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王建诗鉴赏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达,却说是桃花因“贪”结子而自愿凋谢,花谢并非“五更风”扫落之过。措词委婉,突出了桃花有结子的自由,也就突出了宫女无结婚生子的自由,其悲惨命运也就大可怨恨了。

    王建《宫诗》以白描见长,语言平易清新。此诗近于口语,并适当运用重叠修辞,念来琅琅上口,颇见民歌风情。尤其因为在明快中见委婉,于流利中寓顿挫,便成为宫词中百里挑一的佳作。

    新嫁娘词三首选一

    王建

    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

    先遣小姑尝。

    王建诗鉴赏

    中唐人以白描叙日常生活,往往曲尽人情。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写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令人过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词》内容如朱诗之续,艺术上亦不相让。

    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

    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照例要下厨做菜,这习俗到清代还保持着,《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画眉入时固然重要,拿味合口则更为紧要。所以新媳妇总会有几分忐忑不安的。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 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考虑到姑食性的问题,颇见出新妇的精细。同样一道羹汤,兴许有说咸,有说淡。这里不仅有个客观好坏标准,还有个主观好恶标准。“知己不知彼”,岂能稳操胜券?看来,她需要参谋。

    谁来参谋?夫婿么,十个男儿九粗心,他在回答母亲食性问题上,也许远不如对“画眉深浅”的问题来得那么叫人放心。而女儿才是最体贴娘亲的,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所以新嫁娘找准“小姑”。味”这东西,说不清而辨得出,不消问而只须请“尝”。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总未成年,还很稚气。她也许心想尝汤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尝之。姑嫂之间,嫂是尊长。

    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遣”矣。情事各别,均应服从于规定情景。这两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写得细腻传神。

    诗人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这样反觉余味无穷,体裁的限制转化为表达的优长。由于诗人善于描写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理,寥寥几笔便勾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在谁家?

    王建诗鉴赏

    这是中秋夜望月有感之作。杜郎中,名不详。

    首句写中庭望月。整个庭院中,月光皎洁,一片银白。月明星稀之夜,乌鸦往往因为明亮的光照而惊飞不定,这里写到庭树上乌鸦已经栖息,可见时间已至深夜。这句写望月,视线由下而上,由中庭而庭树。下句即集中笔墨写月露中的庭树。

    “冷露无声湿桂花。”夜深露浓,凉冷的清露润湿了庭中桂树的花瓣,枝头花间,闪烁着晶莹的露珠,散发出缕缕桂花的幽香。冷露湿桂,正点秋景,也暗透夜之深与望月时间之久。露水于夜深时分悄然暗凝,故说“冷露无声”。此句不仅细腻地传出夜露浥花的神韵,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静谧和望月者沉思遐想的情态,由此自然暗渡到下两句。如果循着“ 望月”的题目细释此句,似乎还可对句中的“桂花”作别一种理解。传说月中有桂树,月宫亦称桂宫,因此“桂花(华)”也可用作月亮光华的代称。

    那么,“冷露无声湿桂花”也不妨理解为:凉露暗凝,布满枝头花间、庭中草上,连月亮的光华也似乎被露水沾湿了。这就生动地描绘出中秋深夜月露交映时月色的清润,使人仿佛感到这皎洁的流光也带着湿意和凉意。李贺《李凭箜篌引》:“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商隐《燕台诗·秋》:“月浪衡天天宇湿”,与这句中的“湿”字似可参证。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秋思(“思”字在这里读去声),即秋天的怀想思念,指对远人的怀念。谁家,即谁。三四两句是由“望月”而触发的联想,意思是说:今夜中秋佳节,人人都在望这团圆的明月,但不知触景生情,怀着深切秋思的人究竟是谁。诗人由自己望月,想到今夕人人都在望月;又由人人望月,想到各人处境不同,心情亦别:

