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五章 避役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生而为虚空神。那时恰值波罗奈城举行迦底加祭的夜祭。各街道装饰得如美丽的天国.全城人们兴高彩烈.作着各种余兴。时有一个穷汉.他只有一袭粗劣的衣服。因屡经洗濯着用。到处都满了摺皱。

    然而他的妻却带执拗向他说道.『喂.我想穿了浓染的红蓝华服.再披上外衣.与你一同出去看迦底加祭的夜祭。』男的听了很窘.说道.『你怎麽说出这样的话来。我们穷人能穿了浓染的红蓝华服.悠闲地散步吗。』那女的嗔怒道.『没有红蓝的华服.我不出去看夜祭了。请你带别的女子同去吧。』男的问道.『你怎麽说出这样无理的话来与我为难。究竟要怎样做才能得到红蓝的华服呢。』女的教他道.『男子汉有志气.甚麽事做不来。哪.国王的红蓝园里就有许多红蓝草啦。』男的道.『啊.你这个人啊.那地方好比鬼神所管领的莲池.而且监视极严.无论怎样也不能走近去的。你不要起这种无理的妄想.还是满足於现在所有的吧。』女的强劝道.『现在是夜半.黑暗无光。一个男子单身总可去得吧。』他被她如是再三地劝唆.遂为爱情所缚.终於答应下来了。『安心吧.你勿焦忧。』他安慰了她一番.就在那夜抱着牺牲性命的决心.离了那街.来到国王的红蓝园中.破了篱笆潜入内苑。守卫听到了破篱的声音.说『有贼.』将他围住.捉住了他的手足.打骂一顿.然後将他绑起来。

    天亮以後.他被拉到国王的面前来了。国王命令道.『拉去游街.并处以磔刑.将他刺死。』於是把他反绑起来.鸣钟击鼓.押着游街示众.然後用锐利的枪刺他。那苦痛真是难熬。又有一只鸟停在他的头上.用尖锐如刺的嘴去啄他的眼珠。然而他对於这种苦痛毫不介意.只是一昧想着他妻子的事自想『我不能使你穿了红蓝的浓染华服.两手搭在肩上.一同去看迦底加祭的夜景.非常觉得可惜。』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鸟虽来啄我眼.  我却不觉得怎麽痛。  不能与穿浓染的红蓝服的妻。  互携着手.  去看迦底加的星祭.  真是恨事。

    他临终如是悲痛着妻子的事.死後堕入地狱。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夫妻二人即今之夫妻二人.而在虚空中明见此事的虚空神则就是我。』

    一四八 豺本生因缘 (〔菩萨=豺〕)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离欲说的。舍卫城有钜商之子弟五百人.听了佛的说法.专心归向佛教.都出了家.住在给孤独长者在只园中所筑造的精舍里修行。可是有一日晚上.他们的心中萌起可厌的烦恼之念来了。他们懊悔自己不该出家希求远离诸欲烦恼.想再使欲念得到满足。

    那夜.佛即以神通力.放出不可思议的光明.观察祇园精舍中的比丘众内心究为何种妄念所囚.看破了他们心中正在萌动的贪爱妄念。佛守护自己的弟子.宛如母亲之守护其独子.独眼者之珍护其一目。他们朝夕生起欲念时.就立即使之消灭.不使那欲念滋长。因此佛自己想道.『我像那转轮圣王驰驱.遍历其国土那样来干吧。我今向他们说法.使他们舍离欲念而证得阿罗汉位吧。』

    佛从香室中出来.用了甘露似的声音。呼唤具寿的法宝长老阿难道.『阿难啊。』长老阿难走来向佛礼拜.恭敬待命问道.『世尊.有甚麽事。』佛命令道.『阿难.叫那些住在给孤独长者所建造的精舍中的比丘们全体在这香室前集合。』阿难心中暗想.『如果现在我只召集他们五百个比丘.他们会想到「佛已知道烦恼的妄念在我们的内心萌动.」心里抱着畏惧之念.对於佛的说法不能发问了吧。所以还是叫他们「一人不剩地去参集」吧。』於是答道.『世尊.遵命.』便拿了钥匙.来访各庵室。当所有的比丘众参集於香室之前时.佛的宝座业已预备好了。佛结跏趺坐其上.端正其身.如耸峙於大磐石上的须弥山。六色的佛的大光明两两成对.环绕周围.那光明普遍放散.其大或如大鉢.或如天盖.或如圆塔.终至到处透彻.如天际闪耀的电光.如动荡大海水底而上昇的朝阳。比丘众向佛稽首礼拜.围坐四周。佛居其中.如被绯红的布衣围绕着一般。

