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與

    鄭注《禮記·檀弓》曰:「與,及也。」常語也。

    與,猶「以」也。《易·係辭傳》曰:「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言可以酬酢,可以祐神也。《禮記·檀弓》曰:「殷人殯於兩楹之間,則與賓主夾之也。」言以賓主夾之也。《玉藻》曰:「大夫有所往,必與公士為賓也。」言必以公士為擯也(義見上文)。《中庸》曰:「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言可以入德也。《論語·陽貨》篇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言不可以事君也。(孔《傳》曰:「言不可與事君。」皇《疏》曰:「言凡鄙之人不可與之事君。」皆非也。下文「患得」、「患失」,皆言鄙夫所以不可事君之故,非謂不可與鄙夫事君也。《後漢書·李法傳》:「法上疏諫,坐失旨,免為庶人,還鄉里。人問其不合上意之由,法未嘗應對。固問之,法曰:『鄙夫可與事君乎哉!苟患失之,無所不至。』」法之言如此,是不說人以無罪而以鄙夫自貶,且自謂其不可以事君也。然則法之意,亦謂鄙夫不可以事君,非謂不可與鄙夫事君明矣。顏師古《匡謬正俗》曰:「孔子曰:『鄙夫可以事君也與哉!』」李善注《文選·東京賦》曰:「《論語》曰:『鄙夫不可以事君。』」變「與」言「以」,正與經旨相合。)《史記·袁盎傳》曰:「妾主豈可與同坐哉。」言不可以同坐也(《漢書》「與」作「以」)。《貨殖傳》曰:「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漢書·揚雄傳》曰:「建道德以為師,友仁義與為朋。」(《文選·羽獵賦》「與」下有「之」字,乃後人不曉文義而妄加之。)「與」亦「以」也,互文耳。

    家大人曰:與,猶「為」也(此「為」字讀平聲)。《韓子·外儲說左》篇曰:「名與多與之,其實少。」言名為多與之而其實少也。《西周策》曰:「秦與天下罷,則令不橫行於周矣。」言秦為天下所疲也。(今本作「秦與天下俱罷」,「俱」字乃後人不曉文義而妄加之。辯見《讀書雜志》。)《秦策》曰:「吳王夫差棲越於會稽,勝齊於艾陵,遂與句踐禽,死於幹隧。」言為句踐所禽也。

    家大人曰:與,猶「為」也(此「為」字讀去聲)。《孟子·離婁》篇曰:「所欲與之聚之。」言民之所欲,則為民聚之也。《秦策》曰:「或與中期說秦王曰。」(鮑本如是,姚本「與」作「為」。)言為中期說秦王也。《楚策》曰:「秦王令羋戎告楚曰:『毋與齊東國,君與子出兵矣。』」言吾為子出兵也。又《漢書·高祖紀》:「漢王為義帝發喪。」《漢紀》「為」作「與」。

    家大人曰:與,猶「謂」也。《大戴禮·夏小正傳》曰:「獺獸祭魚,其必與之獸,何也?曰:非其類也。」「與之獸」,謂之獸也。「來降燕乃睇室(今本脫「室」字,據傳文補)。其與之室,何也?操泥而就家,入人內也。」「與之室」,謂之室也。《曾子事父母》篇曰:「夫禮,大之由也,不與小之自也。」不,非也。與,謂也。言禮在由其大者,非謂由其小者而已也。李善本《文選·報任少卿書》曰:「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言世人不謂我能死節也。(《漢書·司馬遷傳》作「不與能死節者比」,五臣本《文選》作「不能與死節者次比」,皆後人不曉文義而妄加增改。辯見《讀書雜志》。)

    《廣雅》曰:「與,如也。」《大戴禮·四代》篇曰:「事必與食,食必與位,無相越逾。」與,如也。言事必如其食,食必如其位也。《晏子春秋·問》篇曰:「正行則民遺,曲行則道廢,正行而遺民乎?與持民而遺道乎?」與,亦「如」也。言將正行而遺民乎,如其持民而遺道乎也。《墨子·兼愛》篇曰:「若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之劫弱,眾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敖賤,此天下之害也。又與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又與今人之賤人,執其兵刃毒藥水火以交相虧賊,此又天下之害也。」「又與」,猶「又如」也。襄二十六年《左傳》引《夏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凡上言「與其」、下言「寧」者,放此。)《禮記·檀弓》曰:「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凡上言「與其」、下言「不若」者,放此。)與其,皆謂「如其」也。或但謂之「與」。《晉語》曰:「與餘以狂疾賞也(宋本如是,今本作「是以狂疾賞也」,乃後人不曉文義而妄改之),不如亡。」《孟子·萬章》篇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吾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吾豈若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哉!」

