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附录三 亲戚往来诗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亲戚往来诗文

    1.忆诸弟 弘治十八年(1505)

    久别龙山①云,时梦龙山雨。觉来枕箪②凉,诸弟在何许?终年走风尘,何似山中住。百岁如转蓬③,拂衣从此去。

    【注释】

    ①龙山:浙江余姚城内的龙泉山。

    ②箪:竹席。

    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译文】

    和龙泉山上方的云彩分别很久了,

    时常会梦到雨中的龙泉山。

    梦中醒来发现枕席已经被泪水打湿了一大片,

    我睁开朦胧的双眼去寻找,各位弟弟,你们在哪里?

    常年在世俗红尘中奔波劳顿,

    哪里比得上长住山林间那么安闲。

    百年的岁月像随风飘转的蓬草一样,

    干脆撩起衣襟开路,这就去归隐山林。

    【拓展性知识链接】

    阳明先生的大学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上是《大学》节选。

    阳明先生经过亲身实践摸索出来的致良知学说,在当时属于新生事物,同时代的读书人人人熟读“四书五经”,而且他本人也是通过“四书五经”————主要是通过《大学》————才提炼出了简捷易行的“致良知”学说,所以,阳明先生指导刚刚入门的弟子,都要从《大学》《中庸》的首章入手。

    首位入门弟子徐爱就是从《大学》入门的,《传习录》第一部分是徐爱听讲《大学》的笔记。晚年,阳明先生出征两广前,专门讲解了《大学》首章。弟子钱德洪整理后命名为“大学问”。

    阳明先生认为,“明德”是良知的体,“亲民”是良知的用,“至善”是践行良知的最完美无缺的状况。一个人达到“明德”“亲民”和“至善”境界,就是大人。大人不仅爱人,还爱有知觉的动物,爱有生命的植物,爱无生命的瓦石,这样的爱是无疆的大爱,因为大人的心与万物一体,大人的境界是天人合一,大人就是大仁。

    怎么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靠修身!

    修身与心学

    民国时代有一门课叫“修身”,现在叫“思想品德”。

    为什么修身呢?《大学》中说,要治国、平天下,前提就是修身,甚至齐家(家庭和睦)的前提也是修身。怎么修身呢?唐代有位大智慧者举了一个例子,他说:一匹马拉一辆车子,车子不走了,是鞭打车子呢,还是鞭打拉车的马?

    这个比喻中,身躯是马车,人心是拉车的马。阳明先生说,心是人身的主宰,是人身的知觉,四肢身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意识都要受心的支配,所以修身的实质是修心。

    怎么修心呢?《大学》首章中给出了一个递进的方法: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止,是第一步。

    2.赴谪次北新关①喜见诸弟

    扁舟风雨泊江关,兄弟相看梦寐间。已分天涯成死别,宁知意外得生还!投荒②自识君恩远,多病心便吏事闲。携汝耕樵应有日,好移茅屋傍云山。

    【注释】

    ①北新关:明代运河上征税的关卡,在今浙江杭州。

    ②投荒:贬谪、流放到荒芜的地方。

    【译文】

    风雨中小船停靠到了北新关,

    码头上,兄弟互相打量着像做梦一样。

    本来因为避难而远走千里,

    几乎像生死离别那样就要成永别,

    哪里知道竟然能够意外得生还!

    既然被贬官要流放到荒芜的地方,

    自己知道皇恩虽然浩荡却离自己很远,

    虽然一身病,

    因为没有了衙门的事儿,

    总算还可以享清闲。

    领着你们种地砍柴的日子要来了,

    到时候我们把茅屋搭建在山头上,

    天天与清风白云做伙伴。

    【拓展性知识链接】

    知止后有定:止到哪里?

    有成语叫“漂泊不定”,漂泊就是没有“止”。心猿意马,就是心在漂泊。要想不漂泊,就要把马和猿猴拴起来。拴起来就是“止”。

    晚上睡不着觉,是因为心猿意马;数绵羊,就是把心拴到数字上。拴,又叫专注。专注到了一件事,心慢慢就定了。专注到一件事上,认定一个目标,心无旁骛,劲儿往一处使,容易成事。专注到一件事上,这是修心的初级功夫。专注到读书上还好,专注到赌博上,已经不叫修心了。

    专注一件事,虽然是修心的初级功夫,已经不容易了。阳明先生说,有的人吃着饭,心却在胡思乱想,不能安生。好比现在有些人,嘴里吃着饭,眼睛却盯着手机屏幕,一心二用,根本品尝不到食物真正的天然滋味。这叫不会吃饭。

    《大学》有“止于至善”的说法。阳明先生认为,至善是心的本体,良知是从心上来的,所以要专注于自己的心,不能一味地两眼向外,所以,止,是止于心。身外就不管了吗?阳明先生认为,心无内外,心外无物,所以并不是两眼一闭啥事不管。心无形无相,初学修心的人不知道怎么“止”,而且曾经有弟子误入歧途,所以,45岁以前,阳明先生教人静坐,45岁以后改变了教法,让人在事上磨炼。弟子金克厚被安排在王华的葬礼上负责后厨的物资出纳,他专注于事,一丝不苟。这一年,金克厚考中了举人;第二年,进士及第,事后他感慨道:“我从管理后厨这件事上得到了磨练,收获很大。我把经验用到了科举上,才有了科举的成功。先生说,学问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落实,这是真正的教育呀!”

