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 上大人书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禀父母·起居万福为慰 正德六年(1511)

    寓都下男王守仁百拜书上父亲大人膝下:

    前月王寿与来隆去,从祁州①下船归,计此时想将到家矣。迩惟祖母老大人、母大人起居万福为慰。

    男辈亦平安。媳妇辈能遂不来极好,倘必不可沮,只可带家人、媳妇一人,衣箱一二只,轻身而行。此间决不能久住,只如去岁江西,徒费跋涉而已。来隆去后,此间却无人,如媳妇辈肯不来,须遣一人带冬夏衣服,作急随便船来。

    男尔来精神气血殊耗弱,背脊骨作疼已四五年,近日益甚。欲归之计,非独时事足虑,兼亦身体可忧也。

    闻欲起后楼,未免太劳心力。如木植不便,只盖平屋亦可。

    余姚②分析事不审如何?毕竟分析为保全之谋耳。

    徐妹夫③处甚平安。

    因会稽④李大尹行便,奉报平安。

    省侍未期,书毕不胜瞻恋之至。

    五月三日,男守仁百拜。

    【注释】

    ①祁州:今河北安国市。

    ②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明代余姚县属绍兴府。

    ③徐妹夫:即徐爱(1487-1517),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姚(今慈溪)人,哲学家,阳明先生妹夫,又是阳明先生最早的弟子之一。正德三年(1508)进士,23岁任祁州知州,后升南京兵部员外郎,

    转南京工部郎中。

    ④会稽:明代绍兴府属县,县治与绍兴府同城。

    【译文】

    儿王守仁从北京敬上父亲大人禀告如下:

    上上个月,王寿和来隆离开京师,在祁州转水路坐船回浙江,估计现在应该已经到家了。近来,祖母老大人和母亲大人身体健康,诸事顺心,(作为远在京师的游子,我)心里多少感到些安慰。

    儿子这里也算平安无事,儿媳妇能因此不来京师那是最好的决定,如果劝阻不住,一定要来,只可带男女两个下人,一两只衣箱装些衣物,不要带太多行李物件。这里绝对不是长住的地方,就像去年儿媳妇去江西(庐陵团聚没有几天,又回浙江),白白地来回奔波一次罢了。来隆走后,儿子这里缺少人手,如果儿媳妇同意不来,只需要派一个人,带上冬装夏服,搭趁方便的船只,尽快来京师。

    儿身体近来气血不足,精神衰弱,背脊骨痛疼已经四五年了,这些日子疼得更厉害了。打算辞职返乡,不仅仅是因为朝政(混乱),健康状况令人忧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听说家里准备再建一幢后楼,(这么大的工程)免不了您奔波操劳,费心劳力。(其实)如果建楼的木料不容易置办,就盖一座平房也可以。

    余姚老家家族分家的事不知道进展到哪一步了?大产业被分成小产业,(虽然显得薄情)毕竟是保全家产的一个办法。

    妹夫徐曰仁那里一切平安。

    遇上会稽县李(懋)知县离京回浙的方便,捎回家书一封,向父亲大人禀报平安。

    拜望和跟前尽孝的日子一直定不下来,信写完了,对您的依恋之情却更强烈了。

    五月初三,儿子守仁百拜。

    【点评】

    人生中,选对事业、选对人

    此信写于正德六年(1511),阳明先生时年40岁,职务是吏部六品主事。28岁时,入仕后到工部“观政”,做见习官员。29岁时,被分配到刑部做主事。33岁时,被调到兵部做主事。35岁时,因为写了一篇劝谏皇帝的奏疏,得罪了有权势的太监被害入狱,坐过监狱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做从九品驿丞。从九品是当时官员中最低的级别。37岁时,在龙场悟道。第二年提出了“知行合一”说。39岁时,结束了贬官生涯,被派到江西省吉安府做庐陵县的知县,在任7个月。正德六年,阳明先生升官至京师(今北京)吏部任职。

