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事师第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子生十年,则就外傅①,礼也。事师有常仪②,不可不习。

    一者每朝当早起。古人鸡初鸣,则盥漱③,趋父母之侧。汝从来娇养,不能与鸡俱兴,然亦不可太晏④,致使师起而不出。

    二者诣⑤师户外,必微咳一声,勿卒暴⑥而入。

    三者早入当问安。

    四者师有所须,当如教办给。

    五者粥饭茶汤,当嘱家童应时供送,迟则催之,遇见则亲阅而亲馈⑦之。

    ┃ 今译 ┃

    ╱

    小孩到十岁,就要外出跟从老师学习,这是古代的礼制。侍奉老师有固定的礼节规范,不可以不学习。

    一是每天早晨应当早起。古人在鸡刚刚打鸣的时候,就去洗脸漱口,小步快走到父母近前。你自出生以来有些娇生惯养,即使不能在鸡鸣时起身,也不可以太晚,使得老师起床了你还没出来。

    二是从门外入室拜见老师,必须先轻声咳嗽一声,不要突然急促地进入。

    三是早晨进入房间应当问候老师安好。

    四是老师有什么需要的,应当按照老师的吩咐置办供给。

    五是粥、饭、茶、汤,应当叮嘱家仆在适合的时候供给传送,晚了便要催促,如果碰到童仆送茶饭就要亲自察看并自己奉进食物给老师。

    ┃ 简注 ┃

    ╱

    ① 外傅: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与内傅相对。《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郑玄注:“外傅,教学之师也。”

    ② 常仪:通常的礼仪。

    ③ 盥漱:洗脸漱口。

    ④ 晏:迟。《吕氏春秋》:“早朝晏退。”

    ⑤ 诣:指到尊长那里去。

    ⑥ 卒暴:急促,紧迫。《汉书》:“诏书比下,变动政事,卒暴无渐。”

    ⑦ 亲馈:亲自奉进食物。《礼记》:“侍食于长者,主人亲馈,则拜而食。”

    六者师有所谈,当虚怀听教,讲书则字字详察,讲课则舍己从人①,勿执己见而轻慢②师长。

    七者远见师来则起,师至则拱手③侍立,须起敬心。出而随行,勿践④其影。

    八者师或无礼相责,必默然顺受,不可出声相辨⑤。

    九者勿见师过,人或来告,必解说而掩覆⑥之。

    十者夜间呼童预整卧具,或亲视之。师眠,当周旋掩覆⑦之。昔林子仁⑧登科后,事王心斋⑨为师,亲提夜壶,服役尽礼。近日冯开之⑩,亦命其子提壶事师。此皆前辈懿行,可以为法。

    ┃ 今译 ┃

    ╱

    六是老师有所谈论,应当虚心听受,讲授经书时,要字字详细考察,讲授义理时,要放弃个人的意见首先听从老师的主张,不要执着自己的见解而轻慢师长。

    七是远远地看到老师来,便要起身,等老师到了便要拱手恭立,应该生起恭敬心。跟随老师外出,走在老师后面,不要踩踏他的影子。

    八是老师偶尔没有礼貌地责备自己,也要沉默顺从地接受,不可以争辩。

    九是不要检点老师的过失,如果有人告知老师的过失,一定要进行解释并加以掩饰。

    十是夜间呼唤家童预先为老师整理床铺,并且亲自察看整理情况。老师睡觉的时候,应该在旁照料。以前林子仁考上进士后,拜王心斋为师,亲自提夜壶,尽心尽力服侍老师。最近冯开之也命令他的儿子提夜壶侍奉老师。这些都是前辈们的美好品行,可以加以效法。

    ┃ 简注 ┃

    ╱

    ① 舍己从人:放弃自己的意见,服从他人的主张。《尚书》:“稽于众,舍己从人。”《孟子》:“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② 轻慢:轻视怠慢。

    ③ 拱手:两手相合以示敬意。《礼记》:“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

    ④ 践:践踏。

    ⑤ 辨:通“辩”,辩解。

    ⑥ 掩覆:掩盖,掩饰。《三国志》:“其微过细故,当掩覆之。”

    ⑦ 周旋掩覆:指尊长睡觉时在旁照料,掖盖被褥等。

    ⑧ 林子仁:林春(1498——1541),字子仁,初号方城,后改东城,江苏泰州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会试第一名(会元),授户部广西司主事,后历任吏部文选司主事、验封司员外郎等职。

