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章 涂毒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九一 涂毒本生因缘 (〔菩萨=赌徒〕)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漫不经心而受用资具之事说的。相传那时的比丘得了衣服等物.常漫不经心地去受用。因漫然受用生活的四要物.不加思索.以致堕生於地狱、畜生的很多。佛知道这原因.所以用种种方法对比丘众说法.讲述漫然受用物质之祸。说道.『比丘们啊.获得比丘生活的四要物之後.不加思索.漫然享用是不行的。所以.从今以後.非考虑了去受用不可。』又指示反省的规则.如『比丘们啊.比丘须思索着去受用衣服.衣服是御寒之具。』如斯把文句一一定好.又道.『比丘们啊.〔比丘生活的〕四要物.非这样经过思索而受用不可.不加思索而受用等於服毒。从前曾有人毫不经心.不知过错而服毒.等到结果显现.遂受大苦。』接着就讲起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当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生在一个大富翁的家里.成年後为大赌徒。时另有一个邪曲的大赌徒.他与菩萨争胜负.自己胜时不破坏赌场的秩序.觉得自己要负时.就将骰子投入口中.说『骰子没有了。』把赌场秩序破坏而去。菩萨知道了这情形.说道.『好.那麽我也有办法。』於是取了骰子回到自己家中.在骰子上涂了毒.乾後再涂。几次弄乾了.拿到他的地方.说道.『喂.来赌胜负吧。』他说声『好。』摆了赌场.与菩萨争胜负.因见自己要负了.便取了一粒骰子.投到嘴里去。菩萨见他这样做.便道.『你把他咽下.才会明白这是甚麽东西吧。』为了责备他.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你咽下了涂有剧毒的骰子.          不曾自知。

    咽吧.咽吧.你这万恶的赌徒.  到後来你将受苦。

    菩萨正这样唱着的时候.那个赌徒因毒发已气力渐弱.眼睛发眩.仆身倒地。菩萨觉得『现在非救他的性命不可了。』遂给以采自药草的吐剂.叫他把毒吐出。又给他吃醍醐、蜜、糖等物.使他复原。然後训诫他道.『以後不可再干这样的事。』自己则施行施舍等善业.依其业报.投生於应生之处。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又道.『比丘们啊.不加思索而享用资具.正与不思索而服毒相同。』然後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聪明的赌徒就是我。』

    九二 大精本生因缘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长老阿难说的。某时.拘萨罗国王的宫女心里这样想道.『佛的出世是难得的。生而为人与六根〔身心〕完具.也极难得。我们虽生逢这个难得的好时机.却不能如愿前往精舍闻法、作供养、行布施.我们过着笼中之鸟般的生活。禀告国王.请他招待一位可以为我们说法的比丘.我们就从他那里倾听法门吧。我们从他那里学习一切我们所能学习之事.并且施行布施等等善事吧。这样.我们便不致辜负这个好时机了吧。』於是她们一齐去见国王.将这个意思告知.王答应说『好。』