    阳明先生在信中提到,他想辞官回乡,原因有两个,一是脊背骨痛了四五年,精气神虚弱,二是时事令人担忧。当时朝政腐败,皇帝年轻贪玩,干什么事喜欢我行我素,不喜欢和正派人在一起,喜欢和邪恶之人在一起,过分地信任太监,做了很多荒唐事。在皇帝的宠信下,大太监刘瑾专权几年后,大太监张永接着专权。这个时候,东厂、西厂锦衣卫的特务横行,太监到各地监管行政、司法、税务和军事等。皇帝大兴土木,太监肆意盘剥,加重了全国人民的税赋负担。各地农民暴动此起彼伏,蔓延全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官也难有什么大的作为。

    结合现实,我们如果不能自己创业,就要跟着别人干。跟什么人,是一定要慎重选择的。跟着坏人难学好,不愿意同流合污的话,没有上升空间;同流合污的话,有了上升空间,一旦出事,摔跟头也会摔得更高,摔得更很。自己创业,行业的选择同样重要,有的事能做,有的事绝对不能做。

    阳明先生说,每个人都有良知,良知本身能知道善恶是非,所以人生中遇到这样的选择时,是必须要果断的。

    【拓展性知识链接】

    阳明先生的家人和家族源流

    王姓创姓始祖是周灵王太子晋(前565-前546年)。太子晋因为直言劝谏父王,被废为庶人。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做过司徒,当时人们称这一家为“王家”,这就有了王姓。

    到了东晋,王家和谢家两大世家携手辅助朝廷,更是雄才辈出。

    到了北宋,王旦做到了宰相,子孙几代都是名臣。

    阳明先生在《新安吴氏家谱序》中说:“(家)谱之作也,明千万人本于一人。”(意为:家谱的编制可以让人明白:同姓氏的千万人都来自一个老祖宗)这是从血脉相连上说。阳明先生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这是从修学功夫成熟的境界上说。

    阳明先生的六世祖王纲(1302-1373)因为有学问被刘伯温举荐,古稀之年做广东参议,以身殉职。

    阳明先生高祖王与准,号遁石翁,精通《易经》《礼记》,不愿做官。

    曾祖王世杰(1399-?)南京国子监太学生,一辈子读书不愿做官。

    祖父王伦(1421-1490),字天叙,号竹轩,一辈子做教书先生,有著作传世。祖母岑氏享寿98岁。

    父亲王华(1446-1522),字德辉,号海日,又号龙山,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南京吏部尚书任上致仕。母亲郑氏,阳明先生13岁时去世。阳明先生有继母赵夫人。父亲有姨太太杨氏。

    伯父王荣,号半严。

    叔父王衮(1449-1498),字德章,号易直,18年内6次参加乡试,屡屡失利。王衮的孙子正宪过继给了阳明先生,另一孙子王正思经过阳明先生的指导,总算实现了爷爷王衮一辈子也没能实现的夙愿。

    阳明先生,从太原王姓创姓排下来是第74代,大家族中辈分派字为“守”,有弟弟守俭(1496-1562)、守文和守章和一个妹妹。在家族“守”字辈中,阳明先生排行老大,守俭排行第九,守文排行第十。

    第75代,正字辈,有阳明先生继子正宪和嫡子正聪(后改名正亿)。

    从迁余姚始祖起,王家一直居住在浙江余姚,虽然诗书传家,到了阳明先生祖父王伦时,家境贫困,母亲郑氏“共甘贫苦,起微寒,躬操井臼(亲手打水和舂米),勤纺织”。阳明先生出生时,王华还是租房户。从家书中知道,阳明先生舅舅的孙子保(宝)一、保(宝)三还曾在阳明先生伯爵府内打工。古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从家书看出,余姚城北的小户人家郑家有女儿嫁给了并不富裕的读书人王华。

    王华做官后把家搬到了府治绍兴,先建“状元府”,状元府后来变成“尚书第”,最后成了“伯爵府”。现在府第已不存在,只留下了府前的碧霞池,以及府后一处南北窄窄的、东西长长的、上下高高的观象台。

    禀父母·长孙之夭,骨肉至痛,须自宽释

    男守仁百拜父亲大人膝下:

