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书证第十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原文】

    《诗》云:“参差①荇菜②。”《尔雅》云:“荇,接余也。”字或为莕③。先儒解释皆云:“水草,圆叶细茎,随水浅深。今是水悉有之,黄花似莼④,江南俗亦呼为猪莼,或呼为荇菜。”刘芳⑤具有注释。而河北俗人多不识之,博士⑥皆以参差者是苋菜⑦,呼人苋为人荇,亦可笑之甚。

    【注释】

    ①参差:长短不齐。

    ②荇(xìng)菜: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嫩时可食,也可入药。

    ③莕(xìng):荇。

    ④莼(chú):水葵。

    ⑤刘芳:字伯文,北魏彭城人。曾撰《毛诗笺音义证》十卷。

    ⑥博士: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

    ⑦苋(xián)菜:一年生草本植物。叶有绿紫两色,花黄绿色,嫩苗可作食用。

    【译文】

    《诗经》上说:“参差荇菜。”《尔雅》解释说:“荇菜,就是接余。”荇字有时也写作“莕”,前代学者们的解释都说:荇菜是一种水草,圆叶细茎,其高低随水的深浅而定,现在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它,它那黄色的花就像水葵,江南民间也称它叫猪莼,也有人叫它荇菜。后魏的刘芳对此都有注释。而河北地区的一般人大都不认识它,博士们都把《诗经》中所说的“参差荇菜”认作苋菜,把人苋叫做人荇,也确实非常可笑了。

    【原文】

    《诗》云:“谁谓荼苦①?”《尔雅》、《毛诗传》并以荼,苦菜也。又《礼》云:“苦菜秀。”案:《易统通卦验玄图》②曰:“苦菜生于寒秋,更冬历春,得夏乃成。”今中原苦菜则如此也。一名游冬,叶似苦苣而细,摘断有白汁,花黄似菊。江南别有苦菜,叶似酸浆③,其花或紫或白,子大如珠,熟时或赤或黑,此菜可以释劳。案:郭璞④注《尔雅》,此乃蘵⑤黄蒢也。今河北谓之龙葵。梁世讲《礼》者,以此当苦菜;既无宿根,至春方生耳,亦大误也。又高诱⑥注《吕氏春秋》曰:“荣⑦而不实曰英。”苦菜当言英,益知非龙葵也。

    【注释】

    ①谁谓荼苦:见《诗·邶风·谷风》。

    ②《易统通卦验玄图》:此书《隋书·经籍志》著录,未著撰人。

    ③酸浆:草名。

    ④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

    ⑤蘵(zhī):蘵草,叶似酸浆,花小而白,中心黄,江东以作菹食。

    ⑥高诱:东汉涿郡涿(今河北涿县)人。著有《吕氏春秋注》等。

    ⑦荣:开花。

    【译文】

    《诗经》上说:“谁谓荼苦?”《尔雅》《毛诗传》都以荼为苦菜。此外,《礼记》上说:“苦菜秀。”按:《易统通卦验玄图》上说:“苦菜生长于寒冷的秋天,经冬历春,到夏天就长成了。”现在中原一带的苦菜就是这样的。它又名游冬,叶子像苦苣而比苦苣细小,摘断后有白色的汁液,花黄色像菊花。江南一带另外有一种苦菜,叶子像酸浆草,它的花有的紫有的白,结的果实有珠子那么大,成熟时颜色有的红有的黑。这种菜可以消除疲劳。按:郭璞注的《尔雅》中,认为这种苦菜就是蘵草,即黄蒢。现在河北一带把它叫做龙葵。梁朝讲解《礼记》的人,把它当做中原的苦菜,它既没有隔年的宿根,又是在春天才生长,这也是一个大的误释。另外高诱在《吕氏春秋》注文中说:“只开花不结实的叫英。”苦菜的花就应当叫做英,由此更说明它不是龙葵。

