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惟、唯、維、雖

    惟,發語詞也。《書·皋陶謨》曰:「惟帝其難之。」《洪範》曰:「惟十有三祀。」哀六年《左傳》引《夏書》曰:「惟彼陶唐。」是也。字或作「唯」,或作「維」。家大人曰:亦作「雖」。文十七年《左傳》曰:「雖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言惟敝邑之事君也。又曰:「雖我小國,則蔑以過之矣。」言惟我小國也。(隱十一年《傳》:「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文義相似。)昭九年曰:「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餘一人。」言伯父猶暴蔑宗周,惟彼戎狄,於餘一人何有也。(杜注:「伯父猶然,則雖戎狄無所可責。」文義未安。)《墨子·尚賢》篇曰:「故唯昔三代聖王堯、舜、禹、湯、文、武之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又曰:「故雖昔者三代暴王桀、紂、幽、厲之所以失損其國家,傾覆其社稷者。」雖,即唯也。(「唯」、「雖」古字通,互見「雖」字下。)其在句中助語者,皋陶謨曰:「百工惟時。」大誥曰:「予惟小子。」召誥曰:「無疆惟休,亦無疆惟恤。」是也。

    惟,獨也。常語也。或作「唯」、「維」。家大人曰:亦作「雖」。《莊子·庚桑楚》篇曰:「唯蟲能蟲,唯蟲能天。」

    《釋文》曰:「唯,一本作雖。」又《詩·抑》曰:「女雖湛樂從,弗念厥紹。」言女惟湛樂之從也。(《書·無逸》曰:「惟耽樂之從。」文義正與此同。《箋》曰:「女君臣雖好樂嗜酒而相從,不當念繼女之後,人將效女所為乎?」失之。)《管子·君臣》篇曰:「故民迂則流之,民流通則迂之。決之則行,塞之則止。雖有明君能決之,又能塞之。」言惟有明君能如此也。《楚辭·離騷》曰:「餘雖修誇以幾羈兮。」(今本「修」上有「好」字,臧氏用中以王注校之,知為衍文。說見《讀書雜志》。)言餘惟有此修誇之行,以致為人所係累也。(王注:「言己雖有絕遠之智,誇好之姿,然己為讒人所幾羈而係累矣。」失之。)《楚策》曰:「雖無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險,折天下之脊,天下後服者先亡。」言秦惟無出兵,出兵則天下不能當也。(《莊子·人間世》篇曰:「若唯無詔,王公必將乘人而鬥其捷。」《史記·留侯世家》曰:「楚唯無強,六國立者復橈而從之。」文義並與此同。)

    薛綜注《東京賦》曰:「惟,有也。」《書·酒誥》曰:「我聞惟曰。」「我聞亦惟曰。」皆言我聞有此語也。《詩·六月》曰:「比物四驪,閑之維則。」言閑之有法也。

    惟,猶「乃」也。《書·盤庚》曰:「非予自荒茲德,惟女含德,不惕予一人。」《詩·文王》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也。

    《文選·甘泉賦》李善注曰:「惟,是也。」《書·康誥》曰:「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終。」又曰:「乃有大罪,非終,乃惟眚災。」《多方》曰:「非我有周秉德不康寧,乃惟爾自速辜。」是也。

    《玉篇》曰:「惟,為也。」《書·皋陶謨》曰:「萬邦黎獻,共惟帝臣。」某氏《傳》曰:「萬國眾賢,共為帝臣。」《酒誥》曰:「我民用大亂喪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喪,亦罔非酒惟辜。」《傳》曰:「亦無非以酒為行」,「亦無不以酒為罪。」

    惟,猶「以」也。《書·盤庚》曰:「亦惟女故,以丕從厥誌。」《詩·狡童》曰:「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僖二年《左傳》曰:「冀之既病,則亦唯君故。」五年曰:「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是也。