    会稽易主簿①来,得书,备审起居,万福为慰。男与妺婿等俱平安。但北来边报甚急,昨兵部得移文②,调发凤阳诸处人马入援,远近人心未免仓皇。男与妺婿只待满期,即发舟而东矣。行李须人照管,祯儿辈久不见到,令渠买画绢,亦不见寄来。

    长孙之夭,骨肉至痛,老年怀抱,须自宽释。幸祖母康强,弟辈年富,将来之福,尚可积累。道弟③近复如何?须好调摄,毋贻父母、兄弟之忧念。

    钱清、陈伦之回,草草报安。

    小录一册④奉览。未能多寄。梁太守⑤一册,续附山阴⑥任主簿。

    廿八日,男守仁百拜。

    【注释】

    ①主簿:明代官名。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县主簿为知县佐官,正九品。

    ②移文:古代一种公文的文体。指行于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也泛指平行文书。

    ③道弟:王守俭儿子王正感,乳名二道。

    ④小录一册:阳明先生抄录、装订自己的诗文成册,名为《上国游》,用于文友之间赠阅交流。此时《传习录》未问世。

    ⑤梁太守:绍兴府知府梁乔,福建上杭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阳明先生习惯在书信中借用古代的称谓,以显得古雅。

    ⑥山阴:明代绍兴府属县,与府城同城。以府河为界,河西为山阴县,河东为会稽县。

    【译文】

    儿守仁敬上父亲大人禀告如下:

    会稽县易昶主簿来到京师,我收到了父亲大人您托他捎来的家信。从家信中详细了解到了父母亲大人的日常生活情况,父母亲大人诸事平安,这让儿子我心里倍感安慰。儿子与妹婿一切平安。但是,从北部边境传来的警报很紧急,昨天见到兵部抄送吏部的公文,要调凤阳等地的驻军北上增援,因此远到边境、近在京师都免不了人心惶惶。儿子和妹婿只等着任期结束,就立即乘船一路东南(赶回浙江)。只是路上需要人照管行李,王祯却一直见不着面,让他买的画画用的绢布也没见寄来。

    长孙夭折,骨肉至亲,伤痛连心,老年人需要自我排解痛苦,自我宽慰。万幸的是祖母健康平安,几个弟弟年轻,将来的福分还可以栽培积累。道弟最近怎么样?小孩子要好好调理保养,不能总让父母亲大人和兄弟们担心、挂念。

    钱清、陈伦要从京师回浙江,托他们捎信,匆忙写几句,向父母亲大人报一声平安。

    一本小册子,呈给父亲大人看看。没能多寄,一册送梁乔知府,一册附送山阴县任主簿。

    二十八日,儿子守仁百拜。

    【点评】

    要了解家人生活的细节

    此信中有句话,需要引起重视,这句话是“得书,备审起居,万福为慰”。

    过去没有电话和视频的通讯条件,要了解远方亲人的情况,只能通过书信往来,要了解细节,只能希望书信写得越详细越好。我们读阳明先生的文章,总觉得有些太琐碎,比如在《示弟立志说》中,一句话重复说,重复得读者想不记住都有些难,想想这是有道理的。为什么?任何事都是由一个个细节组合成的,长江、黄河都是由一滴滴水汇聚成的,包括我们的生命,也是由一个个当下组合成的。

    阳明先生详细地了解了祖母和父母的生活细节,知道了家里一切都好,就放心了。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家人呢?我们的周围是有教训的。比如,有人家里长辈突然出现了问题,往往会感叹道:“这昨天还好好的,怎么今天就突然出事了呢?”再比如有人说:“这孩子整天好好的,怎么就突然出现这么严重的问题呢?”其实任何问题的出现都不是突然的,都是有端倪的,只是因为我们的心太粗了,粗到没有注意到细节。我们的长辈习惯了含蓄,有些心事不愿意说,我们要了解细节,只能通过观察,察言观色,从神色中,从闲聊中,捕捉存在的问题,才好做到防微杜渐,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对孩子的教育也一样,也需要我们细心观察,从神色,从闲言碎语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说,孝敬老人和教育孩子,都需要我们的细心,需要“备审起居”。

    【拓展性知识链接】

    “大人”有多大?