    【原文】

    《月令》①云:“荔挺出。”郑玄注云:“荔挺,马薤②也。”《说文》云:“荔,似蒲③而小,根可为刷。”《广雅》④云:“马薤,荔也。”《通俗文》亦云马蔺。《易统通卦验玄图》云:“荔挺不出,则国多火灾。”蔡邕⑤《月令章句》云:“荔似挺。”高诱注《吕氏春秋》云:“荔草挺出也。”然则《月令注》荔挺为草名,误矣。河北平泽率生之。江东颇有此物,人或种于阶庭,但呼为旱蒲,故不识马薤。讲《礼》者乃以为马苋;马苋堪食,亦名豚耳,俗名马齿。江陵尝有一僧,面形上广下狭;刘缓幼子民誉,年始数岁,俊晤⑥善体物,见此僧云:“面似马苋。”其伯父縚因呼为荔挺法师。绍亲讲《礼》名儒,尚误如此。

    【注释】

    ①《月令》:《礼记》篇名。

    ②马薤(xiè):草本植物名。

    ③蒲:草本植物名。

    ④《广雅》:训诂书。

    ⑤蔡邕(yōng):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⑥俊晤:亦作“俊悟”。聪明卓异。

    【译文】

    《月令》说:“荔挺出。”郑玄作的注释说:“荔挺就是马薤。”《说文解字》说:“荔像蒲而较小,根可做刷子。”《广雅》说:“马薤就是荔。”《通俗文》也称它为马蔺。《易统通卦验玄图》说:“荔草茎儿长不出,则国家多火灾。”蔡邕的《月令章句》说:“荔草以它的茎儿冒出地面。”高诱注释《吕氏春秋》说:“荔草的茎儿冒出来。”这样看来,郑玄的《月令注》把“荔挺”作为草名是错误的了。这种草在河北地区的沼泽地带到处都有。江东地区则少有此物,有的人把它种在阶庭内,只不过是称它为旱蒲,所以就不知道马薤的名字。讲解《礼记》的人竟把它当成马苋;马苋是可以吃的,也叫做豚耳,俗名叫马齿。江陵曾经有一位僧人,脸形上宽下窄;刘缓的小儿子叫民誉,年龄才几岁,却异常聪明,善于描摹事物,他看见这位僧人就说:“他的脸像马苋。”民誉的伯父刘縚因此就称呼这位僧人叫荔挺法师。刘縚本人就是讲解《礼记》的有名学者,尚且会有这样的误解。

    【原文】

    《诗》云:“将其来施施。”《毛传》云:“施施,难进之意。”郑《笺》①云:“施施,舒行兒也。”《韩诗》②亦重为施施。河北《毛诗》皆云施施。江南旧本,悉单为施,俗遂是之,恐为少误。

    【注释】

    ①郑《笺》:郑玄对《毛诗》的注释。

    ②《韩诗》:《诗》今文学派之一,汉初韩婴所传。

    【译文】

    《诗经》说:“将其来施施。”《毛传》说:“施施,难以前进的意思。”郑玄《笺》说:“施施,缓缓行走的样子。”《韩诗外传》也是重叠为“施施”二字。河北本《毛诗》都写作“施施”。江南过去的《诗经》版本,全都单写作“施”,众人就认可了它,这恐怕是个小小的错误。

    【原文】

    《礼》云:“定犹豫,决嫌疑①。”《离骚》曰:“心犹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释者。案:《尸子》②曰:“五尺大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返往,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称犹豫。或以《尔雅》曰:“犹如麂③,善登木。”犹,兽名也,既闻人声,乃豫缘木,如此上下,故称犹豫。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后敢渡。今俗云:“狐疑,虎卜④。”则其义也。

    【注释】

    ①定犹豫,决嫌疑:《礼记·曲礼》:“决嫌疑,定犹与。”

    ②《尸子》:书名。《隋书·经籍志》:“《尸子》二十卷,秦相卫鞅上客尸佼撰。”

    ③麂(jǐ):一种小型鹿类动物。

    ④虎卜:卜筮的一种。传说虎能以爪画地,观奇偶以卜食,后人效之为一种卜术,称虎卜。

    【译文】

    《礼经》说:“定犹豫,决嫌疑。”《离骚》说:“心犹豫而狐疑。”前代学者没有进行解释的。按:《尸子》说:“五尺长的狗叫做犹。”《说文解字》说:“陇西把犬子叫做犹。”我认为人带着狗行走,狗喜欢预先走在人的前面,等人等不到,又返回来迎候,像这样来来去去,直到一天结束,这就是“豫”字具有游移不定的含义的原因,所以叫做犹豫。也有的人根据《尔雅》的说法:“犹的样子像麂,善于攀登树木。”犹是一种野兽的名称,听到人声后,就预先攀援树木,像这样上上下下,所以叫做犹豫。狐狸作为一种野兽,又性多猜疑,所以要听到河面冰层下没有流水声,然后才敢渡河。今天的俗语说:“狐疑,虎卜。”就是这个含义。