    一日.王想去游御苑.唤司苑者来.命他扫除御苑。司苑者正在扫除的时候.见佛在一株树下坐着.遂去禀告国王道.『大王.我已把御苑扫除乾净了.佛正坐在苑中树下呢。』国王道.『那麽我们到佛那里去拜听法门吧。』於是就乘了严饰之车.入苑来参诣佛。时有一个不还果的信士.名叫伞掌的.正坐在那里听佛说法。王见了有些怀疑.暂时站着.既而这样忖道.『他若是恶人.不会坐在佛的旁边听法的。大概不是恶人吧。』便走近佛去.礼拜後坐在一旁。信士为了尊敬佛之故.见了王既不迎拜.亦不行敬礼.因此王对他感觉不快。佛知王不快.便称赞信士的德行道.『大王啊.这位信士.博学而通晓圣典.已舍离诸欲。』国王觉得『佛既如斯称赏他的德行.他当非下贱之徒。』便道.『信士啊.你要甚麽东西.请告诉我就是。』信士应了声『是。』王在佛的地方听了法门.作右绕之礼而去。一日.王见这位信士吃完朝餐後.拿了伞正欲向祇园精舍去.便唤他近来道.『信士.听说你很博学.我的宫女们想听习法门.可否请你诵法门给她们听呢。』信士道.『大王.在家之人在大王的内殿中说诵法门.是不适宜的。倘是尊者.那就相宜了。』王觉得『这人所说的话有理。』送他出门以後.就唤了宫女们来.问道.『宫女们.我到佛那里去请一个比丘来.为大家说法门、诵法门吧。但在八十个大弟子中去请谁来呢。』她们大家经过商议以後.说是去请法之宝库的阿难长老。王来到佛那里.礼拜後.坐在一旁.说道.『尊者啊.我宫中的宫女们说要从阿难长老听习法门.请叫长老到我宫中去说诵法门。』佛答应说『好。』随即传命令给长老。从此王的宫女们.便从长老听习法门了。

    後来有一日.国王冠上的宝珠失落了。王听到宝珠失去.便命令大臣们道.『将宫中所雇的人一一捉起来搜查.叫他们把宝珠拿来。』大臣们从宫女起.搜查王冠上的珠子.但搜查不出.许许多多的人都受了嫌疑。是日.阿难长老到王宫里来。平时宫女们见了长老总是非常高兴听习法门的.这日大家都闷闷不乐。因此长老问道.『诸位.为甚麽今日这样呢。』宫女们答道.『尊师啊.大臣们说是要搜查王冠上的宝珠。自宫女们起.凡是宫中所雇的人都被疑到.说不定谁会遭甚样的祸呢.因此我们闷闷不乐。』长老安慰她们『不要耽忧。』随即去见国王.在特设的座上坐下.对王说道.『大王.听说大王的宝珠不见了。』王道.『尊师.是的。』阿难道.『不能使盗取者缴出来吗。』王道.『把宫中所有的人如数拏住了审问过.但不能使他们缴出来。』阿难道.『我有一个法子.可以使大家不受嫌疑.而使盗取者把宝珠缴还。』王道.『甚麽方法呢。』阿难道.『大王.分草把。』王道.『尊师.甚麽草把呢。』阿难道.『大王.请按照嫌疑者的人数造具草把.每人给以一个草把与一块泥土.令他们「清早把他拿来放在如此这般的地方。」盗宝珠者便会将宝珠里在里面缴来吧。如果第一日就缴来.那就行了。若是不缴来呢.第二日、第三日仍照这样做去。如是.可使大家不受嫌疑.而将宝珠取回吧。』长老说毕自去。

    国王依照长老的话.备了三日草把.但宝珠却没有回来。到第三日长老来了.问道.『大王.宝珠回来了吗。』王道.『不.尊师.还没有。』阿难道.『那麽.大王啊.请在宽大的庭中低洼处摆一只大缸.满贮以水.四方张幕遮蔽起来.命「所有宫中所雇的人与宫女们.都着了外衣.各自走进幕内.洗了手然後出来。」』长老说了这个方法自去。国王依计而行.那盗取宝珠者自己想道.『听说那被称为法之宝库的阿难师.承担了此事.宝珠不出现是不罢休的。我还是把他放在大家所意想不到的地方吧。』於是暗自带了宝珠.跑入幕内.丢在缸中而去。

    在大家从幕内出来之後.把缸中之水倒掉.宝珠就被发见了。国王非常欢喜.说道.『靠了长老的帮助.我不使大家受嫌疑.而得将宝珠取回。』那些宫中所雇的人们.说是『靠了长老的威德.我们能脱离大苦恼。』也十分高兴。於是『靠了长老的威德.国王冠上的宝珠回来了。』这话就传遍於全城的人民与比丘众之间。