    阳明先生在家书中称呼父母亲“大人”。在明代,读书人称呼本县的知县为“父母”,称呼知府“祖父母”,称呼布政使“曾祖父母”。这是因为有“父母官”这个说法。

    明代的官场,“大人”这个称谓并不普遍,也不尊贵。比如有记载,嘉定县丞称巡按御史“大人”,巡按御史竟然发怒了;再比如,夏玉麟参加县试时,称呼知县“大人”,知县很不高兴。

    明代官场最尊贵的称呼是“老先生”,不到相当级别和地位是担不起一个老先生称谓的。在京外,只有巡抚才被称“老先生”。巡按御史只能被称“先生”。官场流行雅称,比如御史被雅称“道长”“侍御”,知府被雅称“府台”,府学教授被雅称“掌教”等。

    民称官,称巡抚“都爷”,称总兵“总爷”,连孔圣人也成了“圣人老爷”,总之民称官必定称“爷”。

    到了清代,看《曾国藩全集》,抬头有“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膝下”,有“少荃世仁弟大人阁下”“春霆仁弟大人阁下”“石卿仁兄同年大人阁下”“吁翁老前辈大人阁下”。由此可见,曾国藩时代“大人”称谓已经相当普遍,但是仍不是最尊贵,否则不会在“大人”前后再加“翁”“老前辈”“阁下”等。

    称谓的讲究是尊称别人,谦称自己。

    “大人”的实际意义有多尊贵呢?

    《易经》中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意为:大人,具有天一样高贵、广阔的胸怀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心地像大地一样卑下、宽厚可以承载容纳万物;德性像日月一样皎洁无瑕;德行既合乎四季分明一样的自然规律,又暗合隐微难见的天地运行规则。)由此可见,“大人”的德能多么厉害。

    阳明先生在《大学问》中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意为:大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他把天下(所有家庭)看作一个大家庭,把中国所有人看作是一个整体。如果把人与人因为身体的分别间隔而分成你我,那是小人。大人能与天地万物合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并非是臆造出来的一个概念,这是大人心中的仁的本来面目,仁心与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哪里仅仅是大人(才这个样子),即便小人的心也无不是这个样子,只是小人自己把自己的心看小了。]这是从道德实践的境界上来说。

    怎么能成为这样的大人呢?前贤朱熹说:“《大学》,是大人之学。”《大学》前58个字给出了方法。58个字有些多,阳明先生把它浓缩成了三个字“致良知”。

    怎么致良知呢?格物致知!

    禀父母·养病致仕皆未能遂 正德七年(1512)

    父亲大人膝下:

    毛推官①来,■(1)大人早晩起居出入之详,不胜欣■。弟恙尚未平,而祖母桑榆暮■,不能■。为杨公②所留,养病致仕皆未能遂,殆亦命之所遭也。人臣以身许国,见难而退,甚为不可。但于时位出处中,较量轻重,则亦尚有可退之义,是以未能忘情;不然,则亦竭忠尽道,极吾心力之可为者,死之而已,又何依违观望于此,以求必去之路哉!

    昨有一儒生,素不相识,以书抵男,责以“既不能直言切谏,而又不能去,坐视乱亡,不知执事今日之仕,为贫乎?为道乎?不早自决,将举平生而尽弃,异日虽悔,亦何所及”等语,读之良自愧叹。交游之中,往往有以此意相讽者,皆由平日不务积徳,而徒窃虚名,遂致今日。士夫不考其实,而谬相指目,适又当此进退两难之地,终将何以答之?反己自度,此殆欺世盗名者之报,《易》所谓“负且乘,致冦至”者也。

