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我们宇宙的结构

    为了使个体能够根据环境做出适应性的行为调整,个体的心理机制应具备对外部世界形成整体印象的能力。心理机制还根据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明确解释,沿着童年早期形成的理想化行为模式的路线来达到确定的目标。虽然我们很难用准确、全面的术语来表达“对外部世界的解释”和“生活目标”,但我们可以将它们描述为“永恒的光环”,并总是与个体的机能缺陷相对立。个体的心理活动只由内在目标所驱动,而目标的建立是以个体具备的改变能力和一定的行动自由为前提的。个体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完善建立在自由探索的行动基础之上。例如,当儿童第一次从地上站起来,他就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觉察到环境中的危险。当他第一次尝试行动,尤其是抬脚走路时,他可能经历不同程度的困难,这种行动上的挫败可能增强或打击他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在成年人看来并不重要或常见的一些现象,却会对儿童的灵魂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其世界观的塑造。运动困难的儿童的理想就是自己能够自由活动,因此他们会崇尚暴力或冒险行为。这一理想可以通过询问他们最喜欢的游戏,或者长大后想做什么反映出来。通常这些儿童会回答想成为汽车司机、火车司机或诸如此类的职业,表明他们无意识里想要克服自己的障碍,获得自由行动的能力。如果他们实现了这一生活目标,自卑感和受挫感就会在体验到完美的自由运动的过程中被彻底消除。同理,发育缓慢或体弱多病的儿童也常体验到受挫感。例如,先天性视力缺陷的儿童形容周围环境时,会使用更多“视觉”相关词汇;听觉缺陷的儿童会表现出对某些音调的强烈兴趣,听到这些音调会感到愉快。

    对于想要征服世界的儿童来说,感官是他确定与所处世界的本质联系最为重要的器官。通过感官,儿童可以构建自己的客观世界。感官是儿童望向环境的眼睛,通过获取视觉信息,儿童注意到周围的人,从而为他积累个人经验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听觉、嗅觉、触觉和躯体感觉器官(耳、鼻、舌头和皮肤)倾向于处理短暂的、敏感的刺激,而视觉器官主要处理稳定的、持久的环境信息,对于儿童构建整体的客观世界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然而,对于主要依赖听觉信息的个体来说,声音在他的精神活动发展中更具价值。通常,我们很少能见到以运动机能占主导地位的个体,或是对嗅觉或味觉刺激更敏感的个体。因为一方面,嗅觉发达的个体在人类文明中并不占优势。另一方面,运动机能发达的个体,他们的特点是明显多动,自童年期到成年期。在童年期,他们仅对肢体的活动感兴趣,甚至在睡觉时也会在床上翻来覆去。这时,我们必须将这些“好动”的儿童区分出来。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不以某个优势器官或器官群探索环境的儿童是不能融入环境的。无论是通过感觉器官还是运动器官,儿童都是在利用自身的优势器官收集周围环境的信息,构建出自己所处的客观世界。因此,只有了解儿童接触世界的优势器官,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儿童与客观环境发生的所有联系,包括态度和行为方式都是以优势器官的机能为基础的,进而通过知识经验赋予这些行为以价值。器官的机能缺陷会影响个体童年期对客观世界形成主观印象,进而影响其往后的发展。

    世界观发展中的元素

    个体当前的目标会影响某些特定心理能力的选择、强度和活动性,这些心理能力对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尽管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客观世界中,但每个人的经历都有独特性。我们每个人都只重视与自己当前的目标相契合的事件,并赋予这一事件特殊的解释。我们如果不能明确个体所追求的生活目标,以及他的行为受到这一目标的影响这一点,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其行为,也不能对其行为进行准确评估。

    知觉

    由外部世界所产生的印象和刺激通过感觉器官传递到大脑,并在脑内留下痕迹,通过这些痕迹建立想象和记忆,从而形成知觉体验。但是,知觉体验与照片不同,它会赋予外部世界带有个体特殊性、与其品质相关的信息。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不相同,也不会对经历的同一件事产生完全相同的反应。如果我们询问人们对于自己所处客观世界的看法,答案一定是千差万别的。对于儿童而言,由于优势器官和行为模式在童年早期已被塑造,他们只会感知到环境中适合他已有行为模式的信息。例如,视觉特别发达的儿童所形成的知觉体验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在自然界中,大多数人都属于视觉优势动物。还有一部分人是听觉优势,通过声音信息来填补对自己所处客观世界的整体印象。这些知觉体验不需要与客观事实完全契合,为了适应个体的生活目标和行为模式,个体能够重新调整、改变他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个体的独特性就在于他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方式和知觉体验。知觉体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生理现象,更是一种心理功能,由它可以获得最接近个体内心想法的信息。

