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 与克彰太叔书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与克彰①太叔·修学务在反身克已

    别久,缺奉状,得诗,见迩来进修之益,虽中间词意未尽纯莹,而大致加于时人一等矣。愿且玩心高明,涵泳义理,务在反身而诚。毋急于立论饰辞,将有外驰之病。所云“善念才生,恶念又在”者,亦足以见实尝用力。但于此处须加猛省。胡为而若此也?无乃习气所缠耶!

    自俗儒之说行,学者惟事口耳讲习,不复知有反身克已之道。今欲反身克已,而犹狃于口耳讲诵之事,固宜其有所牵缚而弗能进矣。夫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本性为习气所汩者,由于志之不立也。故凡学者为习所移,气所胜,则惟务痛惩其志。久则志亦渐立。志立而习气渐消。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此守仁迩来所新得者,愿毋轻掷。

    若初往年亦常有意左、屈,当时不暇与之论,至今缺然。若初诚美质,得遂退休,与若初了夙心,当亦有日。见时为致此意,务相砥励以臻有成也。人行,遽不一一。

    【注释】

    ①克彰:号石川,阳明先生的太叔,阳明先生弟弟守章的私塾老师。在《王阳明全集》中据阳明弟子钱德洪加的按语,这位太叔曾跟着阳明先生求学,在讲堂听讲时是弟子的身份,离开讲堂是长辈的身份。

    【译文】

    分别这么长时间,一直没能写信给您。收到了您的诗,从诗中可以见到这段时间您修学取得的进步,虽然诗中有些词意还不能尽善尽美,但是和这个时代周围的人比起来,已经高人一筹了。(修学要)恭敬谨

    慎,要专心致志,要开发智慧,要品味和融会经书中的真正道理。最根本的是要回过头来检讨自己的内心,目的是为了心底的诚实。不要急于用花言巧语来确立自己的什么高见,否则就又犯了忽视自己的内心而向外追求的毛病。您诗中说到“善念才生,恶念又在”,由此句可见您修学是下了真功夫的。只在这一点上还需要进行深刻的反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恐怕还是多年来的不良习气没有根除!

    自从一些浅陋而迂腐的所谓儒家学说流传后,修学的人只知道耳朵里听听嘴里说说,根本不再知道还有检讨自己内心,进而克治心中恶念这种修学方法。现在既然知道了检讨自己的内心并克治心中恶念这种修学方法,却还不愿意扔掉过去那种耳朵里听听嘴里说说的老套路,这种老套路如果在心里很顽固,那么修学就很难进步。心中的恶念,这本身就是不良习气;心中的善念,这才是心的本性。本性被不良习气占领了,原因在于志向没有确立。所以一个修学的人,如果本性被习气转移掉了,习气压制住了本性,解决的办法只有狠狠地检讨自己的志向。深入和长久地检讨,志向就会逐渐地坚定起来。志向坚定后,不良习气慢慢地就会消融掉。修学的根本就在于立定志向,志向坚定的话修学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守仁近来修学中的新心得,希望您不要轻易地丢掉。

    若初过去是想像左丘明和屈原那样,一心用在赋诗作文上,当时见面的时候没有工夫和他讲说明白,可惜直到今天再没机会见面。若初天赋确实很好,如果我能如愿退休,一定要与若初讲明白,要了了我的这项心愿。一定会有见面日子的。您见到若初时,请把这个意思说给他。你们一定要互相激励,争取在修学的路上有所成就。捎信的人就要启程了,我就不再多写了。

    【点评】

    发现毛病是进步

    此信可谓是信短意长,有这几个要点:

    一、这里的“学”,指圣贤学问,又叫身心学问,又叫致良知学问。

    二、身心学问,要在心上用功。怎么用功呢?要克治自身的习气。正如阳明先生说的,恶念就是习气,习气就是恶念。

    三、我们的本性是善的,就像阳明先生说的,人人都有良知在。荀子为什么说人性是恶的呢?阳明先生解释过,荀子所说的人性指后天的习气。怎么致良知呢?就是要克治后天的习气。

