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报本第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伊川先生①云:“豺獭皆知报本②,士大夫乃忽此,厚于奉养而薄于先祖,奚可哉?”③甘泉先生④曰:“祭,继养⑤也。祖父母亡而子孙继养不逮,故为春秋忌祭以继其养。然祖考⑥之神,尤有甚于祖考之存时。故七日戒、三日斋,方望其来格⑦。不然,虽丰牲不享也。”⑧观二先生之言如此,祭其可忽哉?古礼久不行,今自我复之。每遇祭,前十日,即迁坐静所,不饮酒茹荤,为散斋⑨七日。又夙夜丕显⑩,不言不笑,专精聚神,为致斋三日。有客至门,仆辈以诚告之。族人愿行此者,相与共为此追远之诚,亦养德之要。吾儿务遵行之,传之世世,勿视为迂也。祭之日,尤须竭诚尽慎,事事如礼,勿盱视,忽怠荒。我在宝坻,每祭必尽诚,祷无不验。天人相与之际,亦微矣哉!

    ┃ 今译 ┃

    ╱

    伊川先生说:“像豺獭这样的小动物都知道祭祀以报答生命的本源,而士大夫却忽视这一点,只注重奉养家人,而在祭祀祖先方面做得很不够,这怎么可以呢?”湛若水先生说:“祭,就是继亲之志,养亲之体。祖父母去世而子孙们无法继续孝养,所以在春秋之际通过祭祀来继承他们的遗志,完成对他们的孝养。对待祖辈的神灵,甚至要比他们活着的时候还要钦敬。所以在祭祀之前要严格地进行七日之戒和三日之斋,这样才有望他们神灵的到来。不然的话,即便有丰厚的牺牲祭品,也不会来享用的。”两位先生的话都是如此,所以怎么可以轻视祭祀呢?古代的礼仪已经很久没有实行了,现在从我辈开始恢复。每到祭祀,十天前就开始到僻静的房间打坐,不喝酒吃荤,进行七天的散斋。接着日夜修养德业,不言谈玩笑,聚精会神,正式斋戒三天。如果有客人登门,仆从们都以实情相告。如果族人中有愿意如此祭祀的,那么就一起来体验慎终追远的至诚之心,这也是修养道德的关键。我的孩子一定要照此遵守执行,并世世代代传递下去,不要把这当做迂腐的事情。祭祀之日,尤其需要竭尽真诚和谨慎之事,每一件事都要依礼而行,不能张目直视对方,也不要表现出懒懒散散的样子。我在宝坻任职的时候,每次祭祀都是竭尽真诚,所祈祷的愿望没有不实现的。天人感应之事,真是微妙难言啊!

    ┃ 简注 ┃

    ╱

    ① 伊川先生:北宋大儒程颐(1033——1107),字正叔,河南府伊川县(今嵩县田湖镇程村)人,故世称“伊川先生”。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

    ② 豺獭皆知报本:豺祭和獭(音tà)祭。豺在深秋时杀兽以备冬粮,陈于四周,有似人之陈物而祭,故称。《吕氏春秋·季秋》:“菊有黄华,豺则祭兽戮禽。”高诱注:“(豺)于是月杀兽,四围陈之,世所谓祭兽。”獭祭,又叫作獭祭鱼。《礼记·月令》:“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獭是一种两栖动物,经常将所捕到的鱼排列在岸上,在古人看来,这情形很像是陈列祭祀的供品。所以就称之为獭祭鱼或獭祭。宋代诗人林同《禽兽昆虫之孝十首·豺獭》:“曾闻豺祭兽,还见獭陈鱼。人苟不知祭,能如豺獭乎。”

    ③ 豺獭皆知报本……奚可哉:引自《二程遗书·伊川先生语四》。原文作:“且如豺獭皆知报本,今士大夫家多忽此,厚于奉养而薄于祖先,甚不可也。”

    ④ 甘泉先生:明代儒者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今广州市增城区)人。

    ⑤ 继养:继亲之志,养亲之体,谓尽孝道。班固《白虎通·爵》:“《王制》曰:葬从死者,祭从生者,所以追孝继养也。”(葬礼要顺从死者的意愿,祭祀要顺应生者的便利,这样才利于慎终追远,孝亲继养。)

    ⑥ 祖考:祖辈。

    ⑦ 来格:来临,到来。

    ⑧ 祭,继养也……虽丰牲不享也:见于《甘泉湛氏家训·明祭礼章第十六》:“古人谓祭,继养也。盖祖父母、父母已逝而子孙之养不逮,故为春秋忌祭以继其养。然祖考之神不可亵,尤有甚于祖考之存时,而子孙孝敬之心,尤宜切于祖考之存时,故七日戒、三日斋,乃见其所为。斋者,起孝起敬,如此方望祖考来格,不然则虽有丰牲之祭,神不飨矣。”此处较原文俭省。

    ⑨ 散斋:周制,凡行祭祀礼前,王亲戒百官及族人,散斋七日,即七日内不御、不乐、不吊。

    ⑩ 夙夜丕显:早晚都思考如何光大自己的德业,形容勤劳辛苦。夙(音sù)夜,早晚,朝夕。《诗经·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丕,音pī,大。显,显扬,光大。《尚书·太甲》:“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

    致斋:行斋戒之礼。

    追远:出自《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说:“谨慎送终,追念祖德,民众的德行就归于淳厚了。”)

    勿盱视,忽怠荒:盱(音xū)视,张目直视。怠荒,懒惰放荡。《礼记·曲礼上》:“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孔颖达疏:“毋淫视者,淫谓流移也。目当直瞻视,不得流动邪眄也。” 郑玄注:“怠荒,放散身体也。” 孔颖达疏:“谓身体放纵,不自拘敛也。”

    我在宝坻:宝坻(音dǐ),今天津市宝坻区。袁了凡在宝坻做过县令。

    天人相与之际: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之说。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表述了“天人感应”学说,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应该做到天人和谐。

    每岁春秋二祭,皆用仲月①,卜日行事。祭之日,夙兴②,具衣冠③,谒祠④祝⑤过,遂以次奉神主⑥于正寝⑦。其仪一遵朱子《家礼》⑧。始祖南向,二昭西向,二穆东向,每世一席。附位列于后,食品半之。上昭穆⑨相向,不正相对。下昭穆各稍后,两向,亦不正对。易世但以上下为尊卑,不以尊卑为昭穆。俗节各就家庙行之。时物虽微必献,未献,子孙不得先尝。

    ┃ 今译 ┃

    ╱

    每年春秋两次祭祀,都是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的二月和八月,占卜择定日子举行。祭祀当日,早早起来,将衣冠穿戴整齐,到宗祠告神祈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