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崇礼第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①,皆是儒家实事。儒教久衰,礼仪尽废,程伯子②见释徒③会食④井井有法,叹曰:“三代威仪,尽在于此。”⑤吾晚年得汝,爱养慈惜,不以规绳相督。今汝当成人之日,宜以礼自闲⑥。礼之大者,如冠婚丧祭之属,有《仪礼》⑦一书及先儒修辑《家礼》⑧等书,可斟酌行之。且以日用要节画为数条,切宜谨守:一曰视,二曰听,三曰行,四曰立,五曰坐,六曰卧,七曰言,八曰笑,九曰洒扫,十曰应对,十一曰揖拜,十二曰授受,十三曰饮食,十四曰涕唾,十五曰登厕。

    ┃ 今译 ┃

    ╱

    根本性的条目性礼仪有很多,那些具体的细致的礼仪就更多了,这都是儒家实际发生过的事情。儒教慢慢衰微,它的礼仪也都荒废殆尽。程伯子见僧侣在一起吃饭井井有条,于是感慨说:“上古三代的威仪,都在这里了啊。”我到了老年才有了你,慈爱有加,不用规矩和打骂来矫正你。现在你到了成人的年龄,要用礼法来自我约束。礼节当中比较重要的,比如成人礼、婚礼、丧礼和祭礼等等,有《仪礼》和先儒朱熹编纂的《家礼》等书籍,可供你参考。现在我把常用礼节总结为以下数条,你一定要谨慎严格地遵守:一是视,二是听,三是行,四是立,五是坐,六是卧,七是言说,八是笑,九是洒扫家务,十是谈话应对,十一是揖拜之礼,十二是给予和接受之礼,十三是饮食,十四是擤涕唾痰,十五是上厕所。

    ┃ 简注 ┃

    ╱

    ①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语出《礼记·中庸》,意思是“礼”的总纲有三百条之多,细目有三千多条。形容礼仪的项目很多,内容非常全面和细致。威仪指古代祭享等典礼中的动作仪节及待人接物的礼仪。另,《礼器》中也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的说法,据《朱子语类》的解释,“经礼三百”指根本的大的礼节,“曲礼三千”是指具体的细小的礼节。三百和三千都是极言其多,而非确数。

    ② 程伯子:指程颢,字伯淳,学者称其“明道先生”。北宋大儒,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③ 释徒:释迦牟尼之徒,即僧侣。

    ④ 会食:聚餐,一起进食。

    ⑤ 三代威仪,尽在于此:事见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明道先生尝至天宁寺,方饭,见趋进揖逊之盛。叹曰:‘三代威仪,尽在是矣。’”(理学家程颢先生曾到天宁寺,遇见寺里吃饭,看到里面每个人在行进揖让都非常注意礼节,因此感叹道:“夏、商、周三代的礼仪,都在这里了。”)

    ⑥ 自闲:自我约束、防范。

    ⑦ 《仪礼》:中国最早的关于礼的文献,本名《礼》,又称《士礼》,与《周礼》《礼记》并称“三礼”。

    ⑧ 《家礼》:指《朱子家礼》,宋代理学家朱熹所著。全书分五卷,分别为通礼、冠礼、婚礼、丧礼和祭礼,从祠堂、丧服、土葬、忌日、入殓等仪式体现孝道主张。

    孔子教颜回“四勿”①,以视为先。孟子见人,先观眸子②。故视不可忽。邪视者奸,故视不可邪;直视者愚,故视不可直;高视者傲,故视不可高;下视者深,故视不可下。《礼经》③教人,尊者则视其带,卑者则视其胸,皆有定式。遇女色,不得辄视④。见人私书⑤,不得窥视。凡一应非礼之事,皆不可辄视。