    ⑨ 王心斋:王艮(1483——1541),字汝止,号心斋,江苏泰州人,王阳明的弟子,创立传承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

    ⑩ 冯开之:冯梦祯(1548——1606),字开之,号具区,又号真实居士,浙江秀水人,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

    事师之道,全在虚心求益。倘能随处求益,则三人同行,必有我师;若执己自是①,则圣人与居,亦不能益我②。

    舜好问,好察迩言③。当时之人,岂复有睿哲文明④过于舜者?惟问不遗刍荛⑤,则人人皆可师;惟察不遗迩言,则言言皆至教。

    汝能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能受一切世人之益,能使一切世人皆可为师,方是大人家法⑥。

    ┃ 今译 ┃

    ╱

    侍奉老师的方法,完全在于虚心求益。倘若能随处求益,就如孔子所说的,三个以上的人在一起,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假如坚持己见,自以为是,即使跟圣人住在一起,也不能使我受益。

    舜勤于向人请教,善于分析浅近的话。当时的人,难道还有聪明睿智、文化卓越超过舜的人?只要请教问询的时候不遗漏平民百姓,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老师;只要观照体察的时候不遗漏常人浅白的建议,那么每句话都是最好的教育。

    你能有却如同没有,充实却如同空虚,能接受一切世人的益处,能使一切世人都可作你的老师,这才是我们家祖父相传的家规礼法。

    ┃ 简注 ┃

    ╱

    ① 执己自是:执着自己的意见,自以为是。

    ② 益我:有益于我。

    ③ 好察迩言:善于体察常人的建议和浅显的话语。《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

    ④ 睿哲文明:智慧圣明而又具有文化。《尚书》:“睿哲文明,温恭允塞。”

    ⑤ 刍荛:割草砍柴的人。《诗经》:“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⑥ 大人家法:祖父相传的家规。大人,可有两种理解:一、作者对其父的敬称;二、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如取后一解,则“大人家法”相当于君子家法。

    ┃ 实践要点 ┃

    ╱

    中国向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生我者父母,成我者老师。尊重老师,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事情。这一篇中,了凡要求儿子对老师极尽恭敬之能事,诸如早起事师、供送茶饭、勿执己见、勿践师影、勿见师过、预整卧具、提壶事师等事师礼仪,林林总总,细致入微,彰显了尊师敬事之心。

    中国自古来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塑造了中国人的独特品格和民族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既是个人修身养性的起点,又是社会安定有序的根基。往小处说,礼仪可以修身齐家;往大处说,礼仪可以治国平天下。立于礼是为人之善,即以礼为做人的基础;行于礼是处事之善,即以礼为做事的准则;让于礼是交往之善,即以礼为交往的准则。应该说,了凡在此篇中强调的事师礼仪,大部分属于明代的“常仪”。所谓“常仪”,也就是在庶民大众认同、遵守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日常通行的礼仪规范。“常仪”源于古礼,是古礼一种与时俱进的表现形式。如果深究,这些礼仪都是人们价值观念的反映,每一个简单礼节的背后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西谚有云:“吾爱我师,吾更爱真理。”这是从尊重知识、尊重理性的角度,强调不要因为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就不敢质疑老师的观点,而是要以客观、理性、严谨的态度去追求真理。这个观念并没有错,而倡导“当仁不让于师”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向来支持这一观念的。但了凡此处讲究事师礼仪,并不涉及老师、真理二者的讨论,了凡要儿子尊敬老师,并不是主张儿子认同老师的每一句话,而是强调秉持恭敬之心对待老师,秉持谦虚之心对待道理知识。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孩子而言,没有什么比从老师那里学习道理、汲取智慧更加重要。

    而向老师学习,尊敬老师是前提。一分恭敬,一分收获;十分恭敬,十分收获。必须指出的是,尊敬老师并不等同于否定批判精神,更不是阻碍创新思维,恰恰相反,善于继承是为了更好创新。

    以现代眼光来看,了凡提倡的某些具体的事师礼仪未免显得繁琐。有些礼仪,如早起事师、供送茶饭、预整卧具、提壶事师等等,也已经不适于当今时代发展,对此我们必须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原则。那么,如何看待了凡提出的具体事师礼仪?一言以蔽之————师其“意”而不袭其“迹”。这些事师礼仪的后深意是尊重与谦虚,现代人只要努力克服傲慢轻浮的心态,保持谦虚恭敬之心,随时都可以学习,随处都是提升自我的机会,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简单的道理,可惜很多人却视而不见。通过明了古人的事师仪轨,深入理解古人尊师重教的深层原因,这是本篇的可贵之处。

