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修业第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进德修业,原非两事。士人有举业①,做官有职业,家有家业,农有农业,随处有业。乃修德日行,见之行者。善修之,则治生产业,皆与实理不相违背;不善修,则处处相妨②矣。汝今在馆③,以读书作文为业。

    修业有十要:一者要无欲。使胸中洒落④,不染一尘,真有必为圣贤之志,方可复读圣贤之书,方可发挥圣贤之旨。

    二者要静。静有数端:身好游走,或无事间行,是足不静;好博奕⑤呼胪⑥,是手不静;心情放逸,恣肆攀缘,是意不静。切宜戒之。

    ┃ 今译 ┃

    ╱

    提升道德和修行事业,本来就不是互不相关的两件事。读书人有科举之事业,做官者有职场之事务,居家有家庭劳务,务农有农业生产,无论在哪里都会有事业可为,所谓事业,只是把修养道德的日常功夫表现在行为上。如果善于修养,那么开展各种生产事业,都不会与道德有所冲突;如果不善于修养,则道德、事业可能处处忤逆。你现在在学馆,就应该把读书和作文作为自己的事业。

    增进事业有十个要点:第一是要管得住欲望。使得内心自由畅达,一尘不染,真正怀有成为圣贤的心志,才能反复习读圣贤的著作,才能真正理解圣贤的要旨。

    第二是要心神平静。平静有多种情况:有事没事喜欢走来走去,这是脚上不安静;喜欢赌博下棋还吵吵嚷嚷,是手上不安静;恣情放逸、任性使气、心不专注,是意念不安静。这些都应该戒除。

    ┃ 简注 ┃

    ╱

    ① 举业:科举考试。古代士人主要通过科举考试来进入仕途。

    ② 相妨:互相妨碍、抵触。

    ③ 馆:学馆。

    ④ 洒落:飘逸,豁达。

    ⑤ 博奕:即“博弈”。博,赌博。弈,下棋。

    ⑥ 呼胪:胪传,呼告。

    三者要信。圣贤经传①,皆为教人而设,须要信其言言可法、句句可行。中间多有拖泥带水、有为着相②之语,皆为种种病人③而发。人若无病,法皆可舍,不可疑之。入道之门,信为第一。若疑自己不能作圣④,甘自退屈,或疑圣言不实,未肯遵行,纵修业,无益也。

    四者要专。读书须立定课程,孳孳汲汲⑤,专求实益。作文须凝神注意,勿杂他缘。种种外务,尽情抹杀⑥。勿好小技,使精神⑦漏泄。勿观杂书,使精神常分。

    ┃ 今译 ┃

    ╱

    第三是要相信。古代圣贤的经文典籍和注解文字,都是为了教育民众而作,因此要相信它们字字句句都是可以效法和实行的。其中那些反反复复拖泥带水的、落入事物表相的文字,都不过是针对各种有障碍的人写的。一个人如果没有障碍,实际上连各种法门都不再需要,这一点不要怀疑。进入道的门径,相信是第一步。如果怀疑自己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自甘平庸,或者怀疑经典没有切实的作用,不愿意遵照执行,即便修行事业,也不会有所长进。

    第四是要专心。读书要设定课程范围,勤勉不懈,务求获得真才实学。写文章的时候要聚精会神,不要间杂其他事务。杜绝心思向外攀援。不要偏好那些雕虫小技,以防精力流失。不要看那些闲散的书,以防精神分散。

    ┃ 简注 ┃

    ╱

    ① 经传:经典和解释经典的著作。

    ② 有为着相:佛教用语。有为和无为相对,指有作为,或有所待。着相和离相相对,指执著事相,不达本质。

    ③ 病人:指道德修养上有缺点和障碍的人。

    ④ 作圣:达到圣人的境界。

    ⑤ 孳孳汲汲:形容心情急切、勤勉不懈的样子。孳音zī,汲音jí。

    ⑥ 种种外务,尽情抹杀:外务,指注意力被其他事务牵引,精神向外奔驰。尽情抹杀,指一概杜绝。

    ⑦ 精神:精力,精气神。

    五者要勤。自强不息①,天道之常。人须法②天,勿使惰慢之气设于身体。昼则淬砺③精神,使一日千里;夜则减省眠睡,使志气常清。周公贵无逸④,大禹惜寸阴⑤,吾辈何人,可以自懈⑥?

    六者要恒。今人修业,勤者常有,恒者不常有。勤而不恒,犹不勤也。涓涓之流,可以达海,方寸之芽,可以参天,惟其不息耳。汝能有恒,何高不可造⑦,何坚不可破哉!