    【原文】

    《左传》曰:“齐侯①秠,遂敩。”《说文》云:“秠,二日一发之疟。敩,有热疟也。”案:齐侯之病,本是间日一发,渐加重乎故,为诸侯忧也。今北方犹呼秠疟,音皆。而世间传本多以秠为疥,杜征南②亦无解释,徐仙民音介,俗儒③就为通云:“病疥④,令人恶寒,变而成疟。”此臆说也。疥癣小疾,何足可论,宁有患疥转作疟乎?

    【注释】

    ①齐侯:指齐景公。

    ②杜征南:即杜预,字元凯。西晋人。位征南大将军,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③俗儒:浅陋迂腐的儒士。

    ④疥(jiè):疥疮,即由疥虫引起的皮肤传染病。

    【译文】

    《左传》说:“齐侯秠,遂敩。”《说文》说:“秠是两天发作一次的疟疾。敩是有热度的疟疾。”按:齐侯的病,本来是两天发作一次,较原来逐渐加重,所以成了诸侯忧虑的事。现在北方仍然叫做秠疟,发音为“皆”。而世间的传本大多把“秠”写作“疥”,杜预也没有作解释,徐仙民注音作“介”,浅薄的学者依照这个说法为之疏通说:“患了疥疮,使人产生畏寒的症状,就转变成了疟疾。”这是一种想当然的说法。疥癣这种小毛病,有什么值得说的,难道会有生疥疮而转变成疟疾的吗?

    【原文】

    《尚书》曰:“惟影响①。”《周礼》云:“土圭②测影,影朝影夕。”《孟子》曰:“图影③失形。”《庄子》云:“罔两问影。”如此等字,皆当为光景④之景。凡阴景者,因光而生,故即谓为景。《淮南子》呼为景柱⑤,《广雅》云:“晷柱⑥挂景。”并是也。至晋世葛洪《字苑》傍始加乡,音於景反。而世间辄改治《尚书》、《周礼》、《庄》、《孟》从葛洪字,甚为失矣。

    【注释】

    ①影响:影子和回声。

    ②土圭(guī):古代用以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器具。

    ③图影:画面上的景物。

    ④光景:光和阴影。景,后作“影”。

    ⑤景柱:即影柱。古代测日影,定时刻的表柱。

    ⑥晷柱:即晷表,日晷上测量日影的标竿。

    【译文】

    《尚书》说:“惟影响。”《周礼》说:“土圭测影,影朝影夕。”《孟子》说:“图影失形。”《庄子》说:“罔两问影。”像这些“影”字,都应当做“光景”的“景”。凡是阴景,都是因为有光才产生的,所以就叫做景。《淮南子》称为景柱,《广雅》说:“晷柱挂景。”都是这样的。到了晋代葛洪的《字苑》中,才开始在旁边加“乡”,注音为“於景反”。而世上的人就把《尚书》《周礼》《庄子》《孟子》中的“景”字改从葛洪《字苑》中的“影”字,这是十分错误的。

    【原文】

    太公《六韬》①,有天陈、地陈、人陈、云鸟之陈。《论语》曰:“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左传》:“为鱼丽之陈②。”俗本多作阜傍车乘之车。案诸陈队,并作陈,郑之陈。夫行陈之义,取于陈列耳,此六书③为假借也,《苍》④、《雅》及近世字书,皆无别字;唯王羲之《小学章》,独阜傍作车,纵复俗行,不宜追改《六韬》、《论语》、《左传》也。

    【注释】

    ①《六韬》:古代兵书名。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②鱼丽之陈:军阵名。

    ③六书:古人分析汉字造字的理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④《苍》:《苍颉篇》。

    【译文】

    姜太公的《六韬》,有天陈、地陈、人陈、云鸟之陈。《论语》说:“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左传》说:“为鱼丽之陈。”俗本多写作“阜”字旁加车乘的“车”字。按:以上几个陈队,都写作陈国、郑国的“陈”。行陈的含义,是从“陈列”这个词中取用过来的,这在六书中就是假借,《苍颉篇》《尔雅》以及近世的字书,都没有写成别的字;只有王羲之的《小学章》中,唯独是“阜”旁加“车”字,即使俗体流行,也不应该追改《六韬》《论语》《左传》中的“陈”字作“阵”字。