    金克厚管理后厨,因为“止”,因为专注,因为用心,磨练出了智慧,有了智慧,就能举一反三,就能触类旁通。

    初学修心,要学会“止”;孔子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时,就不需要止了。唐代慧能因为一句话开发出了大智慧,这句话是:心不能止于某一处。由此可知,“止于至善”,因为至善无形无相,实际上却无处可“止”。不止,就是不用再拴了;不拴,就是解放;彻底解放,就是《孟子》说的尽心(不是尽情,不是任性)。《孟子》说:尽心,可以知性;知性,可以知天。阳明先生说,天就是道。

    3.守文弟归省携其手歌以别之 正德九年(1514)

    题注:南都诗。正德甲戌年四月升南京鸿胪寺卿作

    尔来我心喜,尔去我心悲。不为倚门念,吾宁舍尔归!

    长途正炎暑,尔行慎兴居①!凉茗勿频啜,节食但无饥。勿出船旁立,忽登岸上嬉。收心每澄坐②,适意时观书。申、洪皆冥顽,不足长嗔笞。见人勿多说,慎默真如愚。接人莫轻率,忠信持谦卑。从来为己学,慎独乃其基。

    纷纷多嗜欲,尔病还尔知。到家良足乐,怡颜报重闱③。昨秋童蒙去,今夏成人归。长者爱尔敬,少者悦尔慈。

    亲朋称啧啧,羡尔能若兹。信哉学问功,所贵在得师。

    吾匪崇外饰,欲尔沽名为。望尔日慥慥④,圣贤以为期。九兄及印弟,诵此共勉之。

    【注释】

    ①兴居:起居,指日常生活。

    ②澄坐:静坐。

    ③重闱:旧称父母或祖父母。

    ④慥慥:忠厚诚实的样子。

    【译文】

    题注:诗作于南京。正德九年(1514)四月升任南京鸿胪寺卿时作。

    你来我心喜,你走我心悲。

    不是担心父母倚门思念你,我哪里就舍得你回去!

    这么远的路,又是炎热的夏天,你路上日常生活要小心!

    凉茶不要喝得太勤,吃饭别过饱,只要觉得不饿就行。

    不要站得靠船边太近,不要突然跳到岸上去嬉闹。

    想心神不散乱就多静坐,高兴的时候就看看书。

    申、洪两个人愚昧顽固,不值得生气责罚他们。

    逢人不要多说话,要小心谨慎、默默无语就像无知的人一样。

    与人交往不要随意和轻率,要忠诚信实,要谦虚恭谨。

    古往今来圣贤身心学问的根本是,一个人独处时也能做到小心谨慎。心思纷乱是因为嗜好和欲望太多,自己的毛病还是自己最清楚。

    能回家有太多的快乐,让父母高兴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去年秋天离家时还是懵懂少年,今年夏天回家时已经长大成人。

    师长们喜欢你因为你知道尊敬,晚辈们喜爱你是因为你的和善。

    你如果能做到这样,亲戚朋友既交口称赞又会羡慕你。

    做身心学问最可靠、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明白人做老师。

    我不是看重涂脂抹粉,因此就想让你沽名钓誉来装点门面。

    只希望你能一天天变得忠厚诚信,把圣贤作为自己的榜样。

    你九兄和印弟,你们要一起读诵,并以此互相勉励。

    【拓展性知识链接】

    心不动为定

    《大学》说“知止后有定”。

    止和定,都是在说心。

    阳明先生这样解释这个定:知道了“至善”在自己的心,就不会再四处忙乱地搜寻了,这就有了寻找的方位,确定了方向,就找到了路径,心就不再妄动了。心不妄动,就是定。

    弟子王艮(1483-1541)在认识阳明先生前,叫王银。王银盐户出身,早年家贫,读书不多,因为聪明,就有些狂,特别喜欢讥讽读书人为“腐儒”。拜师后,阳明先生给他改名王艮,字汝止。止,就是要止住狂心,把狂心安定下来。读书不多的王艮,心安定下来后,跟阳明先生求学,后来开设书院讲学,成了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王艮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他讲学的听众不少是盐工、瓦工和窑工等体力劳动者。