    ┃ 今译 ┃

    ╱

    第五是要勤劳。自强不息是天道运行的常态。人应该效法上天,不要让懒散轻慢的气息进入身体。白天要磨炼精神,畅达无碍,一日千里;夜晚要减少睡眠,使神志保持清明。周公告诫不要贪图安逸享受,大禹操劳公务,三过家门而不入。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远远不如他们),又怎么能够自我松懈?

    第六是要有恒心。现在的人修习事业,勤劳的人有很多,但很少有能够持久的人。勤劳但不持久,仍然还是不勤劳。涓涓细流可以到达大海,方寸小芽可以长成参天大树,都是坚持而不停止的缘故。你只要有恒心,再高的地方也可以到达,再坚固的东西也可以击破了!

    ┃ 简注 ┃

    ╱

    ①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运行刚健,君子因此也要不断更新自强。)

    ② 法:效法,以之为规则。

    ③ 淬砺:淬火和磨砺以使刀剑坚利,比喻刻苦磨炼。

    ④ 周公贵无逸:出自《尚书·无逸》,周公曰:“君子所其无逸。”(在位的君子,不应该贪图安逸享受。)

    ⑤ 大禹惜寸阴:大禹为治水奔忙,三过家门而不入。

    ⑥ 自懈:自我松懈。

    ⑦ 造:至,到达。

    七者要日新。凡人修业,日日要见工程①。如今日读此书,觉有许多义理,明日读之,义理又觉不同,方为有益。今日作此文,自谓已善,明日视之,觉种种未工,方有进长。如蘧伯玉②二十岁知非改过,至二十一岁回视昔之所改,又觉未尽;直至行年③五十,犹知四十九年之非,乃真是寡过的君子。盖读书作文与处世修行,道理原无穷尽,精进原无止法。昔人喻检书④如扫尘,扫一层,又有一层,又谓“一翻拈动一翻新”⑤,皆实话也。

    ┃ 今译 ┃

    ╱

    第七是要每天有所进步。凡是一个人修习事业,每天都要做功课。如果是今天看这本书,觉得体会到一些道理,第二天再看,又觉得别有所得,这样才是真正得益。今天写文章,觉得已经很好了,但是第二天再看,又会觉得很多地方还不够到位,这样才能有所长进。就像善于改过自新的蘧伯玉一样,二十岁的时候认识自己的不足而加以改进,但是到了二十一岁的时候再回头看以前所作的改正,又觉得还不到位。一直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也还会知道四十九岁时候的过错,他真称得上不断减少错误的君子。读书作文和为人处世的道理,本来就无穷无尽,所以只有精进而无法停步。从前的人把校正书中的错误比喻为扫地,不断扫,不断有落尘,又说“一翻拈动一翻新”(每一次拿起来都有不一样的体会),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道理。

    ┃ 简注 ┃

    ╱

    ① 工程:功课的日程。

    ② 蘧伯玉:蘧瑗(qú yuàn),字伯玉,谥成子,春秋时期卫国大夫。《淮南子·原道训》:“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此典化用于《庄子·则阳》:“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蘧伯玉六十年来不断改变自己,没有不是开始认为正确而后来认为是错误的。不知道他现在所肯定的是否就是五十九岁时所否定的。)《论语·宪问》中记录了孔子向蘧伯玉的使者问候他的情况,使者告诉孔子说蘧伯玉只是希望减少自己的过失,这一点令孔子大为赞赏。这个典故多次被袁了凡提起,另见于《了凡四训》等书,可谓凡有著作即谈改过,凡谈改过即用此典,可见了凡先生受此启发之深。

    ③ 行年:经历的年岁,指当时年龄。

    ④ 检书:校书,校正书中的错误。

    ⑤ 一翻拈动一翻新:出自明代大儒陈献章(白沙)诗《静轩次韵庄定山》。原诗作:“无极老翁无欲教,一番拈动一番新。”

    八者要逼真①。读书俨然如圣贤在上,觌面②相承,问处如自家问,答处如圣贤教我,句句消归自己,不作空谈。作文亦身体③而口陈④之,如自家屋里人谈自家屋里事,方亲切有味。

    九者要精。管子⑤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精神之极也。”⑥《吕氏春秋》载:“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用志如此其精也。”⑦《唐史》⑧载赵璧⑨弹五弦⑩,人问其术,璧云:“吾之于五弦也,始则心驱之,中则神遇之,终则天随之。吾方浩然,眼如耳,耳如...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