    有人合家欢聚,共赏明月而庆团圆;有人夫妻分离,千里相共而寄相思,因此说“不知秋思在谁家”。同对佳节良夜,而境遇心情各异,这本是生活中习见的现象。处于欢乐境遇中的人们往往不易体会到处于另一境遇中人们的心情,以致乐者自乐,愁者自愁。诗人借助艺术的联想,将这一普遍存在而又常为人所忽略的现象,富于诗意地表现出来,遂使人顿感耳目一新,思想感情上获得一种启示和熏染。

    诗人自己,作为“望月”者之一,究竟是否怀有“秋思”呢?诗里没有明说。从全诗的情调口吻来体味,诗人好象是既身属望月者的行列,又跳出一般望月者之外,以第三者口吻抒写感触。这种表达方式,更增添了含蕴不尽,摇曳生姿的风情,惹人浮想联翩,聆类无穷。

    宋代有一首著名的民歌:“ 月儿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和这首诗的后幅内容相近。但民歌表情明朗直率,反复尽意,王诗则细腻委婉,含而不露,两相比照,可以看出民歌与文人诗不同的艺术风貌。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王建诗鉴赏

    以山水田园诗著称的王维笔下的田园,充满诗情画意。如果挑剔一点看,“这些诗虽也客观反映了田园景色美,但无论如何,这与真实的农村生活是有很大距离的。”能够把劳动生活气息与诗情画意结合的,当推王建《雨过山村》这首诗,它没有前述那种遗憾。

    “ 雨里鸡鸣一两家”。诗一开头就透出山村风味。这首先是从鸡声来的。“鸡鸣桑树颠”是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倘如是平原大川,村落不会很小,一鸡打鸣往往会引起群鸡合唱(“群鸡正乱叫”)。然而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分散,即使有村,人户也不多。“鸡鸣一两家”,恰好是山村的特点,传出山村的感觉。

    “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通过“曲径通幽”的描写,显出山村之深来;并让读者随着诗句的引导,体验一下款步山行的味道。雨看来不大(后文有“浴蚕”之事),沿着那斗折蛇行的小路,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这桥,不是那种气势如虹的江桥,甚至也不是精心构筑的石梁,而是山里人随意用拖来的木板搭成的“板桥”。

    山民尚简,山溪不大,原不必铺张。从美的角度看,这“竹溪村路”中也只有横斜这样的板桥,才叫自然天成呢。

    “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有了。要是满足于自然美的表现,那么,这已经不错了,但未必出格。于是诗人转而写到农事活动:“ 妇姑相唤浴蚕去”。

    “浴蚕”,指古代时用盐水选蚕种。《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由此可知,此时已是春深时分。“妇姑相唤”用语亲切,情境亲密,作为一个劳动单位(家庭)的成员,她们配合得多好,不甘落他家之后哩。

    “相唤浴蚕”之际,亦必有“相唤牛耕”之事,诗中举其一端,不难概见其余。如画的美景中添上“妇姑”这样一对人物,似乎比扶犁的“兄弟”更具诗意。

    “农家少闲月”,冒雨浴蚕,似将繁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相当够味了。然而,诗人还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出了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

    实际上就是说没有一个人“闲着”,但诗人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以“闲”写忙,兴味缭绕。一位西方诗论家说,徒手从金字塔上挖下一块石头,并不比在优秀诗人作品中换掉某个字更困难。这里的“闲”字正是如此。它不仅是句中而且是全篇之“眼”,一经安放便不可移易。同时这里牵入“栀子花”,也丰富了诗意。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鲜美。

    此外须知,此花又名“同心花”,一向是爱情象征,少女(少妇)最喜采撷。此诗写栀子花,只说无人理睬,似无关“同心”一意。这恰恰从另一方面表明了春深农忙(哪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呢)。这含蓄不发的一结,真是摇曳生姿,妙机横溢。

    诗人处处扣住山村特色,尤其是劳动生活情事来写,从景到人,再从人到境,都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其新鲜活跳的语言,清新优美的意象,更使人百读不厌。这诚如前人所说:“心思之巧,辞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唐诗别裁》卷八评张王乐府语)。