    惟,猶「與」也,及也。《詩·無羊》曰:「牧人乃夢,眾維魚矣,鍈維苬矣。」《箋》曰:「牧人乃夢見人眾相與捕魚,又夢見鍈與苬。」是下「維」字訓為「與」,與上「維」字異義也。《靈台》曰:「虡業維樅,賁鼓維鏞。」下「維」字亦當訓為「與」,謂賁鼓與鏞也。(《正義》曰:「懸賁之大鼓及維鏞之鍾。」於「維」上加「及」字以釋之,不知「維」即「及」也。)又《書·禹貢》曰:「齒革羽旄惟木。」《酒誥》曰:「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越百姓裏居。」《多方》曰:「告爾四國多方,惟爾殷侯尹民。」(下文曰:「告爾有方多士,暨殷多士。」文義正與此同。)《魯語》曰:「與百官之政事師尹,維旅牧相,宣序民事。」(政,與「正」通。為長謂之正,任職謂之事。政、事、師、尹、旅、牧、相,皆官名。維,與也。謂百官之政事師尹與旅牧相也。韋注引三君云:「維,陳也。旅牧相,皆百官政事之所及也。」失之。辯見《經義述聞》。)「惟」字並與「與」同義。

    云(簡繁轉換有誤此節待校正)、員

    雲,言也,曰也。常語也。

    雲,猶「是」也。《詩·正月》曰:「有皇上帝,伊誰雲憎。」言伊誰是憎也。《何人斯》曰:「伊誰雲從,維暴之雲。」言伊誰是從也。(毛《傳》曰:「雲,言也。」此釋下「雲」字,非釋上「雲」字。言伊誰是從乎,維暴公之言也。鄭《箋》曰:「是言從誰生乎?」則誤訓上「雲」字為「言」矣。)

    家大人曰:雲,猶「有」也。或通作「員」。(《詩·玄鳥箋》曰:「員,古文雲。」)《廣雅》曰:「員、雲,有也。」《文選》陸機《答賈長淵詩注》引應劭《漢書注》曰:「雲,有也。」《書·秦誓》曰:「雖則員然。」(今本「員」作「雲」,乃衛包所改。茲據山井鼎《七經孟子考文》所引古本及《漢書》韋賢、李尋二傳注所引更正。)言雖則有然也。(某氏《傳》曰:「前雖有雲然之過」,加「有」字於「雲然」之上以釋之,不知「雲」即「有」也。)文二年《公羊傳》曰:「大旱之日短而雲災,故以災書。此不雨之日長而無災,故以異書也。」「雲災」與「無災」對文,是「雲」為「有」也。(何注:「雲,言也。言有災。」亦不知「雲」即「有」也。)楊倞注《荀子·非十二子》篇引《慎子》曰:「雲能而害無能,則亂也」。言有能而害無能之人,則必亂也。又《荀子·儒效》篇曰:「故人無師無法而知則必為盜,勇則必為賊,雲能則必為亂。人有師有法而知則速通,勇則速威,雲能則速成。」言無師無法而有能,則必為亂。有師有法而有能,則其成必速也。(楊注曰:「雲能,自言其能也。」失之。)《法行》篇曰:「曾子曰:『詩曰:轂已破碎,乃大其輻。事已敗矣,乃重大息。其雲益乎?』」雲益,有益也。

    家大人曰:雲,猶「或」也。「或」與「有」古同聲而通用(見「或」字「有」字下),故「雲」訓為「有」,又訓為「或」。《書·秦誓》曰:「日月逾邁,若弗員來。」(衛包改「員」為「雲」,今據《正義》及《七經孟子考文》更正。)言若弗或來也。《詩·抑》曰:「無曰不顯,莫予雲覯。」言莫予或覯也。《桑柔》曰:「民有肅心,荓雲不逮。」言使或不逮也。又曰:「為民不利,如云不克。」言如或不克也。(以上三條,《正義》皆誤解「雲」字。)《魯語》曰:「帥大仇以憚小國,其誰雲待之?」言誰或禦之也。(韋注曰:「待,猶禦也。」)《晉語》曰:「其誰雲弗從?」言誰或不從也。(韋注曰:「誰有不從?」有,亦「或」也。)又曰:「內外無親,其誰雲救之?」言誰或救之也。(韋注曰:「雲,言也。」失之。)《墨子·公孟》篇曰:「鳥魚可謂愚矣,禹、湯猶雲因焉。」言鳥魚雖愚,禹、湯猶或因之也。(上文曰:「今鳥聞熱旱之憂,則高;魚聞熱旱之憂,則下。當此,雖禹湯為之謀,必不能易矣。」)

