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一章 神经症竞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不同的文化获取权力、威望和财富的方式各有不同。它们可能得自继承权,或者来源于个人所具有的某种品质,这些品质受他所在的文化群体的推崇,诸如勇气、老练、医术、通灵、活泼伶俐等。它们还可能来自出色、优秀的行为活动,借力于既有的个性特征或有利的偶然境遇。在我们的文化中,继承财富和财产必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权力、威望和财富必须依靠个人努力来获得,那他就不得不与他人竞争。竞争以经济为中心,覆盖了其他所有活动,渗透到爱、社会关系和玩乐之中。因此,竞争是我们文化中所有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无怪乎它是神经症经久不衰的冲突中心。

    在我们的文化中,神经症竞争在三个方面不同于正常竞争。第一方面,神经症患者始终在同别人较量,即使是在不存在竞争诉求的情境之下也是如此。尽管力图超越他人基本上存在于所有竞争情境之中,但神经症患者所较量的人,绝不是潜在的竞争对手,而且他的目标也与这些人不同。对于谁更聪明、更有魅力、更受欢迎等这些未见分晓的疑问,他全都不加区分地运用到每一个人身上。他的生活态度可以比作一个正在比赛的骑师,他所在乎的只有一件事————是否领先他人。这种态度必然使他失去或减损对任何其他事物的兴趣。这完全无关于他正在做什么,而主要在于他能从中获取多大的成就,能给人多好的印象,能带来多高的威望。神经症患者可能意识到了他这种与他人较量的态度,也有可能全然不知,只是自动自发地在这么做。他几乎从来都未能完全意识到这种态度对他的影响。

    不同于正常竞争的第二方面是,神经症患者不仅是要比别人实现更多的抱负,或比别人更有成就,还希望自己卓尔不群。与此同时,他可能认为,相比之下,他的目标总是最佳的。他可能十分清楚自己受这种急迫的野心所驱使,但更加常见的是,他要么彻彻底底地压抑自己的野心,要么部分遮掩它。就后面这种情况而言,他可能会以为他并不在乎成功,只在乎他所效劳的对象;或者他可能会以为他并不想崭露头角,甘愿屈居幕后;或者他可能愿意承认他在人生中的某个阶段曾经野心勃勃————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他曾幻想自己是耶稣基督或是第二个拿破仑,或拯救世界于战乱之中;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她曾经想要嫁给威尔士亲王。但他会澄清,自那以后他的野心已经全然消散了。他甚至可能抱怨它消散得太过彻底了,他渴望重拾某些夙愿。如果他完全压抑了自己的抱负,他就很可能会以为野心与他格格不入。只有当某些保护被分析师层层剥开时,他才会回想起自己曾有过如此浮夸的幻想,或曾有过一些一闪而过的念头————比如自己是业界一流、非凡聪颖或英俊,或者任何有自己在的场合女人没有理由和另一个男人坠入爱河。

    这种野心有时会着眼于某个特定的目标:才智、魅力、某种成就或道德。但有时候,野心并不集中在一个确切的目标上,而是扩散到这个人的一切行为和活动中。他必须成为他那个领域中的佼佼者。他可能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发明家,同时又想是一位杰出的医生,还想是一位无与伦比的音乐家。一个女人可能既想在工作领域位列一流,还想做一位完美的家庭主妇和穿戴最佳的女士。这种类型的青少年可能会发现,他们很难选择或追求任何一个职业,因为选择一个意味着放弃另一个,或至少要放弃他们部分的兴趣爱好。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其实很难同时精通建筑学、外科手术和小提琴。这些青少年还可能会心怀过于美好的期望开始他们的工作:像伦勃朗一样绘画,像莎士比亚一样写戏剧,刚在检验室工作就能精确地完成血球计数。过高的志向使他们期盼短期就能变得有所成就,因而很容易泄气和失望,并很快放弃努力而开始其他事业。很多有天赋的人正是这样终生挥霍精力的。他们的确极具天赋,能在各种领域有所成就,但由于对所有领域都有兴趣和野心,他们没法始终如一地追求任何目标;最终,他们一无所获,自己的优秀才能也因此付之东流。

    无论是否意识到了这种野心,他们往往对任何挫败都非常敏感。即便是成功了还是会觉得失望,因为还没有达到他们好高骛远的期望。例如,科学论文或著作获得了成功,但没有在《泰晤士报》上引起轰动,而只吸引了一部分人的兴趣,就可能令他失望透顶。这类人通过了一项非常难的测试,他们又会觉得其他人也通过了这项测试,故意贬损自己的成绩。这种对于失望的固执倾向也是这类人之所以无法享受成功的原因。之后我还会讲到其他原因。自然而然地,他们必然会对任何批评都极为敏感。很多人在第一本书或第一幅画之后,就无法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了,因为即使是再轻微的批评也会让他们萎靡不振。许多潜在的神经症第一次显现出来,就是因为上级的批评或遭遇失败,尽管批评或失败本身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或至少是与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不相称的。