    ┃ 今译 ┃

    ╱

    孔子教导颜回“四勿”,首先就是“视”。孟子观察一个人,首先要看他的眼睛。所以视的礼节很重要。斜眼看的人一定奸猾,所以目光不能斜视;眼光直直地看的人愚笨,所以眼睛不能直视;向上翻白眼的人显得高傲,所以不能翻白眼;眼睛向下看的人往往深藏不露,所以也不能总是向下看。《礼经》教导我们,面对尊长者的时候,看他的衣带,面对卑下者的时候,看他的胸口,这些都有一定的范式。遇见女性,不要直勾勾地看。看到私人的书信,不能随意翻阅。凡是遇到那些不合礼法的事情,都不应该毫不避讳地去看。

    ┃ 简注 ┃

    ╱

    ① “四勿”:出自《论语·颜渊》。颜渊向孔子请教礼的具体条目,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凡属非礼的便不看,凡属非礼的便不听,凡属非礼的便不说,凡属非礼的便不行。)

    ② 孟子见人,先观眸子:《孟子·离娄上》:“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没有比眼睛更直接的了,因为眼睛不能掩藏内心的险恶。如果内心正直,这个人的眼睛就明亮;如果不正直,这个人的眼睛就昏暗无光。听一个人说话,再看他的眼神,他哪里能够隐藏自己呢?)

    ③ 《礼经》:一般指《仪礼》,也可能是泛指。《礼记·曲礼下》:“天子视,不上于袷,不下于带;国君绥视;大夫衡视;士视五步。凡视,上于面则敖,下于带则忧,倾则奸。”(看天子,视线上不高于交叠的衣领,下不低于腰带;看国君,视线稍低于脸部以下;看大夫,可以平视脸部;看士,视线可以看到五步之内。凡是看人,视线高于对方脸部就显得傲慢,低于对方腰带就显得心不在焉,视线旁顾就显得奸邪。)

    ④ 辄视:毫不避讳地直视。辄,音zhé,就,直接。

    ⑤ 私书:隐秘不公开的书信。

    凡听人说话,宜详其意,不可草率。《语》①云“听思聪”②。如听先生讲书,或论道理,各从人浅深而得之。浅者得其粗,深者得其精,安可不思聪哉?今人听说话,有彼说未终而辄申③己见者,此粗率之极也。听不可倾头侧耳,亦不可覆壁倚门。凡二三人共语,不可窃听是非。

    ┃ 今译 ┃

    ╱

    凡是听别人讲话,应该仔细听明白人家的意图,而不能草率粗略。《论语·季氏》上说“听思聪”。如果是听老师讲课,或是谈论道理,每个人所得到的深浅各不相同。领会浅显的人,只是得到了一个大概的印象,而领会深刻的人,就会得到内在的精要,所以说怎么能够不听明白呢?现在有人听别人说话,别人还没有说完就马上打断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非常粗率的行为。听别人说话不能伸头侧目,也不能靠墙倚门。如果两三个人一起说话,不应当偷听别人的错事纠纷。

    ┃ 简注 ┃

    ╱

    ① 《语》:指《论语》。

    ② 听思聪:出自《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虑:看的时候要想想看清楚了没有,听的时候要想想听明白了没有,侍人的脸色要想想是否温和,对人的态度要想想是否恭敬,说话要想想是否忠诚,做事要想想是否认真,有了疑问要想想怎样向人请教,遇事发怒时要想想后果,有利可得时要想想是否正当。”)

    ③ 申:表达,表明。

    凡行,须要端详次第。举足行路,步步与心相应,不可太急,亦不可太缓。不得猖狂驰行,不得两手摇摆而行,不得跳跃而行,不得蹈门阈①,不得共人挨肩行,不得口中啮②食行,不得前后左右顾影而行,不得与醉人狂人前后互随行。当防迅车驰马,取次③而行。若遇老者、病者、瞽者④、负重者、乘骑者,即避道傍,让路而行。若遇亲戚长者,即避立下肩,或先意行礼。