    家大人曰:雲,猶「如」也。「如」與「或」義相近。《列子·力命》篇曰:「管夷吾有病,小白問之曰:『仲父之病疾矣。不可諱,(今本「不可」誤作「可不」。《莊子·徐無鬼》篇亦誤,今據張湛注乙正。《管子·戒》篇、《小稱》篇並作「不可諱」。《魏策》曰:「公叔病即不可諱,將奈社稷何?」)雲至於大病,則寡人惡乎屬國而可?』」言如至於大病也。(《禮記·檀弓》曰:「子之病革矣。如至乎大病,則如之何?」文義正與此同。張湛以「雲」字屬上讀,失之。)

    家大人曰:雲,猶「然」也。僖二十九年《左傳》:「介葛盧聞牛鳴,曰:『是生三犧,皆用之矣,其音雲。』」言其音然也。《史記·周本紀》曰:「其色赤,其聲魄雲。」言其聲魄然也。(《集解》引馬注《太誓》曰:「魄然,安定意也。」)《封禪書》曰:「秦文公獲若石雲於陳倉北阪。」言若石然也。又曰:「若雄雉,其聲殷雲。」言其聲殷然也。(《漢書·郊祀志》顏注,以「雲」為傳聲之亂,則誤讀為「紛紜」之紜矣。)

    雲,發語詞也。《詩·卷耳》曰:「云何籲矣。」《簡兮》曰:「雲誰之思?」《君子偕老》曰:「雲如之何。」《風雨》曰:「雲胡不夷?」《何人斯》曰:「雲不我可。」《桑柔》曰:「雲徂何往。」《雲漢》曰:「雲我無所。」「雲如何裏。」是也。(說者多訓「雲」為「言」,失之。)

    雲,語中助詞也。《詩·雄雉》曰:「道之雲遠,曷雲能來?」言道之遠,何能來也。《四月》曰:「我日構禍,曷雲能穀?」言何能穀也。《瞻卬》曰:「人之雲亡。」言人之亡也。「雲」皆語助耳。(說者多訓為「言」,失之。)僖十五年《左傳》曰:「歲雲秋矣。」成十二年曰:「日雲莫矣。」亦以「雲」為語助。

    雲,語已詞也。《詩·出其東門》曰:「聊樂我員。」《正義》曰:「雲、員,古今字,助句辭也。」《大戴禮·夏小正傳》曰:「蓋記時也雲。」《禮記·樂記》曰:「故聖人曰禮樂雲。」是也。

    雲爾、雲乎,皆語已詞也。宣元年《公羊傳》曰:「猶曰無去是云爾。」隱元年《穀梁傳》曰:「猶曰取之其母之懷中而殺之云爾。」《論語·述而》篇曰:「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莊二十四年《公羊傳》曰:「棗栗雲乎,腶脩雲乎。」《大戴禮·曾子天圓》篇曰:「而聞之雲乎。」《論語·陽貨》篇曰:「玉帛雲乎哉。」是也。

