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十一﹑祀孔与读经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九月廿八日为孔子诞辰纪念。前年「民主评论」纪念孔子,我写了一篇「儒家学术的发展及其使命」,去年纪念,则有唐君毅先生的「孔子与人格世界」。这些文字是从儒家学术的内容和孔子之为圣贤人格的圆满性来说话。今年我想从另一面来说。另一方面就是文制一方面。为甚么从这一方面说呢?因为祀孔是政府规定的,读经也是政府所提倡的,这都表示对于孔子的尊崇。政府的举动必然含有文制的意义,因为它的举动是从整个民族国家方面想,是对全社会人民说。这不是政府里面的人之思想自由信仰自由问题,也不是他个人主观上喜欢不喜欢的问题。同时,也不是对社会上某一部份人说,即不是为的有助于赞成儒家学术的人而发,也不是为的压抑反对儒家学术的人而发。祀典是一个文制。读经只是在提倡中,尚没有成为一个文制。

    一个民族尊崇他的圣人是应该的。政府代表民族国家,从文制上来尊崇也是应该的:既是它的权利,也是它的义务。现在我说明两点:儒家学术是否含有文制的意义,是否可成为文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总之在人民的现实生活上,文制是否必需?

    儒学,或者说,四书五经所代表的学术意义,是否含有文制的意义?是否可以成为文制?关于这个问题的决定,关键是在:是否一切学术都可以看成是个人的思想理论?或者说,我们是否可以拿个人思想理论的观点来看一切学术?

    以前的人对于经子总有一个分别。我们现在对于这个分别可直接说出来是如此,即「子」(诸子百家)是个人的思想理论,不含有文制的意义,不能成为一个文制。而「经」则含有文制的意义,则可以成为一个文制。董仲舒汉武帝尊崇儒术,罢黜百家(罢黜是不立学官之意,不用以取士之意),首先认识这个意义,所以也就首先从政府的立场看出其含有文制的意义,可以很顺当的成为一个文制。后来历代帝王无不尊崇维护这一套。这不能完全是统治者的自私,统治者的利用。因为尊崇维护五伦之教,不会单是自私,单是利用。就是动机是自私,结果也是公。就是利用,也是上上下下,大家都要利用,不光是单有利于某一个人。因为这是上上下下的一套的生活方式,所必共由之道。这就是儒家含有文制的意义,可以成为一个文制。维护者很可以不读经,也很可以不懂经的内容、经的高远理境与深远意义。但这无关系,只要他能从文制上尊崇圣人,维护五伦就够了。只有懂的人解的人来讲。我说这意思,就是表示以前的人很能了解儒学的文制的意义,也很能了解文制的重要。只是到清末民初以来的智识份子,个个都是空前绝后,不识大体,不知谋国以忠之义,所以才不了解儒学的文制意义,也不知道文制的重要。自清末废科举兴学校以来,随着来的就是废除读经。实则科举是考试取士,学校是培育人才。一个是取,一个是养,有学校之养,不必定废考试之取。现在不是还有考试院吗?为什么有了学校就必得废除考试取士之常轨?考试的内容与方式可以变,而国家取士之常轨可以不变。复次,为甚么有了学校就得废除读经?当时废除读经尊孔的理由是:孔孟之学在汉以前只是诸子之一,我们现在没有定尊他的必要,应当还它原来之旧,让学人自由去研究。这一方面倡导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其理由好像很正大,可是另一方面,就是「拿个人的思想理论」的观点来看一切学术,这一个观点是害事的,就是不识大体的。当然,如果学校是研究学术的机关,自然须让学人自由研究,人的精力有限,研究其一,不必研究其它。但是学校与研究,不是唯一的标准。如果站在民族国家的立场,认识到立国之本,出之以「谋国以忠」的态度,则学人研究虽可自由,而普遍读经不必废除。纵使退一步,大学废除,中小学亦当有个办法(这不是关乎懂不懂的问题。凡是关乎这类性质的事,都不必一定要懂。念佛的人不一定能懂佛理。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同样,尔爱其懂,我爱其习。)再退一步,纵使整个学校废除读经,政府以及有识之士,立于国家之立场,也当该认识儒学文制的意义而有一个尊孔护持的办法,这才是谋国以忠,顾及千秋万世的用心。可是当时领导社会的思想家、教育家,却只是拿「个人的思想理论」的观点来看一切学术,以诸子百家的态度来看儒家及孔子,遂轻轻把含有文制意义的儒学,维持华族生命已经数千年的忠信观念,一笔勾销了。这个无识不忠的罪孽,遗害不浅。实则,汉以前只为诸子百家之一,并不妨碍其本质上的优越性与可尊崇的地位。这不能成为废除的理由。耶稣的出身,只是个木匠的儿子,可是并不妨碍其为圣人,为创教的教主。我们只能把他看成是个木匠的儿子行吗?王船山说:「害莫大于浮浅。」真是慨乎言之。

    儒学不能看成是个人的思想理论,孔孟不能看成是诸子百家之一。原夫孔子立教的文制根据就是周文。而周文的核心则在亲亲之杀,尊尊之等。由亲亲尊尊演变为五伦。亲亲尊尊与五伦都是文制的。这是经过夏商而至周公制礼才确定。五经中的史料以及道理都在表现这一套。孔子继承(述而不作)这一套,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作春秋,其中心观念,就是凭依亲亲尊尊之文制。文制不是个人的一套思想理论。后来经过孟子道性善,顺仁义而直指本心,直向上透,遂开儒学高远理境之门。经过宋明理学的发展,益臻广大精微之境。这是属于儒家学术思想的内容之一面。这一面不必人人皆懂,亦不必人人皆赞成。(实则不赞成只是由于不及。不懂不理可以,若硬要反对,则只是意气或根本不及)。但是亲亲尊尊五伦方面,则人人皆懂,政府维持儒教,尊崇孔子,亦只有从文制方面才得体。不必定要作之君,作之师:既要做皇帝,又要作教主。以前的皇帝虽然专制,但是他们却懂得这一层。他们不出来争著作教主。他也要受教,读圣人书。以朱元璋之威,还能下拜孔子,还能知「孔子万世师表,岂可以政治分位论」的道理。禁止演圣人戏,也是他规定的。诸位不信,试看今日。自林语堂编「子见南子」剧本,山东曹州第六中学即演「子见南子」以来,一叶知秋,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