    於是佛发出梵音.为比丘众说妙法道.『比丘们啊.为比丘者切勿起欲觉、瞋觉、害觉.是谓三不善觉。切莫以为内心所起的烦恼无足轻重。烦恼实是大敌。敌虽渺小.却不可轻视。只要.有隙可乘.常至产生破灭之患。所以小小的烦恼萌芽.如果滋长起来.终会产生大破灭吧。烦恼实如毒药.如搔痛痒.如毒蛇.如雷电.不应执着而应畏惧。瞬间所起的烦恼.也须藉思惟观念之力.不使在心内停留.要立刻打破他.使如莲叶上的露珠立即消碎。从前许多贤人.虽极微细的烦恼也必忏悔.不令其在内心再生.全然断尽。』接着就讲过去的事。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生而为豺.住在某河畔的森林中。那时有一只老象.倒毙在恒河岸边。那豺於觅食时.发见了那老象的屍体。他非常欢喜.说是『了不得的食物.』来到他的旁边.先将他的鼻子咬住。但咬去恰如啃锄头一般。他唧咕道.『这部分无论如何也不能吃的.』一面去咬他的牙齿。但咬去也如啃硬骨头一般。其次试去咬耳朵。但咬去如啃淘箩一般。再其次试去咬腹部。但咬去如啃谷仓一般。再其次试去咬足部。但咬去如啃石臼一般。再其次试去咬尾巴。但咬去如啃木杵一般。他唧咕道.『这里也吃不得.』一壁这里那里地寻找.但并没有可吃的地方。结果找到了那象的肛门。这里全是柔软得如糕饼一样可吃的.而且味极甘美。於是他说.『好容易才找到这身体中最柔软.最美味的部分了。』便从那里慢慢地吃进去.终於爬入肚腹.吃到肾脏与肺肝了。当咽喉渴时.就吸他的血.疲惫而想休息时.就将身子躺在象腹中休息。他沈思道.『这象的肚腹.於我实在是舒服的住家。想吃的时候.任意有肉可吃。还有比这更好的事吗。』他不到别的地方去了.就在象腹内吃着肉过日子。

    时间一日一日过去.那屍体被热风所吹.被灼热的日光所晒而乾燥起来.皮渐渐地收缩了。豺所爬入的入口.也逐渐收小.腹的内部渐渐黑暗起来.与外界全然隔绝了.屍体乾燥.肉也乾了.血液也完全乾涸了。他失了出口.就恐怖起来.这里那里地奔走、冲撞着.疯狂地寻求出口。他在腹中上下狂奔着.宛如饭米在釜中沸腾一般。

    未几.大雨下降.那屍体受着湿气而膨胀.回复原状了.肛门张开.现出星一般的光来了。豺认出了那孔穴.说『好容易保全了性命.』便从象头方面回转来.以猛烈之势撞突肛门.用头穿破孔穴.遂得走出到外面。因为屡进屡出之故.他身上的毛都於通过肛门之际脱落了。他一面因多罗树般无毛的身体感到恐惧.一面继续进出着。当他停住了坐下来环顾自己的身体时.痛切地後悔起来。觉得『自己的这个苦痛.并不是任何人所给与的。全是由於贪欲的因缘.才产生这样的结果的。从此以後决不起贪欲之念了.也不再爬进象的体内去了。』他心中深有所感.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不再.  再也不.  爬入象的腹中.  因为因果之报可畏。

    唱毕便从那里离去.不再回顾象的屍体。从此以後.贪欲之心就丝毫不生了。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说道.『比丘们啊.切勿增进心中所起的烦恼.要时常制御自己的心。』接着说明四谛。说毕四谛.那五百个比丘证得阿罗汉果.其余或证得预流果.或证得一来果.或证得不还果。佛又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豺就是我。』

    一四九 一叶本生因缘 (〔菩萨=仙人〕)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毗舍离近郊大林的重阁讲堂时.就恶太子离车说的。当时毗舍离是非常繁华的都市。城壁三重.绵亘数里.三面有崇峻的城楼耸峙着。城中常有七千七百零七个国王统治国家。又有同数的太子、将军、富豪住着。