    有

    有,猶「或」也。故莊二十九年《穀梁傳》曰:「一有一亡曰有。」《易·後》九五曰:「有隕自天。」言或隕自天也。《書·盤庚》曰:「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奸宄。」乃有,乃或也。《多士》曰:「朕不敢有後。」《孟子·梁惠王》篇引《書》曰:「天下曷敢有越厥誌。」敢有,敢或也。(「朕不敢有後」,言我奉天之命,遷爾於雒邑,不敢或後也。某氏《傳》曰:「不敢有後誅。」失之。)《詩·載馳》曰:「大夫君子,無我有尤。」言無我或尤也。又《春秋》凡言「日有食之」者,皆謂日或食之也。「有」與「或」古同聲而義亦相通,詳見「或」字下。

    有,猶「又」也。《詩·終風》曰:「終風且曀,不日有曀。」《文王》曰:「宣昭義問,有虞殷自天。」《既醉》曰:「昭明有融。」又曰:「令終有俶。」《儀禮·士相見禮》曰:「某子命某見,吾子有辱。」《箋》《注》並曰:「有,又也。」有、又古同聲,故「又」字或通作「有」。《易·係辭傳》:「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鄭、虞本「又」並作「有」。《考工記·弓人》:「量其力有三鈞。」《禮記·內則》:「三王有乞言。」鄭注並曰:「有,讀為又。」《易·蠱彖傳》曰:「終則有始,天行也。」言終則又始也。(王弼注:「終則復始。」)《禮記·玉藻》曰:「既搢必盥,雖有執於朝,弗有盥矣。」言搢笏之時既盥,則後雖有執事於朝,不須又盥也。《晉語》曰:「德廣賢至,有何患矣?」言又何患也。(上文曰:「親以無災,又何患焉?」)《管子·宙合》篇曰:「天地萬物之橐,宙合有橐天地。」言又橐天地也。《孟子·梁惠王》篇曰:「王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言殆又甚也。《滕文公》篇曰:「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言聖人又憂之也。(「又」字承上文憂洪水而言。)《莊子·徐無鬼》篇曰:「我則勞於君,君有何勞於我?」(《釋文》:「勞,力報反。」)言君又何勞於我也。《荀子·王霸》篇曰:「知者之知,固以多矣(以,與「已」同)。有以守少,能無察乎?愚者之知,固以少矣。有以守多,能無狂乎?」言又以守少,又以守多也。《呂氏春秋·胥時》篇曰:「王季曆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裏之醜。」言又不忘羑裏之醜也。《秦策》曰:「齊、魏有何重於孤國也。」言又何重於孤國也。(上文曰:「秦又何重孤國。」)今之學者,但讀十有一月、十有二月之「有」為「又」,而他無聞焉,俗師失其讀也。有、又古同聲,故「又」通作「有」,「有」亦通作「又」。《詩·臣工》曰:「嗟嗟保介,維莫之春,亦又何求?」言亦有何求也。(《正義》曰:「亦有何所求施於民乎?」)《周語》曰:「是三子也,吾又過於四之,無不及。」言有過之無不及也。又曰:「作又不節,害之道也。」言作有不節也。(上文已言「作事不節」,此覆舉上文,不當言「又」,故知「又」為「有」之借字。)《荀子·議兵》篇曰:「人之情,雖桀、蹠,豈又肯為其所惡,賊其所好者哉?」豈又,豈有也。又《儀禮·鄉射禮記》:「唯君有射於國中。」古文「有」作「又」。《石鼓文》:「澫又小魚。」《詛楚文》:「又秦嗣王。」並以「又」為「有」。

    家大人曰:有,猶「為」也。《周語》曰:「胡有孑然其效戎狄也?」言胡為其效戎狄也。《晉語》曰:「克國得妃,其有吉孰大焉。」言其為吉孰大也。

    (昭五年《左傳》曰:「其為吉孰大焉。」)《孟子·滕文公》篇曰:「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言人之為道如此也,若言「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矣。為、有一聲之轉,故「為」可訓為「有」,「有」亦可訓為「為」。互見「為」字下。

