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源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出:《瑜伽师地论》的“《本地分》是弥勒说的,《决择分》是无著造的”。看来,无著的唯识思想有个发展过程,他的《大乘庄严经论》明显继承了《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的某些观点,《摄大乘论》又发扬了《庄严论》的思想,《决定藏论》又发展了《摄论》思想。

    摄论师的第九识阿摩罗识是清净无垢识,即真如佛性,人们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对治染污的阿赖耶识,证悟阿摩罗识而成佛。因为每个众生都有第九识阿摩罗识,所以每个众生都有佛性,都可成佛。这种观点不同于以护法为主的《成唯识论》,该论提出五种姓论:一、菩萨种姓,通过修行可以成为菩萨;二、缘觉种姓,通过修行,可以成为辟支佛;三、声闻种姓,通过修行,可以成为阿罗汉;四、不定种姓,究竟成为菩萨、辟支佛还是阿罗汉,不肯定;五、无姓有情,此类众生,永远沉沦于生死苦海,永不成佛。

    摄论师认为所缘境是真如,能缘心也是真如。从这个意义上讲,真如佛性就是第九识阿摩罗识,也就是《大乘起信论》所说的本觉。

    关于以上观点,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三说明如下:“真谛三藏依《决定藏论》立九识义,如《九识品》说。言九识者:眼等六识,大同识论。第七阿陀那,此云执持,执持第八为我、我所,唯烦恼障,而无法执,定不成佛。第八阿梨耶识,自有三种:一、解性梨耶,有成佛义;二、果报梨耶,缘十八界。故《中边分别》偈云:‘根、尘、我及识,本识生似彼。’依彼论等说,第八识缘十八界;三、染污阿梨耶,缘真如境,起四种谤,即是法执,而非人执。依安慧宗,作如是说。第九阿摩罗识,此云无垢识,真如为体,于一真如有其二义:一、所缘境,名为真如及实际等;二、能缘义,名无垢识,亦名本觉。具如《九识章》引《决定藏论·九识品》中说。”[1]

    圆测的这段话说明了摄论师哲学理论的基本特点,摄论师主张九识,前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设,分别缘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识、六根、六尘合为十八界。第七识是阿陀那识,以第八识阿赖耶识为“我”。第八阿赖耶识有三种:一、解脱性的阿赖耶识,有成佛的因素;二、果报阿赖耶识,缘取十八界;三、染污性的阿赖耶识,把世间万物区分为四类: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第九识阿摩罗识,另译阿末罗识,意译清净识、无垢识等。第九识以真如为其本体。圆测指出摄论师是“依安慧立宗,作如是说”。这就指出了摄论师的观点主张不同于玄奘创立的唯识宗。摄论师依安慧立宗,唯识宗多依护法义。

    摄论师提出第九识的佛经根据是《金光明经》卷四所讲的如如。什么叫如如呢?真谛翻译的《三无性论》称:“明此乱识即是分别依他,似尘识所显,由分别性永无故,依他性亦不有,此二无所有,即是阿摩罗识。唯有此识独无变异,故称如如。”[2]意思是说:没有错误认识的遍计所执性(分别性),也没有依他起性,只有圆成实性才是阿摩罗识。第八识阿赖耶识是乱识,是一切虚妄境界(即客观事物)的所依。断除阿赖耶识,就是阿摩罗识。阿摩罗识是永恒的,无变易的,故称如如。如如就是真如、法性、佛性等,是事物的理体。

    注释:

    [1]《续藏经》卷三十四,第七一九——七二〇页。

    [2]《大正藏》卷三十一,第八七二页。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