    江馆

    王建

    水面细风生,

    菱歌慢慢声。

    客亭临小市,

    灯火夜妆明。

    王建诗鉴赏

    在唐代诗人中,王建是擅长素描速写的高手。这首五绝,便是一幅清新的江馆夜市的素描。

    唐代商业繁荣,中唐以来更有进一步发展。不但大都市有繁华的商业区和笙歌彻晓的夜市,连一般州县也设有商市,甚至在州县城以外的交通便利地点也有形形色色的草市、小市。杜牧在《上李太尉论江贼书》中说到,江淮地区的草市,都设在水路两旁,富室大户,多住在市上。这首诗中所描绘的“小市”,大概就是这类临江市镇上的商市;所谓“江馆”,则是市镇上一所临江的旅馆。诗里写的,便是诗人夜宿江馆所见江边夜市的景色。

    客馆临江,所以开篇先点出环境特征。“水面细风生”,写的是清风徐来,水波微兴的景象。但因为是在朦胧的暗夜,便主要不是凭视觉而是凭触觉去感知。“生”字朴素而真切地写出微风初起的动态,透露出在这以前江面的平静,也透露出诗人在静默中观察、感受这江馆夜景的情态。因为只有在静默状态中,才能敏锐地感觉到微风悄然兴起于水面时所带来的凉意和快感。这个开头,为全诗定下一个轻柔的基调。

    第二句“菱歌慢慢声”,转从听觉角度来写。菱歌,指夜市中歌女的清唱。她们唱的大概就是江南水乡采菱采莲一类民歌小调。“慢慢声”,写出了歌声的妙曼柔美,舒缓悠扬。在这朦胧的夜色里,这菱歌清唱的妙曼之声,随着阵阵清风的吹送,显得格外清扬悦耳,动人遐思。如果说第一句还只是为江边夜市布置了一个恬静安谧的环境,那么这一句就露出了江边夜市温馨旖旎的面影,显示了它独特的风情。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客亭,就是诗人夜宿的江馆中的水亭。它紧靠着“小市”,这才能听到菱歌清唱,看到灯火夜妆,领略水乡夜市的风景。

    这一句明确交代了诗人所在的地方和他所要描绘的对象,在全篇中起着点题的作用。诗人不把它放在开头而特意安排在这里,看来是用过一些心思的。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本比较简单,缺乏层次与曲折,如果开头用叙述语点醒,接着连用三个描写句,不但使全篇伤于平直和一览无余,而且使后三句略无层递,变成景物的单纯罗列堆砌。现在这样,将叙述语嵌入前后的描写句中间,一则可使开头不过于显露,二则可使中间稍有顿挫,三则可使末句更加引人注目,作用是多方面的。

    末句又转从视觉角度来写。透过朦胧的夜色,可以看到不远处有明亮的灯光,灯光下,正活动着盛妆女子美丽的身影。“明”字写灯光,也写出在明亮灯光照映下艳丽的服饰和容颜。诗人写江边夜市,开始在朦胧中感触到“水面细风生”,继而在朦胧中听到“菱歌慢慢声”。就在这夜市刚刚撩开面纱,露出隐约的面影时,却突然插入“客亭临小市”这一句,使文势出现顿挫曲折,也使读者在情绪上稍作间歇和酝酿,跟着诗人一起用视觉去捕捉夜市最动人的一幕。

    因此当夜市终于展示出它的明丽容颜—— “灯火夜妆明”时,景象便显得分外惹人注目,而夜市的风姿也就以鲜明的画面美和浓郁的诗意美呈现在读者面前。

    旅馆夜宿的题材,往往渗透着凄清孤寂的乡愁羁思。从“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到这个传统的相继不断。王建这首旅宿诗,却怀着悠闲喜悦的感情,领略江边夜市的诗意风情。这里面似乎透露出由于商业经济的繁荣,出现了新的生活场景,而有关这方面的描绘,在以前的诗歌中是反映得不多的。由此启渐,“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一类描写便时时出现在诗人笔下。这正反映出时代生活的变化,和由这种变化引起的诗人视野的扩大,以及审美感情的变化。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

