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漫议S氏论中国诗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出居庸关》云:“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今天是“杨柳依依”,明天是“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又如《诗经》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皆引起人一种印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抒情,亦是引起人一种印象。不但抒情,写景亦然。如曹子建“明月照高楼”(《七哀》)、大谢“池塘生春草”(《登池上楼》),好即因皆能引起人一种印象。江文通《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后人写“别”多用之,可见其动人之深,影响之大。始言“草碧”、“水渌”,与“送”、“伤”有何关系?作者并未言,而人对此草、此水,送君南浦,一别定是悲伤。“春草”二句之下,准是“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因此二句引起人送别的悲伤,引起人一种意象,尚不仅是“想”,而是“感”,由感而生出的,是自然的,引起人一种送别的悲伤印象。

    中国诗写景抒情皆走此路。

    又,《人间世》之“补白”举杨万里诗:

    古寺深门一径斜,绕身萦面总烟霞。

    低低檐入低低树,小小盆盛小小花。

    经藏中间看佛画,竹林外面是人家。

    山僧笑道知侬渴,其实客来例瀹茶。(《题水月寺寒秀轩》)

    “补白者”谓其非常活泼,盖指“低低”二句。“补白者”又称后二句尤好,实则和盘托出的,多么浅薄,能给我们什么印象?至如唐人写庙,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曰“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给我们的但为印象。

    参义山“身无彩凤”二句,越参越钝,结果“木”而已;若参诚斋“低低”二句,则不但不能成佛,简直入魔,比“木”还不如。杨此首诗绝不可参。学义山当参“一树碧无情”句。

    书法有所谓“缩”字诀,曰“无垂不缩”。垂向外,缩向内,一为发表,一为含蓄。“永字八法”每笔是垂,而每笔又是缩。此法用于作诗,不好讲,一讲便为理智者矣。而作诗不得“缩”字诀者,多剑拔弩张,大嚼无馀味。登上北海白塔,西看西什库教堂,东看故宫,二者作风截然不同。西洋建筑或者好玩;中国建筑不好玩,而庄严、美,就是因为后者有“缩”的好处。

    李、杜二人皆长于“垂”而短于“缩”。前言老杜的诗打破中国诗之传统,太白诗不但在唐人诗中是别调,在中国传统诗上亦不为正统。盛唐孟浩然、晚唐李义山,皆走的是“缩”的一条路,引起人一种印象,而非和盘托出。李、杜则发泄过甚。杨诚斋那首七律《题水月寺寒秀轩》则每句皆“垂”而不“缩”。

    后人所作多是零碎破烂,零碎中或者有伟大之物,无奈皆太零碎。若问诗人所写出者乃一篇,何谓残缺不完整?冬郎(韩偓)“菊露凄罗幕,梨霜恻锦衾。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别绪》)是完整的;前举江淹《别赋》四句,虽是两半截,而实在是整个的;义山《锦瑟》一首也是完整的。诚斋《题水月寺寒秀轩》一首,诗中东西真多,而太零碎,一句中至少有两个名词。任何一名词皆可加形容词,而其最适合者只有一个。明白这一点,则知近代白话文所用过多之形容词是太浪费、太零碎,不是完成,而是破坏;而且写文学作品应少用名词。然则义山之“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岂非一句四个名词?此则吾人不能比,后人皆学不好。且义山“沧海”二句只说一珠一玉,而诚斋“绕身萦面总烟霞”句多乱,如请某人吃饭,说“来”即可,何必说“来”、“坐下”、“张嘴”、“吃饭”,等等。真是破坏。

    至如老杜“荡胸生层云”(《望岳》),诚斋何能比?方才说老杜不能“缩”,乃比较言之,如此句何尝不“缩”?此句也是引起人一种印象。谓之写实可,谓之幻想亦可,若谓山中灏气一动,则胸中之云亦生,则为幻想矣。然“荡胸”何尝不“荡头”、“荡脚”?但不能说,一说便完了。诗即在引起人的印象而非给予,只是引起印象,故只说“荡胸”,《别赋》亦只说“春草”、“春水”便可。老杜一“荡”字、一“生”字,活泼泼地出来,诚斋“绕”、“萦”多死。正如说糖是甜的、盐是咸的,但又不纯是甜或咸。凡好的糖皆在甜之外另有别味,否则人不能满足。老杜“荡”、“生”二字在甜、咸之外,另能引起一种感觉。

    诚斋“小小盆盛小小花”句更糟,若曰“栽”尚较好,因说“栽”,则花、盆合一;说“盛”,则花、盆分为两矣。诚斋之末二句只是仗着一点机智。机智可引人发笑,而绝非是诗。机智只有“垂”而无“缩”。

    说得远了,就此带住。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