    第三方面不同于正常竞争的地方在于神经症患者的野心中隐藏着敌意,他的态度是:“只有我才可以是美丽迷人、才华横溢、飞黄腾达的。”敌意必定存在于任何激烈的竞争当中,因为一个竞争者的胜利就意味着另一个人的失败。事实上,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存在太多颇具破坏性的竞争,以至于作为一种孤立的现象,人们不愿称这种潜藏的敌意为神经症的特征。这几乎是一种文化模式。然而,就神经症患者而言,该种敌意的破坏性方面比建设性方面更强大:对他来说,看到别人被打败比自己获得成功更重要。更确切地说,具有神经症野心的人,似乎打败别人比自己获得成功更加重要。实际上,他自己的成功对他来说至关重要;但由于他在成功方面有强烈的抑制,正像我们后面会看到的,因而唯一为他敞开的路就是优秀出众————至少是树立优越感:贬低他人,或把别人拉到他的水平或更低。

    我们文化中的竞争,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或荣耀,或是制约一个潜在的对手,权宜之计通常是努力损毁对手。然而,神经症患者贬抑他人行为的背后是一种盲目、不加区分的强迫性驱策力。即便他知道别人之于他并没有实际的危害,甚至挫败他人明显有违自己的利益他也会这么做。他的感受可以说成是一个清晰的信念:“只有一个人能成功”,这也是“只有我才应成功”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他破坏性冲动的背后,可能暗藏着大量的紧张情绪。例如,一个正在写戏剧的男子,当他听闻自己有个朋友也在写戏剧,就会陷入盲目的狂怒当中。

    挫败他人努力的冲动可能会出现在很多人际关系中。一个有过度野心的小孩,可能会想要挫败父母为他付出的所有努力。如果父母要求他仪态举止和社会成就方面的事,他就会做出舆论哗然的事情来。如果他们致力于他的才智发展,他可能会对学习产生严重的抑制,以至于像个低能儿。这就使我回想起,曾有两对年轻的父母送来疑似低能的孩子,然而不久之后便证明这些孩子其实极具能力与才华。他们想要挫败父母的事实明显体现在他们试图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精神分析师。其中之一就是,他们有时会假装不懂我的意思,我曾经因此而怀疑自己对她的智力所作的判断,直到我发现,她跟我玩的正是她曾用来对抗父母和老师的相同把戏。这些小孩其实都志壮干劲儿高,但在治疗初始,他们的志气抱负都被破坏性冲动给湮没了。

    同样的态度也会出现在课堂上,或是任何治疗中。上课或接受治疗,对于他的个人利益原本是有好处的。然而,在这类神经症患者看来,由于自身的竞争意识,挫败或阻碍老师或医生的努力变得尤为重要。并且,如果只在自己身上就能证明一切徒劳无益,达成目的,他无疑会很乐意地付出代价,哪怕是装作病恹恹或愚昧无知。无须说,这个过程是无意识的。对于这样的人,他会有意识地认为,老师或医生确实是没有能力的,或者并不是适合他的人。

    因此,这种类型的病人非常害怕分析师会治愈他。他不惜采取任何手段来挫败分析师的努力,尽管他这么做显然会使自己的目的落空。他不仅会误导分析师或是保留重要信息,甚至会坚持顽固不化的态度,或只要有可能就竭力使情况变得更糟。他不会告知分析师任何进步————即便偶尔有所吐露,也是万分不情愿或者以一种抱怨的方式,或者是把进步或任何收获都归功于某些外部因素,诸如气温的改变、吃了阿司匹林、阅读了一些东西等。他不会听从分析师的任何指导,尽力证明分析师错了。或者,他会把分析师的建议当作自己的发现提出来,而这个建议他当初曾经激烈反对。后面这种行为也常常在日常事务中观察到;它构成了无意识剽窃的动力,许多优先权的斗争都是基于这种心理。这类人无法容忍他本人提不出来新的想法。他会坚决贬损任何不是他提出来的倡议。例如,他会反感或拒绝一部电影或一本书,如果这碰巧是他的竞争对象提出来的。

    如果所有这些反应在分析的过程中逐渐被意识到,神经症患者就可能在一次精彩的分析之后公然大发雷霆:在办公室里大摔东西、大喊大叫地侮辱分析师。或者当一些问题获得澄清之后,他会立刻指出还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即使他的病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并且理智地意识到了这个事实,他还是会抗拒任何表达感激之情的冲动。“忘恩负义”的现象也可能存在其他原因,诸如害怕承担责任,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一种对于不得不赞赏他人的羞辱感。

    这种挫败冲动会引发大量的焦虑,因为神经症患者会自觉自发地认为:别人被打败后会和他一样痛苦,一样怀恨在心。因此,他担心伤害别人,执意认为他的挫败倾向实际上是合情合理的,从而不让自己意识到这种倾向。

    如果神经症患者具有强烈的贬损态度,他就很难形成任何正面的观点,很难采取任何正面的立场,或作出任何建设性的决定。一个关乎某人某事的正面观点,很可能被任何人的哪怕是一丁点儿负面言辞粉碎,因为哪怕是一件小事也足以激起他的贬损冲动。

    权力、威望和财富的神经症追求中所有破坏性的冲动都可能成为竞争的一部分。在我们文化下的普遍竞争之中,哪怕正常人也可能表现出这些倾向,但对于神经症患者来说,这种冲动十分重要,不管这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损失和痛苦。在他看来,羞辱、剥削或欺骗他人的能力是一个树立优越感的过程,如果他失败了,则是一种挫败。如果他不能利用别人就会勃然大怒,而这种愤怒正是基于这种挫败感。

    如果个人主义的竞争精神盛行于某个社会,那就很容易损害两性关系,除非男性和女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