    行人归来石应语。

    王建诗鉴赏

    相传古代有个女子,因为丈夫离家远行,经久不归,就天天上山远眺,盼望丈夫归来。但是许多年过去了,丈夫终未回来,这女子便在山巅化为石头。石头的形象如一位女子翘首远望,人们就把此石称作望夫石,此山称作望夫山了。这个故事起源于今湖北武昌附近,由于流传广泛,许多地方都有望夫山、望夫石、望夫台。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不少这一民间传说作为题材的作品,王建的这首《望夫石》亦然。

    头四句十二字,绘出了一幅望夫石的动人的画图。

    这里有浩浩不断的江水,江畔屹立着望夫山,山头伫立着状如女子翘首远眺的巨石。山,无语伫立;水,不停地流逝。山、水、石,动静相间,相映生辉,形象鲜明。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描绘中,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融入了诗人的深挚情意。“望夫处,江悠悠”,写出望夫石的环境、气氛。“悠悠”二字,绘出了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绝的形象,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渲染了浓郁的抒情气氛。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长相思》词的名句: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这悠悠不尽的情思,同悠悠不绝的江水,不是很相象的么?“悠悠”在这里既是写景状物,渲染环境气氛,又是摹情写人,形象地描画了思妇相思的情状。这二句情景交融,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化为石,不回头”,这两句以拟人手法具体描绘望夫石的形象。人已物化,变为石头;石又通灵,曲尽人意,人与物合,情与景谐。这不仅形象地描摹出望夫石的生动形象,同时也把思妇登临的长久,想念的深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二句紧承上文,是对古老的优美的民间传说作了生动的艺术概括,着墨不多,却收到了动人的艺术效果。

    接下去,“山头日日风复雨”,是说望夫石风雨不动,坚如磐石,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长久地经受着风吹雨打,然而它没有改变初衷,依然伫立江岸。

    这里写的是石头的形象和品格,说的仍是思妇的坚贞与忠诚。她历经了种种艰难困苦,饱尝了相思的折磨,依然怀着至死不渝的爱情,依然在盼望着,等待着远方的行人。这纯朴忠贞的节操,这恒久不变的爱情,令人肃然起敬。

    千种相思,万种离情,她有多少话要对远行的丈夫倾吐啊!“行人归来石应语”,诗人在结句处把笔宕开,作了浪漫的悬思:待到远行的丈夫归来之时,这伫立江边的石头定然会倾诉相思的衷肠啊!然而,丈夫在何方?行人何日归?“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时歌·春歌》),丈夫可曾知道思妇的相思么?行人归来日,石头能否说话呢?这些都留给读者去思索,诗人却就此戛然止笔了。结句实在是含悠悠不尽之意,留待读者细加咀嚼与玩味。

    这首诗于平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深挚的内容。

    诗人只描写了望夫石这一景物和自己刹那间的感受,平平写出,象是信手拈来,不费力气,然而却是情悠悠,水悠悠,予人以无穷韵味。

    水夫谣

    王建

    苦哉生长当驿边,

    官家使我牵驿船。

    辛苦日多乐日少,

    水宿沙行如海鸟。

    逆风上水万斛重,

    前驿迢迢后淼淼。

    半夜缘堤雪和雨,

    受他驱遣还复去。

    夜寒衣湿披短蓑,

    臆穿足裂忍痛何!

    到明辛苦无处说,

    齐声腾踏牵船歌。

    一间茅屋何所值,

    父母之乡去不得。

    我愿此水作平田,

    长使水夫不怨天。

    王建诗鉴赏

    这首诗以水边纤夫的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一个纤夫的内心独白,写出了水上服役难以忍受的苦痛,对当时不合理的劳役制度进行了控诉,写得很有层次。

    “苦哉生长当驿边”,诗一开头就以“苦哉”二字总领全篇,定下了全诗感伤的基调。水夫脱口呼出这一声嗟叹,说明他内心的悲苦是难以抑制的。这强烈的感情,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灵。“官家使我牵驿船”,点出了使水夫痛苦的原因。古代官设的交通驿站有水陆两种,住在水边,要为水驿牵船服役。