    比丘众集合法堂赞颂长老的功德道.『法友们啊.阿难长老靠着自身的博识、贤才与善巧的方便力.使大家不受嫌疑.用方便搜出了国王的宝珠了。』佛来到那里.问道.『比丘们.现在你们会集於此作何谈论。』比丘众答道.『是如此这般的话。』佛道.『比丘们啊阿难取回已入他人之手的物品.并不始於今日.在前生.贤人们也曾使大家不受嫌疑.用方便把落入畜生之手的物品取回。』接着就讲起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当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精通一切技术.为王之大臣。一日.王带领了许多从者到御苑去.在园林中遨游後.因想作水中游戏.跑入苑内的莲池.并唤宫女们过去。宫女们卸除了头上的首饰.用外衣包裹着放在筐里.叫婢女们看管.自己便跑入莲池中去了。

    那时.一只栖在苑中的雌猿.正在树枝间坐着.见王妃卸除了首饰.包在外衣中.然後放在筐里.便想把王妃的珍珠的首饰戴在自己的头上.等待婢女目光他移。婢女目不转睛地看管着宝珠.东张西望忽而打起盹来了。猿知婢女不曾留意到.就疾风似地降下来.将大珍珠的首饰戴在自己头上.又疾风似地跳上树枝间.因怕别的雌猿看到.便把他藏匿在树洞中.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看守着。

    婢女醒来.发见珍珠已失.惊怖得发抖.不知如何是好就大声叫喊起来道.『一个男子把王妃的珍珠拿了逃走了。』守卫者从各处赶到听取婢女的话.奏闻於王。王命『捕贼。』许多人走出御苑来喊着『捕贼.』到处巡查着。

    那时路上有一个村夫.捧着供物.将去献神.听到这叫嚷之声.便惊骇而逃。人们见了他.心想.『他是盗贼吧.』遂追上去把他捉住殴打他.并且骂道.『呸.你这万恶的盗贼.你想盗取这样贵重的首饰吗。』他想『如果我说「我没有取.」今日恐怕便要没有命了。他们会把我殴毙吧。倒不如承认了吧。』於是他说道.『是老爷.是我盗取的。』他们把他绑了来见国王。国王问道.『你盗取了那贵重的首饰吗。』村夫道.『是.大王。』王道.『现在放在何处。』村夫道.『大王说到贵重的东西.我以前连卧榻与椅子都不曾见过。实在是长者叫我来盗取那贵重的首饰的。我盗取後就交给他了。他总知道吧。』於是王召唤长者来.问道.『你从这人接受了贵重的首饰吗。』长者道.『是.大王。』王道.『那麽放在甚麽地方呢。』长者道.『我呈献给祭司了.』於是又召唤祭司来.作同样的讯问。他又承认道.『我给与音乐师了。』王又召唤音乐师来.问道.『你从祭司受到了贵重的首饰吗。』音乐师道.『是.大王。』王道.『放在甚麽地方。』音乐师道.『由於爱欲之情.我送给了妓女了。』又唤了妓女来问.答说.『并没有收受。』审问到第五个人.天夜下来了。王道.『时候已经不早.明日再审问吧。』就将五人交给大臣〔菩萨〕自己进城去了。

    菩萨想道.『这首饰是在御苑中失掉的.而这位村夫却在苑外。苑门口又有精悍的守卫者看守着.所以苑内之人.也决不能取了首饰遁走。这样看来无论苑内之人.苑外之人.当无盗取的方法。这不幸者虽说「我交给长者了.」但这恐怕是为想自己得赦才这样说的吧。长者说「我呈献给祭司了.」恐怕是想与祭司一同得脱罪.才这样说的吧。祭司说「我给与音乐师了.」怕是因为想托音乐师之福.在牢狱中愉快过日才这样说的吧。音乐师说.「已送给妓女了.」想是情愿自去寻访.才这样说的吧。这五个人都不是盗贼。苑中栖着许多的猿。那首饰一定是入於某雌猿之手了。』他走到国王那里.说道.『大王.请把盗贼交给我。这案件由我去审问明白吧。』国王道.『好.你去把这事弄明白。』就把五个人交了给他。