    记忆

    基于知觉体验,灵魂的发展与活动能力密切相关。灵魂与运动的关联与生俱来,灵魂的活动由个体的目标和运动目的所决定。个体必须对所接收到的客观环境信息及它们之间的关联进行收集和整理,而灵魂作为体现个体适应性的重要器官,也必须发展出相应的记忆能力,以便个体进行防御和维持生存。

    灵魂对个体所面临的问题做出的反应会在灵魂的结构上留下痕迹这一点总是显而易见的。个体的适应性决定了记忆和评估能力的重要地位。如果没有记忆,个体不可能未雨绸缪。可以推测,所有记忆信息的储存都有特定的目的。记忆不是偶发的,没有无关紧要、毫无意义的记忆,它们会向个体清楚地传达激励或警告。个体只有在确定自己所追求的生活目标时,才能对自己回忆的信息进行客观的评价,探索记忆信息与生活目标之间的联系。我们不需要了解个体为什么要记住或忘记某些事情。我们之所以记得某些事情,是因为这些事情对于我们某些重要的行动具有潜在的指导意义。我们也会忘记那些妨碍我们实现目标或计划的事情。因此,记忆也是为个体的适应性服务的,每一个记忆信息由个体的生活目标所支配。为了实现个体所期望的目标,即使是在童年早期形成的、错误的记忆也可能被转移出意识的领域,然后作为一种态度或一种情感基调,甚至作为一种世界观呈现。

    想象

    个体的幻想和想象比其他心理产物更能表达个体的独特性。想象是指个体对不在眼前的知觉对象进行的再创造。换而言之,想象是再现的知觉体验,是心理创造能力的证据之一。想象的产物不仅仅是对知觉对象的复制,而是一个建立在知觉体验的基础上全新的、独特的创造产物,正如建立在个体生理感觉基础上的知觉体验一样。

    幻想则远远超过个体对某一焦点清晰的习惯化想象。幻想的价值在于它不是想象的产物,但却能够像真实存在的客观刺激一样影响个体的行为。“幻觉”这一术语是指当客观刺激并不存在时,个体感受到的虚幻知觉。个体产生幻觉的条件与白日梦类似。每一个幻觉都是个体心灵的艺术创造,根据个体的特定目标而产生。让我们举个例子来进行清晰的说明。

    一个聪颖的年轻女孩违背父母意愿嫁人,父母非常生气,与她断绝关系。时过境迁,双方都固执己见,不肯让步,多次尝试和解但最终失败。这时,女孩开始坚信父母故意苛待她,使得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她,现在却陷入家徒四壁的境况。然而,外人却看不出她对婚姻生活的任何抱怨和生活窘境。她给外人的印象就是她已经很好地适应了当前的生活,生活平静,波澜不惊。

    这个女孩曾经最受父亲宠爱,父女关系十分亲密。然而,由于她的婚姻,父亲对她置之不理,父女关系出现深深的裂痕。即使她的孩子出生后,父母也不去探望。婚姻前后她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父母在她怀孕和生产后的冷酷态度进一步深深地伤害了她,她变得非常敏感。

    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女孩当前的心境完全受到她的傲气和野心所支配。正因她高傲的性格特征,与父母关系破裂才会对她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她的家庭环境来看,她的母亲严厉、正直、人品高贵,对女儿比较苛责。从表面上看,她的母亲知道如何表现出顺从丈夫但又不委曲求全。因为在名门望族中,妻子顺从丈夫是一种自豪和荣耀。女孩也学会了母亲的这种行为模式,在现在的家庭生活中,她尽管顺从丈夫,但她所生的儿子被视为家族的血脉,母凭子贵进一步激发了她的傲气和野心。她在父母庇护下长大,却在婚姻中经历着艰难困苦,这种落差使得她不断反思,对父母愈发不满。

    一天晚上她将要入睡时,忽然看到房门打开,圣母玛利亚走到她的床边说:“我很爱你,但我必须告诉你,你将在12月中旬死去,你要有所准备。”

    女孩并没被幻觉吓到,她叫醒丈夫并告诉他一切。第二天,她去就诊,医生判断这是幻觉。但女孩坚持认为她的所见所闻都清晰、真实。乍一看,女孩的个性特征、经历和幻觉之间毫无联系。但实际情况是:一个有野心和极强控制欲的女人因为婚姻与父母断绝关系,使自己陷入贫穷。她为了努力克服当前困境,必须接触上帝并与之交谈。如果圣母玛利亚的出现只停留在她祷告时,这种幻觉并不会引起别人注意。因此,这个年轻女人需要更强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说辞。

