震雷音(第二赞二十七梵音声相。如般若云。世尊梵音词韵和雅。乃至广说)。

    发彩喻若黑蜂王。宛转旋文绀青色(第三赞发好也。如经世尊首发修长绀青稠密不白)。

    齿白齐密如珂雪。平正显现有光明(第四赞齿相也。如经二十三。世尊齿相四十。斋平净密根深。白逾珂雪)。

    目净无垢妙端严。犹如广大青莲华(第五赞目相。如经世尊眼晴绀青鲜白红环。间饰皎洁分明)。

    舌相广长极柔软。譬如红莲出水中(第六赞舌相。如经二十六。世尊舌相薄净广长。能覆面轮至发耳际)。

    眉间常有白毫光。右旋宛转玻璃色。眉细纤长类初月。其色光耀比蜂王(第七叹世尊眉相。第八叹三十九眉好)。

    鼻高修直如金鋋。净妙光润相无亏。一切世间殊妙香。闻时悉知其所在(第九叹鼻随好。初半叹色好。次半赞根用好)。

    世尊最胜身金色。一一毛端相不殊。绀青柔软右旋文。微妙光彩难为喻(第十合叹。第十一世尊毛孔各一毛生相。第十二世尊毛发端皆上靡相)。

    初诞身有妙光明。普照一切十方界。能灭三有众生苦。令彼悉蒙安隐乐。地狱傍生鬼道中。阿苏罗天及人趣。令彼除灭于众苦。常受自然安隐乐。身色光明常普照。譬如镕金妙无比(下二颂半第十一重叹身光相。于中分三。初半颂身光照境。次一颂半赞身光益。后半颂赞身光无比也)。

    面貌圆明如满月(十二以一句叹佛面轮其犹满月)。

    唇色赤好喻频婆(十三以一句叹佛唇色好)。

    行步威仪类师子(十四以半颂叹佛前光威肃如师子王)。

    臂肘纤长立过膝。然等垂下婆罗枝(第十五赞佛第九臂相)。

    圆光一寻照无边。赫奕犹如百千日。悉能遍至诸佛刹。随缘所在觉群迷(下第十六以三颂叹佛常光面各一寻相。相中分三。初一颂光照随缘。次一颂灭诸生苦。后一颂能与其乐此初)。