    《呂氏春秋·貴直》篇曰:「與吾得革車千乘也,不如聞行人燭過之一言。」《史記·魯仲連傳》曰:「吾與富貴而詘於人,寧貧賤而輕世肆誌焉。」是也。閔元年《左傳》曰:「猶有令名,與其及也。」王肅注曰:「雖去猶有令名,何與其坐而及禍也。」(見《史記·晉世家集解》。又《後漢書·荀爽傳》:「《傳》曰:截趾適屨,孰云其愚?何與斯人,追欲喪軀?」)何與,猶「何如」也。二年《傳》曰:「與其危身以速罪也。」(《晉語》作「況其危身於狄以起讒於內也。」況,比也。比,亦「如」也。)杜注曰:「言孰與危身以召罪。」孰與,猶「何如」也。《秦策》曰:「秦昭王謂左右曰:『今日韓、魏,孰與始強?』對曰:『弗如也。』王曰:『今之如耳、魏齊,孰與孟嘗、芒卯之賢?』對曰:『弗如也。』」《齊策》曰:「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趙策》曰:「趙王與樓緩計之曰:『與秦城,何如不與?』」(今本「不與」下又有「何如」二字,乃後人不曉文義而妄加之。辯見《讀書雜志》。)是「孰與」,即「何如」也。故司馬相如《子虛賦》「楚王之獵,孰與寡人乎」,郭璞注曰:「與,猶如也。」

    與,語助也。僖二十三年《左傳》曰:「夫有大功而無貴仕,其人能靖者與有幾?」言能靖者有幾也。(與,語助也。「與有幾」三字連讀。《釋文》曰:「其人能靖者與,音餘,絕句。」失之。)襄二十九年曰:「是盟也,其與幾何?」(又昭元年曰:「主民玩歲而愒日,其與幾何?」又曰:「叔向問子晳於行人揮,對曰:『其與幾何?』」又《晉語》曰:「雖謂之挾,而猾以齒牙,口弗堪也,其與幾何?」又曰:「郤子矜其伐而恥國君,其與幾何?」《吳語》曰:「民生於地上,寓也,其與幾何?」)言其幾何也。《周語》曰:「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言能幾何也。(韋注:「與,辭也。」)《晉語》曰:「諸臣之委室而徒退者,將與幾人?」言將幾人也。(韋注:「與,辭也。」)又昭十七年《左傳》曰:「其居火也久矣,其與不然乎?」言其不然乎也。《周語》曰:「餘一人其流辟於裔土,何辭之與有?」言何辭之有也。《晉語》曰:「亡人何國之與有?」言何國之有也。《越語》曰:「如寡人者,安與知恥?」言安知恥也。又《孟子·滕文公》篇曰:「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鑽穴隙之類也。」「與」字皆是語助,無意義也。

    ?、以、已

    ?,或作「以」,或作「已」。鄭注《禮記·檀弓》曰:「『以』與『已』字本同。」

    以,語詞之「用」也。《書·堯典》曰:「以親九族。」是也。常語也。

    《漢書·劉向傳》注曰:「䴙,由也。」《大戴禮·子張問入官》篇曰:「忿數者,獄之所由生也;距諫者,慮之所以塞也。」以,亦「由」也。此亦常語。

    《玉篇》曰:「以,為也。」《詩·瞻卬》曰:「天何以刺。」言天何為刺也。凡經傳言「何以若此」者,皆謂「何為若此」也。亦常語。

    以,猶「謂」也。《禮記·檀弓》曰:「昔者吾有斯子也,吾以將為賢人也。」言吾謂將為賢人也。昭二十五年《左傳》曰:「公以告臧孫,臧孫以難。告郈孫,郈孫以可,勸。」(《釋文》曰:「郈孫以可,絕句。勸,勸公逐季氏也。」)言臧孫謂難,郈孫謂可也。《齊策》曰:「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言皆謂美於徐公也。