    近甸及山东盗贼奔突,往来不常。河南新失大将,贼势愈张。边军久居内地,疲顿懈弛,皆无斗志,且有怨言,边将亦无如之何。兼多疾疫,又乏粮饷,府库外内空竭。

    朝廷费出日新月盛,养子、番僧、伶人、优妇居禁中以千数计,皆锦衣玉食。近又为养子盖造王府,番僧崇饰塔寺,资费不给,则索之勋臣之家,索之戚里之家,索之中贵之家;又帅养子之属,遍搜各监内臣所蓄积;又索之皇太后。又使人请太后出饮,与诸优杂剧求赏;或使人绐太后出游,而密遣人入太后宫,检所有尽取之。太后欲还宫,令宫门毋纳,固索钱若干,然后放入。太后悲咽不自胜,复不得哭。又数遣人请,太后为左右所持,不敢不至;至,即求厚赏不已。或时赂左右,间得免请为幸。宫苑内外,鼓噪火炮之声昼夜不绝,惟大风雨或疾病,乃稍息一日二日。臣民视听习熟,今亦不甚骇异。

    永斋③用事,势渐难测。一门二伯、两都督,都指挥、指挥十数,千百户数十,甲第、坟园、店舍,京城之外,连亘数里。城中卅余处,处处门面,动以百计。谷、马诸家④,亦皆称是。榱桷相望,宫室土木之盛,古未有也。大臣趋承奔走,渐复如刘瑾时事。其深奸老滑,甚于贼瑾,而归怨于上,市恩于下,尚未知其志之所存,终将何如。

    春间黄河忽清者三日,霸州诸处一日动地十二次,各省来奏山崩地动、星陨灾变者,日日而有。十三省⑤惟吾浙与南直隶无盗。近闻■中诸兵颇黠桀,按兵不动,似有乘弊之谋。而各边谋将又皆顿留内地,不得归守疆场,是皆有非人谋所能及者。

    七妺⑥已到此,初见,悲咽者久之。数日来喜极,病亦顿减,颜色遂平复。大抵皆因思念乡土,欲见父母兄弟而不可得,遂致如此,本身却无他疾;兼闻男有南图,不久当得同归,又甚喜,其恙想可勿药而愈矣。又喜近复怀姙,当在八月间。

    曰仁考满⑦在六月间。曰仁以盗贼难为之故,深思脱离州事。但欲改正京职,则又可惜虚却三年历俸;欲迁升,则又觉年资尚浅。待渠考满后,徐图之。曰仁决意求南,此见亦诚是。男若得改南都,当遂与之同行矣。

    邃庵近日亦苦求退,事势亦有不得不然。盖张已盛极,决无不败之理,而邃之始进,实由张引,覆辙可鉴,能无寒心乎?中间男亦有难言者,如哑子见鬼,不能为傍人道得,但自疑怖耳。西涯⑧诸老,向为瑾⑨贼立碑,槌磨未了,今又颂张德功,略无愧耻,虽邃老亦不免。禁中养子及小近习与大近习交构已成,祸变之兴,旦夕叵测。但得渡江而南,始复是自家首领耳。

    时事到此,亦是气数。家中凡百,皆宜预为退藏之计。弟辈可使读书学道,亲农圃朴实之事,一应市嚣虚诈之徒,勿使与接。亲近忠信恬淡之贤,变化气习,专以积善养福为务,退步让人为心。未知三四十年间,天下事又当何如也!

    凡男所言,皆是实落见得如此,异时分毫走作不得,不比书生据纸上陈迹,腾口漫说。今时人亦见得及,但信不及耳。

    余姚事,亦须早区画,大人决不须避嫌,但信自己恻怛心、平直心、退步心,当时了却,此最脱洒。牵缠不果,中间亦生病痛。归侍虽渐可期,而归途尚尔难必。翘首天南,不胜瞻恋。

    男守仁拜书。

    外:山巾及包头二封。

    【注释】

    ①推官:明代官名。专掌刑名。此处指绍兴府推官,是知府佐官,正七品。

    ②杨公:即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庵,谥文襄。江苏丹徒人。明代名臣,曾任兵部、户部、吏部尚书,做到了内阁首辅。受过大太监刘瑾迫害,与大太监张永关系密切。家书中又称邃庵、邃、邃老。明代,对男性父执、祖父辈等尊长一般尊称“公”“丈”“翁”或号,又如下面家书中的“闻(人)姨丈”。