    净光明网无伦比。流辉遍满百千界。普照十方无障碍。一切冥闇悉皆除(除众生苦也。如帝释网。网化众生。佛光亦尔)。

    善逝慈光能与乐。妙色映彻等金山。流光悉至百千土。众生遇者皆出离(此明与乐有二。初世间乐。皆出离者出世乐也)。

    佛身成就无量福。一切功德共庄严。超过三界独称尊。世间殊胜无与等(下一颂结无边赞。相好是福分故云无量福。是无漏故超三界。极圆满故无与等)。

    所有过去一切佛。数同大地诸微尘。未来现在十方尊。亦如大地微尘众(下五颂中身。于赞名分三。初一颂陈佛无边。次一颂归依供养。后三颂发言赞叹。此初也)。

    我以至诚身语意。稽首归依三世佛。赞叹无边功德海。种种香华皆供养(归依供养)。

    设我口中有千舌。经无量劫赞如来。世尊功德不思议。最胜甚深难可说(发言赞叹有三。此初一颂总赞如来出心言路)。

    假令我舌有百千。赞叹一佛一功德。于中少分尚难知。况诸佛德无边际(此一颂设赞一德无穷)。

    假使大地及诸天。乃至有顶为海水。可以毛端滴知数。佛一功德甚难量(此一颂赞德甚深超过数量)。

    我以至诚身语意。礼赞诸佛德无边。所有胜福果难思。回施众生速成佛(第二回向)。

    彼王赞叹如来已。倍复深心发弘愿(下发愿有十四颂分二。初半颂总标。后十三颂半别显。此初也)。

    愿我当于未来世。生在无量无数劫。梦中常见大金鼓。得闻显说忏悔音(金鼓说忏悔音。计此应令在后。以奉金鼓方发愿故。由文便故在前明之。别显有八。一颂第一愿梦见金鼓)。

    赞佛功德喻莲华。愿证无生成正觉。诸佛出世时一现。于百千劫甚难逢(二此一颂愿赞佛德。喻如邬昙钵莲华)。

    夜梦常闻妙鼓音。昼则随应而忏悔(三半颂愿行忏悔善)。

    我当圆满修六度。拔济众生出苦海。然后得成无上觉。佛土清净不思议(四此一颂愿修诸善有四。一句行六度。一句济众生。一句愿成佛道。一句愿佛土清净)。

    以妙金鼓奉如来。并赞诸佛实功德。因斯当见释迦佛。记我当绍人中尊(五此一颂愿当得记)。

    金龙金光是我子。过去曾为善知识。世世愿生于我家。共受无上菩提记(六此一颂愿子亦同)。

    若有众生无救护。长夜轮回受众苦。我于来世作归依。令彼常得安隐乐。三有众苦愿除灭。悉得随心安乐处(七下二颂愿当利他。利他中初一颂半令得世间乐)。

    于未来世修菩提。皆如过去成佛者(此半颂令得出世乐)。

    愿此金光忏悔福。永竭苦海罪消除。业障烦恼悉皆亡。令我速招清净果(八次六颂愿自得益。自得益中有六。此初一颂愿忏灭得涅槃。苦海者即报障。业者业障。烦恼即惑障)。

    福智大海量无边。清净离垢深无底。愿我获斯功德海。速成无上大菩提(此一颂愿得法身智成大觉得报身)。

    以此金光忏悔力。当获福德净光明。既得清净妙光明。常以智光照一切(此一颂愿得身智光照他起化身)。

    愿我身光等诸佛。福德智慧亦复然。一切世界独称尊。威力自在无伦匹(此一颂愿身智光等诸佛)。

    有漏苦海愿超越。无为乐海愿常游。现在福海愿恒盈。当来智海愿圆满(此一颂愿超苦海。于中有二。半颂离苦得乐。半颂福圆智满也)。

    愿我刹土超三界。殊胜功德量无边。诸有缘者悉同生。皆得速成清净智(此一颂愿得净土俱成佛道。文相可知)。

    妙幢汝当知。国王金龙主。曾发如是愿。

    彼即是汝身。往时有二子。金龙及金光。

    即银相银光。当授我所记(第三大段结会今古许当与记。一颂结会。一颂许记)。

    大众闻是说。皆发菩提心。愿现在未来。

    常依此忏悔(下第四大段众闻发心愿依修学)。

    金光明最胜王经金胜陀罗尼品第八。

    (三门同前。言来意者。上明梦闻金鼓说忏悔音灭除业障修净地行。皆由亲近供养诸佛发胜祈愿善根所成。此等既由佛得。是故教常见佛。广行难学略行易遵。故授总持令依修学。常得见佛修行供养。故前品后有此品生。二释品名者。梵云[口*皿]啰。此云金。跋底此云胜。陀罗尼此云总持。金者是喻。陀罗尼是法。胜通法喻。金中之胜。如赡部金。此总持胜亦复如是。取金为喻。义同于前三身品说。三说妨者。问。经持此总持者具大福德。已多佛所殖善持戒决定能入甚深法门。既云已多佛所殖善持戒。此即自能恒睹诸佛。何假佛教总持之法。答。更令增进故教神咒)

    尔时世尊复于众中。告善住菩萨摩诃萨。善男子。有陀罗尼名曰金胜(品文分五。初标咒劝持赞人令学。二教持神咒前之方便。三正说神咒。四广赞功能。五教行方轨。初段有三。一对机标咒之名。二劝人持学所以。三是故下美人令其修学。此初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亲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恭敬供养者。应当受持此陀罗尼(劝人持学所以有三。初述愿持。次征所以。后为解释。此即初也)。

