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源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摄大乘论》,追其源应当是《阿毗达磨大乘经》的《摄大乘品》,《摄大乘论》之名即由此而来。本论的基本内容是十殊胜,这不是无著的独创,而是继承《摄大乘品》的基本体例。

    《摄大乘论》在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多次引用《阿毗达磨大乘经》的偈颂,如《所知依》的“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除此之外还引用过《华严经》《般若经》《解深密经》《方等大庄严经》《思益梵天所问经》等大乘经,还引用过《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分别瑜伽论》等大乘论。所以,《摄大乘论》是尊《阿毗达磨大乘经》为主经,概略论述大乘佛教要义,成立大乘佛教是佛说。

    《摄大乘论》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把识分为十一类:(一)身识,即五色根:眼、耳、鼻、舌、身。(二)身者识,即第七识末那识,也就是真谛系统的摄论师所说的阿陀那识。(三)受者识,即阿赖耶识,因为阿赖耶识被阿陀那识执为我体。(四)彼所受识,就是前六识所缘取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五)彼能受识,就是能取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世识,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为生死相续不断,故名世识。(七)数识,即数目。(八)处识,《显识论》称为器识,系指地、水、火、风四大,和色、声、香、味、触五尘。从广义来讲,包括十方、三界,十方即东、西、南、北、上、下、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九)言说识,《显识论》称为四种言说识,是依见、闻、觉、知而起的语言。(十)自他差别识,即一切有情众生自己本身和其他的种种差别。(十一)善趣恶趣死生识,即有情众生在人、天、阿修罗三善趣和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的生死流转。

    这理论来源于陈·真谛翻译的《显识论》,该论把识分为二类:显识和分别识。再进一步把显识区分为九种:一、身识,二、尘识,三、用识,四、世识,五、器识,六、数识,七、四种言说识,八、自他异识,九、善恶生死识。又将分别识区分为二种:一、有身者识,二、受者识。总共十一识。《摄论》的十一识与此基本相同。

    以上讲的是源,要说流,应当首推摄论师。摄论师是中国陈隋之际专门弘扬《摄论》的一派学者。如上所述,在中国首先传译《摄大乘论》的是佛陀扇多,他只翻译了本论,没译《释论》,所以他翻译的《摄论》没有传播开来。陈·真谛不仅翻译了本论,又翻译了世亲的《释论》,使该论迅速传播开来,形成一派师说,这就是摄论师。尽管当代学者重视唐·玄奘译本,但陈·真谛译本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摄论师依据的就是这个译本。

    摄论师的主要哲学特点是九识论,他们认为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妄识,是一切事物的所依。尽管阿赖耶识基本上是染污的,但有一部分是清净的,近似于地论师北道派的真妄和合。摄论师把阿赖耶识中这部分清净因素称为第九识阿摩罗识。《摄大乘论》并没有明确提出九识主张,首先提出九识的是陈·真谛翻译的《决定藏论》,由此推论,《决定藏论》肯定晚于《摄大乘论》。三卷本的《决定藏论》是《瑜伽师地论·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和意地的异译本。《瑜伽师地论》的作者弥勒肯定早于《摄论》作者无著,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呢?现代佛教学者的研究成果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印顺法师的《摄大乘论讲记》指出:《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