    ③永斋:即大太监张永(1465-1529),河北保定人,正德朝太监“八虎”之一。正德五年,甘肃安化郡王叛乱,张永做平叛部队监军,与总制军务的杨一清密谋后,借皇帝之手诛杀了刘瑾。平叛部队还在途中时,安化郡王已经被当地驻军擒获。假冒这次军功,兄张富、弟张容分别获封泰安伯爵和安定伯爵。后来阳明先生在江西被诬陷,张永曾帮助澄清。

    ④谷、马诸家:谷,即谷大用;马,即马永成。正德皇帝宠幸重用太监“八虎”:刘瑾、张永、马永成、谷大用、魏彬、高凤、罗祥、丘聚。诸家即“八虎”各家,各家气势熏天,比如谷大用家,兄谷大容获封高平伯爵,弟谷大亮封永清伯爵,弟谷大中赏官都督佥事。这些都是假冒平定安化郡王叛乱的军功。明代制度,皇亲国戚之外的其他人家,只有太祖朱元璋开国和成祖朱棣靖难的功臣,及平定叛乱的大功才能获

    封公、侯、伯爵位。

    ⑤十三省:明代中期疆域划分为13个省和南北两个直隶省。

    ⑥七妹:阳明先生就一个妹妹,据传叫王守让,嫁给了徐爱。七妹是在大家族中的排行。

    ⑦考满:明代对官员的考核,考资历和政绩,三年一考,三考为满,结果分上、中、下三等,决定升降去留。

    ⑧西涯:即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湖南茶陵人。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内阁首辅。

    ⑨瑾:刘瑾(1451-1510),陕西兴平人,太监“八虎”的首虎,利用正德皇帝朱厚照年少贪玩,把持朝纲,排斥迫害满朝正人君子,在东厂和西厂两大特务机构之外,又成立内行厂,监视满朝文武。因索贿逼死过官员,搜刮的金银富可敌国。被凌迟处死。

    【译文】

    儿守仁禀告父亲大人:

    毛(伯温)推官来京师,儿子了解到了父母亲大人近来生活的详细情况,心里得到了安慰。弟弟的病情还没有平复,祖母年迈力衰,自己却不能(跟前照顾)。因为杨一清先生挽留,病假申请没有得到批准,辞官回家也没能遂愿,这大概是儿子命中注定的遭遇吧。献身国家是做臣子的本分,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很不应该。但是,综合考虑目前的朝政和自己所处的地位,比较衡量之后,还是有打退堂鼓的理由,因此心里一直惦记着请病假甚至是辞官回家。否则的话,就应该全心全意忠于朝廷,来履行做臣子的本分,有多大力出多大力,能做到哪一步就争取做到那一步,死而无憾,(如果能这样的话),又何必像现在这样违背自己的心愿而袖手旁观、无济于事,不得不走打退堂鼓这条路呢?

    昨天有一位素不相识的读书人,给儿子寄来一封信,指责儿子:“既然不能直接明白地劝谏君上(的胡作非为),而又贪恋官位不愿意辞去,竟然对朝政混乱和百姓流亡熟视无睹,真不知道您这位官大人现在出来做官的目的是什么,是因为穷得吃不上饭来混饭吃,还是来履行

    劝谏君上行正道和救民水火这样的做官本分?您不把这两点早早判断明白,就会把您平生的追求都要放弃了,等到将来后悔,也是于事无补”等等,读完信,儿子又感叹又惭愧。交往的朋友中,也曾有人用同样的内容讥讽儿子。这些都是因为儿子平日不注意积德,只一心一意地追求一个虚名,这才招致不了解儿子目前实际情况的读书人,对儿子进行错误的指责。遇到现在这个进退两难的处境,最终怎么给这些指责一个答复呢?儿子反省自己,这大概是欺世盗名的报应吧,正如《易经》中说的“卑贱者背着与自己身份不相称的大量财富,坐在大马车上炫人眼目,就会招致强盗前来抢劫(意为德不配位、才不称职)”。