    何以故。此陀罗尼乃是过现未来诸佛之母(后二文也。能生诸佛名为佛母)。

    是故当知持此陀罗尼。具大福德已。于过去无量佛所。殖诸善本今得受持。于戒清净。不毁不缺无有障碍。决定能入甚深法门(美人令其修学有八德。如文可知。烦故不述)。

    世尊即为说持咒法。先称诸佛及菩萨名。至心礼敬。然后诵咒(教持神咒前之方便。初标后教。此初也)。

    南谟十方一切诸佛。南谟诸大菩萨摩诃萨。南谟声闻缘觉一切贤圣。南谟释迦牟尼佛。南谟东方不动佛。南谟南方宝幢佛。南谟西方阿弥陀佛。南谟北方天鼓音王佛。南谟上方广众德佛。南谟下方明德佛。南谟宝藏佛。南谟普光佛。南谟普明佛。南谟香积王佛。南谟莲华胜佛。南谟平等见佛。南谟宝髻佛。南谟宝上佛。南谟宝光佛。南谟无垢光佛。南谟辩才庄严思惟佛。南谟净月光称相王佛。南谟华严光佛。南谟光明王佛。南谟善光无垢称王佛。南谟观察无畏自在佛。南谟无畏名称佛。南谟最胜王佛。南谟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南谟地藏菩萨摩诃萨。南谟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南谟妙吉祥菩萨摩诃萨。南谟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南谟普贤菩萨摩诃萨。南谟无尽意菩萨摩诃萨。南谟大势至菩萨摩诃萨。南谟慈氏菩萨摩诃萨。南谟善惠菩萨摩诃萨(教也。初总礼。后别礼。南谟释迦下是也。其文可知)。

    陀罗尼曰。南谟曷喇怛娜喇夜也怛侄他君睇君睇矩折囇矩折囇壹窒哩蜜窒哩莎诃(正说神咒)。

    佛告善住菩萨。此陀罗尼。是三世佛母(下广赞功能有二。初明咒是佛母。后明持者获益。此初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持此咒者。能生无量无边福德之聚(获益中。初总标。后别示。此总也)。

    即是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无数诸佛。如是诸佛。皆与此人。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别示获益有六。一即供养佛。法供养故。二得佛记。三得福果。四所愿遂心。五常近善友。六佛等守护。文段可知。故不别指)。

    善住若有人能持此咒者。随其的欲。衣食财宝。多闻聪慧无病长寿。获福甚多。随所愿求。无不遂意善住。持是咒者。乃至未证无上菩提。常与金城山菩萨。慈氏菩萨。大海菩萨。观自在菩萨。妙吉祥菩萨。大冰伽罗菩萨等。而共居止。为诸菩萨之所摄护善住当知。持此咒时。作如是法(五教行方轨。文分为三。一总标。二别示。三结劝勿忘。此初也。庄公云。冰伽罗者。此云金色也)。

    先应诵持满一万八遍。为前方便。次于闇室。庄严道场(别示。于中有八。一持咒方便。二处所。三庄严。已上所牒文是也)。

    黑月一日。清净洗浴着鲜洁衣。烧香散华。种种供养并诸饮食(四时节。五结净。六供养。合三文也)。

    入道场中。先当称礼如前所说诸佛菩萨。至心殷重悔先罪已。右膝着地。可诵前咒。满一千八遍。端坐思惟。念其所愿。日未出时。于道场中。食净黑食。日唯一食。至十五日。方出道场(七明正行有九。一归礼。二忏悔。三虔恭。四诵数。五起愿。六食处时节。七所应食染令黑亦得。八知量。九期限。其文见。兴公云。净黑食者。日出已后所食名净白。故日未出时饭食名黑食。日出已去不得间绝。故日未出时食净黑食也)。