    ┃ 今译 ┃

    ╱

    凡是走路,须要认真考虑前后左右的次序。抬脚走路,每一步都要与内心相照应,不能太急促,也不能过于缓慢。不要疾步奔走,不要两手摇摆地走路,不要边走边跳,不要踩门槛,不要和别人紧挨着走路,不要吃着东西走路,不要左顾右盼心不在焉,不要在喝醉的人或癫狂的人前后走路。要回避快速的车子和奔驰的马匹,按照次序来走。如果遇到老人、病人、盲人、搬运重物的人、骑马的人,就马上避让到路边。如果遇到亲戚中的长辈,要马上避让,在路旁垂肩而立,或先行施礼。

    ┃ 简注 ┃

    ╱

    ① 蹈门阈:蹈,踩。门阈:门槛。

    ② 啮:音niè,咬。

    ③ 次:依照顺序,次第。

    ④ 瞽者:眼睛失明的人。瞽音gǔ。

    凡立次须要端正。古人谓“立如斋”①,欲前后襜如②,左右斩如③,无倾侧也。不得当门中立,不得共人牵手当道立,不得以手叉腰立,不得侧倚④而立。

    凡坐欲恭而直,欲如奠石⑤,欲如槁木⑥,古人谓“坐如尸”⑦是也。不得欹坐⑧,不得箕坐⑨,不得跷足坐,不得摇膝,不得交胫⑩,不得动身。

    ┃ 今译 ┃

    ╱

    凡是站立,一定要端正。古人说“立如斋”(站立就要像斋戒时那样恭敬地肃立),前后衣襟要整齐,左右像被刀切过一样,没有任何倾斜。不要在门口当中站着,不要和人一起手拉手挡在路上,不要叉腰站立,也不要靠墙侧立。

    凡是坐下,就要保持恭敬的态度,直身而坐,就要像奠基石一样端正庄重,像枯木那样纹丝不动,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坐如尸”(就要像受祭的尸那样庄重地端坐)。不要斜着身子坐,不要两腿张开像一面簸箕那样坐着,不要翘起二郎腿坐着,不要摇晃腿膝,不要小腿交叠,也不要移动身体。

    ┃ 简注 ┃

    ╱

    ① 立如斋:语出《礼记·曲礼上》:“若夫坐如尸,立如齐”。(如果坐着,就要像受祭的尸那样庄重地端坐;站着,就要像斋戒时那样恭敬地肃立。)齐,通“斋”。尸,古代祭祀时代替神鬼受祭的人。

    ② 襜如:整齐的样子。襜音chān。

    ③ 斩如:平齐。

    ④ 侧倚:侧靠。

    ⑤ 奠石:奠基石。

    ⑥ 槁木:干枯的木头。

    ⑦ 坐如尸:见“立如斋”。

    ⑧ 欹坐:斜着坐。欹音qī,倾斜。

    ⑨ 箕坐:犹箕踞,两腿张开坐着,形如簸箕。

    ⑩ 交胫:胫,小腿。交胫,交叠小腿。

    凡卧,未闭目,先净心,扫除群念,惺然①而息,则夜梦恬愉②,不致暗中放逸。须封唇以固其气,须调息以潜其神。不得常舒两足卧,不得仰面卧,所谓“寝不尸”③也。亦不得覆身卧。古人多右胁④着席,曲膝而卧。

    ┃ 今译 ┃

    ╱

    凡是躺卧,没有闭上眼睛之前,要先净化心灵,扫除各种念头,内心明静而安然休息,那么睡觉就会恬然愉快,不会在暗中流失精气。要闭上嘴唇以稳固心气,要调节气息以沉静心神。不要像挺尸那样伸着两条腿,仰面而卧,这就是所谓的“寝不尸”。也不要趴着睡。古人一般都是躬身右侧而睡。

    ┃ 简注 ┃

    ╱

    ① 惺然:不动感官而内心明静的状态。

    ② 恬愉:快乐。

    ③ 寝不尸:语出《论语·乡党》:“寝不尸,居不客。”(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④ 右胁:右肋。

