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门人黄修易录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原文】

    黄勉叔①问:“心无恶念时,此心空空荡荡的,不知亦须存个善念否?”

    先生曰:“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灯。”

    【注释】

    ①黄勉叔:黄修易,字勉叔,王守仁弟子。

    【译文】

    黄勉叔曾问先生说:“心中没有恶念的时候,自己心中便空空荡荡的,不知是否也需要在心中存一个善念?”

    先生回答他说:“既然已经除去了恶念,就全是善念,内心也便恢复为本体了。譬如太阳光被云遮蔽,云散去以后太阳光也就恢复了。如果恶念已经去除,还想心存善念,就是在太阳的光芒中额外再点一盏灯。”

    【原文】

    问:“近来用功,亦颇觉妄念不生,但腔子里黑窣窣的,不知如何打得光明?”

    先生曰:“初下乎用功,如何腔子里便得光明?譬如奔流浊水,才贮在缸里,初然虽定,也只是昏浊的。须俟澄定既久,自然渣滓尽去,复得清来。汝只要在良知上用功。良知存久,黑窣窣自能光明矣。今便要责效,却是助长,不成工夫。”

    【译文】

    我问先生说:“最近用功,也明确感觉妄念不会再产生,只是心里还是黑漆漆的一片,不知道怎么样才能使它光明?”

    先生回答说:“才刚开始下功夫,怎么能使心里一下就光明?譬如奔流的浑水,刚贮存在缸里,虽然开始稳定,但也还是浑浊的。一定要等到澄定的时间久了,渣滓才会自然而然地全都被除去,才能再次变清澈。你只需要在良知上用功。良知存蓄久了,就自然能从黑漆漆变为光明了。现在就追求效果,便是拔苗助长,是成不了功夫的。”

    【原文】

    先生曰:“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却是有根本的学问。日长进一日,愈久愈觉精明。世儒教人事事物物上去寻讨,却是无根本的学问。方其壮时,虽暂能外面饰,不见有过,老则精神衰迈,终须放倒。譬如无根之树,移栽水边,虽暂时鲜好,终久要憔悴。”

    【译文】

    先生说:“我教导人致良知,要在格物上下功夫,这才是有根本的学问。每天都会有所进步,时间越长越觉得精进明白。但是世间的儒生却教导人在具体的事物上去寻求,那就是没有根本的学问了。在他们精壮的时候,虽然暂时能修饰外表,看不出来有什么过失,但是一到年老时,精神衰败老迈,终究会倒下。譬如没有根基的大树,将它移栽到水边,即使暂时鲜活,而时间久了终究会憔悴。”

    【原文】

    问“志于道①”一章。

    先生曰:“只‘志道’一句,便含下面数句功夫,自住不得。譬如做此屋,‘志于道’是念念要去择地鸠②材,经营成个区宅。‘据德’却是经画已成,有可据矣。‘依仁’却是常常住在区宅内,更不离去。‘游艺’却是加些画采,美此区宅。艺者,理之所宜者也。如诵诗、读书、弹琴、习射之类,皆所以调习此心,使之熟于道也。苟不志道,而‘游艺’,却如无状小子,不先去置造区宅,只管要去买画挂,做门面,不知将挂在何处?”

    【注释】

    ①志于道:语出《论语·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②鸠:鸠集,聚集。

    【译文】

    我向先生询问“志于道”一章。

    先生说:“仅仅‘志道’这一句,就包含了以下几句的功夫,但又不能一直停留在这一句上。譬如建造这间房子,‘志于道’就是念念不忘要去选择位置和收集材料,建造出来一个住宅。‘据德’却是经营规划已经完成,已经有所依据了。‘依仁’说的是经常在房间里面,不再离开。‘游艺’是加了一些壁画彩饰,使房子更加美观。艺,就是理所适宜的东西。如诵诗、读书、弹琴、习射之类,皆是用来调整自己心态的,使心更精熟于道。如果不‘志道’,只去‘游艺’,就会像不成器的小孩,不先去营造房屋,只知道去买画幅、修饰门面,却不知道该把画挂在哪里!”

    【原文】

    问:“读书所以调摄此心,不可缺的。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不知何以免此?”

    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纵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曰:“虽蒙开示,奈资质庸下,实难免累。窃闻穷通有命,上智之人,恐不屑此。不肖为声利牵缠,甘心为此,徙自苦耳。欲屏弃之,又制于亲,不能舍去,奈何?”

    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干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要踏踏实实用功,不可有丝毫懈怠,才会有所成就。

    先生曰:“此事归辞于亲者多矣。其实只是无志。志立得时,良知千事万事只是一事。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因叹曰:“此学不明,不知此处耽搁了几多英雄汉!”

    【译文】

    我问先生说:“读书是调摄内心的有效方法,是不可缺少的。只是读书的时候,就会牵引出对科举考试的思虑来。不知如何才能免除这样的事情?”

    先生说:“只要保持良知真切,即使是下功夫准备科举考试,也不会拖累到内心。就算有所拖累,也是很容易发现并且克服的。而且,在读书时,良知能发现强记之心是不对的,就会马上克服并将它去除;有急于求成之心不对,就能马上克服并将它去除;有夸耀学问广博之心也不对,也能马上克服并将它去除。这样其实也只是一天到晚与圣贤印证比较,就是纯然合乎天理的心。任凭这样的人怎样读书,也都只是调整自己的内心而已,又怎么会被拖累呢?”

    我便说:“虽然承蒙先生启示,无奈我资质平庸,实在难以免受拖累。我私下里听说过贫穷和通达都是命中注定的,非常有智慧的人,恐怕对此不屑一顾。但是不肖之人却被名声利益所牵制,心甘情愿这样,只不过是自寻烦恼而已。想要将这些想法摒弃掉,却又被父母之命所牵制,无法舍弃,这可怎么办?”

    先生回答说:“把这些事归咎于双亲的人太多了。其实他们只是胸无大志。一旦志向确立起来,无论千事万事,对良知而言只是一件事。读书写作,哪里能拖累到人?只是人自己被得失所拖累而已!”先生于是叹息道:“这一学问不发扬光大,不知道多少英雄好汉都会在这被耽误了!”

    【原文】

    问:“‘生之谓性①’,告子亦说得是,孟子如何非之?”

    先生曰:“固是性,但告子认得一边去了,不晓得头脑。若晓得头脑,如此说亦是。孟子亦曰:‘形色,天性也②。’这也是指气说。”

    又曰:“凡人信口说,任意行,皆说此是依我心性出来,此是所谓生之谓性。然却要有过差。若晓得头脑,依吾良知上说出来,行将去,便自是停当。然良知亦只是这口说,这身行。岂能外得气,别有个去行去说?故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③。’气亦性也,性亦气也。但须认得头脑是当。”

    【注释】

    ①生之谓性:天然生成的禀赋就可以被认为是本性。语出《孟子·告子上》:“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