    能令此人福德威力不可思议。随所愿求。无不圆满。若不遂意重入道场(愿遂有二。初福多之者二七日愿遂。二若不遂意下。恶业重者更重邀期还如前作。此分二品)。

    即称心已常持莫忘(结劝勿忘)。

    金光明最胜王经重显空性品第九。

    (三门同前。言来意者。前寿量等明大乘果。梦忏等下明大乘行。行托境生。前诸品中虽略明空。未广正辨。今为明境。故此品来。亦前诸品虽略明空。多说有行。恐其滞有二执难除。三轮不圆。六度难满。故今广明我法二空。重令除其二执。三轮既得清净。六度能到彼岸。故此品生。释品名者。空性三。一者空即是性。即遍计所执我法二种。二者空之性。即真如是空之真性。因空所显故云空性。非体性空。三者依他亦名空性。名无生性故。若云舜若。空即是性。云舜若多。即空之性。空者无也。显者明也。重者复也。前虽略明犹未能解。余经虽广亦未能知。今复显之故云重显空性品。言解妨者。问。既云明空性品。何故复云求证菩提真实处常以甘露施群生等。菩提有情俱不空故。答。我法实皆空无法。有情觉依他圆成有故说得菩提。若不先观空。无由能证实。为对遣妄执故云空性品)

    尔时世尊说此咒已。为欲利益菩萨摩诃萨人天大众。令得悟解甚深真实第一义故。重明空相(品文分三。一初结集叙说所因。二佛为重陈空义。三时众获益庆跃奉行。此初也。云真实者。简诸小乘所说第一义谛。彼非实故。余文可知)。

    而说颂曰。我已于余甚深经。广说真实微妙法。今复于此经王内。略说空法不思议(佛为重陈空义。有三十三颂分二。初三颂总标说意。次三十颂别为说空。初中复三。初一颂指显略。次一颂明其所为。后一颂明起说因。此初也。于余甚深者。深密·楞伽·般若等经广说。此经王内略说空法者。总即为人法。别即显十八空。十八空中。但显八空。谓内空·外空·内外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自性空·一切法空。显影余故)。

    于诸广大甚深法。有情无智不能解。故我于斯重敷演。令于空法得开悟(兴公云。此次显略说之意也。无知者。即无利根之智故。为利钝根广略说法。自有二义。若欲令受持者。利根即广。钝根即略。欲令生解者。钝即广说。利即略说。而言不能解者。即不能广解无量空义。故不相违。法镜不云乎。极略难解知。极实令智退也。得开悟者。即前令得悟解)。

    大悲哀愍有情故。以善方便胜因缘。我今于此大众中。演说令彼明空义(明起说因。以善方便者。即作胜明者解也。令彼解空义也)。

    当知此身如空聚。六贼依止不相知。六尘诸贼别依根。各不相知亦如是(自下三十颂别明空。分之为六。初十二颂明三空。为除有人情我法二执。第二有半颂。明毕竟空。三一切诸法下有四颂半。明无际空。四我断一切下一颂明无散空。五我开甘露下一颂明自性空。六明自余文一切法空。初文分二。初一颂总标初三空。后十一颂别明三空。此初也。此身如空聚者。标内外空。即造根四大。及细意识为六识。及五色根依。明内空。亦为外境空故名外空。即扶根尘名之为外。非离身外。六贼依止不相知者。标内空。六尘诸贼等者。标外空。下各广释。此所依身犹聚沫等。云如空聚。又有漏虚伪无功德故。名为空聚。然六根境皆能为缘损坏善品。故并名贼。故云六尘诸贼别依根)。

    眼根常观于色处。耳根听声不断绝。鼻根恒嗅于香境。舌根镇尝于美味。身根受于轻软触。意根了法不知厌。此等六根随事起。各于自境生分别(自下别明空。初三颂半明内空。次一颂半就能所缘以明外空。后六颂明内外空。就内空中。初两颂就所依根以明内空。次识如幻化下一颂半。就能依识以明空。此即初也。此六根体及所缘境。十八空论云。凡夫二乘谓内六入能受六尘果报故名受者。为破此执。唯有六根无能受法。名受者空。此意根境识三和合能受。非根独能。破外道执受者我故。破二乘执能有受法我。又破离识俱说为空。随事起者。随能造大并能依识等事起。照自境生妄识分别)。