    在这许多太子里面.有一个名曰离车的恶太子。他的性质.真是凶悍、残忍、粗暴。忿怒残害之情.常如毒蛇般发作着。他一发怒.谁也不敢向他进忠告。无论他的父母、亲戚、朋友.没有一人能训戒他的.因此他的父母等以为『这位太子的性情实在凶悍、乱暴.除佛以外.无人能引导他了.』乃带他到佛的地方来.禀告道.『世尊啊.这太子确实脾气粗暴.很易激怒.非常为难。请说好的教训给这太子听听。』佛对那太子说道.『太子啊.人在心中不可有忿怒、粗暴、憎恶之念。不亲切的言语.足使血肉之亲的父母、儿女、兄弟姊妹、妻子、亲戚与朋友抱憎恶与不快之感。身心动摇.像扑过来要咬人的毒蛇.又像躲在森林中的盗贼.又像要吞人的恶魔。来世受生时.将堕入地狱。在现世.易怒的人.纵使他身上装扮得非常华美.而他的容姿是丑陋的。纵使他的面孔美如满月.也如太阳所晒焦的莲华.又如蒙着尘埃的黄金的皿鉢.是丑陋的。世人因丑恶的忿怒之故.或以白刃自戕.或服毒.或自缚.或从绝壁跳下.而死後则堕地狱。有残害心的人.在现世则被人唾骂.死後也必堕地狱。纵使受生於人界.生後也会生许多疾病。如眼疾、耳疾等.将一一接连而起。倘若去了瞋恚之念.就不会觉得苦了。所以.对於一切有情非有慈心、爱心不可。这样的人.方可脱地狱等类之苦。』

    那太子听了这个说法.当下就起深切的悔恨之念.并生了慈爱之心与柔顺之心了。他满胸惭愧感激.不能擡起头来。那情形有如去了毒牙的毒蛇.斩掉了铗螯的蟹.又如折了角的水牛。

    许多比丘们目击了太子的这种情形.集合在法堂中.专就此事发起议论来.说道.『离车太子的父母、亲戚、朋友.在长期间不能忠告训谕这位恶太子.怎麽佛一言之下便说服了他.使他自己忏悔了呢。这宛如驯象师尽六术制住了醉狂象一样。佛曾说过一种妙法.「比丘啊.经过驯象师调御的象.是善驰驱的。或在一方.或前或後.或右或左.能自由使之行走。驯马师、驯牛师之於牛马也如是。比丘啊.为如来、应供、等正觉者所调御的人.是很易引导的.能向导至八方面。他见色为色.乃至如实见色。这叫做瑜伽行无上的人法真实义。」此次对太子所说.不就是等正觉者所说的人法真实义吗。』

    那时佛恰巧走到那里来.便问道.『比丘们啊.此刻会集於此.谈论何事。』比丘众回答道.『在谈论如此这般之事。』佛道.『比丘们啊.我的以一言使他驯伏.并不始於今日。前生也曾有过这样的事。』接着便讲起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生在西北某婆罗门的家里。长大後游学得叉尸罗.修习三吠陀与其他一切学艺.卒业後回乡.暂时过着在家生活。既而因丧了父亲.便怀着出家修道之志.终於出家修行.获得神通力与定力.隐遁於雪山的庵里。在那里暂住了一些时候.因为缺乏盐与其他日用品的缘故.再回到人境.来到波罗奈市街.在御苑中住宿。

    次日.他整顿衣裳.正肃威仪.穿上仙人的服装.入城行乞.遂到了王城的门前。时国王正在高楼凭窗远眺.见到了他.便很为他的正肃的态度与崇高的威仪所感动.暂时看得呆了。心里想道.『唉.那仙人实在真是威仪正肃.心意和谐。行时威相殊妙.步步如散布一千黄金.又如狮子王举步生威.若是世间有领悟正法的人.必就是这种人了。』便回头去呼唤侍臣。侍臣问道.『大王.有甚麽事吗。』国王命令道.『去唤那仙人来。』侍臣道.『是。』即走到菩萨〔仙人〕身边.恭敬作礼.不料把手放在他手中所持的铁鉢中了。菩萨吃了一惊.叱责道.『怎麽。』侍臣答道.『圣者啊.国王召你去。』菩萨拒绝道.『我住在雪山中。国王怎会知道我呢。』侍臣听了此言.便回去向国王报告。国王觉得自己左右没有可以谈心的伴侣.便命令道.『务须把他请来。』侍臣便再去向菩萨致了敬礼.强陪他到王城来。

