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彼修差别分第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原典

    如是已说彼入因果,彼修差别云何可见?由菩萨十地。何等为十?一、极喜地,二、离垢地[1],三、发光地[2],四、焰慧地[3],五、极难胜地[4],六、现前地[5],七、远行地[6],八、不动地[7],九、善慧地[8],十、法云地[9]。如是诸地安立为十,云何可见?为欲对治十种无明[10]所治障故。所以者何?以于十相所知法界,有十无明所治障住。云何十相所知法界?谓初地中由遍行义,第二地中由最胜义,第三地中由胜流义,第四地中由无摄受义,第五地中由相续无差别义,第六地中由无杂染清净义,第七地中由种种法无差别义,第八地中由不增不减义,相自在依止义,土自在依止义,第九地中由智自在依止义,第十地中由业自在依止义,陀罗尼[11]门、三摩地门自在依止义。此中有三颂:

    遍行最胜义,及与胜流义,如是无摄义,相续无别义。

    无杂染净义,种种无别义,不增不减义,四自在依义。

    法界中有十,不染污无明,治此所治障,故安立十地。

    复次,应知如是无明,于声闻等非染污,于诸菩萨是染污。

    注释

    [1]离垢地:又称为无垢地、净地等,远离能起任何犯戒的烦恼,使身心无垢清净。

    [2]发光地:又称为明地、有光地,成就殊胜之禅定,发出智慧之光。

    [3]焰慧地:又称为焰胜地、焰地,使慧性增盛。此位菩萨,安住最胜菩提分法,妙慧殊胜,能断烦恼,如火烧薪。

    [4]极难胜地:又称为难胜地,使俗智和真智合而相应,极难做到,所以称作极难胜地。

    [5]现前地:又称为现在地、目见地,由缘起之智,引生无分别智,使最胜般若现前。

    [6]远行地:又称为深行地、深入地,在禅定中悟空寂无相之理,即住于无相行,远离世间和小乘佛教的声闻、缘觉二乘。

    [7]不动地:无分别智,任运相续,不为一切事相烦恼所动。

    [8]善慧地:又称为善哉意地、善根地,成就四无碍解,具足十力,能遍行十方说法。

    [9]法云地:此地菩萨,成就大法智,具足无边功德,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云。

    [10]无明:梵文Avidyā的意译,又称为痴、愚痴等,十二因缘之一、三毒之一、根本烦恼之一,意谓无智、愚昧,不懂得佛教道理。

    [11]陀罗尼: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咒。

    译文

    这就讲完了彼入因果,彼修差别云何可见呢?由菩萨十地。哪十地呢?一、极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此等诸地安立为十种,云何可见呢?因为要对治十种无明所治障,所以建立十地。为什么呢?因为以十相逐步深入所知法界,因为法界有十无明所治障住。为什么以十相而知法界呢?因为初地中的法界遍行义,二地中的法界最胜义,三地中的胜流法界相,四地中的无摄受法界相,五地中的相续无差别法界相,六地中的无杂染清净法界相,七地中的种种无差别相,八地中的不增不减法界相,相自在依止义,土自在依止义,九地中的智自在依止法界相,十地中的业自在依止,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自在依止法界相。这里有三个偈颂:

    遍行、最胜义,及与胜流义,如此无摄义、相续无别义。

    无杂染清净义、种种无别义、不增不减义、四自在依义。

    法界当中有十不染污无明,对治这种所治障,所以要安立十地。

    再者,应当知道,这样的无明,对于声闻等小乘佛教徒来说,不是染污的,对于诸菩萨来说,是染污的。

    原典

    复次,何故初地说名极喜?由此最初得能成办自他义利[1]胜功能故。何故二地说名离垢?由极远离犯戒垢故。何故三地说名发光?由无退转等持[2]、等至[3]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何故四地说名焰慧?由诸菩提分法焚灭一切障故。何故五地名极难胜?由真谛[4]智与世闲智[5]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何故六地说名现前?由缘起智为所依止,能令般若波罗蜜多现在前故。何故七地说名远行?至功用行最后边故。何故八地说名不动?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动故。何故九地说名善慧?由得最胜无碍智故。何故十地说名法云?由得总缘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又于法身能圆满故。

    注释

    [1]自他义利:即自利、利他,自利是使自己觉悟,利他是使他人觉悟。

    [2]等持:定的别名,意谓心住于一境,平等维持。有三种等持:空等持、无相等持、无愿等持。这里特指四静虑。

    [3]等至:定的别名,当禅定的时候,身心平等安和称之为等,禅定能使之至此平等位,所以称为等至。通有心、无心二位,假若是有心定,则其心离昏沉与掉举而为平等,这就称之为等。以其禅定之力,得至此等,所以称为等至。假若是无心定,则约定中依身大种平等,而名为等至。一般讲有八等至,即四静虑和四无色定。此处特指四无色定。

    [4]真谛:二谛(真谛、俗谛)之一,又称为胜义谛、第一义谛,谛是梵文的意译,意谓真理。谓一切事物无固定不变之本性(即实体、自性),为无生无灭之空;了知此等空无之理,是为第一义谛。

    [5]世闲智:即俗谛,又称为世谛、世俗谛,随顺世俗而说生灭等有之谛理。即指世间之事实与俗知之理。

    译文

    而且,第一地为什么称为极喜地呢?因为这初登地的菩萨,是最初获得能够成办自己及其他有情义利的两种殊胜功能。二地为什么称为离垢地呢?因为此地菩萨能够远离微细的犯戒垢。三地为什么称为发光地呢?因为此地菩萨,由无退转的等持、等至所依止,为大法光明所依止。四地为什么称为焰慧地呢?因为此地菩萨,用各种菩提分法,生起智慧的火焰,焚灭一切障碍。五地为什么称为极难胜地呢?因为真谛智和世间智互相违逆,合此难合二智,使之相应。六地为什么称为现前地呢?因为此地菩萨,以观察十二缘起智为所依,能使般若波罗蜜多的无分别智出现在面前。七地为什么称为远行地呢?因为此地菩萨,到达了有功用行的最后边际。八地为什么称为不动地呢?因为此地的一切相的有功用行不能动的缘故。九地为什么称为善慧地呢?因为九地菩萨,已经得到最殊胜的无碍智。十地为什么称为法云地呢?因为十地菩萨,已经得到总缘一切事物的智慧,这种智慧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犹如大云一样,能够覆盖犹如虚空一样的广大障碍,而且,对于佛的法身能够圆满成就。

    原典

    得此诸地,云何可见[1]?由四种相:一、得胜解,谓得诸地深信解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