    当今社会,教育领域出现很多问题,学生家长与老师的冲突屡屡见诸报端,其表现形式固然多种多样,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最终受害者到底是谁?无疑是学生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不尊重老师的学生,又能从老师那里获得什么呢?值得深思。

    处众第四

    弟子之职①,不独亲仁②,亦当爱众③。盖亲民④原是吾儒实学⑤,故一切众人,皆当爱敬。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所谓爱人者,非拣好人而爱之也,仁者无不爱。善人固爱,恶人亦爱,如水之流,不择净秽,周遍沦洽⑥,故曰“泛爱”。

    ┃ 今译 ┃

    ╱

    弟子的天职,不仅应亲近有仁德的人,也要博爱大众。因为亲民本是儒学中切实有用的学问。所以对一切人,都应当持亲爱恭敬之心。孟子说:“以仁存心之人爱人;以礼存心之人敬人。”爱人的意思,不是挑选出善良的人来友爱,而有仁心的人友爱所有人。善良的人本当敬爱,恶人也要以爱心待之。如同奔流之水,不管干净或是污秽,泽及一切地方。所以叫做“泛爱”。

    ┃ 简注 ┃

    ╱

    ① 弟子之职:弟子,为人弟者与为人子者,泛指年幼的人。职,职分,分内应做的事。

    ② 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③ 爱众:博爱大众。出自《论语·学而》:“泛爱众,而亲仁”。

    ④ 亲民:亲近民众和顺应民心。亲,亲近、仁爱。

    ⑤ 实学:切实有用的学问。

    ⑥ 周遍沦洽:遍及一切。周遍,普及周全;沦洽,广博周遍。

    问:既如此,何故说仁者能恶①人?曰:民,吾同胞②。君子本心,只有好③无恶,惟其间有伤人害物,戕④吾一体之怀者,故恶之。是为千万人而恶,非私恶也。去一人而使千万人安,吾如何不去?杀一人而使千万人惧,吾如何不杀?故放流诛戮,纯是一段恻隐⑤之心流注⑥,总是爱人,此惟仁者能之,而他人不与⑦也。识得此意,纵遇恶人相侮,自无纤毫相碍。

    ┃ 今译 ┃

    ╱

    问:既然这样,为什么说仁者可以厌恶他人呢?答: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君子的内心天性,只有喜爱而无憎恶,而其中有恶人伤人害物,损害我仁爱全体之人的心志,所以君子厌恶他。这是为了千万人而憎恶,不是出于私欲的憎恶。驱逐一人而使千万人得到安宁,我为何不驱逐他呢?诛杀一人而使千万人敬畏刑法,我为何不诛杀他呢?所以无论是放逐还是诛杀,全是一片同情悲悯之心在发用流行,都是仁爱他人。这只有仁者能做到,而不以仁存心之人无法做到。懂得此意,即使遇到恶人侮辱,自然不会丝毫妨碍我的心志。

    ┃ 简注 ┃

    ╱

    ① 恶:厌恶。

    ② 民吾同胞: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同胞,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出自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1020——1077),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③ 好:喜爱,友爱。

    ④ 戕:残害。

    ⑤ 恻隐:同情怜悯。

    ⑥ 流注:贯注。

    ⑦ 与:参与。

    孟子三自反之说①,最当深玩。吾肯真心自反,即处人十分停当②,岂肯自以为仁,自以为礼,自以为忠?彼愈横逆③,吾愈修省④。不求减轻,不求效验⑤,所谓终身之忧⑥也。一可磨练吾未平之气,使冲融⑦而茹纳⑧。二可修省吾不见之过,使砥砺而晶莹。三可感激上天玉成⑨之意,使灾消而福长。

    ┃ 今译 ┃

    ╱

    孟子仁、礼、忠三自反的说法,最当深刻玩味。我遇事能真心反躬自问,则与人相处十分妥帖,岂会自以为已仁,自以为有礼,自以为尽忠?对方愈是横暴,我愈要修身反省。不求他人之横暴有所减轻,不求己身之反省有所成效,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君子有终身之忧”的意思。一可磨炼我容易愤慨的气性,使之冲和而包容。二可以修正反省我不易察觉的过失,通过磨炼使之纯净。三可感激上天成全之意,使灾难消解,福慧增长。

    ┃ 简注 ┃

    ╱

    ① 三自反之说:从仁、礼、忠三个方面反躬自问。出自《孟子·离娄下》:“孟子曰:‘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