    菩萨叫家中的奴仆来.吩咐他们道.『把这五个人留在一处.好好看住他们.留心听他们互相说些甚麽话。听了就来报告我。』奴仆们依照着吩咐去做。当那五个人会齐时.长者向村夫道.『喂.你这恶徒.我与你在甚麽地方会见过呢。甚麽时候你把首饰交给我的。』村夫道.『老板.大长者.说到贵重的物品.我是连用树心作脚的卧榻与椅子都不曾见过。实在是因为想靠了你脱罪.才这样说的。请老板不要动怒。』祭司也对长者说道.『大长者.你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怎麽会给与我呢。』长者道.『我们二人在国内算是有地位者.因此我觉得我们二人倘在一处.事件就可早日解决。所以这样说的。』音乐师也向祭司说道.『婆罗门.你甚麽时候把首饰交给我的。』祭司道.『我觉得与你住在一起可以愉快过日所以这样说的。』妓女也对音乐师说道.『你这音乐师真坏.我甚麽时候到你那里去来。还是你甚麽时候到我的地方来过。你甚麽时候把首饰交给我的。』音乐师道.『你这女人.何必动怒呢。我们五人这样住在一起那就是家族生活。我想不厌倦地愉快过活所以这样说的。』

    菩萨从仆人们听到了这些话知道他们确非盗贼.心想.『用方便叫雌猿把盗去的首饰落下.』便叫人用假珠子造了许多首饰将苑内的雌猿捕来把假珠子的首饰系在她们的手足与头上.仍放他们回去。还有一只雌猿因重视首饰尽躲在苑内不出来。菩萨吩咐仆人们道.『你们去把苑内所有的猿都调查一遍。假使看到戴有那首饰的.就恫吓她.把首饰夺回来。』

    那些雌猿们说是『得到首饰了.』非常高兴.在苑内跳来跳去.然後来到那只雌猿的地方来.说道.『请你看看我们的首饰。』那雌猿终於隐忍不住.说道.『这假珠造的首饰有甚麽用呢.』便把珍珠首饰戴在头上出来了。仆人们见了.就使她放下首饰.取回来交给菩萨。菩萨拿去给王看.禀奏道.『大王.这就是你的首饰。那五个人都不是盗贼。这是那栖在苑中的雌猿盗去的。』王问道.『你何以知道首饰在雌猿的手中。你又怎样把他夺回来的呢。』於是菩萨把经过详情述了一遍。国王大喜道.『战争之时希望有勇士.在别的时候则希望别一种人才.』他褒扬菩萨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战争时希求勇士。  谈话时希求口齿清晰者。

    饮食时希求知友。      有变故时希求智人。

    王既如斯称赞菩萨复以七宝供养.厚重犹如雨前密云。听从菩萨的教诫.作施舍等善行.後来依其业报投生於应生之处。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称长老之德.又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王是阿难.贤明的大臣则就是我。』

