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追念我的师父——印光大师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王慧常居士

    不佞[1]业重福轻,障深慧浅。中年以前,只以科学为重,军略为高,罔(wǎng没有)识佛法正因,更误了修持行业。一旦烦恼降临,无法摆脱,才向释迦文佛求救,时民国十七年事也。从南京支那内学院搜购经论,都是唯识宗经典,傍及禅宗语录、《潮音》杂志等书,以为避除苦恼遁入空门之计。尚未展读,对经忽发奇思,默祷曰:“释迦牟尼佛,你能将我痛苦解除乎?”不意之间,随手拈来《潮音》一册,翻出一篇文字,曰《因果论》。五分钟读竟,半载之瞋恼若失。当时私议:“佛之慈悲灵感,有若是乎!”遂生决定信。继读他篇,悟动机利己,不正。忽发菩提心,始以行菩萨道为职志。嗣后研读,多喜从文字高古、教理深奥中搜寻,对于念佛法门,鄙视之,无(不)足高论。尤喜在“念佛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里讨生活。

    <span style="font-size: 11px;">  [1] 不佞n&igrave;ng:佞,有才智。不佞,旧时对自己的谦称。</span>

    如是年余,觉不皈依一师,究非办法,乃询诸缁(僧)友曰:“当今之世,谁个和尚,道德、学问、戒行,堪为吾师者?”众咸举曰:“苏州印光法师。”遂于十九年冬,前往顶礼,求皈依,初未知吾师行何行,说何法也。爰(yu&aacute;n于是)受赐弘化[1]诸书,归阅之,始知师乃弘扬净土,教人念佛者也。心大懊恼,责缁友曰:“吾原欲得一行高学粹(精通)者为吾师,可以时从请益[2]。兹(此)一念佛老禅和[3],岂不误我?”亦即置之,妄立常课,诵《金刚经》及千声佛号。岁时往参,以尽弟子之道,固(确实)无一语请示念佛,师亦无一语及之。如是者五年,亲近亦久,固未尝知吾师为今之法门龙象,未可多得之再来人也。

    <span style="font-size: 11px;">  [1] 弘化:指苏州弘化社,是由印光大师发起创办的刻印流通佛书的机构。</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x;">  [2] 请益:请求增加,即向人请教。</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x;">  [3] 禅和:即禅和子,指禅僧或和尚,亦谓参禅之人。这里是和尚的意思。</span>

    时予任扬州县佛教会监察委员,乃发起集全县寺庙住持,启建念佛道场七日。参加者千余人,未可全容,爰分批启建。先就城厢[1],得六、七百众,遂严格举行。予私意乃欲靠众求得一心耳,告诸山长老、职事师曰:“今番不如往日,我们不说闲话,不打闲差,誓求一个结果,乞恕乞恕!”殊不知一人念佛,一炷香中,只数个念头。今初日,每次香,念头无虑[2]数百,急煞(sh&agrave;极,很)急煞。主七和尚劝我不上早殿,嘱我默做早课。但我一念佛,佛相即现前。彼告我曰:“观不得。”时不知就里[3],力去(除)之,倒费力。观得、观不得,说各不一,无所适从,颇恼。

    <span style="font-size: 11px;">  [1] 城厢:靠近城市的地区。亦泛指城市。</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x;">  [2] 无虑:不计虑,指大约,大概。</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x;">  [3] 就里:其中,内情。</span>

    圆满后,即赶赴苏谒师请示。师轻描淡写的说:“能观则观。”通体冰释。复询:“胸口一把念佛的情绪,放了舍不得,留住甚难受,人说会吐血,究应如何?”师曰:“久久自好。”又问:“佛七初日等念头多,后来近圆满,每炷香尚有三、四。”师曰:“已经不容易。”自此次请益后,方知吾师是一位僧宝。因此路现在未有第二个人走过也,说的固多,都是小儿学舌,不是自家曾亲历一番。如是误人固多,受误者亦不少。时念佛遂发起大精进心。

    对吾师玄理不敢问,问必被呵斥,常曰:“时不我待,不要东张西看,老实一心念佛。”自此从念佛上,常请开示,常蒙训诲,如曰:“念佛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吾师念佛,只听见过此一声,其声绵而有力,有味,尤于&lsquo;阿’字着力,永不能忘,纯功夫也)————出自己口,要听入己耳,再从口出,打一圈子,如是念去,必见功效。”时世智略聪之人,多以禅意念佛,多趋向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师常训曰:“说食不能疗饥,那是理上到家的话,不是现在事修的事。要深信有个西方,西方有位弥陀,切愿往生,方不落空。”

    时有友,反对我学佛,以水中微虫甚多,汝念佛慈悲,应不忍饮。予无以对,问师如何破他?师曰:“我有一喻:厕所朋友,日在贵公子门作食客,甚厌(满足)丰腴,时久觉愧。一日作美食,邀贵公子往餐,不能下咽。客曰:&lsquo;我在公子家,饮食甚豪,何薄(看不起)我如此?’公子曰:&lsquo;如此秽地,其何能食?’客曰:&lsquo;公子家又何洁?试揭开一层皮看,腹中所容者,非粪便耶?’公子无以应。盖不见则不以为秽也。故世尊告阿难曰:&lsquo;一钵水,内有八万四千虫,汝亦可以凡眼饮,不可以天眼饮。’天眼则尽见,哪可更饮?不见而饮无过。”予怡然若新得援军。