    《廣雅》曰:「以,與也。」《書·盤庚》曰:「爾忱不屬,惟胥以沈。」某氏《傳》曰:「相與沈溺。」《詩·江有汜》曰:「不我以。」《擊鼓》曰:「不我以歸。」《桑柔》曰:「不胥以穀。」《儀禮·鄉射禮》曰:「主人以賓揖。」又曰:「各以其耦進。」《大射儀》曰:「以耦左還。」《箋》《注》並曰:「以,猶與也。」《禮記·檀弓》曰:「吾未嘗以就公室。」注曰:「未嘗與到公室,觀其行也。」《易·鼎》初六曰:「得妾以其子。」言得妾與其子也。《詩·小明》曰:「神之聽之,式穀以女。」言式穀與汝也。(《箋》訓「以」為「用」,失之。)《禮記·郊特牲》曰:「賓入大門而奏《肆夏》示易以敬也。」言示易與敬也。襄二十年《左傳》曰:「賦《常棣》之七章以卒。」言賦七章與卒章也。二十九年曰:「樂氏其以宋升降乎?」言與宋升降也。《論語·微子》篇曰:「而誰以易之。」言誰與易之也。《詩·江有汜》曰:「不我以」,「不我與。」《旄邱》曰:「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傳》曰:「必以有功德。」失之。)以,亦「與」也,古人自有復語耳。《管子·形勢》篇曰:「訾{衛言}之人,勿與任大,謨臣者可以遠舉,顧憂者可與致道。」《呂氏春秋·樂成》篇曰:「故民不可與慮化舉始,而可以樂成功。」皆以「與」、「以」互文,故《鄉射禮》「各以其耦進」,今文「以」為「與」。《越語》「節事者與地」,《史記·越世家》「與」為「以」。《呂氏春秋·精諭》篇:「人可與微言乎?」《淮南·道應》篇「與」為「以」。《權勳》篇「不穀無與復戰矣」,《說苑·敬慎》篇「與」為「以」。《燕策》「得賢士與共國」,《史記·燕世家》「與」為「以」。

    以,猶「及」也。《易·小畜》九五曰:「富以其鄰。」虞翻注曰:「以,及也。」(《泰》六四、《謙》六五並曰:「不富以其鄰。」)《泰》初九曰:「拔茅茹,以其彙。」言及其彙也(《否》初六同)。《剝》初六曰:「剝床以足。」六二曰:「剝床以辨。」六四曰:「剝床以膚。」言及足、及辨、及膚也。《復》上六曰:「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句),凶。」言及其國君也。(王弼訓「以」為「用」,雲「用之於國,則反乎君道」,失之。此家大人說。)《周語》引《湯誓》曰:「餘一人有罪,無以萬夫。」言無及萬夫也。

    以,猶「而」也。《易·泰》六四曰:「不戒以孚。」猶《係辭傳》言「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書·牧誓》曰:「俾暴虐於百姓,以奸宄於商邑。」《金縢》曰:「天大雷電以風。」(隱九年《左傳》曰:「大雨霖以震。」)《禮記·樂記》曰:「治世之音安以樂,亂世之音怨以怒,亡國之音哀以思。」《大戴禮·曾子製言》篇曰:「富以苟,不如貧以譽;生以辱,不如死以榮。」閔二年《左傳》曰:「親以無災,又何患焉?」昭二十年曰:「濟其不及,以泄其過。」《晉語》曰:「狐偃惠以有謀,趙衰文以忠貞,賈佗多識以恭敬。」《吳語》曰:「昔楚靈王不君,其臣箴諫以不入。」莊二十四年《公羊傳》曰:「戎眾以無義。」(以,猶「而」也。僖二十一年《傳》曰:「楚,夷國也,強而無義。」是其證。何注曰:「戎師多,又常以無義為事。」失之。)《論語·為政》篇曰:「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以」字並與「而」同義。《易·同人彖傳》曰:「文明以健,中正而應。」《係辭傳》曰:「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禮記·聘義》曰:「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昭十一年《左傳》曰:「桀克有緡以喪其國,紂克東夷而隕其身。」以,亦「而」也,互文耳。