    宋儒①有云:“凡高声说一句话,便是罪过。”凡人言语,要常如在父母之侧,下气柔声。又须任缘而发,虚己而应,当言则言,当默则默。言必存诚,所谓“谨而信”②也。当开心见诚,不得含糊,令人不解。不得恶口,不得两舌,不得妄语,不得绮语。③切须戒之。

    ┃ 今译 ┃

    ╱

    宋儒谢良佐先生说:“凡是大声说一句话,就是罪过。”凡是一个人说话,就要像在父母身边那样,放平气息、声音柔和。又要根据具体情况,虚心应答,当说则说,不当说则止。说话一定要诚恳,就是《论语》里所说的“谨而信”。说话一定要以坦诚相见,不能含糊其辞,让人不知所云。不能说粗口谩骂,不能搬弄是非,不能妄言无忌,不能花言巧语。这些都是切切要戒除的。

    ┃ 简注 ┃

    ╱

    ① 宋儒:指北宋儒者谢良佐(1050——1103),字显道,蔡州上蔡人,人称上蔡先生。师从程颢、程颐。

    ② 谨而信: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年幼的子弟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敬爱师长,谨慎而守信,泛爱众人而亲近仁者。做到这些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技艺。”)

    ③ 恶口、两舌、妄语、绮语:佛教中指语言的四种恶业。第一是妄语。《正法念处经》:“若人妄语说,口中有毒蛇。”所以说话都要真实、诚恳。第二是离间语,即两舌,指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是非、制造矛盾。《正法念处经》:“何人两舌说,善人所不赞。”第三是恶口,就是粗言粗语和骂人的话。《正法念处经》:“若人恶口说,彼人舌如毒。”第四是绮语,即花言巧语,或说轻浮无礼不正经的话。《阿毗昙心论经》:“不善语、无益语、非法语,是名绮语。”另据《中阿含经》:“绮语,彼非时说,不真实说,无义说,非法说,不止息说;又复称叹不止息事,违背于时而不善教,亦不善诃。”指说话不切时机,当说不说,当止不止。

    一颦①一笑,皆当慎重。不得大声狂笑,不得无缘冷笑,不得掀喉露齿。凡呵欠大笑,必以手掩其口。

    洒扫原是弟子之职,有十事须知:一者先卷门帘,如有圣像②,先下厨幔;二者洒水要均,不得厚薄;三者不得污溅四壁;四者不得足蹈湿土;五者运帚要轻;六者扫地当顺行;七者扫令遍净;八者扱时当以箕口自向③;九者不得存聚,当分择弃除;十者净拭几案。

    ┃ 今译 ┃

    ╱

    一皱眉一微笑,都要慎重。不要大声狂笑,不要无故冷笑,不要张大喉咙漏出牙齿。凡是打呵欠或张嘴大笑,一定要用手遮掩嘴巴。

    洒扫庭院本就是后生晚辈应该承担的家务,有十个注意事项:一是要卷起门帘,如果家中有孔圣人的画像,就要先用帷幔遮住;二是洒水要均匀,不能过多或者过少;三是不能弄脏墙壁;四是脚不要踩到湿土上;五是使用扫帚要轻快;六是扫地要顺着地面的纹理;七是要清扫周遍干净;八是收取垃圾的时候簸箕口要对着自己;九是不要积存太多东西,应当择取丢弃;十是擦干净几案。

    ┃ 简注 ┃

    ╱

    ① 颦:音pín,皱眉。

    ② 圣像:指孔子的画像。

    ③ 扱时当以箕口自向:出自《礼记·曲礼》:“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乡而扱之。”(给尊长扫地,先把扫帚放在簸箕之上。扫的时候要举起衣袖遮挡灰尘。边扫边退,不要让扬起的灰尘污及尊长。簸箕口要朝向自己将垃圾扫进去。)扱,音xī,收取。乡,通“向”。