    有,狀物之詞也。若《詩·桃夭》「有?其實」是也。他皆放此。

    有,語助也。一字不成詞,則加「有」字以配之。若虞、夏、殷、周,皆國名,而曰有虞、有夏、有殷、有周,是也。(凡國名之上加「有」字者放此。)推之他類,亦多有此。故邦曰有邦,(《書·皋陶謨》曰:「亮采有邦。」又曰:「無教逸欲有邦。」)家曰有家,(《皋陶謨》曰:「夙夜浚明有家。」《易·家人》初九曰:「閑有家。」)室曰有室,(《立政》曰:「乃有室大競。」)廟曰有廟,(《易·萃》《渙》二卦《彖辭》並曰:「王假有廟。」)居曰有居,(《書·盤庚》曰:「民不適有居。」)方曰有方,(《多方》曰:「告猷爾有方多士。」)夏曰有夏,(《君奭》曰:「尚克修和我有夏。」)濟曰有濟,(僖二十一年《左傳》曰:「實司大皞與有濟之祀。」)北曰有北,{曰}曰有{曰},(《詩·巷伯》曰:「投畀有北。」又曰:「投畀有{曰}。」)帝曰有帝,(昭二十九年《左傳》曰:「孔甲擾於有帝。」)王曰有王,(《書·召誥》曰:「有王雖小。」)司曰有司,正曰有正,(《酒誥》曰:「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僚曰有僚,(《雒誥》曰:「伻響即有僚,明作有功。」)民曰有民,(《皋陶謨》曰:「予欲左右有民。」)眾曰有眾,(《湯誓》曰:「今爾有眾。」《盤庚》曰:「其有眾咸造。」)幼曰有幼,(《盤庚》曰:「無弱孤有幼。」)政曰有政,(《論語·為政》篇引書曰:「友於兄弟,施於有政。」)事曰有事,(《易·震》六五曰:「無喪有事。」)功曰有功,(見上「有僚」下。)比曰有比,(《盤庚》曰:「曷不暨朕幼孫有比。」)極曰有極,(《洪範》曰:「皇建其有極。」又曰:「會其有極,歸其有極。」)梅曰有梅,(《詩》曰:「摽有梅。」)勺曰有勺,(《賓之初筵》曰:「發彼有勺。」)三宅曰三有宅,三俊曰三有俊,(《書·立政》曰:「乃用三有宅,克即宅。曰三有俊,克即俊。」)三事曰三有事,(《詩·十月之交》曰:「擇三有事。」)說經者未喻屬詞之例,往往訓為有無之「有」,失之矣。

    或

    《易·乾文言》曰:「或之者,疑之也。」《管子·白心》篇曰:「夫或者何?若然者也。」《墨子·小取》篇曰:「或也者,不盡然也。」此常語也。

    或,猶「有」也。《尚書古義》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呂覽》引此『有』作『或』(《貴公》篇)。高誘曰:『或,有也。』古『有』字通作『或』。《商書》曰:『殷其弗或亂正四方。』《多士》云:『時予乃或言。』《傳》皆云:『或,有也。』鄭康成注《論語》亦云:『或之言有也。』(《為政》篇「或謂孔子曰」注)《韓非子》曰:『無或作利,從王之指。無或作惡,從王之路。』(《有度》篇引「先王之法曰」。)文雖異,然亦以『或』為『有』。」引之案,《易·益》上九曰:「莫益之,或擊之。」「或」與「莫」相對為文。莫者,無也。或者,有也。故《考工記·梓人》曰:「毋或若女不寧侯。」《禮記·祭義》曰:庶或饗之。」《孟子·公孫醜》篇曰:「夫既或治之。」趙、鄭注及《廣雅》《小爾雅》並曰:「或,有也。」(高誘注《淮南·本經》《說林》二篇同。)又「殷其弗或亂正四方」,《史記·宋世家》「或」作「有」。《無逸》「乃或亮陰」,《魯世家》「或」作「有」。「亦罔或克壽」,《漢書·鄭崇傳》「或」作「有」。《大戴禮·五帝德》篇「小子無有宿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