    识如幻化非真实。依止根处妄贪求。如人奔走空聚中。六识依根亦如是。心遍驰求随处转。托根缘境了诸事(就能依识以明内空。论云。以无境故识不得生。是名内空。识如幻事。从颠倒生。妄想取境。如走空聚。诸境皆贪名遍驰求。托根缘境。根境既空。故识非有)。

    常爱色声香味触。于法寻思无暂停。随缘遍行于六根。如鸟飞空无障碍。藉此诸根作依处。方能了别于外境(明外空也。举能缘识明境是空。遍行六根者。约一意处现起之识云遍行六根。识遍缘境如鸟无碍。既藉根处方变缘境。根识是空。外境非有。为破小乘及外道执故说为空。人法俱空。唯识无境。是名外空也)。

    此身无知无作者。体不坚固托缘成。皆从虚妄分别生。譬如机关由业转(下明内外空。即造根及扶尘之四大是根境依。复总合观故云内外空。无知无作者者。下一者字贯通无知。身如聚沫故不坚固。四大合成故托众级。皆从颠倒虚妄所生。总无我故。如机关木人。但但由业风所转)。

    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此四大蛇性各异。虽居一处有升沉。或上或下遍于身。斯等终归于灭法(别明四大相乖无常有苦。初两颂总明相乖故无常。后一颂显性各别故有苦。初复有二。初一颂总明相违。次一颂明相违所以)。

    于此四种毒蛇下。地水二蛇多沉下。风火二蛇性轻举。由此乖违众病生(显性各别故有苦也)。

    心识依止于此身。造作种种善恶业。当往人天三恶趣。随其业力受身形。遭诸疾病身死后。大小便利悉盈流。脓烂虫[虫*旦]不可乐。弃在尸林如朽木(明无净乐等故空分二。初一颂不净业故招五趣果。不同无漏自净之业招清净果。后一颂明不净相无净乐故空也)。

    汝等当观法如是。云何执有我众生(上来明观空体即人法空。此下明观空作用有五空。此即毕竟空。文势亦得结前无我。据别即令观毕竟空。菩萨发心为常益物。故次令观毕竟空。众生揽法以成。法既体空。众生宁有)。

    一切诸法尽无常。悉从无明缘力起。彼诸大种成虚妄。本非实有体无生。故说大种性皆空。知此浮虚非实有(明无际空。为成毕竟利有情故。观无际空。文段分三。初一颂半总明体空。次两颂别明缘生。后一颂明轮回不息。即是无终。此初也。诸法无常者。观无常缘生。无明力起者。观无作缘生。即是无常。无明为缘余支得起。彼羯刺蓝等诸位大种颠倒缘生。名为虚妄。不同胜数诸外道等说体皆实。故云本非实有体皆从缘起。无自然生故云无生。余文可知也)。

    无明自性本是无。藉众缘力和合有。于一切时失正慧。故我说彼为无明(别明十二。此初无明也。非神我等起。非自性等因生。云本是无。但众缘有明缘生义。无正惠明忘失正惠说为无明)。

    行识为缘有名色。六处及触受随生。爱取有缘生老死。忧悲苦恼恒随逐(明所余支。文相可知)。

    众苦恶业常缠迫。生死轮回无息时。本来非有体是空。由不如理生分别(明轮回不息显无终也。众苦者。明从生老后起惑业。惑缠苦迫因更复生死轮回故无息时。虚妄缘生无有实体。皆心变。识外体空故。云本来非有等。由不如理虚妄生思惟漏分别。非他所造也)。

    我断一切诸烦恼。常以正智现前行。了五蕴宅悉皆空。求证菩提真实处(明无散空。不同二乘无大悲。故所修诸善至无余位即皆散舍。身灰致灭。我断烦恼者。得涅槃。常以正智等者。即所起应化是智影故。名为正智。能了皆为空故不舍生死。求真空处故不舍涅槃。菩提菩提断名为菩提。非虚妄故名真实处)。

