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正确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

    每个孩子都在追求优越感。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有建设价值和有益的方向,并确保孩子的努力追求给他们带来的是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灾难。

    有益的标准

    众所周知,每个孩子都在追求优越感。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有建设价值和有益的方向,并确保孩子的努力追求给他们带来的是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灾难。

    那么这一工作该如何进行呢?区分追求的方向究竟是有益还是无益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这一标准就是是否符合社会利益。每一个值得炫耀的成就都是符合社会正向价值观的。想想那些我们认为的高尚伟大的壮举,这些行为不止对壮举的创始人意义重大,对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教育者要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或者说,要加强孩子对社会价值的认同感。否则,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会偏离社会价值观,最终演化为问题儿童。

    的确,人们对什么才是对社会有益的标准的看法不尽相同。不过,我们能够肯定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树上结的果实来判断这棵树的好坏,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个体某一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这一行为对社会是否有益。这也意味着我们还要把时间效果等因素考虑在内。这个行为与现实的逻辑相关度是通过这个行为对于社会需要和利益的关联程度显现出来的。人们对行为进行价值判断取决于事物的普遍结构,行为的结果与这种标准的契合程度早晚会水落石出。幸运的是,复杂的价值判断在生活之中运用得并不普遍,例如政治变革、社会变迁等,这种事实总是需要经过历史的检验才能得出结论。

    不过,在个体生活的范畴内,行为的结果最终都会显示出行为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站在科学的角度上来看,没有任何一种行为是绝对有益无害的。因为这关乎绝对真理,关乎对人生问题的正确解决,而人生问题受地球、宇宙和人类关系的逻辑的制约。这种制约就如同一道难解的数学题摆在我们面前,尽管解题十分困难,但是问题的答案就在问题里面。我们要想判断解决办法的正确程度,只有积极参考这一问题的相关材料,研究问题产生的背景。遗憾的是,我们检验问题答案的时机总是姗姗来迟,以至于我们没有纠正错误的时间。

    由于人们难以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生活结构,这就使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是连贯一致的。生活中一旦出现问题,他们就会慌乱恐惧,而不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会把问题出现的原因归咎于自己选错了路。值得注意的是,当孩子偏离了对社会有益的方向,他们就无法从消极的经验中获得积极的教训,因为他们并不理解问题的真正意义。因此,有必要教导儿童不要将生命中的经历看成独立事件,它们在生命中是相互关联的,任何事件都是存在于自己整体生命的背景之下,孩子想要解释当下的事情,只有将以往的事情联系起来才能得到结果。孩子只有明白这个道理,才能了解自己步入歧途的原因。

    获取特权的小手段

    在进一步探讨有益的优越感与无益的优越感追求之间的差别之前,首先应当谈一谈一种似乎与我们的理论相矛盾的行为,即懒惰行为。从表面上来看,懒惰与“孩子天生都有一种追求优越感的心理需求”的观点相互矛盾。事实上,懒惰的儿童正在享受懒惰带给他们的好处,他们不必背负别人对他们的期望,即便他们没有什么成就,别人也不会过分苛责他。因为他不愿意努力,所以总表现出一种无所事事、松松散散的样子。但是他的懒惰却成功地吸引了别人的关注,至少他的父母要为他操心。

    心理学对孩子懒惰的解释往往过于片面。很多时候,懒惰只是孩子缓解自己处境的一种手段。他们总是把自己的无所建树归咎于懒惰。这样一来,大家不会指责孩子愚笨;相反,孩子的家人通常会说:“这孩子如果不懒惰,就没有他干不成的事。”相比于愚笨,孩子还是更喜欢懒惰的评价,这对于没有自信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很好的安慰。此外,这个似是而非的“如果句式”————如果他不懒惰,他什么都能干————抚平了他们毫无成就的挫败感。这类孩子一旦通过努力取得了某些成就,就会和他之前的毫无建树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获得极大赞赏。

    因此,懒惰的背后通常隐藏着一种不为人知的“小心思”。懒惰的孩子就像走钢丝的人,在钢丝下面有着一张保护网,即便他们掉下去,也不会受到伤害。简而言之,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的一道屏障,也成了阻碍他们面对困难逃避困难的借口。

    通过考察,我们会发现当前的教育方法对懒惰的孩子无计可施,这些方法刚好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人们越是喋喋不休地责备一个懒惰的孩子,越是合他的意。人们为他操心,不断地责骂以至于转移了人们对他的能力问题的关注,而这正是他所期望的,对他来说,惩罚也是如此。

    如果真的发生了转变,那只是他们所处的情势发生了变化。例如,一个孩子史无前例地取得了某种成就,那可能是因为新来的教师相较于原来的教师更加温和,愿意理解他,真诚地与他谈话,给了他新的勇气,而不是打击他本就所剩无几的自信心。孩子由懒惰到勤快的转变几乎是突如其来的。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孩子的学业一直停滞不前,但换了一个新环境之后却变得异常勤奋了,这主要是因为外界环境改变了。

    有些孩子不是采取懒惰的方法,而是通过装病来逃避学校的学业任务。有些孩子在考试的时候情绪紧张,是因为他们觉得教师会因此多给他们一些照顾。一些爱哭的孩子存在着相同的心理:哭喊和精神紧张都是他们获取特权的手段。

    归属于上述心理类型的还有这类儿童,即因为某种缺陷而要求特殊照顾的,比如口吃的儿童。儿童说话能力发展的快慢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首要因素就是儿童社会情感的强度。社会意识较强、乐于与别人交往的儿童相较于那些回避社交的儿童,说话能力发展得会更好一些,也更容易一些。但如果人为地减弱儿童的说话诉求,那么儿童的社会情感就弱。

    过度纠正和治疗的恶果

    当孩子在4~5岁的时候还没有学会讲话,他们的父母就会担心孩子是否有听力发声障碍。不过在经过听觉测试后,他们很快就会排除孩子聋哑的可能,因为他们发现孩子的听力很好。

    如今,人们会发现儿童确实生活在一个没有说话需要的环境里。人们如今习惯于将所有东西都放在“盘子”里,端到孩子面前,他们就不会有说话的迫切需要。如此一来,孩子自然很晚才会说话了。

    孩子的语言体现了他们对优越感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的方向。不管这种表达是用来取悦父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