    已,既也。常語也。

    鄭注《考工記》曰:「已,太也,甚也。」亦常語也。或作「以」。文五年《左傳》:「嬴曰:『以剛』。」是也。

    《爾雅》曰:「已,此也。」《莊子·齊物論》篇曰:「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已」字承上文而言,言此而不知其然也。《養生主》篇曰:「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言此而為知者也。(郭象注曰:「已困於知而不知止,又為知以救之。」非是。此戴氏東原說。)《淮南·道應》篇曰:「已雖無除其患,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可陶冶而變化也。」無,不也。言此雖不除其患也(此邵氏二雲說)。或作「以」。《禮記·祭統》:「衛孔悝之《鼎銘》曰:『對揚以辟之勤大命,施於烝彝鼎。』」以,此也,指上文而言也。辟,君也。言對揚此君之勤大命,著之於烝彝鼎也。(鄭讀對揚以辟之為句,云:「辟,明也。言遂揚君命,以明我先祖之德。」失之。君命謂之勤大命,猶《雒誥》言文武勤教也。鄭以勤大命為行君之命,亦失之。此家大人說,下同。)《射義》引《詩》曰:「大夫君子,凡以庶士。」亦言凡此庶士也。

    顏師古注《漢書·宣帝紀》曰:「已,語終辭也。」《書·洛誥》曰:「公定予往已。」《禮記·檀弓》曰:「生事畢而鬼事始已。」盧植注曰:「已者,辭也。」(見《通典·禮》六十四)「已」為語終之詞,則與「矣」同義,連言之則曰「已矣」。《論語》曰:「始可與言《詩》已矣。」是也(《學而》《八佾》二篇)。猶「乎」與「哉」同義,而連言之則曰「乎哉」也。

    已,歎詞也。《書·大誥》曰:「已,予惟小子!」某氏《傳》曰:「已,發端歎辭也。」(《漢書·翟義傳》作「熙」。顏師古注曰:「熙,歎辭。」)《康誥》曰:「已,女惟小子!」又曰:「已,女乃其速由茲義率殺!」《梓材》曰:「已,若茲監!」《洛誥》曰:「已,女惟衝子!」《莊子·庚桑楚》篇曰:「已,我安逃此而可!」義並同也。

    猶

    《禮記·檀弓》注曰:「猶,尚也。」常語也。

    《詩·小星傳》曰:「猶,若也。」亦常語也。字或作「猷」。《爾雅》曰:「猷,若也。」「猶」為「若似」之「若」,又為「若或」之「若」。《禮記·內則》曰:「子弟猶歸器,衣服裘衾車馬,則必獻其上,而後敢服用其次也。」鄭注曰:「猶,若也。」襄十年《左傳》曰:「猶有鬼神,於彼加之。」言若有鬼神也。

    猶,猶「均」也。物相若則均,故猶又有均義。襄十年《左傳》曰:「從之將退,不從亦退。猶將退也,不如從楚。亦以退之。」猶將退,均將退也。《論語·堯曰》篇曰:「猶之與人也,出內之吝,謂之有司[1]。」猶之與人,均之與人也。《燕策》:「柳下惠曰:『苟與人異,惡往而不黜乎?猶且黜乎,寧於故國爾。』」猶且黜,均將黜也。