    由是念佛常行精进,遂觉居家如狱,身系若囚,设不摆脱,何能专心致志?乃谒师求出家。师曰:“汝有老母在堂,不可也。”废然[1]返。及至二十五年,老母西归。丧毕,又请剃度。师曰:“汝年纪太大了,三藏十二部来不及了,纵出家,还不是同我一样?不如这样护法的好。”余复禀师曰:“卫教固好,其如弟子因世务不能专心念佛,修持上吃亏何?”师无语。第二次哀请,又未蒙许可。是年冬,大吐血一次,时人命何只在呼吸间!然省察自心,一不慌张,二不恐惧,但觉佛尚未念好为憾。愈后,与一缁友朝江浙诸山,至苏谒师,禀告病危时心理。师闻之,大喝曰:“汝若如此想,西方去不得矣!什么叫念好?十念当往生。”聆言之下,生大感泣,师破去我自障矣。由是常生自信,我决定往西方,我决不再分段生死,我已是西方人。尔后凡作事动念,均以西方人况比:彼土圣众,有是行乎?有是念乎?不合者忏去,决不稍事容留。次日更申前请:“今万事已毕,可能准我出家?原愈后,觉残生均多余者也。”师闻之,愤然作色曰:“你不能出家,你不晓得出家的苦恼!”时不敢诘,作礼而退,从此始决定我无福出家。能不能剃除须发,宿世无此善报,决办不到。寄语天下禅和,慎勿自轻自贱。唯(助词)吾师是否对人一例不许其出家呢?恐又不然。其对我之不许,乃从我的根器上、因缘上观察的一个结果。这观察,我相信决不是凡眼。我相信我师,是已经得了神通。

    <span style="font-size: 11px;">  [1] 废然:沮丧失望的样子。</span>

    可是他老人家,虽然是一老宿,世法上仍不脱大儒行径,言诚实,行方正,不忮(zh&igrave;妒忌)不求(贪求),不阿不畏,不弄不眩,绝不像邪魔外道专卖神通,彼且掩之不暇。不过我等常亲近者,有时微几(jī苗头)不密,能领悟其一、二,然尚不敢出诸口。今日我师功行,在圆教位置上到什么地步,凡愚如我辈,哪敢推测?不过在念佛功夫上一心、三昧、神通,三个阶段来追想一下,可以知吾师早做到了也。我今略举一点事实来证明。

    吾师对念佛未得一心,常常焦燥,可于民国十年前《文钞》上,常常见之。十年以后,不见有此矣。此可知师之得一心,在民国十年以后的几年间。从得一心,至得三昧,其间为时甚近,师亦语及。妄测当在苏州掩关前后。三昧得后,即有神通。神通大得者,当在民国二十年以后,至入寂时而愈宏大。其间不佞亲近所得,可略言之。

    在“一二八”前,见面即劝人念佛,消除劫运。到“一二八”后,尤其大声疾呼:“大劫快要到啦!好生念佛,念观世音菩萨。将来这劫难,是无法可避的。”————请看今日轰炸之下————予等聆之,当然依教奉行。这是得三昧前知,人不注意的一点小事。

    我向来喜看语录,尤喜参详[1]禅理,但对吾师不敢叩一字。一日他老人家修《清凉山志》成,大概在廿二、三年罢(同吧),寄了一部给我,叫我看。我两日看完,大得法益,遂起朝礼五台之念,其后时节因缘未到,屡行屡阻。可是那里边,写有高僧事迹,机锋语不少。中有一条,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答:“我在青州买一件长布衫,七斤重。”这个“一归何处”是我向来要懂,懂不到的。当时我想,师既寄我阅,我阅有不懂,去请开示,不致过分被骂罢?遂作禀,略谓:“旁的机锋语,我都能领略。独此一句不懂,求师开示。”他老人家回信————师训数十封都失了————大意说:“禅宗机锋语,多半问在答处,答在问处。这两句话,没有什么希奇,汝如不懂,旁的机锋,亦必不懂。你但专心念佛,等你得到念佛三昧时,自然会懂,没有什么了不得,以后少在这些上用心思。”软软的一个钉子碰下来了。我从这一个开示里,看出“没有什么希奇”,若是不懂的人,敢说这句大话么?他老人家一定懂得,故说没有什么。但他如何才懂的呢?“等你得到念佛三昧时,自然会懂。”然则他老人家之懂,是得到念佛三昧之后,才懂的了也。由此推证,老人已得三昧矣。

    <span style="font-size: 11px;">  [1] 参详:思量,琢磨。</span>

    说到神通,我略举几件事。二十一、二年,我为上海顾竹轩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