    国王恭敬地向菩萨行了敬礼.然後张了天盖.请他在黄金的玉座上坐下.亲自执箸供养各种珍味。问道.『圣者啊.你现住何处。』菩萨答道.『大王.我的住处在雪山中。』国王又问道.『圣者啊.此後将到甚麽地方去呢。』菩萨道.『大王.我正在找寻雨期安居的地方啊。』国王恳请道.『那麽.圣者啊.就请住在我们御苑中吧。』菩萨也就愉快地答应了。国王立即亲备食物供养菩萨.复赴御苑准备香室.建造夜间用室与日间用室.置备沙门需用的器物.吩咐园丁招呼服侍.然後回王城去。从此菩萨便暂住在国王的御苑里。国王每日必来访问两三次。

    然而这大国中有个叫做恶太子的王子.性极粗暴凶悍.连国王对他也无可如何。亲近之人自更不消说了。大臣、婆罗门、市民虽都劝告说.『王子啊.这样的事是做不得的.那样的事是不应该做的.』但那些忠告.只愈增加他的忿怒而已.并不能使之听从。国王心中暗自思量道.『除这位苦行有德的圣者之外.谁也不能劝诱这太子吧。他一定能好好地训诫太子的。』於是陪着太子来访菩萨.说道.『圣者啊.这太子性情实在粗暴易怒。我们无论怎样也训诫不得。请以善巧方便教导他。』就将太子留在菩萨的地方.自己回去了。

    菩萨偕太子在御苑中四处逍遥着。菩萨偶然发见了一株絍婆树的嫩芽.便问太子道.『太子.现在你试嚼嚼这树的嫩叶看.其味如何。』太子即取一叶来嚼.试尝滋味。说声『啊呀。』便将他唾弃在地上。菩萨问道.『太子.味道如何。』太子答道.『圣者啊.此树如烈性的毒草.现在已经如此。如果将来成长起来.会有许多人丧命吧。』菩萨迅速地摘取了那絍婆树的叶子.在手掌里揉碎了.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此树尚是一叶嫩芽.  地上还未添增四叶.

    那叶已有剧毒.  倘若成了大树则将如何。

    那时菩萨劝诫太子道.『太子啊.你现在嚼着这絍婆树的叶子.说是「目前连这样的小叶.已有这种烈性的毒。长成以後不知将如何。」而将那叶揉碎丢弃了。人们对你.不是抱着与你对此树的同样感想吗。人们将说。「这太子在年青时已如此残忍易怒.若长大而为国王。真不知会干出怎样的事来。不知我们在他之下将怎样呢.」夺去你国王的荣位.像絍婆树一般连根拔起.把你驱逐出国吧。所以不可如絍婆树那样.此後要存心宽大、富於慈爱才是。』从此以後.太子就非常谦逊、慈爱而和蔼了。他很能体会菩萨的训诫.父死之後即位为王.作了布施等善行.依其业报.投生於应生之处。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又道.『比丘们啊.那恶太子离车听从我的训诫。并不始於今日。前生我也曾训诫过他。』复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恶太子即离车.国王是阿难.那施教训的仙人则就是我。』

    一五〇 等活本生因缘 (〔菩萨=阿闍棃〕)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就交恶友的阿闍世王说的。阿闍世王对佛是怨敌.自与不法破戒的提婆达多结了亲交.遂致过信了他的虚伪不实的人格。说是『我非恢复他那行将失坠的声名不可。』费了许多国帑.在象头山建造庄严的精舍.不但如此.且听从了他的诬言.弑逆那为法王、已得须陀洹初学圣者之位、入声闻圣众之列了的父王.自己消灭了须陀洹道之因.而招到了大祸恨。但他听到了『因此罪孽.大地把提婆达多吞噬了』的事.却想『现在大地不会吞噬我吗.』不绝地为恐怖之念所袭.虽然身为王者.却连王者的安慰也得不到。他不能安眠.如那受巨鞭抽打的小象一般.尽是恐惧战栗着.似乎大地崩裂.自己堕入阿鼻地狱去了.又似乎大地来把自己吞噬了.又似乎自己倒堕至热铁地狱.正为铁的刀枪所刺。他真像受伤之鸡.恐惧得没有一刻的安宁。也曾想去参谒等正觉者〔佛.〕忏悔己罪.亲受指教。但终因自愧罪业过重.不易与佛接近。

    那时适值王舍城内举行迦底加祭的夜祭。各街道都以灿烂的灯炬庄严.恰如天国在地上出现一般。国王被几多的朝臣、祭司围绕着.坐在黄金的玉座上。王见了那侍坐在玉座旁边的耆婆拘摩罗婆契.心中暗忖道.『我与耆婆同到佛那里去谒佛吧。然而我不便说.「耆婆.我自己不能去.你领我到佛面前去吧。」好.现有一个方便。我假如问.「当此清夜.我们所最应尊崇的沙门、婆罗门是谁呢。谁能使我们起崇敬归仰之念.慰藉我们苦恼的心呢.」许多朝臣听了.自会赞颂自己的师父之名.因此耆婆也定必赞颂佛的名字。如此就可与他同到佛那里去了。』於是就唱出五句诗来.赞美夜景。

    真是美的清夜啊.  真是妙的清夜啊.