    九三 信食本生因缘 (〔菩萨=长者〕)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漫然受用资具之事说的。相传那时比丘众常藉口『这是母亲给与的那是父亲给与的这是兄弟、姊妹、舅母、舅父、从父、从母给与的。我们如若在家这当然也是可以收受的。』把亲族们所赠的生活四要物.漫然使用.视为当然。佛晓得了这事.觉得『非为比丘们说法不可.』遂召集比丘众.告诫他们道.『比丘们.比丘受了亲族与他人们所施与的生活四要物.使用时非经过一番思索不可。漫然使用者.死後就不免为夜叉、饿鬼。不加思索而使用这些物品.与服毒同。因为毒之为物.不论是可靠之人给与的.或是不可靠之人给与的.都可杀人。在前生.曾有漠不经心.服了自己得来的毒而丧生的。』接着就讲起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当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是一个极富的长者。他手下有一个牧牛的.当谷物成熟之时.那人就带牛入森林.在那里造了牛栏.住着管牛.时常拿了牛酪来给长者。後来有一只狮子在那牛栏近处.建了栖所。雌牛因畏惧狮子.身体瘦损起来.乳也少了。一日他拿了牛酪回来时.长者问道.『牧牛的啊.怎麽牛酪这样少了。』他就告以原由。长者道.『那狮子没有甚麽喜爱的吗。』牧牛的道.『主人有的。那狮子与一只雌鹿要好。』长者道.『能把她捕住吗。』牧牛的道.『主人.能够的。』长者道.『那麽把那雌鹿捕住.从额角起把毒涂在全身的毛里.涂了弄乾.涂了弄乾.经过两三日後.把她放掉。这样狮子由於爱慕之情.会舐着雌鹿的身体.以致丧命吧。然後你拿了他的爪、牙、脂肪回来。』於是给以毒药.叫他回去。牧牛的张了网.用计捕住那雌鹿.依长者之计行事。狮子见了雌鹿.因强烈的爱情舐着她的身体而死。牧牛的拿了狮皮等物.回到菩萨的地方来。菩萨闻得了经过情形.说道.『不可对他人起爱欲之情。狮子虽是勇猛的百兽之王.却也因爱欲去舐亲昵的雌鹿的身体.以致中毒而亡.』接着就为在座的人们说法.唱出了下面的偈语。

    勿信不可信之人。  亦勿妄信所信之人。

    信陷人於灾难.      犹雌鹿之於狮子。

    菩萨这样为在座之人说法.自己则作施与等善行.後来依其业报.投生於应生之处。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长者就是我。』

    九四 畏怖本生因缘 (〔菩萨=活命师〕)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毘舍离城附近波蒂迦园时.就善星说的。一时善星曾为佛的侍者.拿着衣鉢在各处游行.因倾心於拘罗刹帝利所教之法.交还了十力〔佛〕的衣鉢.去投靠拘罗刹帝利了。当他生为迦罗犍伽迦阿修罗时.善星以在家之身.往来於毘舍离城的三城垣间.谤毁佛道.『沙门瞿昙不曾获得堪称上智见的人间以上之法。沙门瞿昙所说之法.是由推理的思惟得来的.而且是由自己的理解得到的。纵使为某人说此种法.亦不能导行者至苦恼断绝的境界。』

    是时尊者舍利弗为托鉢故往来各地.听到他在谤佛.就回来将此事向佛报告。佛道.『舍利弗啊.愚人善星正在动怒.因怒所以这样说的。因动了怒.所以他又说.「即使有人实行此法.亦不能被导至苦恼断绝之境。」他又因为无智而谤我。他不知道我的德。舍利弗啊.我有六神通。这是我所有的人间以上之法。我有十力.有四无所畏.有破四生智.有破五趣智。这是我的人间以上之法。我虽有人间以上之法.而他却说「沙门瞿昙没有人间以上之法。」倘若他不放弃此语、放弃此心、放弃此见.那他就将如拿来放置之物一样.会堕入地狱去吧。』佛这样地称赞他所有的人间以上之法.接着又说.『舍利弗啊.听说善星信着拘罗刹帝利的难行道的邪说。信邪说的人.是不会信我的。距今九十一劫以前「这裹有真理吗.」我曾这样地穷究过外道的邪说.修习四分完备的梵行。论到苦行.我是极度的苦行者。论到粗食.我是极度的粗食者。论到厌俗.我是极度的厌俗者。论到遁世.我又是极度的遁世者。』接着答应了长者的请求.讲起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距今九十一劫以前.菩萨因想『穷究外道之教.』作了活命派的出家人。赤身裸体.以尘土涂身.避世独处。见了人就像鹿一般地远避.食不洁之物.食犊之粪。他为使心不松懈起见.住在深林中可怕之处。他住在那里.在下雪的时期.有八日.晚上出了深林睡於原野.太阳出来之後.再回到深林中去。夜里在原野如浸在雪水中.白昼在深林中水滴落湿了他的身子.他这样不分昼夜地忍耐着寒苦。在暑夏的最後一月.白昼住於原野.晚上跑入深林。他白昼在原野为暑热所苦.晚间在无风的深林中熬受大苦。汗从全身涌出来。那时他就想起未曾听到过的下面的偈语来。