    心怎么定呢?怎么不妄动呢?心学认为心的体叫“性”,这个性是从来不动的,这个“性”就是“人之初性本善”那个性,至善,也是指的这个性;妄动的是什么呢?是情,细分的话叫七情六欲。性,是心的体;情,是心的用。阳明先生把性比作水,把情比作波浪,他说波浪是水妄动后产生的,波浪和水是一体的。所以说,性和情也是一体的。因此,要让心定下来,就要管理好情绪,把情绪管理得无过无不及,就像《中庸》中说的,管理到“中和”那个水准。最难管理的情绪是贪婪和愤怒。具体怎么管理情绪才能让心定下来呢?心猿意马,说的就是情绪和欲望。要让马和猿安定下来,首先要给它套上缰绳,戴上笼头,拴上木桩。缰绳、笼头和木桩,就是法律和道德规范。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杜甫在《春望》中写道: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的感性多于理性。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政治家理性多于感性。范仲淹的心比着杜甫,就少了些妄动。

    是不是圣贤们都是铁石心肠?阳明先生说过,看到令人气愤的事,圣人也会勃然大怒,但是怒是因为这个事而怒,心却没有动。这个怒,是怒于事,不是怒于心。怒于心,就成了心的奴隶;怒于事,就成了情绪的主人。这已经是孟子说的“不动心”了。不动心,就是定。

    定不定,是从心上说,不是从身上说。大儒程颢在《定性书》中说:“静亦定,动亦定。”可见,打坐可以让人心定,运动也不妨碍心定。

    4.送诸伯生①归省 (南京期间)

    天涯送尔独伤神,岁月龙山梦裹春。

    为谢江南②诸故旧,起居东岳③太夫人。闲中书卷堪时展,静裹工夫④要日新。能向尘途薄轩冕⑤,不妨蓑笠老江滨。

    【注释】

    ①诸伯生:即诸陞,字伯生,号东川。阳明先生岳父诸让大儿子诸綋的儿子。正德九年,阳明先生在南京任鸿胪寺卿时诸陞跟着姑父学习。

    ②江南:浙江余姚舜江以南。

    ③东岳:指阳明先生岳母。

    ④静裹工夫:静,是身心学问中的一个境界。《传习录》:“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意为:人必须在事情上磨练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做到“安静的时候能心静,活动的时候心仍然能静”。)

    ⑤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禄。

    【译文】

    在遥远的异乡给你送别怎么会不令人伤感呢?

    多年来百花盛开的龙泉山我也只是在梦里才能看见。

    请替我问候住在舜江以南的那些亲朋故旧,

    并把我的祝福捎给岳母老夫人。

    有时间的话可以多看看书,

    希望你身心学问一天天进步。

    在世俗红尘中如果能不看重一顶官帽子,那么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江边钓钓鱼、做个隐士也可以安享一生。

    【拓展性知识链接】

    静、敬与净

    《大学》:“定而后能静。”

    阳明先生在南京做鸿胪寺卿时,给居所的一处亭子取名“静观亭”。

    关于定和静,古代有这样一个比喻:一盆浑水,因为旋转运动而显得浑浊,旋转运动停止后,水稳定下来,稳定后浑浊的东西沉淀下去,水澄清了,清得可以当镜子用。当年家贫貌美的西施,在河边浣纱时,就可能常常这样照镜子。

    人心也是这样,心思杂乱时,心就不清净。不清净,就出不来智慧。人们需要智慧解决问题时,常常要说,让我静一静。静一静,就是要静心。深一点说,静到什么程度?静到“惟精惟一”,就到良知了。

    人身也是这样,粗俗之气太多,就不清爽,粗俗和不清爽会显现在脸面和气质上。清轻之气上扬,卑鄙污浊之气下流;卑鄙污浊之气向下排放干净,清轻之气上扬,这个时候,人身、步履会变得很轻盈,人的眼神、面色、气质就发生了变化,儒家叫变化气质。浩然之气、光明正大这样的成语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身心如何清静呢?关键是修心。心如何修才能静?儒家也讲究静坐。静坐有个什么标准呢?心不动为坐。心上什么好动呢?情和欲。情不能不动,动要合乎礼义;欲不能不动,动要合乎道德。

    怎么合乎礼义和道德?宋代儒家讲究一个“敬”。敬的不是某一位具体的人,是让自己的心恭敬。《论语》中孔子说“修己以敬”就是这个意思。心上恭敬,见人敬人,见物敬物。见物怎么恭敬?一双筷子,把它们摆放整齐;一棵草,不忍心践踏它;一包垃圾,送到该去的地方,这些都是敬。所以,大儒们生活很讲究,席子摆不正不坐,肉割不正不吃,菜做得不精不吃。能够敬到一棵小草,能够一个人暗夜里坐在一间黑屋子里而不失恭敬之心,就叫不欺暗室,这就是慎独。阳明先生说,慎独到极致,就到了独知,独知就是良知。