    京师附近以及山东地面,盗贼流寇东掠西杀,往来不定;河南境内一位大将(都督佥事冯祯)刚刚战死疆场,流贼的声势因此更为嚣张;边境部队常年被拖累在内地,被拖得疲惫不堪,纪律松懈,已经丧失了斗志,军中怨声四起,边军将领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更何况军中闹传染病,而且军粮接济不上,饷银发不下来,仓库已经被折腾空了。

    朝廷花费一天比一天多,皇上散养着一大群干儿子,皇宫内圈养着大批的洋和尚、演戏的、唱曲的,有上千人,个个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最近既要为一大群干儿子盖造王府,又要为大批洋和尚装修装饰塔庙寺院。钱不够花,就勒索各个功臣世家,勒索各个皇亲外戚家族,勒索各个受宠的权臣。甚至领着一大群干儿子,到各个有权势的太监府邸查抄各家的金银细软。又向皇太后讨要,指使人请太后出宫赴宴,宴会上皇上竟然和一群演戏的唱曲的向皇太后讨赏;或者一边指使人把皇太后骗到宫外游览,一边秘密指使人偷偷到太后宫里翻检箱柜,看到什么拿什么。太后要回宫,竟然命令守门人不让太后进门,并且坚持讨要进门费,交了钱后才放太后进门。太后悲痛万分,抽抽噎噎,又不能哭出来。(后来)用这样的办法,又几次指使人请太后出宫,太后被周围的人挟持,不敢不去,去了就讨要厚赏,一而再,再而三地讨要。(太后)有时候就贿赂周围的人,中间能少请几次已经是万幸了。

    皇宫内外,鼓噪声,火炮声,日日夜夜地闹腾,只有赶上大风大

    雨,或者害病了,才能消停一天两天。百官与百姓看多了听多了,现在也不觉得有什么惊奇了。

    (大太监)张永掌权办事,形势发展难以测度。一个太监家里,(寸功未立)竟然封了两个伯爵和两个都督,都指挥、指挥十来个,千户和百户几十个,建造的府邸,圈占的坟园,开办的铺店,京城内外,连绵几里地。城中三十多个地盘,处处都是门面房,门面房成百上千。(大太监)谷(大用)家和马(永成)家等几家,家家这个样子。

    京城内,豪华宅邸接二连三,殿阁楼宇鳞次栉比,建筑规模和气派史无前例。

    各大臣奔走权门,逢迎巴结,逐渐恢复到了和刘瑾掌权办事时一个样子了。(张永)老奸巨猾的程度,比刘瑾还要厉害,他能把百官和百姓的一切怨恨全部推诿到皇上一个人身上,又能(通过手段)讨好百官和百姓,还不知道他这样做的最终志向是什么?

    春天时,黄河(从清河到柳浦一段)水忽然变清了三天,霸州几个地方一天之内地震十二次,各省上报来的山体滑坡、地震、陨石坠落、星象变异等等灾异,每天都有。天下13个省,只有我们浙江和南直隶两个省没有土匪作乱。最近传说■中各部队行迹狡诈,外看似乎都按兵不动,内里实藏有凶险,好像在谋划乘势作乱;各边境部队中胸有谋略的将领,(因为剿匪任务)又都被滞留在内地,不能回到边境把守边疆,这些问题都不是随便什么人(除了皇上)能够谋划解决得了的。

    七妹已经到了京师,一见面,就痛哭了一场。这几天,因为很兴奋,病也一下子减轻了不少,气色因此恢复了正常。(妹妹的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思念家乡得来的,想念父母、兄弟又见不着面,这才忧思得病,本身上说却没有什么病。加上她听说我正在争取回南方,很快可以与她们同行,又非常高兴,她的病看来不用吃药也要好了。还有一喜,近来妹妹有了身孕,预产期应该在八月份。