    【原文】

    《易》有蜀才注,江南学士,遂不知是何人。王俭①《四部目录》,不言姓名,题云:“王弼②后人。”谢炅、夏侯该③,并读数千卷书,皆疑是谯周④;而《李蜀书》一名《汉之书》,云:“姓范名长生,自称蜀才。”南方以晋家渡江⑤后,北间传记,皆名为伪书,不贵省读⑥,故不见也。

    【注释】

    ①王俭:南齐琅邪临沂人,字仲宝。曾任秘书丞等职。撰有《七志》《元徽四部书目》等书。

    ②王弼(bì):三国魏山阳人,字辅嗣。曾任尚书郎。著有《道略论》,并注《易》《老子》。

    ③夏侯该:此人应为撰《汉书音》《四声韵略》的夏侯泳,为南朝梁人。

    ④谯周:三国蜀巴西西充国人,字允南。著有《法训》《五经论》《古史考》等百余篇。

    ⑤晋家渡江:指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长江以南的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东晋王朝。

    ⑥省读:阅读。

    【译文】

    《易经》有蜀才作注的本子,江南的学士,竟然不知道蜀才是什么人。王俭的《四部目录》中,也没有谈他的姓名,写作:“王弼后人。”谢炅、夏侯该都是读了数千卷书的人,他俩都怀疑这人是谯周;而《蜀李书》(一名《汉之书》)上说:“这人姓范,名长生,自称蜀才。”在南方,因为晋朝渡江之后,北方的传记,都被指为伪书,人们不重视阅读它们,所以没见到这段文字。

    【原文】

    《汉书》:“田肎贺上。”江南本皆作“宵”字。沛国刘显①,博览经籍,偏精班《汉》,梁代谓之《汉》圣。显子臻②,不坠家业。读班史③,呼为田肎。梁元帝尝问之,答曰:“此无义可求,但臣家旧本,以雌黄改‘宵’为‘肎’”。元帝无以难之。吾至江北,见本为“肎”。

    【注释】

    ①刘显:字嗣芳,沛国相人。以精研《汉书》著称。《梁书》有传。

    ②显子臻:《梁书·刘显传》:“显有三子:莠、荏、臻。臻早著名。”又刘臻在《隋书·文学》有传。

    ③班史:指班固的《汉书》。

    【译文】

    《汉书》说:“田肎贺上。”江南的版本都把“肎”写作“宵”字。沛国人刘显,博览经籍,特别精研班固的《汉书》,梁代称他为《汉》圣。刘显的儿子刘臻,不失家传儒业。他读班固的《汉书》时,读作“田肎”。梁元帝曾经就这个问题问过他,他回答说:“这没有什么含义可求,只是因为我家里传下的旧本中,用雌黄把‘宵’字改成了‘肎’字。”梁元帝也没办法难住他。我到江北时,看见那里的版本就写作“肎”。

    【原文】

    简策①字,竹下施朿②,末代隶书③,似杞、宋之宋④,亦有竹下遂为夹者;犹如刺字之傍应为朿,今亦作夹。徐仙民《春秋、礼音》,遂以荚为正字,以策为音,殊为颠倒。《史记》又作悉字,误而为述,作妬字,误而为姤,裴、徐、邹⑤皆以悉字音述,以妬字音姤。既尔,则亦可以亥为豕字音,以帝为虎字音乎?

    【注释】

    ①简策:编连成册的竹简。

    ②朿:音次。

    ③隶书:字体名。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始于秦代,普遍使用于汉魏。

    ④杞、宋:春秋时的两个国名。

    ⑤裴:即裴盙,字龙驹。徐:即徐广,字野民。邹:即邹诞生。

    【译文】

    简策的“策”字,是“竹”下面放一个“朿”,后代的隶书,写得就像杞国、宋国的“宋”字,也有在“竹”下放一个“夹”字的;就像刺字的偏旁应该是“朿”,现在也写成“夹”一样。徐仙民的《春秋左氏传音》《礼记音》就是以“荚”为正字,以“策”作读音,完全弄颠倒了。《史记》又在写“悉”字时,误写成“述”,在写“妬”字时,误写成“姤”,裴盙、徐广、邹诞生都用“悉”字给“述”字注音,用“妬”字给“姤”字注音。既然这样,难道也可以用“亥”字为“豕”字注音,以“帝”字为“虎”字注音吗?