    当我们明白她的心理过程后,对这个幻觉现象的解释呼之欲出,它只是灵魂开的一个玩笑。每个人都有可能做梦,不同之处在于:女孩是在清醒时做梦。而且,她的抑郁状态使得她觉得自己的野心无法实现。因此,在她的幻觉体验中,有另外一个“母亲”来看望她,这个“母亲”是为大众所熟知的“圣母”。这两个母亲形成鲜明的对比:上帝的母亲前来探望,她生母却没有来。这种幻觉是对母亲没有给予自己足够的爱与关怀的指责。

    女孩还试图在幻觉体验中找到指责父母的依据。12月中旬,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重要的时间,人们走亲访友、互赠礼物等,商量着与亲人团聚的安排。这个时间段,对于有矛盾的家庭成员,是和解的良好契机。所以,可以理解的是,她的幻觉所出现的时间与自己所处的困境密切相关。

    在幻觉中唯一难以解释的是:圣母提供的和解方法竟然是女孩即将死亡的悲伤消息。如果结合女孩将这个幻觉轻松愉快地告知丈夫这一情况,这个幻觉中不合理之处也就可以理解了。因为,这个预言迅速在女孩的家族中传播开来,第二天她的家庭医生都得知此事了。结局在预料之中,她的母亲去看望了她。

    几天后,女孩描述圣母玛利亚第二次出现,并对她说了同样的话。当医生询问她上次与母亲见面的情况时,她说母亲并没有承认错误。于是,重复出现的幻觉体验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她控制母亲的愿望还没有实现。

    此时,女孩的父母开始尝试了解女儿当前的生活困境,通过沟通,父女之间的关系得到很大的改善,两个人都真情流露。但女孩并不满意,她抱怨父亲的行为有些夸张,而且父亲让她等得太久了!即使父女关系取得突破性改善,她仍不能摆脱自己的控制欲:想要证明其他人都错了,只有自己是对的。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得知,幻觉通常出现在个体心理最紧张的那一刻,或出现在个体担心无法实现其目标时。毫无疑问,当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退缩时,幻觉会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

    旅行者对幻觉的描述众所周知。旅行者在沙漠中迷失方向,在饥寒交迫、精疲力尽时,会看到远处出现海市蜃楼。这种幻觉体验可以理解为:个体命悬一线时所产生的紧张感迫使他开始想象,为自己创造一个清晰的、使人振作的状态,使他暂时逃脱绝望的心境。海市蜃楼的出现可以给迷途的旅行者带来生机:一方面它能缓解疲惫、重建信心,使他恢复体力和敏锐度;另一方面,它是一剂良药,能够缓解个体在困境中的恐惧。

    幻觉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物,因为之前我们已经看到了在记忆和想象的作用下,知觉所产生的类似现象。在必要或危险的情况下,或当个人的权益受到威胁时,人们力图通过幻觉消除懦弱并克服困难。压力越大,个体对于自己应对困境的关键能力考虑越少。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喊着“求人不如求己”,然后竭力动用自己的心理能量,将想象投射到幻觉当中。

    错觉与幻觉密切相关,唯一的区别是,错觉是存在客观刺激的条件下,个体歪曲的知觉体验。但幻觉和错觉潜在的心理发生机制与体验到的威胁感是一致的。

    下面我们将通过另一个案例来说明灵魂是如何根据个体所需创造出错觉或幻觉的。一个家境优越的儿童,因为成绩不好而一事无成,成年后只找到一个小文员的工作。他对生活失去希望,绝望感压得他喘不过气。非但如此,朋友的批评让他更为紧张。因此,他选择酗酒来让自己暂时忘记这些不快,也为自己的失败找个借口。一段时间后,他由于酒精中毒性谵妄被送到医院。谵妄与幻觉联系紧密,在酒精中毒性谵妄中,会常常出现关于动物的视幻觉,如看到老鼠、昆虫和蛇等,也会出现一些与患者职业相关的其他幻觉。

    这位患者接受了严格的戒酒治疗,酒精依赖的症状消失,痊愈后出院,并且在之后三年内滴酒未沾。然而,现在他又出现了新的症状,说经常在工作时看到一个斜眼取笑和鄙视他的男人。有一次,他又看到这个人嘲笑他,他怒不可遏,拿起锄头去砸那个人,想要看看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结果,他认为的这个幻觉对象不仅躲开了攻击,还狠狠地揍了他一顿。

    因此,患者看到的这个嘲笑他的人并不是一个幽灵,他有着非常真实的拳头。患者只是对他知觉到的人或事给予习惯性幻觉解释。我们应该知道,虽然患者已经戒酒,但出院后他丢了工作,被赶出家,现在不得不靠打零工谋生,朋友们都认为这是最底层的工作。他的精神压力并没有减少。尽管戒酒治疗很成功,他却因此变得更穷。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