    《詩·陟岵》曰:「猶來無止。」《傳》曰:「猶,可也。」字或作「猷」。《爾雅》曰:「猷,可也。」

    由、猶、攸

    《廣雅》曰:「由,以,用也。」由、以、用,一聲之轉,而語詞之用亦然(見「用」字下)。字或作「猶」,(莊十四年《左傳》:「猶有妖乎?」《正義》曰:古者由、猶二字,義得通用。莊四年《公羊傳》:「紀侯之不誅,至今有紀者,猶無明天子也。」猶,亦與「由」同。)或作「攸」,其義一也。其作「猶」者,《書·盤庚》曰:「先王有服,恪謹天命,茲猶不常寧。」猶,猶「用」也。言先王敬謹天命,茲用不敢常安也。(若安土重遷,則是不知天命。故下文曰:「今不承於古,罔知天之斷命」也。某氏《傳》訓「猶」為「尚」,失之。此家大人說。詳見《經義述聞》,下同。)《無逸》曰:「古之人猶胥訓告,胥保惠,胥教誨。」言古之人用相訓告,相保惠,相教誨也。其作「攸」者,《禹貢》曰:「彭蠡既豬,陽鳥攸居。」攸,猶「用」也。言陽鳥之地,用是安居也。(林之奇《尚書全解》曰:「諸儒之說,皆以陽鳥為雁,竊獨疑之。此篇所敘治水,詳見於九州之下者,莫非地名。此州上言彭澤,下言三江震澤,獨於此三句中言雁,非惟文勢不稱,考之九州,亦無此例也。夫雁之南翔,乃其天性,豈其洪水未平,遂不南翔乎?古地名取諸鳥獸,如虎牢、犬丘之類多矣。《左》昭二十年:『公如死鳥。』杜注:『衛地名。』又鄭有鳴雁,在陳留縣。漢北邊有雁門。安知陽鳥之非地名乎?」案林說是也。居,宅也。陽鳥攸居,猶言三危既宅耳。陽鳥之地,年代曠隔,莫知所在,不得因此而謂其非地名也。胡氏朏明乃以為適當鴻雁來賓之時,即所見而紀其事。夫禹八年治水,所見鳥獸多矣。倘即所見而紀之,則《禹貢》豈止區區數策哉?胡氏又曰:「陽鳥攸居,與桑土既蠶、三苗丕敘一例,不必以為地名。」案彼皆記治水之功,雁之棲宿,於禹績何與乎?雁名陽鳥,書無明文。說者誤以陽鳥為鳥,因附會彭蠡既豬之文,又牽合以鴻雁南翔之說耳,其不足信亦明矣。原其所以誤者,蓋但知《爾雅》有「攸,所也」之訓。以為經言陽鳥所居,則所居者為彭蠡,而居之者為水鳥矣。不知《禹貢》多以「既」、「攸」二字相對為文。攸,猶「用」也。言陽鳥之地,用是安居也。與他處「攸」訓為「所」者不同。)又曰:「漆、沮既從,豐水攸同。」又曰:「九州攸同,四隩既宅。」義並同也。《洪範》曰:「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萳。」又曰:「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言彝倫用萳,彝倫用敘也。《金縢》曰:「予小子新命於三王,惟永終是圖,茲攸俟。」言茲用俟也。《大誥》曰:「予曷其不於前寧人圖功攸終?」圖功,大功也。言曷不於前寧人大功用終也。(上文曰:「敷前人受命,茲不忘大功。」又曰:「不可不成,乃寧考圖功。」圖功,即大功也。寧考圖功,即此所謂前寧人圖功也。《傳》訓「圖」為「謀」,「攸」為「所」,皆失之。以下攸字並同。)又曰:「予曷敢不於前寧人攸受休畢。」言曷敢不於前寧人用受休畢也。《洛誥》曰:「無若火始炎炎,厥攸灼,敘弗其絕。」言厥用灼也。《多士》曰:「亦惟爾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遜。」言惟爾多士用服奔走也。《無逸》曰:「乃非民攸訓,非天攸若。」言非民用訓,非天用若也。《詩·蓼蕭》曰:「萬福攸同。」(《采菽》同)言萬福用同也。(《箋》曰:「攸,所也。」失之。下並同。)《斯幹》曰:「風雨攸除,鳥鼠攸去,君子攸芋。」言風雨用除,鳥鼠用去,君子用芋也。又曰:「君子攸躋。」又曰:「君子攸寧。」義並同也。《楚茨》曰:「報以介福,萬壽攸酢。」言萬壽用酢也。《綿》曰:「乃立塚土,戎醜攸行。」言戎醜用行也。《棫樸》曰:「奉璋峨峨,髦士攸宜。」言髦士用宜也。(《儀禮·士冠禮》:「髦士攸宜。」義同。鄭注:「攸,所也。」亦失之。)《旱麓》曰:「豈弟君子,福祿攸降。」言福祿用降也(《鳧》「福祿攸降」同)。《靈台》曰:「王在靈囿,麀鹿攸伏。」言麀鹿用伏也。《文王有聲》曰:「四方攸同,王後維翰。」言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