    【原文】

    《太史公记》①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此是删②《战国策》耳。案:延笃③《战国策音义》曰:“尸,鸡中之主。从,牛子。”然则,“口”当为“尸”,“後”当为“從”,俗写误也。

    【注释】

    ①《太史公记》:汉、魏、南北朝人称司马迁《史记》为《太史公记》。

    ②删:节取,采取。

    ③延笃:字叔坚。汉南阳人。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以文章名于时。

    【译文】

    《史记》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这是节取《战国策》中的文字。按:延笃的《战国策音义》说:“尸,鸡中之主。从,牛子。”这样看来,鸡口的“口”字应当作“尸”字,牛後的“後”字应当作“從”字,世俗流行的写法是错误的。

    【原文】

    《太史公》①论英布曰:“祸之兴自爱姬,生于炻媚,以至灭国。”又《汉书·外戚传》亦云:“成结宠妾妬媚之诛②。”此二“媚”并当作“睐”③,睐亦妬也,义见《礼记》、《三苍》。且《五宗世家》亦云:“常山宪王④后妬盇。”王充《论衡》云:“妬夫盇妇生,则忿怒斗讼。”益知睐是妬之别名。原英布之诛为意⑤贲赫耳,不得言媚。

    【注释】

    ①《太史公》:即《史记》。

    ②妬(dù)媚之诛:此言赵飞燕事。赵飞燕为汉成帝皇后,与其妹赵昭仪专宠十余年,皆无子。成帝死后,司隶解光奏言赵氏杀后宫所产诸子,汉哀帝未予追究。平帝即位,赵飞燕被废为庶人,遂自杀。

    ③睐(lài):男子嫉妒妻妾。也泛指嫉妒。

    ④常山宪王:即刘舜。汉景弟少子,立为常山王。卒谥宪。

    ⑤意:怀疑。

    【译文】

    《史记》中太史公评论英布说:“祸之兴自爱姬,生于炻媚,以至灭国。”另外,《汉书·外戚传》也说:“成结宠妾妬媚之诛。”这两个“媚”字都应当作“睐”字,眯也就是妬,这个字的含义见于《礼记》《三苍》。况且《史记·五宗世家》也说:“常山宪王后妬盇。”王充《论衡》说:“妬夫盇妇生,则忿怒斗讼。”更可明白“睐”是“妬”的别名。推究英布被杀的原因,是因为他怀疑贲赫,所以不能说成“媚”。

    【原文】

    《汉书》云:“中外禔①福。”字当从示。禔,安也,音匙匕之匙,义见《苍》、《雅》、《方言》②。河北学士皆云如此。而江南书本③,多误从手④,属文者对耦⑤,并为提挈之意,恐为误也。

    【注释】

    ①禔:颜师古注:“禔,安也。”

    ②《苍》、《雅》:指《三苍》和《尔雅》。

    ③江南书本:指在江南地区通行的写本。

    ④多误从手:赵曦明曰:“下云‘恐为误’,则此处‘误’字衍。”

    ⑤对耦:也作对偶。指字句两两相对,以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译文】

    《汉书》说:“中外禔福。”“禔”字应当从“礻”。禔,安的意思,发音是匙匕的“匙”,其含义见于《三苍》《尔雅》《方言》。河北的学士都说是这样的。而江南的写本中,这个字多从手,撰写文章的人写对偶句时,都把它当成提挈的意思,恐怕是错的。

    【原文】

    《汉明帝纪》①:“为四姓小侯立学②。”按:桓帝加元服③,又赐四姓及梁、邓小侯帛,是知皆外戚④也。明帝时,外戚有樊氏、郭氏、阴氏、马氏为四姓。谓之小侯者,或以年小获封,故须立学耳。或以侍祠猥朝⑤,侯非列侯⑥,故曰小侯,《礼》云:“庶方小侯⑦。”则其义也。

    【注释】

    ①《汉明帝记》:此应为《后汉书·明帝纪》。赵曦明曰:“‘汉’上当有‘后’字。”