    “官家使我”说明水夫拖船是被迫的。这两句是总写生长水边为驿站服役的痛苦心情。紧接着,诗人从“辛苦日多乐日少”至“齐声腾踏牵船歌”,用一大段文字,让水夫具体述说他牵船生活的悲苦。“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较前描写进了一步,用了一个比喻。把人比作海鸟,说纤夫的生活象海鸟一样夜宿水船,日行沙上,过着完全非人的生活。然后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具体描写纤夫从日到夜、又由夜到明的牵船生活。先写白天牵船的艰难。

    前一句,顶风一层,逆水一层,船重一层,详述行船条件的困难;行船如此艰难,而前面的驿站又是那样的遥远,水波茫茫无边无际,纤夫的苦难日子似乎永远没有尽头。后写黑夜牵船的辛酸。诗人写一个雨雪交加的寒夜,纤夫们披着短蓑,纤绳磨破了胸口,冻裂了双脚,一切辛酸他们都无可奈何地忍受着。一夜劳作,却无丝毫报酬,而是“到明辛苦无处说”,在凶残的官家面前,纤夫能够说什么呢?只好把满腔愤懑积郁在心里,“齐声腾踏牵船歌”,用歌声发泄内心的怨愤不平。

    那么纤夫们为什么不逃离这苦难的深渊呢?“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纤夫的全部财产只有一间茅屋,本不值得留恋,可故乡却又舍不得离开。即使逃离水乡,他们的处境也不会好到哪去。

    “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田家行》)没有了水上徭役,还会有陆上的徭役和租赋,田家遭受着官府同样的剥削和压迫。在无可奈何的境况下,纤夫只得把改变困境的希望寄托在这样的幻想中:“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水变平田当然不现实,即使变了平田,他们也一样遭受官府的压榨欺凌。

    诗对纤夫的心理描写细致而有层次,由嗟叹到哀怨,到愤恨,又到无可奈何,把其内心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配合水夫思想感情的变化,诗歌不断变换韵脚,使人觉得水夫倾诉的哀愁怨愤是如此之多。由于充分揭示人物心理,水夫形象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诗人写的是一个水夫的自述,反映的却是整个水乡人民的痛苦生活。诗的语言既具有民歌通俗流畅之美,又具有文人作品凝炼精警之风,颇有特色。不用惊人之笔,不遣华美之词,诗人从看似平淡的细细描绘中表现真情,酝酿诗情。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诵读,便觉余味无穷。

    羽林行

    王建

    长安恶少出名字,

    楼下劫商楼上醉。

    天明下直明光宫,

    散入五陵松柏中。

    百回杀人身合死,

    赦书尚有收城功。

    九衢一日消息定,

    乡吏籍中重改姓。

    出来依旧属羽林,

    立在殿前射飞禽。

    王建诗鉴赏

    《羽林行》,一名《羽林郎》,为乐府旧题,属《杂曲歌》。“羽林”即羽林军。汉代以来,历代封建王朝,都用“羽林”称呼皇帝的禁卫军。

    这首诗,无情地揭露了中唐时期羽林军的作恶多端:写的是羽林军,实际上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长安恶少出名字,楼下劫商楼上醉”,开宗明义,点出羽林军的来源是“长安恶少”,都是坏得出了名的渣滓!他们在楼下打劫客商,转身上楼,便大吃大喝起来。一般强盗作案后,要隐匿潜逃,而这批恶少,堂而皇之,无视法纪。他们不仅转身上楼醉酒,毫无顾忌,而且是“天明下直明光宫,散入五陵松柏中”。诗人接连使用“楼下”,“楼上”、“天明”、“散入”诸词以显示这是一连串毫无顾忌的行动;写他们在长安城中,大摇大摆地干坏事;楼下劫财,楼上醉酒,天明又从楼上下来,径到皇宫里去值班,值班完毕,就又散入到五陵松柏林中去劫路杀人了。明光宫,汉代宫殿名,这里是以汉代唐;“五陵”,西汉五个皇帝的陵墓,面积很大,多植松柏,是豪门贵族居住的地方。从“散入”二字看,说明参加杀人劫货的人数很多,胆子极大。