    我开甘露大城门。示现甘露微妙器。既得甘露真实味。常以甘露施群生(明本性空。即本性住种姓。我开甘露门者。即能诠之教甘露即涅槃也。微妙器者。即行佛性能得受证涅槃甘露。既得甘露等者。明他闻得。得即证也。常以下一句明他能施)。

    我击最胜大法鼓。我吹最胜大法螺。我然最胜大明灯。我降最胜大法雨。降伏烦恼诸怨结。建立无上大法幢(下三颂明一切法空。即力无畏等法也。于中分二。初明所得功德。后由是我于下明为求此功德修行方成。初中复二。一颂半明得一切功德。后一颂半明一切功德利用。此初也。击大法鼓者。开权也。吹大法螺者。说教也。然大法灯者。照涅槃理。降大法雨者。成就智身。降诸怨结者。破恶也。即余经云。欲说大法建大法幢者。得大菩提智也)。

    于生死海济群迷。我当关闭三恶趣。烦恼炽火烧众生。无有救护无依止。清凉甘露充足彼。身心执恼普皆除(下明功德利用。由诸众生不知四谛故受诸苦。今此初句是总。关闭恶趣者。令舍苦谛。从烦恼炽火至无依止。令断集谛。清凉甘露等者。令证灭谛。身心热恼等者。令修道谛。此中多说利他功德)。

    由是我于无量劫。恭敬供养诸如来(下明我为求此一切功德修行方成。下八颂中分之为四。由是我于无量劫者。即明初生正勤经无量劫。经无量劫行正勤事故。次恭敬供养等者。明除高慢修十供养也)。

    坚持禁戒趣菩提。求证法身安乐处。施他眼耳及手足。妻子僮仆心无吝。财宝七珍庄严具。随来求者咸供给。忍等诸度皆遍修。十地圆满成正觉(此二颂明除妄想行慈悲行。除他破戒垢故持戒。戒为诸善之根本故。所以先明。为除他贪故行布施。为除他瞋故行忍等诸度。一一遍修得圆满已。方成正觉)。

    故我得称一切智。无有众生度量者(下五颂半明第四除我见生般若观分二。初半颂明般若余不能量。后五颂校量难知。此初也。故者由我观空也)。

    假使三千大千界。尽此土地生长物。所有丛林诸树木。稻麻竹苇及枝条。此等诸物皆伐取。并悉细末作微尘。随处积集量难知。乃至充满虚空界(校量难知。初二颂举一三千尘数。次一颂举十方尘数。后二颂正校量。此初也)。

    一切十方诸刹土。所有三千大千界。地土皆悉末为尘。此微尘量不可数(举十方也。此微尘量不可数者。即通结前一三千界也)。

    假使一切众生智。以此智慧与一人。如是智者量无边。容可知彼微尘数(正校量也。初知尘数)。

    牟尼世尊一念智。令彼智人共度量。于多俱胝劫数中。不能等知其少分(不能知佛也。一念之智多劫不知。况长时也)。

    时诸大众闻佛说此甚深空性(品第三段时众获益庆跃奉行分五。此初指所闻法也)。

    有无量众生。悉能了达四大五蕴体俱空。六根六境安生系缚。愿舍轮回。正修出离。深心庆喜。如说奉行(二显得悟数。三悉能了下明所得悟。四愿舍下明愿修行愿舍生死。出离者涅槃。五深心下明庆益奉持流通不绝)。