    真是明的清夜啊.  真是愉快的清夜啊.  真是欢娱的清夜啊。

    『喂.当此清明之夜.使我们尊敬而给我们以心的平和的沙门、婆罗门是谁呢。』於是朝臣之中.有的赞称不兰迦叶之名.有的赞称末迦棃瞿舍利.又有的赞称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之名.有的赞称婆浮陀伽旃那之名.有的赞称散若夷毘罗棃沸之名.又有人赞称尼乾子之名。

    国王听了这些答语.只是默不作声。原来他心里暗自期待着耆婆大臣的回答。然而耆婆因『想知道国王究竟是否期待着自己的答语.』仍暂时默然无语地坐着。国王忍耐不住了.便问道.『耆婆啊.你何故这样默不作声呢。』於是耆婆恭敬地离座而起.向佛所在的方向叉手合掌.遥致敬礼.然後说道.『大王啊.那应供等正觉者〔佛〕与其弟子一千三百五十人俱在我庵摩罗树林中.唯有那佛.才有这样殊妙的名声哩。』他为王说阿罗汉的九种功德.又进而讲有生以来未曾有过的超越一切豫言的佛的威相.然後劝请道.『大王啊.请尊崇那佛.倾听其法.而质疑念吧。』国王大悦.命令道.『那麽.耆婆啊.你去预备象车。』象车立刻预备好了。国王显出大王的威相.向耆婆的庵摩罗树林而去。时佛正在充满清香的僧庵中被许多比丘围绕着.王向之遥拜.又随处见到静如大海的比丘众.自语道.『我还未曾见过有这种威相的人哩.』为那庄严的威仪所感动.便合掌向僧伽致敬.加以赞美.然後向佛作礼.坐在一隅.就沙门果提出质问。

    於是佛举行二拜读诵的仪式.为说沙门果经。王因此经说.欢喜之念不能抑制.求佛宽恕.离座恭敬作礼.而後退去。国王去不多时.佛向比丘众说道.『比丘啊.那国王善果之根已绝。比丘啊.若他不为了夺王位之故.剥夺戕害那正直的亲父法王的寿命.则他能立时断欲.舍离诸恶.而得法眼吧。然而他与提婆达多亲近.身犯大罪.所以终至失却了须陀洹果。』

    次日.比丘众集合法堂.开始谈论道.『法友啊.阿闍世王身犯大罪.与非戒恶业的提婆达多亲近.杀害父王.遂致失了须陀洹。他是给提婆达多破灭的。』那时佛过来问道.『比丘们.你们此刻会集於此.谈论何事。』比丘众答道.『在谈论如此之事。』佛道.『比丘们啊.阿闍世王身犯大罪.自陷於大破灭.并不始於今日。前生也曾犯了大罪.自招破灭。』接着就讲起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生在婆罗门族大富豪的家里。长大後游学於得叉尸罗.修习一切学艺.成为波罗奈城有名的阿闍棃.教授五百个青年。在这些青年之中.有一个名曰等活。菩萨将起死回生的法术传授给他。他虽受了回生法的传授.却还未曾得到解呪之法。一日.他对其他的青年夸耀着自己的法力.深深地走进某森林中.发见了一匹死虎。他遂向其他青年夸口道.『诸位.看我使这死虎复活。』其他青年道.『这怎麽可能呢。』他道.『请诸位好好看着。我一定要使他复活给你们看。』其他青年作告别之辞道.『如果能够的话.请一试吧.』说着便一齐爬到树上去了。等活念着呪语.取砂砾猛向那死虎掷去。那虎忽然活了转来.以猛烈之势扑来.咬住等活的咽喉.将他咬死.倒在那里。等活也倒在地上。二者一同并着倒毙了。青年们从森林中逃回来.走到那阿闍棃的地方.将情形详细报告。阿闍棃教训年青的弟子们道.『作恶业.犯禁戒.恬不知耻的人.常会受此种祸患。』接着就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人若与恶人亲昵.  给恶人以帮助.

    则必致害己.  犹如等活之於死虎。

    菩萨以此偈向青年们说法.作布施等善行.後来依其业报.投生於应生之处。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使死虎复活的青年是阿闍世王.有名的阿闍棃则就是我。』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