    以上四句,表面上是写羽林恶少之“胆”,实则是写羽林恶少之“势”,炙手可热,有很强硬的后台。

    “ 百回杀人身合死,赦书尚有收城功。”“百回”二字不可轻轻放过。这说明他们尽管常常劫财杀人,谁也奈何不得,直到“百回杀人”,罪大恶极才被问成死罪;但接踵而来的,却是皇帝的赦书,说他们“收城”有功,可以将功折罪!古代,在政治混乱时期,战役中常有虚报战功的现象。中唐之岁,常让根本不懂军事的宦官统兵或监军,更是可以信口雌黄,在叙录战功之际,甚至把根本没有参加战斗的人也报进去。羽林恶少,或认宦官为义父,或以财货重贿阉党,“赦书”之事,自然就由他们一手操办了。

    所谓“收城功”云云,就直接反映了军事、政治的混乱与黑暗。

    最末四句,是写羽林恶少们逍遥法外的得意之态:

    “九衢一日消息定,乡吏籍中重改姓。”“九衢”,长安城中的各条大街,代指京城。恶少们犯了“身合死”的大罪之后,最多不过更改姓名,暂避乡间,一旦被赦的消息从京城中得以证实,他们就又在乡吏的户籍册中重新恢复了原来的姓名;并且露面之后,依然当他的羽林军,可以“立在殿前射飞禽”,又受到皇帝的赏识了!末句是全诗画龙点睛之笔。它维妙维肖地刻画了一群羽林恶少逍遥法外、有恃无恐的情状。“射飞禽”已见其自由狂放之态,“立在殿前”射御前之鸟,更见其恃宠骄纵的神态,他似乎在向人们示威挑战!读至此,人们不禁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诗人对朝政的失望、感叹,尽在不言之中。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贵上。”本篇不著议论,题旨所在,又以一幅令人深思的画面出之,可见作者表现手法之高明。而全诗批判的锋芒直指飞扬跋扈的羽林军,足见诗人胆识。

    赠李愬仆射二首(其一)

    王建

    和雪翻营一夜行,

    神旗冻定马无声。

    遥看火号连营赤,

    知是先锋已上城。

    王建诗鉴赏

    这是王建赠给李愬的两首七绝之一。

    唐宪宗元和九年( 814 ) ,彰义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割据淮西(今河南汝南一带),与朝廷相对抗,严重地影响了唐王朝的巩固和统一。元和十二年十月的一个风雪之夜,著名将领李愬发兵九千,以降将李愬、李忠义率三千精兵为前驱,急行军六十里,首先袭击了军事要地张柴村,然后取道一条从未走过的险路,冒着大风雪行军七十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仅在一夜间,就攻下了顽敌老巢蔡州城,生擒了吴元济。《新唐书》称其“功名之奇,近世所未有”。

    王建这首诗,以这次战役为题材,抓住天气的极端恶劣与部队纪律的高度严明这两个特点,着力刻画,写得生动形象,不落俗套。“和雪翻营一夜行”,“和雪”,与雪搅和在一起,说明是在大雪中行动;“翻营”,倾营出动,足见规模之大;“一夜行”点明是夜晚奇袭。这句诗七个字,分为三层,一层一转,不但读来铿锵有力,而且以诗句强劲的节奏再现了部队顶风冒雪夜间急行军的情景。“神旗冻定马无声”,紧承上句,军旗都已经被冰雪冻得僵硬,不能飘扬。在如此奇寒之中,人会怎么样呢?但接下去却没有写人,而出人意外地写了马,他是以“马无声”