    阳明先生在滁州做南太仆寺少卿时,给居所的一处轩房取名“慎独轩”。慎独,就是诚。《中庸》很强调这个“诚”。阳明先生说,欺骗别人容易,欺骗自己难。阳明先生还说,诚就是一,诚就是圣。

    按程颢的说法,敬的最高境界,不是心上一直端着个“敬”字,而是要心中无物。从“静”字,根据同音,说到了“敬”,现在还回头说“静”。

    “静”字古代通“净”字,就是干干净净。刚才说“敬”的最高境界是心中无物,其实也是一个“净”。

    净,这个字才能更好地诠释这个“静”字。阳明先生说,人心的本然状态像阳光一样皎洁(无善无恶心之体),因为自私和欲望才把心的光明遮蔽住了。要恢复心的光明,就要化解自私和欲望。人心像天地一样生生不息,不可能没有欲望和情感,怎么化解呢?化私为公。自私少一点,良知就多一些;自私丝毫无存,就是廓然大公,良知就彻底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5.诸用文①归用子美②韵为别 (南京期间)

    一别烟云③岁月深,天涯相见二毛④侵。孤帆江上亲朋意,樽酒灯前故国⑤心。冷雪晴林还作雨,鸟声幽谷自成吟。

    饮余莫上峰头望,烟树迷茫思不禁。

    【注释】

    ①诸用文:阳明先生妻弟。

    ②子美: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

    ③烟云:烟气和云雾,代指故乡。

    ④二毛:斑白的头发,常用以指老年人。

    ⑤故国:故乡。

    【译文】

    离开家乡已经这么多年,

    在遥远的外乡相见时我们两鬓斑白。

    一个人漂泊在外乡的江面上让亲戚朋友牵挂,

    我们这些漂泊的人夜里喝着酒也在思念故乡。

    树上枝枝杈杈上覆盖的冰雪在阳光下融化像下雨一样,

    幽静的山谷里鸟儿在无忧无虑地欢唱。

    喝罢酒千万不要上到山头去眺望,

    满山的树木弥漫在烟雾间,更让人无限地思念故乡。

    【拓展性知识链接】

    宁静才能安详

    《大学》:“静而后能安。”

    有一个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故事:一个求学的人去找一位大智慧者,他向大智慧者请求说:“我的心忐忑不安,请您帮我安安心吧!”大智慧者默默注视着求学者,良久才缓缓说道:“把你的心拿来,我替你安。”求学者身内身外地搜寻了一阵子,最后无奈地说:“找不到我的心。”大智慧者静静地说道:“我已经给你安好了。”于是,求学者也变成了智慧者。这就是所谓的心安理得,这也是阳明先生说的心即理。在宋明理学的语境中,理就是道。

    安,是有标准的。从安然无恙这个成语我们知道,没病没灾才叫安,这是从身体上说。从心上说呢,如果心上有什么事一直牵挂着,放不下,纠结着,甚至忐忑不安,坐卧不宁,就不叫安。反过来说,心中没事,没牵没挂,气定神闲,才叫安。有事没事,有没有什么标准呢?阳明先生有一次去杭州一座寺院,遇到一位闭关三年的人。闭关是修道人的一个专门术语,要关闭门窗,一个人不与外界接触,目的是不受打扰,好好修道。这位闭关者三年来,不睁眼,不说话。阳明先生喝问道:“你这人整天喋喋不休地絮叨什么?整天睁着眼睛瞎看什么?”闭关人很吃惊。阳明先生问道:“想不想爹娘?”闭关者回答道:“不能不想!”结果闭关者被阳明先生开导得痛哭流涕。这位闭关者看似身上没什么事,其实心上一大堆事。

    照一般人想象,大国的领导人日理万机,恐怕连上厕所的空儿也没有。但是我们看大国领导人却总是气定神闲,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们的心定了,心静了,眼里、手里、嘴里有事,心上没事,来了事儿处理事,处理完了不再挂念,没有来事不去想事,所以心上总是没什么事。这叫境界。本书在《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点评中说过,普天下的人性是一样的,所以无论管理和服务几亿、几十亿的国民,其实只是在管理和服务一个人性。管理和服务一个人性,能有多忙!这叫大智慧。这是对有大智慧的人来说。大智慧还没开发出来的人,干事的时候就需要“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意为:遇事必须小心谨慎,严肃认真,善于筹划才能争取成功)了。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