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章 爱的神经症需要的其他特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我们大多数人都渴望被喜欢,都带着感激之情享受着被喜欢的感觉,如果别人不喜欢我们,我们就会感到怨恨。正如我们所说过的那样,对于一个小孩,感觉自己被需要之于他的和谐发展极为重要。但是,究竟爱的需要有哪些神经症特征呢?

    我的观点是,随意地将这种需要视为幼稚不仅冤枉了儿童,还忽略了一个事实:爱的神经症需要的基本因素压根儿就与幼稚无关。幼稚和神经症需要只有一个共同点————无助,并且这两种情况下的无助的基础也是不同的。此外,发展出神经症需要的前提条件不同。重申一下,这些条件是:焦虑、感觉不讨人喜欢、没有能力相信任何爱以及对任何人都心怀敌意。

    因此,爱的神经症需要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强迫性。倘若某人一直都为强烈的焦虑所驱使,其结果必然是丧失自发性和灵活性。简言之,对一个神经症患者而言,被爱并非最大的乐事,也根本不是力量或快乐的源泉,而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区别在于是“我想被爱,并享受被爱”还是“无论如何我必须被爱”;或者在于,一个人吃东西是因为他胃口好、他能享受他的食物,而且对食物有所讲究,而另一个人则是快要饿死了,不得不饥不择食且不择手段。

    这种态度必然会导致高估被喜欢的现实意义。其实,所有人都喜欢我们并没有那么重要。事实上,只要某些人喜欢我们就足够了————那些我们在乎的人,那些我们必须一起生活或工作的人,或是那些我们有必要留下好印象的人。除了这些人,其他人是否喜欢我们几乎是无足轻重的。[1]然而,神经症患者的所感所为,就好像他们的存在、幸福和安全都取决于被人喜欢。

    他们的渴望可能依附于每一个人,从派对上遇到的理发师、陌生人到同事和朋友,或是所有女人或男人,完全不加区分。因此,一次会面、一次电话或是一次邀约,若是太热情或是太冷淡,都会改变他们的心情和整个人生观。对于这一点,我还应提到一个问题:无法独处的表现,可以是略微的心神不定和焦躁不安,也可以是对独处的极度恐惧。我所说的并不是那些百无聊赖、对独处很容易意兴阑珊的人,而是那些足智多谋的聪明人,以及那些可以以其他方式自娱自乐的人。比如,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有些人,他们只有在周遭有人的时候才能工作,如果他们不得不独自工作,就会感到不自在和不高兴。陪伴的需要可能有其他因素,但一般情况都是一种模糊的焦虑,一种对爱的需要,或————更准确地说是一种与人类接触的需要。这些人感觉自己孤苦伶仃地漂泊在世界上,对于他们来说,任何与他人的接触都是一种安慰。人们有时————例如在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独处的无能和焦虑的增长有多一致。有些病人是可以独处的,只要他们感觉处于他们自己树立的那些保护墙的庇护之下。但是,一旦他们的保护措施被精神分析瓦解了以及某些焦虑被激发,他们就会突然发现自己再也不能忍受独处了。这是过渡期的损伤之一,在精神分析过程中不可避免。

    爱的神经症需要也可能聚焦在某个个人身上,诸如丈夫、妻子、医生、朋友。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对方的奉献、关注、友善和存在都极为重要。然而,这种重要性有一个自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神经症患者寻求别人的关注和出现,害怕被讨厌,若对方不在周围就会感觉被忽视;而另一方面,当他与这个偶像在一起时却一点儿也不快乐。一旦他意识到这个矛盾,往往会对此感到困惑不解。但像我之前所说的那样,显而易见,希望他人出现并不是真挚喜爱的表现,而只是寻求他人所给予的安全感。(当然,真挚的喜爱与对可靠感情的需要可能是共存的,但它们并不必然一致)

    对爱的渴求也许会限于某些群体,可能是一个有共同兴趣的团体,如政治或宗教组织;而对爱的渴求也可能是限于某种性别。如果这种安全感需要限于异性,可能从表面看起来情况“正常”,而且他总是拿“正常”来辩驳。比如,有一些女性若没有男人在身边,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她们会开始一段恋情,很快又分手,又再次感到痛苦和焦虑,然后又再次开始一段恋情,如此反复。这并非真正渴望与一个男人交往,因为这些恋爱关系充满了冲突与不满。而且,这些女性并不择取男人,她们只是想有一个人在身边,并不是出于喜欢。而且,她们甚至总是找不到生理上的满足。当然事实上,整个情况更为复杂,我只强调焦虑和爱的需要所揭示的那一部分。[2]

    我们也可能在男性身上发现相似的模式:他们强迫性地想要被任何女性喜欢,而一旦和其他男性在一起就会觉得不自在。

    如果爱的需要集中在同性身上,那它可能是潜在或明显同性恋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果通往异性的途径被太多焦虑所阻碍,那爱的需要可能会直接指向同性。无须说,这种焦虑并不一定要表现出来,可能隐藏于对异性的反感或无兴致当中。

    由于获得爱是如此重要,因而接踵而至的是,神经症患者会为此不惜任何代价,而且常常不知道自己正在这么做。最常见的付出代价的方式是服从态度和情感依赖。服从态度可能采取不敢反对或批评对方的形式,只表现忠诚、钦佩和温顺。如果这种类型的人允许自己说出批评或贬损的言辞,即便所用言辞无伤大雅,他们也还是会感到焦虑。服从态度可以达到这种程度:他们不仅消灭掉攻击冲动,还消除了所有自我主张的倾向,任由自己遭受虐待,并作出任何牺牲,不管这样危害有多大。例如,他的自我牺牲可能表现为希望自己得糖尿病,因为他所求爱的那个人正致力于研究糖尿病,这就意味着得了这个病就可能赢得对方的关注。