    来引导读者去想象人的无声。试想九千人的部队在一夜之间要行军一百三十里已属不易,竟能做到人马无声,不但表现了军纪的严明,也反映了将士的斗志。

    “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这两句没有具体写战斗的如何英勇激烈,只撷取了一个“遥看”的镜头:先头部队已举火攻下了蔡州城,预先约好的火号到处燃起,照亮了州城的夜空。这一笔给读者充分的想象余地,展开了一幅壮阔的画面。诗人不写攻城的先头部队怎样战斗,而写后续部队遥望城内的变化,不写胜利后的喜庆,而写标志着胜利的烛天火号,这是经过精心构思,精心选材的。如果写城上的战斗厮杀,则不免失于露,且寥寥数字不易概括传神;如果写胜利后的喜庆,则不免使人有曲终意尽之感,不能给读者留下足够的回味余地。现在这样写,可谓恰到好处,说明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最富于表现力的细节,而且妙于结构安排,使全诗生动真实而又韵味悠长。写后续部队是从“遥望”中看到连营大火获得全胜消息的,说明他们尚未投身战斗,这就愈加使人感到战斗进行的顺利和迅速,从而反衬出准备的充分和筹划的精到。这一切,对策划、指挥这场战斗的李愬来说,无疑是最好、最具体的赞颂了。

    这首诗在结构上张弛有度。前两句写急行军,节奏急促,情节变化快捷;后两句写胜利的火号,虚中见实,把战斗发展的高潮隐含在画面中,别具匠心。

    江陵使至汝州

    王建

    回看巴路在云间,

    寒食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

    商人说是汝州山。

    王建诗鉴赏

    这首纪行诗是王建一次出使江陵,回来的路上行近汝州(今河南临汝县)时写的。

    第一句是回望来路。巴路,指的是通向江陵、巴东一带的道路。江陵到汝州,行程相当遥远,回望巴路,只见白道如丝,一直向前蜿蜒伸展,最后渐渐隐入云间天际。这一句表明离出使的目的地江陵已经很远,回程已快接近尾声了。翘首南望,对远在云山之外的江陵固然也会产生一些怀念和遥想,但这时充溢在诗人心中的,已经是回程行将结束的喜悦了。所以第二句紧接着瞻望前路,计算归期。王建家居颍川(今河南许昌),离汝州很近,到了汝州,也就差不多到家了。“寒食离家麦熟还”,这句平平道出,看似只是客观地交待离家和归家的时间季节,实则此行往返路程的遥远,路上的辛苦劳顿,盼归心情的急切以及路途上不同季节景物的变化,都隐然见于诗外。

    寒食离家,郊原还是一片嫩绿,回家的时候,田间垅上,却已是一片金黄了。

    三、四两句转写前路所见景物。“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傍晚时分,前面出现了几座青得象染过一样的峰峦,同行的商人说,那就是汝州附近的山了。两句淡淡写出,徐徐收住,只说行途所见所闻,对自己的心情、感受不着一字,却自有一番韵外之致,一种悠然不尽的远调。

    单从写景角度说,用洗炼明快之笔画出在薄暮朦胧背景上凸现的几座轮廓分明、青如染出的山峰,确实也能给人以美感和新鲜感。读者甚至还可以从“数峰青似染”想象出天气的清朗、天宇的澄清和这几座山峰引人注目的美丽身姿。但它的妙处似乎主要不在写景,而在于微妙地传递出旅人在当时特定情况下一种难以言传的心境。

    这个特定情况,就是上面所说的归程即将结束,已经行近离家最近的一个大站头汝州了。这样一个站头,对盼归心切的旅人来说,无疑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对它的出现自然特别关注。正在遥望前路之际,忽见数峰似染,引人瞩目,不免问及同行的商人,商人则不经意地道出那就是汝州的山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此刻在诗人心中涌起的自是一阵欣慰的喜悦,一种兴奋的情绪和亲切的感情。而作者没有费力地去刻画当时的心境,只淡淡着笔,将所见所闻轻轻托出,而自然构成富于含蕴的意境和令人神远的风调。

    纪行诗自然会写到山川风物,但它之所以吸引人,往往不单纯由于写出了优美的景色,而是由于在写景中传出诗人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片心绪。这种由景物与心境的契合神会所构成的风调美,常常是纪行诗(特别是小诗)具有艺术魅力的一个奥秘。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