    (吏部)对曰仁任期政务的考评六月份可以结束。曰仁觉得祁州地面土匪猖獗,政务难有作为,因此企盼能够推掉知州的职务,但是如果改任京官,又舍不得浪费掉三年的资历;要升迁的话,他又觉得自己资

    历太浅;(具体怎么决定)等他考评结束后再慢慢筹划吧。曰仁铁了心要争取回南方,这个见识是很对的。儿子如果能够被改派到南京,应该可以与妹妹、妹夫一同回南方了。

    杨一清前辈最近也一直在争取离职,朝政的局面让他不得不这样做。因为张永的权势已经到了极限,(既然到了极限)就没有不败的道理。而杨一清前辈能够出任(吏部尚书),实际上是由张永引荐给皇上的。有(刚刚发生过的大太监刘瑾败亡而树倒猢狲散的)例子可以比照,(杨一清前辈)能不寒心吗?这中间儿子也有难言之处,就像哑巴见鬼一样,也不能说给旁人知道,但是自己心里总是会紧张的。(内阁大学士)李东阳老前辈过去曾经给贼太监刘瑾树碑立传,石碑上的文字还没消损掉呢,现在又忙着为张永歌功颂德了,竟然没有一点羞耻感。(为大太监张永歌功颂德这一点)即便是杨一清前辈也没有避免(这份巴结)。

    皇宫内,皇上的一群干儿子、皇上宠爱的小亲信和大亲信,互相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这都是祸乱的根源,局势难以测度,随时可能爆发。因此只有过了长江回到江南,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朝政恶化到这一步,也是国家的运势。家中所有事务的安排,最好提前做好低调且藏而不露的规划。可以安排几个弟弟读书明理,学习修德,也可以安排他们参加一些整理菜园和插秧种田这些实际事务;不能让他们结交街面上那些咋咋呼呼、坑蒙拐骗的混混,引导他们亲近那些心性清净淡泊、忠实可信的有德之人,(这样耳濡目染,可以逐渐)消除他们身心的不良习气,培养他们身心的优良品质,(总之)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启发善心、积累善行,培养他们的福报,(因此为人处事)不能存争强好胜的心,得让人处且让人。未来三四十年,真不知道天下的局势会发展到哪一步!

    儿子信中写的这些内容,都是自己亲眼见到的这个样子,对将来局势的预测绝对不会有大的偏差,这不像书呆子,仅仅根据书本上的一些陈芝麻烂谷子就信口开河。现在也有人有这样的见识,只是不能相信自己的见识。

    余姚的事情也要早作打算,请父亲大人不要为了避嫌(而不早作决断),只要自信自己的心是同情心、正直心和退让心,就要立即解决,这才干脆利索。(如果)拖延着不能快刀斩乱麻,这中间会生出很多麻烦。

    回家照顾大人的日子虽然渐渐有了希望,但是哪天能踏上归途仍然难以确定。抬头望向天空的南方,心中生起对父亲大人无限的依恋。

    儿子守仁拜书。

    另外:隐士帽一顶,包头巾两顶。

    【点评】

    领导应该亲信什么人?

    此信比较长,内容杂乱。核心内容有两点,包括京城在内的天下大乱,乱的根源在于皇帝太荒唐。天下乱到什么程度呢?13个省和两个直隶省,只有浙江省和南直隶省没有匪乱;一个太监家里,因为假冒军功,竟然封赏了两个伯爵、两个都督(正一品),都指挥(正二品)以下的军官就更多了。皇帝荒唐到什么程度呢?搜刮了京城中大臣和大太监家里的积蓄后,千方百计地搜索太后宫里的金银财宝。君道灰飞烟灭,这叫祸乱朝纲;孝道荡然无存,怎能号令天下!蜂王一乱,天下只能乱成一锅粥。

    皇帝自己荒唐,如果能亲信正人君子,正人君子还能起个刹车作用。但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皇帝豢养了上百个干儿子,这些干儿子就是干殿下、干皇子,干皇子再豢养一帮干皇孙。荒唐到了一起了!派驻天下的太监,监政的、监军的、监税的,因为备受皇帝的亲信,私心大,公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