    牟尼受渴又受冻.            独自赤身裸体.

    坐在可怖的林中而不向火.  专心於己之所志。

    菩萨这样地修着四分完备的梵行.当自己临终时.见地狱之相显现.知道『坚执此种修行乃无益之事。』在那一刹那就舍弃旧见.得了正见而生於天上界。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我就是那时的活命师。』

    九五 大善见王本生因缘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卧在般涅盘牀上.就阿难长老『世尊.请勿在此小城入涅盘』这一句话说的。佛说.『生於那罗村的舍利弗长老於如来在祇园精舍时.在迦底迦月团圆之日在婆罗迦入灭.还有大目犍连於迦底迦月黑分之半时入灭.则我也非在拘尸那揭罗城入灭不可。』於是顺次游行各处.来到这个地方.在沙罗双树间朝南而卧.不再起身。这时阿难长老恳求道.『尊师世尊啊.请勿在这凹凸不平的小城、森林中之城、枝叶之城入灭。请世尊在王舍城或其他大城市入寂吧。』佛道.『阿难啊.不可把这里称作小城、森林中之城、枝叶之城.我在前生为善见轮王时.曾住在此城。那时.这里是用宽十二由旬的宝珠墙围绕的大都城哩。』说着应长者的请求.讲过去之事.说大善见经。

    主分

    那时大善见王出了正法王宫.来到贴近的多罗树林中.垂了右脇.卧在以七种宝珠制成的精美的卧榻上.似乎将不起了。须跋陀妃见了.说道.『大王.请自王都拘舍婆提起.在八万四千个王都之中任选一处吧。』大善见王道.『妃子.不要这样说.请教我说「不要选取、抛弃你的愿望呀。」』妃又问道.『大王.这是甚麽缘故呢。』王答道.『我今日恐怕要死了。』当时妃鸣咽而泣.揩着两眼.好容易才说出这几句话来。其他八万四千个侍女也悲泣起来。诸大臣中也都忍不住悲伤.大家都哭了。

    菩萨制止他们说.『不要再哭.大家别再出声。』又唤着王妃教诫她道.『妃子.不要悲泣。有为之法.虽微细如一粟.也不是常住的东西。一切都是无常而有坏灭性的。』接着就唱出了下面的偈语。

    诸行实无常.     是生灭之法。

    有生必有灭.  生灭息止才是乐。

    如是.大善见王由无死的大涅盘.得至上之教.教人『行施与、守戒、守布萨』等等.自己则生於天上界.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须跋陀妃是罗睺罗的母亲.国宝的王子是罗睺罗.其余的人们是今日佛之从者.大善见王则就是我。』

    九六 油鉢本生因缘 (〔菩萨=王子〕)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宋婆国提沙迦村附近的深林中时.就国美经说的。佛在此处说道.『比丘们啊.假如有一大羣人喊着「国美国美」聚集到这里来。假如那位着名的国美唱起歌来.就有更多的羣众喊着「国美在歌舞了.」聚集拢来。时有一人走来。那是好生恶死、好逸恶劳的人。假定有人告诉他说.「喂.你拿了这满盛着油的鉢.从许多人与国美之间穿过去.一个人拔刀跟着你走。」比丘们啊.你们将作何感想呢。那人会毫不经意地拿着走吗。』比丘众道.『不.尊师.不会的。』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