    ②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弟之封侯者为小侯。李贤注引袁宏《后汉纪》曰:“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立学,号四姓小侯,置‘五经’师。以非列侯,故曰小侯。”立学:设置学校。

    ③元服:指冠。古称行冠礼为加元服。

    ④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

    ⑤侍祠:侍祠侯。应劭《汉官典职》有四姓侍祠侯。

    ⑥列侯:诸侯。指王子封为侯者。

    ⑦庶方小侯:《礼记·曲礼下》:“庶方小侯,人天子之国曰某人,于外曰子,自称曰孤。”

    【译文】

    《后汉书·明帝纪》说:“为四姓小侯立学。”按:汉桓帝行冠礼,又赐给四姓及梁、邓小侯丝帛,由此知道他们都是外戚。汉明帝的时候,外戚有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这四姓。把他们称为小侯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年纪尚小就获得封爵,所以还须立学。有人以为他们属侍祠侯猥朝侯,这些个侯不是封于王子之列的诸侯,所以叫做小侯,《礼记》说:“庶方小侯。”就是它的含义。

    【原文】

    《后汉书》云:“鹳雀衔三鳝①鱼。”多假借为鳣鲔②之鳣;俗之学士,因谓之为睧鱼。案:魏武《四时食制》:“鳣鱼大如五斗奁③,长一丈。”郭璞注《尔雅》:“鳣长二三丈。”安有鹳雀能胜一者,况三乎?鳣又纯灰色,无文章也。鳝鱼长者不过三尺,大者不过三指,黄地黑文,故都讲④云:“蛇鳝,卿大夫服之象⑤也。”《续汉书》及《搜神记》亦说此事⑥,皆作“鳝”字。孙卿⑦云:“鱼鳖鳝鳣。”及《韩非》、《说苑》皆曰:“鳣似蛇,蚕似睾⑧。”并作“鳣”字。假“鳣”为“鳝”,其来久矣。

    【注释】

    ①鳝:黄鳝。此字原作“睭”,为“鳝”的异体字。

    ②鲔(wěi):即鲟鱼。

    ③奁(lián):古代盛放梳妆用品的器具,作圆形、长方形或多边形。

    ④都讲:门弟子中成绩优良者。

    ⑤象:征象。

    ⑥《续汉书》:晋秘书监司马彪撰;《搜神记》:志怪之书。晋干宝撰。

    ⑦孙卿:即荀卿。

    ⑧睾:鳞翅目昆虫的幼虫。青色,似蚕,大如手指。

    【译文】

    《后汉书》说:“鹳雀口衔三条鳝鱼。”这个鳝字大多假借为鳣、鲔的“鳣”字。那些世俗的学者,因此而称呼它为睧鱼。按:魏武《四时食制》说:“鳣鱼大如五斗奁,长度为一丈。”郭璞在《尔雅》注文中说:“鳣鱼长度为二三丈。”哪里会有鹳雀能够衔得起一条鳣鱼的,何况是三条呢?而且鳣鱼是纯灰色,身上没有花纹。鳝鱼长的不过三尺,大的粗细不超过三指,黄的底色黑的花纹,所以门弟子中成绩伏良者说:“蛇鳝是卿大夫衣服的征象。”《续汉书》及《搜神记》也说到此事,都写作“鳝”字。荀卿说:“鱼鳖鳝鳣。”以及《韩非子》《说苑》都说:“鳣像蛇,蚕像睾。”都写作“鳣”字。假借“鳣”作“鳝”,由来已久了。

    【原文】

    《后汉书·杨由传》云:“风吹削肺①。”此是削札牍之柿耳。古者,书误则削之,故《左传》云“削而投之”是也。或即谓札②为削,王褒《童约》曰:“书削代牍③。”苏竟④书云:“昔以摩研编削之才。”皆其证也。《诗》云:“伐木浒浒⑤。”毛《传》云:“浒浒,柿貌也。”史家假借为肝肺字,俗本因是悉作脯腊之脯,或为反哺⑥之哺。学士因解云:“削哺,是屏障之名。”既无证据,亦为妄矣!此是风角⑦占候耳。《风角书》⑧曰:“庶人风者,拂地扬尘转削。”若是屏障,何由可转也?

    【注释】

    ①削肺:即削札牍时削下的碎片。

    ②札:古代书写用的小而薄的木片。

    ③牍:古代写字用的木板。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