    应对之节,要心平气和,不得闻呼不应,不得高呼低应,不得惊呼怪应,不得违情怒应,不得隔屋咤声呼应。凡拜见尊长,问及来历,或正问,或泛问,或相试,当识知问意,或宜应,或不宜应。昔王述素有痴名,王导辟之为掾。①一见,但问江东米价,述张目不答。导语人曰:“王郎不痴。”②此不宜答而不答也。或问及先辈,切不可辄称名号。如马永卿③见司马温公④,问:“刘某安否?”马应云:“刘学士安。”⑤温公极喜之,谓:“后生不称前辈表德⑥,最为得体。”此等处,皆应对之所当知者也。

    ┃ 今译 ┃

    ╱

    应对别人的礼节,要心平气和,不能听到喊你的声音却不回应,不能别人呼喊的声音大你回应的声音却很小,不能用古怪的腔调回应,不能因为不情愿而愤怒地回应,不能隔着墙壁大吼着回应。凡是拜见尊长,当他们问你的来历,有的是直接问,有的只是泛泛地问,有的则是有意考察你的反应,所以要知道他们所问的意图,有的适合直接回答,有的则要适度回避。当年王述平时有愚痴的名声,王导召他为副官。一见面,王导就问王述江东大米的价格,王述只是瞪大了眼睛却不回答。王导告诉别人说:“王述并不愚痴。”这就是不适合回答就不回答。如果有人问到先辈,切切不可随便称呼他们的名号。就像马永卿拜见司马温公的时候,温公问他:“刘某人是否安好?”马永卿回答说:“刘学士安好。”司马温公非常高兴,说:“后生晚辈不直称前辈的名字,这样说话是非常得体的。”这些地方,都是应对时所应当知道的。

    ┃ 简注 ┃

    ╱

    ① 昔王述素有痴名,王导辟之为掾:事见《晋书·王述传》。王导(276——339),字茂弘,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在晋成帝朝任丞相,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他褒尚清谈,推崇玄学,但以儒家纲常名教为修身治国之本。王述(303——368),字怀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东晋官员,东海太守王承之子。王述年少丧父,承袭父爵蓝田侯。以孝侍奉母亲,安贫守约,不求闻名显达,故三十岁仍未知名,更有人说他痴愚。后司徒王导以其门第缘故任用他为中兵属。

    ② 王郎不痴:王导征召王述,当时只是为了显示自己作为国相对宗亲王姓之人的照顾,而并无真正重用的意思。而王述当时是被任命为军官,王导却问他农业方面的事,显然是一种试探。王述明了他的意图,故而不作应答。王导从这个一问一默的过程中了解了王述的为人,所以说“王郎不痴”。

    ③ 马永卿:两宋之间的著名学者,北宋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邮人。任永城主簿时,恰好刘安世寓居永城,马永卿前往求教,因著有《元城语录》三卷、《嬾真子》五卷,多述刘安世言辞。

    ④ 司马温公: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⑤ 事见马永卿《元城语录》。刘某、刘学士指刘安世(1048——1125),字器之,号元城、读《易》老人,魏县人,北宋后期大臣。曾师从司马光。其人忠孝正直,立身行事均效法司马光。

    ⑥ 表德: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后因以“表德”指人之表字或别号。司马光是师长,所以称刘安世直呼其名(此处写作“刘某”,是为避讳),并以此来考察马永卿。马永卿回答“刘学士安”,遵守礼节避开尊长名讳,故司马光称赞他“得体”。

    凡揖拜须先两足并齐,两手相叉当心①,然后相让而揖。不可太深,不可太浅。揖则不得回头相顾。拜则先屈左足,次屈右足。起则先右足,以两手枕于膝上而起。古礼有九拜②之仪,今不悉也。凡遇长者,不得自己在高处向下作礼。见长者用食未辍③,不得作礼。如长者传命特免,不得强为作礼。如遇逼窄④之地,长者不便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