    与服从态度极为相似且不可分割的是情感依赖,情感依赖源于神经症患者需要依附那些能承诺保护的人。这种依赖不仅会导致无止境的痛苦,甚至还具有十足的毁灭性。譬如,在有些关系中,一个人即便完全清楚这段关系无以为继,却还是不由自主地依赖对方。如果他没有得到一句友善的话或笑容,他就会觉得好像世界都崩塌了,他可能在等待一个电话的时候突发焦虑。如果对方对他避而不见,他就会感觉无比凄凉。然而,他却无力弃逃。

    通常,情感依赖的结构更为复杂。在一个人依赖另一个人的关系中,总是存在大量的怨恨。依赖者痛恨被奴役,痛恨必须服从他人,但由于害怕失去对方而又不得不继续这么做。他并不知道是他的焦虑导致了这般景象,还很容易认定他的屈从是别人强加给他的。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怨恨不得不被压抑,因为他极其需要对方的爱,而且这种压抑反过来又会引起新的焦虑:对安全感的继发性需要强化了依附他人的冲动。因此,在这种神经症患者身上,情感依赖引发了一种极为现实甚至合情合理的恐惧:他们的生活正在被摧毁。当这种恐惧非常强烈时,他们也许会寻求自我保护,不让自己依附任何人以对抗这种依赖性。

    有时,同一个人身上的依赖态度也会发生改变。在经受过一段或几段这种痛苦经历之后,他可能会盲目地反对一切事物,哪怕只是与依赖略微相似。例如,一个姑娘经历了几段恋情,每段恋情都以她极度依赖对方而告终,于是她发展出一种对所有男人超然独立的态度,只想麻木冷漠地将他们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这些过程在病人精神分析时的态度中也很明显。花费时间获得理解本是他自身的利益所在,但他常常会忽略自己的利益迎合精神分析师,赢取分析师的关注或认可。尽管,他想很快有所起色的理由非常充分:他因为分析而痛苦不已或有所牺牲,或时间有限,有时候这些原因看起来毫无关联。病人有时候会花大量时间讲一个冗长的故事,只是为了从分析师那里得到赞许的反应,也许他会为分析师考虑而竭力使每个小时都过得生动有趣、趣味盎然,还向分析师表露钦佩之意。甚至于病人的联想和梦都为讨好分析师而有所不同。或者,他会迷恋分析师,相信自己只在意分析师的爱,并试图真心实意地表达爱意。不加区分的成分在这里也很明显,除非他认为所有分析师都是人类的价值典范,或是为每个病人的个人期望所量身定做的。当然,不管怎样,分析师也可能是病人会爱的人,但即便如此,也不足以解释分析师对于病人在情感上的重要程度。

    这个现象正是人们提及“移情作用”时常会想到的。然而这个术语不太准确,因为移情作用应该指所有病人对分析师的非理性反应的总和,而不仅仅指情感依赖。在这里,问题不在于为何这种依赖会发生在分析过程中,因为需要这种保护的病人会牢牢抓住任何医生、社会工作者、朋友、家庭成员,而在于它为何如此强烈以及为何发生得如此频繁。这个答案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相对于其他事物,精神分析意味着处理对抗焦虑的防御措施,所以会激起潜藏在保护墙背后的焦虑。正是由于焦虑的增长,才导致病人以这样那样的方式紧紧抓住分析师不放。

    这里,我们再次发现了一个不同于儿童对爱的需要的地方:儿童之所以比成年人需要更多的爱或帮助,是因为他们更为无助,而这种态度中并没有强迫性因素。只有已经开始忧虑的小孩,才会抓住母亲的围裙带不放。

    爱的神经症需要的第二个特点也与儿童的需要全然不同,即欲求不满。一个小孩的确可能不断唠叨,要求过度关注,要求无止境地证明自己是被爱的,但若是这样,这就是个神经症小孩。一个健康的小孩,成长在温暖可靠的氛围下,会确信自己是被需要的,不会要求大人持续不断地证明这个事实,而且,一旦他得到了眼下所需要的帮助之后就会感到满足。

    神经症的欲求不满可能会作为一般性的性格特点表现为一种贪欲,通过诸如饮食、购物、逛街以及急躁等方式。贪欲可能大多时候都被压抑着,然后突然爆发。例如,一个平时买衣服有节制的人,在焦虑状态下会一口气买四件新外套。它可能采取温和的巧取形式,或更具攻击性的豪夺形式。

    欲求不满的态度及其所有变式和继发性抑制,被称为“口腔型”态度[3],这在精神分析文献中有很多精彩的描述。虽然这个术语背后的理论有一定的价值————正是这些假设使得迄今仍四分五裂的行为倾向被整合到症候群上,但把所有倾向的起源都归于口腔感觉和欲望是值得怀疑的。根据有效的观察,贪欲常常表现在食物需求和饮食习惯中,还可能在梦中以一种更为原始的方式表现出这种倾向,例如食人肉的梦。然而,这些现象还不足以证明它在起源上和本质上与口腔欲望有关系。因此,一个更站得住脚的假设是:不管贪欲的源头是什么,进食只不过是最容易满足贪欲的手段,正如在梦中,进食是欲求不满的最具体、最原始的象征。

    “口腔型”欲望或态度的特征是“力比多”(libido),这个假设同样有待证实。毫无疑问的是,欲求不满的态度会出现在性领域,既可能表现为现实生活中贪得无厌的性欲,也可能表现为与性交密切相关的吞咽或啃咬的梦境。但它也会表现在对金钱或衣物的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