    四、致良知学问的根本在于确立志向。阳明先生特别强调人生的“立志”。在本书中,我们会看到,先生多次说到“立志”。他说,孔子三十而立,也只是立志,就是志向终于确立了,坚定了。

    五、在最后这一段,我们看到,若初想当作家和诗人,阳明先生想和他说一说。说什么呢?信中没有明说,但是结合此信第一段和阳明先生其他的文章,我们知道,他要说的在第一段已经说过了,就是劝我们,别急着创立什么学说,要先把自己的身心安稳住。

    我们重点解释一下“善念才生,恶念又在”。信中,阳明先生夸克彰太叔真用功了。我们周围不少同学反映,不学习传统文化时,还没有发现自己身上有这么多毛病,学习传统文化后,是越学越发现自身的毛病多,怎么会越学越退步呢?我们也要表扬这些同学是真用功了。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以前我们不知道观察我们的自身,已经习惯了两眼向外;二是我们的心思细密了,不再那么粗糙了。这是真进步。发现了毛病,才好改正毛病。毛病改完了,剩下一个纯善,那不就是性本善嘛!那就是回归本性了,又叫复性。

    【拓展性知识链接】

    反身而诚

    此信中提到“反身而诚”。“诚”字在《中庸》中是个关键字,在儒学中也是一个关键字。

    《中庸》:“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意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合乎诚这个境界是做人的根本道理。

    《孟子》:“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意为:反省自己,达到诚的境界,才是根本的快乐。

    朱熹对诚的注解:“诚者,真实无妄之谓也,天理之本然也。”

    阳明先生说过,诚就是圣,圣就是良知。

    诚,就是不欺人、不自欺、不欺天地万物。

    与克彰太叔·老年之人,只宜以宴乐戏游为事 正德十五年(1520)

    日来德业想益进修,但当兹末俗,其于规切警励,恐亦未免有群雌孤雄之叹,如何?印弟①凡劣,极知有劳心力,闻其近来稍有转移,亦有足喜。所贵乎师者,涵育薰陶,不言而喻,盖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于此亦可以验己德。因便布此,言不尽意。

    正月廿六日得旨,令守仁与总兵各官解囚②至留都。行及芜湖,复得旨回江西抚定军民。皆圣意有在,无他足虑也。家中凡百安心,不宜为人摇惑,但当严缉家众,扫除门庭,清静俭朴以自守,谦虚卑下以待人,尽其在我而已,此外无庸虑也。正宪辈狂稚,望以此意晓谕之。

    近得书,闻老父稍失调,心极忧苦。老年之人,只宜以宴乐戏游为事,一切家务皆当屏置,亦望时时以此开劝,家门之幸也。至祝至祝!事稍定,即当先报归期。家中凡百,全仗训饬照管,不一。

    老父疮疾,不能归侍,日夜苦切,真所谓欲济无梁,欲飞无翼。近来诚到,知渐平复,始得稍慰。早晚更望太叔宽解怡悦其心。闻此时尚居丧次,令人惊骇忧惶。衰年之人,妻孥子孙日夜侍奉承直,尚恐居处或有未宁,岂有复堪孤疾劳苦如此之理!就使悉遵先生礼制,则七十者亦惟衰麻在身,饮酒食肉处于内,宴饮从于游可也。况今七十五岁之人,乃尚尔茕茕独苦若此,妻孥子孙何以自安乎?若使祖母在冥冥之中知得如此哀毁,如此孤苦,将何如为心?老年之人,独不为子孙爱念乎?况于礼制亦自过甚,使人不可以继,在贤知者亦当俯就,切望恳恳劝解,必须入内安歇,使下人亦好早晚服事。时尝游嬉宴乐,快适性情,以调养天和。此便自为子孙造无穷之福。此等言语,为子者不敢直致,惟望太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