    金光明最胜王经依空满愿品第十。

    (三门同前。言来意者。前品明空是所观境。未说修行。今明依二空起行。行无所著方契正修。修称真方能得果。故前品后有此品生。方释名者。兴公云。梵云。轮若空尼依知也愿富郁那满。故存正云空依愿满品。今依此方之言故。云依空满愿品。沼公云。依者能依。即所修行。亦通所依。所依即于声境第七摄。空者是境。即行所观。满愿者果。随愿得满。即所修行称空境修。离有无执当得果满。名依空满愿。此品广明故以为名。三解妨者。问。若前品明境为令生解。未说修行。如何闻说解空发愿。答。前正明境。随闻分修。故有得益。此正明修。故天女请云。唯愿为说于甚深理修行之法。又前闻空生无分别智行利。后令起修二智二利。又前利根闻说得益。此为钝根)

    尔时如意宝光耀天女。于大众中。闻说深法。欢喜踊跃(大文分六。一天女请问。二佛告善女天下。世尊为答习学之方。三尔时世尊作是语已下。天女领悟奉依修学。四说是品时下。明时众闻经得益多少。五梵王是金光明下。校量显胜令其受行。六尔时大梵天王下。诸天闻敕愿护流通。初中分三。初天女陈请。次世尊垂许。后正申请。观空称念名如意。因发妙惠云宝光。破二障闇称为耀。离染自在号为天。生长他善故曰女。上解请主名。菩萨悲愿应物现形化为女形也)。

    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于甚深理修行之法(初陈请相。白佛言下申启请。启请有二。初长行。后颂请。此初也)。

    而说颂曰。我问照世界。两足最胜尊。菩萨正行法。唯愿慈听许(颂请。世间有二。有情及器。身光智光俱照二世间。故云照世界。于诸有足两足尊。两足之中。林释人王各为调御。佛能调彼名最胜。故云最胜尊。菩萨正行法者。是所请法简邪行。故名正行法。邪行无量。略总而言。诸带二执行名为邪。今问离执称正理行)。

    佛言善女天。若有疑惑者。随汝意所问。

    吾当分别说(次世尊垂许)。

    是时天女请世尊曰。云何诸菩萨。行菩提正行。离生死涅槃。饶益自他故(后正申请。请有二。一问菩提之正行。二问无住涅槃之正行。此觉寂因俱能饶益于自他故。又复菩萨意求菩提。利乐有情穷未来际。于涅槃中求无住处。异于凡夫及二乘。故一正行言通上菩提及下涅槃。或无住涅槃又名菩提。菩提断又名菩提。故偏问之云云)。

    佛告善女天。衣于法界。行菩提法。修平等行(世尊为说习学之方。于中分三。初标宗略释。次善女天云何五蕴下。法喻广明。后善女天善男子下。结劝修学。初中复五。标·征·结·通。此初标也。依于法界者。举前空性所观之境。辨中边云。即此中说所知空性。由无变义说为真如。真性常如无转变故。乃至云。由圣法因义说为法界。以一切圣法缘此生故。此中界者即是因义。今此云依者是所缘因。于者是境声。缘胜义谛行菩提法。以法界性非生死涅槃。离二相故。又非非生死涅槃。不离二故。如是见于诸佛菩提又非生死涅槃。菩提即三身。三身非生死涅槃。作如是观修菩提法。即是修平等行云)。

    云何。依于法界。行菩提法。修平等行(征也。真如是常。菩提行等无常。常无常生死菩提涅槃有体无体。体相各异。云何依法界行菩提法。修平等行。此意约彼执情执一向异而假征之)。

    谓于五蕴。能现法界。法界即是五蕴。五蕴不可说。非五蕴不可说(第三释也。此约不离不即答。初云谓于法界等者。即是不离义。谓于者指斥标举端之义。即于五蕴能现法界。法界即现五蕴。此有二。一云。依遍计所执相无自性性及所显空性故。说五蕴能现法界。法界即是五蕴故。般若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二云。依他中有圆成。圆成中唯有依他。故云五蕴能现法界。法界即是五蕴故。中边论云。此中唯有空。于彼又有此。乃至是则契中道。空性即法界。虽云不离不可言一异。若此法界与五蕴一又不可说。若此法性非五蕴者。此意说异。亦不可说。俱是遍计无自性故不可说。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